关于晋文公的故事有哪些

合集下载

晋文公的成语故事

晋文公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二
危如累卵
《韩非子》载:曹国大夫僖负羁于曹公曰:“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曹公未听僖负羁之言,则亡国也。
成语故事三
一战而霸
意谓晋文公城濮一战而做了中原霸主。后多以“一战而霸”比喻一举成功。 【师直为壮】 《左传》载:狐偃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其意为:出师有理,则士气壮,无理则士气不振,而不可能取胜。
成语故事四
退避三舍
《左传》载:晋公子重耳及楚,楚王厚待。曰:公子若返国,何以为报?对曰:若以君之灵,得返晋,晋楚治兵,其避君三舍。后来就用“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 【人莫予毒】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听说楚将子玉自杀的消息后,喜笑颜开,说:莫予毒也已!意思是再没有敌国能伤害自己了。现在意思为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关于晋文公的故事
文公逐麋
晋文公即位后,有一次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农夫老古说:“见我的麋鹿了吗?”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那边去了。”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为什么呢?”老古抖抖衣服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靠近人类,所以才被人猎到;鱼鳖因为离开深水,才被人捉住;诸侯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才会亡国。《诗经》里说:‘喜鹊筑巢,斑鸠居住。’国君你外出不归,别人就要做国君啦。”于是晋文公开始害怕。回去遇到了栾枝。栾枝问:“猎到野兽了吗,我看您脸上有愉悦的神色?”晋文公说:“我跟丢了,但得到了忠告,所以高兴。””栾枝说:“忠告您的人在哪里呀?”晋文公说:“我没有请他一起来。” 栾枝说:“作为王上却不体恤他的属下,是骄横;命令下得迟缓而诛罚来得迅速,是暴戾;采纳别人的忠告却抛下其本人,是偷盗啊。”晋文公于是回去搭载老古,与他一起回去。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国君,他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他守信得原卫。

这个故事是关于晋文公坚守信仰,以及他日后成为名君的来源之一。

晋文公继位后,与周围的各个诸侯国和国内的贵族展开了慷慨激昂的战争,他先后打败过齐国、鲁国等国家和公爵,稳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但是在晋文公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守信得原卫这个事件。

公元前715年,晋国攻打原卫。

由于原卫势力弱小,只能选择堡垒抵抗。

晋军在堡垒前建起了很多营地,率领的著名将领是盾泉。

然而,由于围攻过于猛烈,盾泉战死在堡垒前。

晋文公听到盾泉战死的消息后非常悲痛,感到自己没有向盾泉传达出自己的决心和志向。

为此,他告诉手下所有的将领,只要能将原卫攻降,就给盾泉安葬一次。

最后,两大将领马陵和寿成携手将堡垒攻下,果然按照晋文公的话,盾泉被安葬了一次。

这个事件似乎有些平淡,但是直接反映出晋文公守信的品质,以及他对部下的尊重和爱护。

这种行为不仅能够激励部下的士气,还可以让对方更加尊重晋国,为晋国争取很好的外交条件,同时,也为晋国在当时得到了很多声誉和尊重。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的事件,证明了他守信的品质和诚信精神,即使面对弱小的国家和阻碍,他也能够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同时这个事件也向人们展示了他是一个充满爱心,关心他人的国君,他把他手下将领的前途和命运,都视为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这种品质和精神不仅仅是晋文公的品格,也是中国文化一直追求的价值。

此外,晋文公守信得原卫的事件也教育了当代人各种聚焦和道德观念。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信仰和信用,应该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更加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利益。

和晋文公一样,我们应该依据自己的诚信和人品来处理各种关系,努力进行实际的事情,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总之,晋文公守信得原卫的故事令人感到震撼和感动,他的坚韧品格是他成为名君的条件之一。

在今天的中国,这个故事的影响仍然非常深刻。

我们应该从这个事件中学到一些宝贵的道理,以便我们更加成功和快乐。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晋文公在位时,曾经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名叫范宣子的贤士,他德才兼备,深受百姓爱戴。

