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神经细胞与神经冲动

合集下载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拓展 神经递质异常情况分析
(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 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或神经递质 被某种药物代替,则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 不兴奋或不抑制。
学以致用 止痛药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 冲动的传导。用药后,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的量不变。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答案:A
↓ 恢复静息状态: 局部电流 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 同样的电位变化,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 静息电位 。
3.传导特点: 双向 传导(离体状态下)。 微思考1.为什么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双向性? 提示:受刺激部位与两侧部位均有电位差,均能形成局部电 流。 2.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时,膜外的Na+以哪种跨膜运输方 式进入细胞内? 提示:协助扩散。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实验设计:先刺激图中a处,测量c处的电位变化;再刺激图 中c处,测量a处的电位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a处电位改变, 则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判断电表是否偏转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电表的指针是否偏转,判断的依据是测量过程中两电 极指针之间是否存在电位差。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就会偏 转;没有电位差,电表指针就不会偏转。
典例剖析 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 经纤维上的电表。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表 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 递的比较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递质
方向
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速度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产生兴奋: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 通透性增加,Na+内流。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6.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 只能是单向的。
课标要求
• 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 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 维传导
3.分泌方式:胞吐 4.受体:糖蛋白 5.作用机理: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 复合物,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电位变化。
6.去向:起作用后被迅速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拓展引申:
1、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属于哪 种方式?体现了膜的什么特性? 胞吐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为何突触小体中有很多线粒体? 胞吐消耗能量
神经元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 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相连,每一神经元 的突触小体只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
接触,此接触部位被称为突触。
主要突触类型:
轴突—细胞体相接触
轴突—树突相接触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兴奋在两个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来传递。
/mV
膜 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电 位
时间/ms
a点之前——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K+大量外流,外正内负; ac段——动作电位形成,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
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cd段——静息电位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

2.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1课时)(备作业)-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同步备课系列(浙科

2.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1课时)(备作业)-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同步备课系列(浙科

第二章神经调节第二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一、选择题1.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Cl-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Na+大量流出膜外C.对Na+的通透性比较小,对K+的通透性比较大D.对Na+的通透性比较大,对K+的通透性比较小2.下图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1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B.图2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C.图3可表示甲电极处兴奋、乙电极处不兴奋D.甲电极处从静息、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可依次用图1、2、3表示3.如右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丁区发生K+外流和Na+大量内流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4.下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时产生神经冲动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示过程会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B.气味分子引起Na+通道开放导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C.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D.神经冲动传导时,其电位变化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5.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b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基本相同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6.(2021·浙江绍兴高二月考)下列关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B.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C.神经冲动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7.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

第2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知识点 (1)

第2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知识点 (1)

第2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本章重点脑是怎样进化的?神经元的构造和功能?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脑功能发挥作用的几种理论是什么?难点:神经冲动的传导的机制、神经冲动化学传导的机制;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1.神经系统的起源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可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性反应。

例如,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

多细胞动物——网状神经系统,执行传递兴奋功能。

例如,腔肠动物水螅己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属于链状或节状神经系统,由头部神经节和腹部神经节组成。

头部神经节的发达,在神经系统演化上称“发头现象”。

发头现象的岀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1)脊椎内有一条神经管——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

在神经管的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随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五个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

(2)两栖动物的前脑己经发展成为两半球。

(3)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了大脑皮层。

注意: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神经组织的主要区别: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组织位于腹侧,是实心管状;脊椎动物的神经组织位于背侧,是空心管状;4.髙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等脊椎动物是指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髙部位。

(1)脑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衡量脊椎动物脑的相对大小。

进化特点之一:脑重占体重比例增加。

(2)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皮层指数:新皮层的实际大小与一种典型的哺乳动物新皮层的期望大小比值。

进化特点之二:新皮层容积和面积增大。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进化特点之三:皮层结构、功能更加复杂。

5.人类文化与脑进化的关系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群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脑的产物。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 新课课件(共4课时)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 新课课件(共4课时)

