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分类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共分九讲,在教学设计时向学生提供了两种课程分类思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理解课程。
根据现代文学中作家及作品内容.......将课程做如下分类:(一)民族魂魄第一讲:与鲁迅的生命相遇——钱理群讲解鲁迅的《野草》《野草》最能凸现鲁迅生命的底色,构成我们理解鲁迅的背景。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铸剑》是鲁迅作品中有独特意义的一篇,是他人生的另一个面向。
第三讲:鬼和与鬼有关的——王枫讲解鲁迅的《女吊》本讲以《女吊》为中心,重点分析鲁迅的人生姿态。
以上三讲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
在学习时要注意触类旁通。
(二)上下求索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茅盾的《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第五讲: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孙玉石讲解穆旦的《诗八首》本讲的读解为你揭示表面晦涩的现代诗底下岩浆般沸腾的热情。
一个独特的诗人穆旦形象丰满了起来。
第六讲:理解现代派诗歌的几个形式要素——吴晓东讲解现代诗歌本讲通过介绍现代诗的形式要素,展现了现代诗的特性。
(三)世间百态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结合沈从文生平、湘西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学理想,从他走向成熟期的小说《渔》入手,分析他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结合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解析其爱情小说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张爱玲热”现象。
第九讲: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孔庆东讲解钱钟书《说笑》本讲对钱钟书的《说笑》进行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讲解者和作者同是幽默达人,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根据现代文学作品体裁....做如下分类:(一)小说类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鲁迅的这个小说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
文学鉴赏 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鉴赏课程教学大纲文学鉴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通过学习文学经典作品,探讨作品背后的意义与艺术特点,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的内涵和特点。
2. 熟悉并理解各个文学流派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和分析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水平。
4.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激发对创作的热情和想象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演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欣赏- 古代文人的儒家思想与文学创作- 《诗经》中的音乐与美学- 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2. 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欣赏- 20世纪文学运动与作品特色- 《呐喊》: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品- 《围城》: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孤独与挣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社会变革与个人命运的交织3. 跨文化文学作品欣赏- 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的对比与融合- 《傲慢与偏见》:英国风情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骆驼祥子》: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与东方文化的碰撞- 非洲文学作品:黑人文化的自我反思与表达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通过电子课件、视频素材等形式引入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与分析能力。
3.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结合所学知识体验文学创作过程,提升个人的创作水平。
五、教学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课堂演讲表现等。
2. 作业评估:针对文学鉴赏的相关问题和分析题目布置作业,以期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知识、作品解读及创作等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分类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共分九讲,在教学设计时向学生提供了两种课程分类思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理解课程。
根据现代文学中作家及作品内容.......将课程做如下分类:(一)民族魂魄第一讲:与鲁迅的生命相遇——钱理群讲解鲁迅的《野草》《野草》最能凸现鲁迅生命的底色,构成我们理解鲁迅的背景。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铸剑》是鲁迅作品中有独特意义的一篇,是他人生的另一个面向。
第三讲:鬼和与鬼有关的——王枫讲解鲁迅的《女吊》本讲以《女吊》为中心,重点分析鲁迅的人生姿态。
以上三讲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
在学习时要注意触类旁通。
(二)上下求索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茅盾的《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第五讲: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孙玉石讲解穆旦的《诗八首》本讲的读解为你揭示表面晦涩的现代诗底下岩浆般沸腾的热情。
一个独特的诗人穆旦形象丰满了起来。
第六讲:理解现代派诗歌的几个形式要素——吴晓东讲解现代诗歌本讲通过介绍现代诗的形式要素,展现了现代诗的特性。
(三)世间百态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结合沈从文生平、湘西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学理想,从他走向成熟期的小说《渔》入手,分析他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结合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解析其爱情小说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张爱玲热”现象。
第九讲: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孔庆东讲解钱钟书《说笑》本讲对钱钟书的《说笑》进行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讲解者和作者同是幽默达人,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根据现代文学作品体裁....做如下分类:(一)小说类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鲁迅的这个小说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考纲(精选)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复习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作品研读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复习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体裁类型,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部分。
各部分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内容的平衡,既有名著原文,又有阅读提示、扩展性阅读书目、参考书目。
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
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
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王宁宁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选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为基本教材。
(二)IP课件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本星期共9节课,由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文法系副教授陈婕主讲,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使学生通过上的实时与非实时直观教学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收看并下载存储。
(三)上辅导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供学生学习参考。
1.利用BBS讨论板进行上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2.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一、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
二、学时
本课程共四节,每节45分钟。
三、课程任务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
开设“名著导读”课程就是为了将人类的智慧结晶永久流传下去。
四、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小学名著导读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介绍小学生适合看的名著为主,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
希望通过课堂介绍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五、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最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
教学内容:介绍书中的经典故事(包括《牛郎织女》《白蛇传》《宝莲灯》等,从多种角度折射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教学器材:实体书(注音版)。
第二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
教学内容:可在教室表演两部名著中一两个经典故事(如《灰姑娘》);介绍作者及名著的内容。