于是,晋文公决定前去拜访范宣子,向他请教国家政事。

当时,范宣子正在给家里的牛梳理毛发,听说晋文公要来,他便对家人说,“我要退避三舍,不要让晋文公见到我。

”家人们不明白范宣子的意思,但还是照做了。

当晋文公到了范宣子家里,却只见到了一个老妇人在梳理牛的毛发。

他便问老妇人,“你家主人在哪里?”老妇人回答说,“主人正在后面的牛棚里。

”晋文公便走到后面的牛棚里,却只见到一个农夫在梳理牛的毛发。

他又问农夫,“你家主人在哪里?”农夫回答说,“主人正在田地里。

”于是,晋文公又走到田地里,却只见到范宣子正在耕田。

晋文公赶紧下车向范宣子行礼,范宣子却说,“君子远庖厨,远庖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应该远离厨房这样的低贱之地,不应该轻易出现在君王面前。

晋文公听了,深受感动,便请教范宣子国家政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晋文公能够退避三舍,不计较自己的尊严和身份,虚心向范宣子请教,体现了他为人谦虚、尊重他人的品质。

而范宣子也以自己的行动向晋文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君子应该远离低贱之地,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质。

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一个君子应该有谦虚、尊重他人的品质,不计较自己的尊严和身份,虚心向他人学习。

另外,也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质,不应该轻易出现在低贱之地。

这样的品质和行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成就真正的仁政君子。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是晋文公仁政的一个生动例证,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智慧,做一个谦虚、尊重他人,保持高尚品质的人。

与晋文公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晋文公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晋文公有关的成语典故
晋文公,字伯阳,号成武,晋朝大臣,州郡吏,重臣之一。

晋文
公生于西周,是春秋战国之内的卓越人物,其勤勉尽责,乐于奉献,
建功立业而著名于世。

晋文公的典故之一是“士为知己者死”,这是晋文公在西楚霸王
项羽宣布准备叛逆楚王,起兵攻打吴国时所说的。

当时,晋文公在项
羽身边,他告诫项羽:“士为知己者死,老马识途”,意思是说,高
尚的士子应该把忠心当做自己的唯一信条,而不要随波逐流。

晋文公
此话虽然说得正中下怀,但项羽却没有听从,最终还是动起了叛逆的
念头。

另一则典故是“晋文公斩七将”,说的是晋文公征讨韩国时,突
然有七个韩国将领出现在前方,他们怒吼道:“当军令来到河西之地,你说谁敢不下。

”晋文公一听,便拔剑勇决而出,当场斩杀这七个韩
国将领,从此军心大振,向前冲锋,韩国大败。

晋文公还有一个成语典故“开窍”,它的来历是这样的:晋文公
在官职任务中,常常被任务重重困难重重,但他每次都在短时间内完
成自己的任务,让人都惊叹于是他的精明。

后来,有朝廷官员问晋文公:“你怎么能够那么快的完成任务?”晋文公回答道:“开窍!”,意思是“开发智慧,靠智慧”。

之后,“开窍”这个短语在成语中流
传了下来,用来形容有智慧的人。

晋文公的历史典故

晋文公的历史典故

晋文公的历史典故
导读:马齿徒增
【读音】mǎ chǐ tú zēng
【解释】:马年龄越大,牙齿越多。

所以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

比喻自己年岁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徒:白白地。

【色彩】贬义
【近义词】:马齿徒长时光虚掷乳臭未乾
【反义词】:功成名就老朽无用老而弥坚後生可畏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用于自谦语
【典出】《穀梁传》: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故事】公元前658年,晋献公采用大夫荀息的“假道伐虢”计策,给虞公送去良马和玉璧。

晋军伐虢凯旋途中,顺手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公,取回了宝马和玉璧。

荀息牵马操璧,来到了献公面前说:“玉璧还是先前的玉璧,只是马齿徒增了几个。

”这样,后人便由这一历史事件,演绎出“马齿徒增”的历史典故。

【关于晋文公的历史典故】
1.晋文公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2.历史典故:晋文公退避三舍
3.关于项羽历史典故
4.关于“笔”的历史典故
5.关于酒的历史典故
6.关于茶的历史典故
7.关于信义的历史典故
8.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晋文公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时,曾经有一次退避三舍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他与晋国大夫士燮之间。