知识点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定义: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 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兴奋剂具有增强 人的兴奋程度 、提高 运动速度 等 作用,为了维护比赛的公平,保护参赛者的身心健康,运动比赛 禁止 使用 兴奋剂。
2、兴奋剂与毒品作用原理:其作用位点往往是 突触 。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神经调节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需4课时)
2024-9-26日修改
学习目标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方向、静息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2,理解神经表面电位差测定和神经内 外电位差测定的原理。
3,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之间的传递方 式、方向及原因。
① 促进 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 ②干扰神经递质与 受体 的结合。
●还可以减少突触前 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
③影响 分解神经递质的酶 的活性。
3、可卡因成瘾机理:知识点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正常情况下, 多巴胺 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 转运蛋白 从突触 间隙回收。
(2)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 失去 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 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 持续 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 减少
4,传导模式图
②兴奋状态
●信号传导具有 不衰减 性。
兴奋传导方向
③局部电流
④恢复静息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 位之间由于 电位差 的存 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 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方向与兴 奋传导方向关系:膜 外相 反,膜内相 同 。
知识点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传导方向:可以 双 向传导。

新高考生物-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新高考生物-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1)科学思维——基于具体反射过程,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以及突触处的传递方式和特点。

(2)社会责任——拒绝毒品,宣传滥用兴奋剂等药品的危害。

知识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知识点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2.传递特点及原因知识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相同。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6)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7)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 1.阅读下图,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教材P27“图2-6”拓展(1)在图①状态下刺激b处,按照兴奋传导的时间先后重新排序:①④②③。

(2)图①中指针不偏转说明什么?维持这种电位的离子基础是什么?提示: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

(3)图②中a处兴奋的离子传导基础是什么?提示:Na+内流。

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教材P29“图2-8”(1)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吗?提示:是。

(2)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它由突触前膜释放后怎样到达突触后膜?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二者结合后发生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什么?提示: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教学设计2: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学设计2: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看似与其他章节没有联系,但是他是在学生学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的提高,为学习以后的高级神经调节和选修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核心素养对接】1.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相关曲线的解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科学探究——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3.社会责任——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能够向他人宣传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三、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1.重点: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式。

2.难点: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式。

四、教材处理:本节通过一个短视频导入新课,通过视频中神经节,突触,电信号等名词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根据考纲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三个核心素养,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老师点拨等方式,循序渐进的回扣本节课两个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问题探究、学生展示、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通过设置学生的探究活动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使学生接受时变得有趣味些。

六、教学过程导入: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七、小结八、巩固练习九、板书设计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讲义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讲义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一、神经冲动的概念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是以一种被称为神经冲动的方式进行的。

简单来说,神经冲动就是神经细胞(神经元)所产生和传递的电信号。

想象一下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像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而神经冲动则是在这个网络中飞速传递的“消息”。

这些“消息”让我们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思考问题、做出反应以及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要理解神经冲动的产生,首先得了解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细胞体就像是神经元的“总部”,负责处理和整合各种信息。

树突则像神经元的“耳朵”,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而轴突则像是神经元的“输出管道”,负责将神经冲动传递出去。

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被称为静息电位。

通常情况下,细胞膜内的电位比膜外低,大约为-70 毫伏。

那么,神经冲动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涉及到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使得钠离子迅速内流。

由于钠离子带正电荷,它的内流会导致细胞膜内的电位迅速升高,从原来的-70 毫伏变为+30 毫伏左右。

这个过程被称为去极化。

当膜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引发神经冲动的产生。

一旦神经冲动产生,钠离子通道会迅速关闭,而钾离子通道会打开,使得钾离子外流,从而使细胞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电位,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

三、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产生后,就需要沿着神经元进行传导。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来实现的。

当某个部位发生去极化时,该部位与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就会出现电位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会使得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去极化,进而引发新的神经冲动。

这样,神经冲动就像波浪一样沿着神经元向前传导。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相对较慢。

