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化学方程式 元素周期表规律
高一化学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和公式

高一化学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和公式一、化学原理和实验基础知识1. 物质的性质分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原子的结构及元素周期表3. 元素的命名和符号4. 化学式和化合价5.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应用6. 摩尔及摩尔质量7. 溶液中物质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分数的计算二、化学反应及相应的定律1.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2. 酸碱中和反应3.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反应4. 化学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5.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6. 动态平衡和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三、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1. 酸、碱、盐的性质和常见化合物的应用2. 金属元素的性质和活动性排列3.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常见化合物特征4.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5. 可燃物质的燃烧性质和火灾的防治6. 溶液中的电离和导电性质四、化学能量及相关的计算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相关计算3. 化学能量转化的工作和燃料利用4. 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五、离子反应和溶液的性质1. 离子反应的留意事项和常见离子反应方程式2. 溶液中离子的电离程度及强弱3. 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溶解度与生成的沉淀物4. 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质六、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和常见现象1. 常见实验室器具的名称及用途2. 烧杯、试管、瓶口的使用方法和预防措施3. 汽化、凝固、溶解等常见现象的描述和解释4. 化学实验中注意事项和安全操作规范化学公式:1. 摩尔质量计算公式:摩尔质量 = 质量 / 物质的量2. 摩尔浓度计算公式:摩尔浓度 = 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3. 反应物的摩尔比计算公式:反应物的摩尔比 = 摩尔数 / 最小摩尔数4. 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5. 溶质的体积分数计算公式: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6. 溶质的摩尔分数计算公式:摩尔分数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物质的量7. 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计算公式:[HCO3-] = S / (1 + Ka/[H+])以上便是高一化学必修一的必背知识点和公式,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更加轻松和有效地理解和应用。
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方程式一、元素周期表1.定义: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成的表格,表格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2.周期:周期表中的横行,每个周期代表一个电子层的填充。
3.族:周期表中的纵列,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4.周期表的排列规律:a.原子序数递增;b.电子层数递增;c.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d.同一族内,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5.重要元素:a.周期表中的过渡元素;b.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c.周期表中的稀有气体元素。
二、化学方程式1.定义: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a.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在方程式的右边;b.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写全;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要平衡;d.反应条件要在方程式上方标注。
3.化学方程式的类型:a.合成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4.化学方程式的平衡:a.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b.原子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目不变;c.电荷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电荷不变。
5.化学方程式的计算:a.物质的量计算;b.质量计算;c.体积计算;d.浓度计算。
6.化学方程式的简化:a.删去相同的物质;b.合并同类项;c.化简系数。
三、元素周期表和化学方程式的应用1.元素周期表的应用:a.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判断元素的化合价;c.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d.确定元素在反应中的角色。
2.化学方程式的应用:a.描述化学反应的实质;b.判断反应类型;c.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d.解释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元素周期表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中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而化学方程式则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重要工具。
通过熟练掌握这两个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并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化学必修一主要知识点梳理2024

高一化学必修一主要知识点梳理2024 2024年高一化学必修一主要知识点如下: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的概念与分类
-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化合物的概念与命名规则
2.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
-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与平衡
- 反应的热效应与化学计算
- 摩尔浓度与溶液的计算
3. 离子反应与溶液电离:
- 离子的概念与性质
- 酸碱中的电离现象
- 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4. 气体的性质与状态: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气体的压强、体积与温度关系
- 气体溶液与气体的混合
5. 原子结构与原子性质:
- 原子的组成与结构
- 原子的稳定性与周期性
-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6.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 化学键的概念与类型
-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 化合物中的键角和分子形状
7.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与酶催化
- 化学平衡的达成与平衡常数
- 各种平衡情况下的平衡定律表达式
8. 物质的氧化与还原:
-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例子
- 常见离子的氧化还原性质
-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算
9. 酸碱中的溶液:
- 酸碱的概念与性质
- 酸碱浓度的计算与酸碱中和反应- 浓盐酸与浓氢氧化钠的反应
10. 能量转化与反应热:
- 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原理
-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与热计算
- 燃烧与化学能的利用
以上是2024年高一化学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梳理,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贡献。
化学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其中的核心知识点。
以下是关于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的详细解读。
1.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一张表格,用于组织和描述化学元素的性质。
根据如下三条规律,化学元素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同一个表格中,从而可以方便地对元素性质进行分类和比较。
(1)周期性规律: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增加而出现周期性变化。
(2)同族性规律:周期表中同一族元素的性质比较相似,其原子结构也比较相似。