教学器材:实体书(注音版)。
第三节《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关于各个领域的问答引出《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器材:实体书(注音版)。
第四节《小王子》
教学内容:现场朗诵书中的某些经典段落。
教学器材:实体书(注音版)。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名著选讲》 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名著选讲》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中国文学名著选讲》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总体以历史进程为纵线,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学以及文化发展有宏观的把握,同时选择文学经典作品构成每讲内容。
课程旨在引领学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评判能力、提升审美情趣;透过文学现象理解中国文化,感悟人生,洞察生命。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学习者驾驭汉语言文字的水平,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文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提高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指针,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为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为此,教师应具备宏观视野,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科内容的取舍,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需课前阅读教师指定的文学作品并做笔记,阅读古今作品要有批判思维能力,并且能配合教师完成课堂各项活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1.考核方式:考试(笔试闭卷考)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参与讨论、考勤等)占2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60%。
六、理论课教学内容提要第一讲导言教学目的:了解课程内容及学习目的、方法,理解文学名著的产生及价值。
思政目标:通过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成果累累进行文化自信教育。
教学内容:文学经典;课程内容;课程学习目的;如何学习课程;图书推荐与考核说明。
基本概念:经典涵泳教学重点: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课程学习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教学要求:讲清楚课程内容与方法。
学生学习要求:掌握学习方法。
思考与作业:文学经典是如何生成的?它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讲《诗经》与《楚辞》选讲教学目的:了解并识记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楚辞的含义及文体特征,学习《鹤鸣》(或《采薇》)与《橘颂》。
思政目标:诗教与情感教育。
教学内容:《诗经》的创作及传播;《诗经》艺术;楚辞的含义,楚辞的文体特征《诗经》的艺术性;重点篇目学习:《鹤鸣》(《采薇》)与《橘颂》。
名著导读课程纲要

名著导读课程纲要《名著导读》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名著导读【开发教师】【授课对象】七——八年级学生【课时安排】每两周一节(16课时)【课程类别】人文素养类【背景说明】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而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课程教材的改革又是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开设校本课程,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优化知识结构,有效进行自身调整的平台,进而提高综合素养。
也是教师的一个成长点,极大的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我校位于伏牛北路(六厂前街)中段路西,附近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学生家庭知识结构层次参差不齐,学生文化课底子较为薄弱,自觉阅读能力习惯尚未养成,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不强。
结合以上实际,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社会丰富的资源,引导读书时尚,全面构建学生的阅读体系和精神世界,打造“书香校园”,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验工作。
《名著阅读》校本课程内容是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经典、阅读优秀文本、扎实有效地开展的读书活动。
在阅读中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神,兴起读书学习热潮,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进步、成长。
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
【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传承读书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名著,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具体目标如下:1、通过阅读名著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形成对名著浓厚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导读》是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2,共2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现代和当代两个部分,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思路,但是不要求学生购买教材,而是要求学生阅读作品。
(二)影像教材
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三)计算机课件
本课程计算机课件为EXE版,主要用于课堂教学辅导。
四、教学要点
(一)以作家、作品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文学现象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作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结构,培养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文学概论》,《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等。
尤其是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文学现象比较多。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需要了解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
(四)本课程同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注意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五,阅读建议
1,以精选作品为主,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作文本细读,进行“鉴赏性阅读”,即强调学习者心灵的投入,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写什么”,更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反复揣摩作品的言语,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并提倡对作品的多样化的阐释。
2,在鉴赏性阅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部分基础与条件较好的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即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进行质疑与客观评价。
要引导学生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等等)。
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3,文学史知识不是本课程的重点,却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也就是说,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课程的基础上,着重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分析文学作品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的。
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的是非中文系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4,本课程与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
因此,教学中要突出两个环节。
首先是“读”:①要集中主要精力读教材中的选文,而且要根据教材的指导,读全书,读作家的其他作品,读得越多越好。
②最初读的时候,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要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视野。
③初读时要着重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
④不仅要默读,而且要提倡“朗读”,在朗诵中读出作品的情感与韵味。
如有可能,一些诗歌与短文最好能背诵。
5,在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多写”,一是要勤写“读书笔记”,要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读后感想,片断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选文中的佳句好词……都可以。
有条件与兴趣,还可以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的写作。
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的读与写中作适当地点拨;不要越俎代疱地作过多的、过于琐碎的分析。
六、导读篇目
选定篇目随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性质会略有调整。
建议学生阅读的篇目要多于课堂具体讲授的篇目。
对于高年级的专业学生而言,以研究为主,对于低年级专业的同学,以启发为主。
并且,由于部分篇目文学史也会着重讲授,所以在选定篇目
鲁迅《在酒楼上》《狂人日记》
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
茅盾《子夜》
巴金《家》
老舍《月牙儿》
萧红《呼兰河传》
杨沫《青春之歌》
王小波《黄金时代》
余华《活着》
王朔《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