而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中,由于髓鞘的存在,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发生了改变。

髓鞘就像是给神经纤维穿上了一层绝缘的“外衣”,在髓鞘之间有称为郎飞结的部位,离子通道比较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膜: 施万细胞最外面的一层胞膜与基膜
细胞核
轴 突:位于神经纤维中央 髓 鞘: 多层细胞膜同心状卷绕形成;
有髓神经纤维因有髓鞘(含类脂) 的绝缘作用,故轴膜兴奋呈跳跃式 传导,故传导速度快。
(二)无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无髓神经纤维 相邻施万细胞衔接紧密,故无郎飞结。
施万细胞
轴突
有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一、神经细胞
(一)神经元 进化时间:40亿年 数量:1000亿个 同时活动数量:100亿个 神经元连接:1016个 神经元连接的不同组合:101000000个
一、神经细胞
(一)神经元 厨房中的发现: 神经元染色(硝酸银)
卡米洛·高尔基
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
轴突
树突
一、神经细胞
1.神经元的结构——特化的人体细胞 ⑴.胞体: 4~100mm,代谢和营养的中心。
A.细胞核 B.细胞膜 C.细胞质 a)细胞器 b)尼氏体 c)神经元纤维
一、神经细胞
(a)细胞膜 离子通道、载体、 受体蛋白
作用: 1.感受刺激 2.处理信息、 3.传递兴奋
一、神经细胞
(b)细胞核
大而圆, 色浅,核仁明 显。
c.尼氏体(Nissl body)
光镜下:呈嗜碱性斑块状或颗粒状 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派别:
弱人工智能 功能性模拟
弱人工智能
决策、情绪识别、交流
强人工智能(一)
R2-D2 和 C-3PO
强人工智能(二)
T-800
强人工智能(三)
强人工智能(四)
一、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细胞的组成:
神经元(10%):处理器、传导器 储存器、控制器
神经胶质细胞(90%):生长、 调节、保护、分化、修复、支持
质膜 通行: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禁止通行:微生物、多数化学物质
星形胶质细胞:
毛细血管 *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三、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 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 部位。
电突触:即缝隙连接,以电流传
递信息。快速。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媒介。
慢速。(大多数)
突触常见形式 轴 —— 树 轴 —— 体
三、突触
为何电突触不代替化学突触?
电突触优点:1.迅速;2.耗能小 化学突触优点:多样性,灵活性
(一个脑细胞的突触可以多达10万个)
四、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和包裹在外面 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功能:传导神经冲动 有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一)有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结构:
髓鞘:
生理心理学
第二章 神经细胞和神经冲动(上)
复习
• 上堂课重点: 1.什么是生理心理学,它的研究范
围和学科性质是什么?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鲁利亚的大脑三功能系统学说 4.如何解释人的行为的获得?
人工智能的疑问
人是否可以创造出和自身相 当的智慧体?
“图灵测试”
人工智能的疑问
人工智能(A.I):研究、开发用于模拟、 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 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强人工智能 结构性模拟
⑵按功能分类 感觉或传入神经 联络或中间神经元 运动或 传出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一)分类 1.星形胶质细胞:血脑屏障
大胶质
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髓鞘
小胶质 细胞
3.施万细胞:周围神经髓鞘 4.支持细胞、免疫细胞
二、神经胶质细胞
血脑屏障: 人体两ຫໍສະໝຸດ 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构成:血管内皮细胞、基膜、神经胶
本节重点
1.神经元的概念及基本功能 2.轴突和树突的区别 3.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 4.简述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的组成 5.名词解释:突触 ;郎飞结;尼氏体
;血脑屏障
(合成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2).树突(dendrite) 一至多个,呈树枝状,
表面有树突棘。
功能:接受刺激 (3).轴突(axon) 常见一个,无尼氏体
轴突表面的胞膜,称轴膜 轴突内的胞质,称轴质 功能:传导神经冲动
轴丘
神经元的分类
⑴ 按突起多少分类
多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神经元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