(3)轨道填充规律:原子轨道填充原子核外电子具有一定的顺序,即按照能量从低到高填充。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掌握元素周期律及其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元素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2.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两个或更多元素原子中的电子产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构。
它能够将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在化学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共价键是一种由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共享其外层电子形成的键。
共价键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共价键中的电子密度。
离子键是针对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化合物而言的,离子键的形成主要是由金属中的电子转移到非金属中空的原子轨道,形成阴阳离子形成。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产生交换而形成的,是金属间结合的一种主要方式。
掌握化学键的形成和稳定性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合物的形成机制非常重要,同时也是解决化学问题和进行实验操作的基础。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指化学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过程,化学反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滴定反应和分解反应等。
不同的化学反应都遵循着不同的化学方程式,方程式左侧即为反应物,右侧是产物。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消耗和产物生成的速度。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化学元素及其周期表(1)元素的定义和特征(2)元素的分类及化学符号(3)元素周期表2.物质的分类及性质(1)纯物质和混合物(2)物质的性质判断方法3.化学计量学(1)化学分析方法(2)摩尔概念及其应用(3)化学计量法4.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化学反应的类型(3)化学方程式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1.原子结构(1)电子配置(2)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3)原子化合价和化合价电子2.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2)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规律(3)元素离子的大小和化合价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1.化学键(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2.分子结构与分子形状(1)分子的性质(2)分子结构(3)分子形状3.化合物及其命名(1)分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3)命名规则第四章气体1.气体的状态方程与气态运动学(1)气体状态方程(2)理想气体的物理状态(3)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2.气体的实际行为(1)气体的压力和压强(2)气体的温度和热力学定律(3)气体的密度和比容3.气体的制备与性质(1)氢气和氧气的制备和性质(2)氮气和氮化氢的制备和性质(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第五章溶液1.溶液的基本概念(1)溶液的分类(2)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3)溶液中物质的浓度2.溶液中的化学反应(1)离子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2)酸和碱的概念及其性质(3)酸碱滴定和指示剂3.常见溶液的应用(1)化学反应中的溶液(2)常见化学工业用的溶液(3)常见化妆品和食品中的溶液第六章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1.热化学(1)热力学基本定律(2)物质的热力学性质(3)热化学计算2.化学动力学(1)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速率(2)碰撞理论和反应速率规律(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2)化学平衡条件(3)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影响第七章酸碱与盐1.酸、碱、中性物质(1)酸、碱、中性物质的概念及性质(2)pH值和pOH值的概念及计算(3)氢离子浓度和酸度常数的概念2.酸碱滴定分析(1)酸碱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常用酸碱指示剂(3)酸碱滴定分析应用3.盐、酸盐、碱盐(1)盐、酸盐、碱盐的概念及性质(2)酸性和碱性盐的鉴别(3)盐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八章金属元素与化合物1.金属元素(1)金属物理和化学性质(2)金属元素的改性物质(3)金属元素的合金2.金属氧化物与金属氢氧化物(1)金属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金属氢氧化物概念及其应用(3)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工业上的应用3.金属盐及其应用(1)金属离子和金属盐溶液的性质(2)金属盐溶液的真正离子浓度(3)金属盐在工业上的应用第九章有机化学1.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2)碳原子的拓扑结构和杂化(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2.烃(1)烷、烯、炔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立体化学(3)烃的反应性3.含氧化合物(1)醇、醛、酮、羧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含氧官能团的“决定”位置(3)含氧化合物的反应性4.含氮化合物(1)氨和它的同系物(2)取代基和取代物的性质及其命名(3)含氮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化学性质5.生物大分子(1)脂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2)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概念及在生物体内的功能(3)常见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第一节课时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二、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与结构1.原子序数(1)含义:按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1)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为周期。
(2)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横行)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
②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③分类(3短4长)短周期:包括第一、二、三周期(3短)。
长周期:包括第四、五、六、七周期(4长)。
(2)族(纵行)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②特点: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③分类④常见族的特别名称 第ⅠA 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 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ⅣA 族:碳族元素;ⅥA 族:氧族元素。
课时2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1.原子结构(1)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__1__。
(2)递变性:Li ―→Cs ,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3.碱金属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用R 表示碱金属元素)单质R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如Cl 2+2R===2RCl 与水反应:如2R +2H 2O===2ROH +H 2↑与酸溶液反应:如2R +2H +===2R ++H 2↑化合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ROH ,且均呈碱性。
(2)递变性具体表现如下(按从Li→Cs 的顺序)①与O 2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越来越复杂,如Li 与O 2反应只能生成Li 2O ,Na 与O 2反应还可以生成Na 2O 2,而K 与O 2反应能够生成KO 2等。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必须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的基础,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没有电荷,电子的电荷为负。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
3.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质子的数量决定元素的原子序数。