士燮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他非常得宠于晋文公,但他却心怀不轨,企图谋害晋文公。

晋文公对此并不知情,对士燮信任有加。

直到有一天,士燮暗中派人送了一匹名驹给晋文公,说这匹马是特意为晋文公准备的,希望晋文公能够喜欢。

晋文公接受了这匹马,非常高兴,并命令士燮前来受赏。

士燮得知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心中更加得意,便带着一些手下前来接受赏赐。

晋文公见到士燮,问及这匹名驹的来历。

士燮便说,“这匹马是我特意为您挑选的,希望您能够喜欢。

”晋文公听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喜悦,反而问士燮,“你是不是心存叵测,欲行不轨?”士燮听了大惊,不知晋文公是如何看出自己的心思的。

晋文公见到士燮的表情,知道他已经心存不轨,于是便下令退避三舍,将士燮赶出了宫廷,并且废除了他的官职。

士燮想要对晋文公不轨,却最终被晋文公的睿智和机智所识破,最终落得了一个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君主需要有睿智的眼光,能够识破心怀不轨的臣子,保护自己和国家的安全。

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心怀不轨,最终也会落得一个下场。

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欲行不轨者,终将自食其果。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成为了后世的一个典故,让人们铭记着晋文公睿智的决策,也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君主需要睿智,一个臣子更需要忠诚。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教育子女的一则故事,希望他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明白忠诚和诚实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应该铭记晋文公的睿智,明白忠诚和诚实的重要性,不仅在古代,而且在今天,这个道理永远不会过时。

晋文公的故事简介_关于晋文公的故事

晋文公的故事简介_关于晋文公的故事

晋文公的故事简介_关于晋文公的故事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

关于他的故事都很出名。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晋文公的故事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晋文公故事简介进取中原晋文公拔擢六卿,携诸侯,以荀林父为御戎、魏犨为车右,率领晋军800乘南下,将要抵达卫国。

20年前,重耳曾经至此,穷困潦倒。

如今,文公派使臣向卫成公(卫文公子)借道,卫国君臣害怕晋国,又担忧“假途灭虢”之剧再版,拒绝文公之请。

文公率军从别处渡过黄河。

不想,晋军出师不利。

二月,元帅郤榖去世,但晋人大可不必担忧。

下军佐先轸凭借着这些年在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优异表现,得到了文公的亲睐与破格提拔,一跃为中军元帅。

就这样,春秋最优秀的军事统帅之一——先轸率领晋国三军,继续南征,直扑曹国。

候补之卿的胥臣接替先轸之位,为下军佐。

始作三军前633年,晋文公亲自率领晋国二军至庐,检阅部队。

因为这些年,晋国国力膨胀太厉害,人口增长较快。

文公召集众臣,重组晋军,将原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

这一创举,宣布晋国正式步入大国行列(周代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军中求元帅,文公询问赵衰的意见,赵衰举荐了好读诗书、敦厚守礼的郤榖:“郤榖,五十余岁,守学弥敦。

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

夫德义,生民之本也。

能敦笃者,不忘百姓也。

请使郤榖为中军将。

”郤氏为晋国宗室近亲,由他担任元帅基本符合文公的要求。

同时,赵衰又将郤溱推荐给文公,以为郤榖之辅,为中军佐。

中军完全由晋国宗室近亲率领。

重耳又谋上军之将佐,欲以赵衰将上军。

赵衰反荐狐偃为上军将,狐偃推辞,却向文公举荐狐毛。

又以年龄小于狐毛为由,坚持以哥哥将上军,辅佐狐毛。

重耳又想以赵衰带领下军,赵衰又坚辞:“栾枝贞慎;先轸多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臂膀。

”重耳只得以栾枝为下军将,先轸为下军佐,胥臣待定。

关于晋文公的故事宋国向晋伐卫灭曹平定王子带之乱后,晋文公乃至晋国的国际形象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中原士人感慨:“桓公再世…诸侯又有领袖了!”在整个中原都处在从不讲信誉道义的楚国的阴霾之下,大家也迫切希望齐桓公再世,能够带领诸侯反击楚国。