4.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原子量是单个原子相对于碳-12的质量比,摩尔质量是1摩尔(6.022×10^23个实物粒子)物质的质量。
二、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原料和产物,要求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2.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离解反应等。
3. 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释放能量,吸热反应吸收能量。
4.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受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三、离子与电离1.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2. 电离:物质在溶剂中分解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电离程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有关。
四、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布居数:能级和轨道上的电子数称为布居数,根据能级和轨道分布的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的电子结构。
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根据元素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规律,将元素按照性质进行分类的表格。
3. 周期性规律:随着原子序数增加,元素周期表上的性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等。
五、化合价与化合物1. 化合价:化合价是1个原子中价电子对于该原子与其他原子化合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高一化学有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例如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化学元素等等。
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
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
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
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
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①搅拌或振荡。
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
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
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二一、元素周期表的规律: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二、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原子半径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五、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同一族中,从上到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随着从左到右价层轨道由空到满的逐渐变化,元素也由主要显金属性向主要显非金属性逐渐变化.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具有同样价电子构型的原子,理论上得或失电子的趋势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质相近的原因.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20、氢氧化铁加热分2Fe(OH)3 △Fe2O3 + 3H2O↑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3(NH3)2SO4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24、氢氧化铝加热分2Al(OH)3 △Al2O3 + 3H2O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CaSiO3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2FeCl3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CuCl2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2NaCl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36、次氯酸光照分2HClO 光照2HCl + O2↑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HNO3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2HClO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H2SO3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2NO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2SO3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CuSO4 + 2H2O + SO2↑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CO2 ↑+ 2SO2↑+ 2H2O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3Cu(NO3)2 + 4H2O + 2NO↑51、氨水受热分NH3?H2O △NH3↑+ H2O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53、氯化铵受热分NH4Cl △NH3↑+ HCl↑54、碳酸氢氨受热分NH4HCO3 △NH3↑+ H2O↑+ CO2↑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NH3↑+ NaNO3 + H2O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CaCl2 + 2H2O + 2NH3↑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2HCl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2NH3↑+ Na2SO4 + 2H2O59、SO2 + CaO = CaSO3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61、SO2 + Ca(OH)2 = CaSO3↓+ H2O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63、SO2 + 2H2S = 3S + 2H2O64、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65、Si + 2F 2 = SiF466、Si + 2NaOH + H2O = Na2SiO3 +2H2↑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O2 + 2C 高温电炉Si + 2CO(石英沙)(焦碳)(粗硅)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 2Cl2 △SiCl4SiCl4 + 2H2 高温Si(纯)+ 4HCl金属非金属1、Na与H2O反应:2Na+2H2O=2NaOH+H2↑2、Na2O2与H2O反应(标出电子转移):2Na2O2+2H2O=4NaOH+O2↑3、Na2O2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4、NaHCO3受热分2NaHCO3=Na2CO3+CO2↑+H2O5、Na2CO3中通入过量CO2:Na2CO3+CO2+H2O=2NaHCO36、足量NaOH与CO2反应:2NaOH+CO2=Na2CO3+H2O7、NaOH与过量CO2反应:2NaOH+CO2=Na2CO3+H2ONa2CO3+CO2+H2O=2NaHCO38、氯与H2O反应:Cl2+H2O=HCl+HClO9、氯气与NaOH溶液(标出电子转移):Cl2+NaOH=NaCl+NaClO+H2O10、工业制漂白粉:2Cl2+Ca(OH)2=CaCl2+Ca(ClO)2+2H2O11、漂白粉漂白原理:Ca(ClO)2+H2O=2HClO+CaCO3↓12、实验室制Cl2(标出电子转移):4HCl+MnO2=Cl2↑+MnCl2+2H2O13、NaI溶液中滴加氯水:2NaI+Cl2=I2+2NaCl14、Mg与热水反应:Mg+2H2O=Mg(OH)2+H2↑15、AlCl3中滴入NaOH:AlCl3+3NaOH=Al(OH)3↓+3NaCl继续滴入NaOH,沉淀溶NaOH+Al(OH)3=NaAlO2+2H2O16、Al2O3与NaOH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17、实验室制H2SFeS+H2SO4=FeSO4+H2S↑18、H2O2中加少量MnO2:(标出电子转移)2H2O2=2H2O+O2↑19、H2S长期放置变浑浊或H2S不完全燃烧:2H2S+O2=2H2O+2S↓20、H2S充分燃烧:2H2S+3O2=2H2O+2SO221、H2S与SO2反应:(标出电子转移)2H2S+SO2=3S↓+2H2O22、SO2通入氯水中褪色:SO2+Cl2+H2O=2HCl+H2SO423、Cu与浓H2SO4,加热:(标出电子转移)Cu+2H2SO4=CuSO4+SO2↑+2H2O24、木炭与浓H2SO4共热:(标出电子转移)C+2H2SO4=2H2O+CO2↑+2SO2↑25、工业上制粗硅:SiO2+2C=Si+2CO↑条件:电炉内26、石英与NaOH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27、玻璃工业上两个反应:Na2CO3+SiO2=Na2SiO3+CO2↑CaCO3+SiO2=CaSiO3+CO2↑28、水玻璃中加CO-2-产生沉淀:2H2O+Na2SiO3+CO2=Na2CO3+H4Si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