晋文公重耳的三个典故

晋文公重耳的三个典故

晋文公重耳的三个典故1、重耳复国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於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娶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於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於诸侯。

得志於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

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2、重耳报恩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而至於今,一也。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晋文公的故事有哪些
晋文公名重耳,他的一生经历了几十年反的逃亡,历尽艰险之后才即位为晋国国君,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晋文公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人13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这个故事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大概是: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士兵们够用十天的粮食,便与士兵大夫们约定十天攻打不下原国就撤退,兵队到了原国攻打了十天还没有打下来,于是晋文公鸣金收兵。

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就可以打下。

”群臣也劝谏晋文公说:“原国的粮食已经没了,并将也已经大大折损,请君在等待一下。

”晋文公回答说:“我与大夫们约定十天,如果十天还不撤回那就是我失信了,要我失信与人我做不到。

”于是晋文公收兵返回。

原国人听说了这个事情,都说:“有这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归顺于他吗?”于是都向晋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这个事情,便记下来写到:“攻打原国又得到卫国的,是因为守信用。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就是讲晋文公因为守信,而得到原国和卫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诫后人要守信用,信用乃与人相处的根本,不讲信用就服不了众,作为国君的晋文公就是因为非常守信所以得到众人的信赖并都归顺于他。

晋文公经历了非人的折磨,但是他仍然不失人的基本品德;;守信,并且因此而获得众人的信任,晋文公能称霸天下除了有人才相助之外还有就是他本身的有优点,正是这些善良的本质让他深得民心,并最终称霸天下。

晋文公称霸的故事晋文公称霸的战役叫做城濮之战。

那是公元前的六百三十二年,晋文公希望开拓疆域,就和楚国打起仗来了。

打仗的地方因为是在城濮,所以就叫做城濮之战。

楚国将士多啊,大部分都是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可是晋国的聪明,人少我们不怕,让敌人以为我们人多就行了。

把老虎皮放到马背上,再把马赶到敌军的阵营里面去。

远远看去,不得了了,敌人怎么连老虎都可以驱遣,莫非是有神仙帮忙?楚国人害怕了,于是打仗就失败了。

其实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开始是楚国想要打宋国,宋国是抱晋国大腿的,肯定是要向晋国求助的。

宋国开了口,晋国不帮忙也不好,而且也怕楚国下一个目标就是晋国,再加上自己也想要有一点国际地位啊。

这么多理由加在一起,晋文公大手一挥,打!可是毕竟楚国人多呀,晋国如果是自己打的话根本没有那个胆量,所以晋国就想和秦国、齐国一起打。

怕秦国和齐国不帮助自己,晋文公就对几个大国用
离间计,本来嘛,国家利益为先,秦国和齐国一看不对头,楚国这样不厚道呀,于是开始打楚国,楚国这时候就有点吃瘪了。

毕竟和那么多国家打仗,士兵再多也不够呀。

国际形势不好。

在城濮的时候,高潮终于来了,楚国输的一塌糊涂,晋国从此在各个国家之间立足了脚跟,晋文公也称霸了。

晋文公欲伐卫的故事晋文公这人的文化素养绝对高,简言之就是有文化。

那会儿的人都不喜欢好好说话,非要弄出点儿深奥的东西或者是比喻,让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深意。

你说这要万一遇到个木头,那不是太耽误事儿了吗?
在晋文公出兵攻打卫国的路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公子锄。

你说一个人看到一大批军队向你走来,不躲反而在那边哈哈大笑,怎么能不引起领头人的疑问。

于是晋文公就向他发问了。

公子锄也是个不会好好说话的人,在那边说:“我有个邻居,送自己的老婆回娘家,半路上碰到个采桑女就去调戏,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老婆在背后也在被人调戏。

这难道不可笑吗?”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君主,晋文公立马有不详的预感,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儿,但是他决定不讨伐卫国了,转身回家。

而在他还没到家的时候,就听到秦国跑来攻打晋国北方的事儿。

真是好险,要不是这晋文公聪明,及时收手。

到时候这晋国可能就是两头烦的局面,也不可能在之后称霸了。

关于晋文公的故事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