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初步和简单的机械运动

合集下载

MST-1·测量&简单的运动

MST-1·测量&简单的运动

1.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为了使用方便,还有一些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导出单位,主要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3 千米; 1米=10分米; 1米=102厘米; 1米=103毫米;1米=106微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3微米.问题:4.73分米的换算?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在使用刻度尺前,必须先对刻度尺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观察:(a)零刻度线是否完好,有无磨损.如零刻度线是完好无损的,则可以用此刻度线为测量的起始位置,如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必须另外确定一个完好的刻度线作为测量时的起始位置,但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始位置前的数字.(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就是指刻度尺的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由该数值才能确定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c)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量程就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做到下面几点:(a)尺放正、不歪斜,使刻度尺边缘与被测物边缘齐平.(b)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物.用较厚的尺测物体的长度时,要特别注意做到这一点.(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3)正确记录好测量结果.测量应记录的数字是由准确数字和估计数字两部分组成,准确数字是指由刻度线直接表示出来的数字,也就是指最小刻度值以上的各位数字;估计数字是指最小刻度值下一位的数字,这数字虽已不准确,但和准确数一样都属于有效数字,都应记录.测量结果必须要有单位,没有单位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可归纳如下:单位测量结果准确数字数字估计数字(4)要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刻度尺.在实际测量时,应根据被测物的长度和测量所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确定所用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例如:为了安装玻璃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应准确到毫米,就要选择最小刻度是毫米,量程大于玻璃长度的刻度尺较适宜;如果为了给此玻璃窗配窗帘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选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米尺就可以了.3.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方法(1) 累积法 用一般的刻度尺是不能直接测量出一些尺寸很小的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的,但如果把很多这样相同尺寸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能够测量出累积起来后的总量,再用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就能得到每一个物体原来的长度或厚度.例如用累积法可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或测量出一根细铜丝的直径.(2)替代法 用替代法可以较方便地测量出一些曲线的长度,例如测圆形花坛的周长,测运动场的弯道处长.(3)平移法 用平移法较方便地测量圆球的直径、锥体的高、人的身高、墨水瓶的高度等.4.机械运动和参照物(1)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改变,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位置的改变则是静止的.(3) 整个宇宙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平常听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5.速度和平均速度(1) 速度在物理学中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且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变,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相等的.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t sv =(3)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断变化的,即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4) 平均速度就是用来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大致情况,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t s v =这里的v 只表示物体在t 时间内或s 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6.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除此以外,还有厘米/秒,千米/时......对这些复合单位,不仅要求能够会读、会写、会说明它们表示的意思,还要会进行单位换算.二、典例精析例1.下列数据分别表示不同物体的长度,其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相同的?(1) 0.0006米 (2)60微米 (3)6×104-分米(4)6×104毫米 (5)6×106-千米 (6)6×103-厘米分析 长度单位不统一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必须进行单位换算,用一个统一的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体的长度,就可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相同的.解: 0.0006米=6×104-米 60微米=60×106-米=6×105-米6×104-分米=6×105-米 6×104毫米=6×104×103-米=60米6×106-千米=6×106-×310米=6×103-米6×103-厘米=6×103-×210-米=6×105-米因此,长度为60微米的物体、6×104-分米的物体和6×103-厘米的物体,长度是相同的.例2.下列物体长度较接近1厘米的是[ ]A.物理课本的宽度B.大姆指甲的宽度C.新铅笔的长度D.十张纸的厚度分析与解答当前初中生所用的物理课本的宽度和新铅笔的长度都远远大于1厘米;一张普通纸的厚度是0.7×104- 1×104-米,即0.007 0.01厘米,远远小于1厘米;只有大姆指甲的宽度较接近1厘米.应选:B 例3.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去精确测量玻璃窗的宽度,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A. 0.420米B. 420毫米C. 0.0420米D. 4.202分米分析与解答该次测量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在记录有准确数的情况下,还应记录有毫米的下一位,即0.1毫米位数上的估计数字. 0.420米和420毫米这两个数据都没有估计数字,因此不符合要求;0.0420米,虽然有估计数字0,但都与实际不相符合,因为玻璃窗的宽度不会只有4厘米左右;这是记录结果时单位记错了;4.202分米符合上述要求,而且测量结果也有单位,是符合要求的记录数据.应选D. 例4.站在路边的甲看见乙驾驶轻骑超过了骑自行车的丙,甲说乙在前进,乙说丙在后退,丙说甲在后退,则他们各自选择的参照物是[ ]A.甲是以乙为参照物B.乙是以丙为参照物C.丙是以甲为参照物D.甲、乙、丙分别以自己为参照物分析与解答由题意可知,甲说乙在前进,甲可能以自己、地面或丙为参照物;乙说丙在后退,乙可能以自己为参照物,但不能以地面和甲为参照物;丙说甲在后退,丙可能以自己和乙为参照物,但不能以地面为参照物.由此可知,甲、乙、丙都是以自己为参照物.应选:D 例5. 下列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B.在圆形跑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摩托车C.从树上正在下落的苹果D.在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地前进着的火车分析与解答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其运动路线及快慢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圆形跑道上行驶的摩托车速度大小虽然不变,但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也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从树上正下落的苹果,它的速度将越来越大;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火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应选:D 例6.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前一半路程内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则汽车的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_.分析从A到B全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A到B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解: 设A 到B 的路程为s ,则前、后一半路程都为2s ,即221s s s ==.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时千米/s v s v sv s t 3022211111⨯====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时千米/s v s v sv s t 5022222222⨯====A 到B 全程所用时间:时千米/st t t 30221⨯=+=+时千米/s 302⨯A 到B 全程的平均速度:时千米时千米时千米/./s/sst sv 537502302=⨯+⨯==即:应填37.5千米/时一、填空题1.单位换算: 0.025米=_________厘米=________毫米 6.7×610米=______千米2.给下列测量记录补上合适的单位(1) 物理课本厚0.93_______.(2) 我国男排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925_____.(3) 地球赤道周长大约是40076_______.3.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若野兔以16米/秒的速度奔跑,坦克以54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运动得快的是___________.4.一辆汽车行驶在一条公路上,每隔2秒钟就驶过一根相距40米的电线柱,这辆汽车速度是________千米/时.5.“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的;“地球的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又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6.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用的时间是乙的2倍,乙通过的路程是甲的31,则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_______倍.7.某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150秒后速度为25米/秒,接着匀速运动100秒后减速,经过50秒停下,共行驶6900米,则该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米/秒.二、选择题8.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20.84厘米,20.85厘米,20.837厘米,20.43厘米和20.85厘米,此长度的真实值最接近[ ]A. 20.85厘米B. 20.84厘米C. 20.75厘米D. 20.76厘米9.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B.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认真细致地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10.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6厘米的是[ ]A.教科书的长度B.普通墨水瓶的高度C.钢笔的长度D.乒乓球的直径11.甲、乙两车在同一条道路上,乙车驾驶员从观后镜中看到甲车距自己越来越远,则[ ]A.甲车在向后倒车B.甲车已停止C.甲车速度比乙车速度小D.三种情况均可能12.旗鱼在海洋中游动的速度可达到290分米/秒;猎豹在地面上奔跑时速度为1.68千米/分;灰面鸫在空中飞翔时,速度达80.5千米/时,世界冠军刘易斯的百米记录是9.86秒,其中运动速度最快的是[ ]A.旗鱼B.猎豹C.灰面鸫D.刘易斯13.下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A.沿平直轨道出站的列车B.沿平直轨道进站的列车C.斜向上抛出的皮球D.放在快慢不变运行着的传送带上的纸箱14.某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8秒内通过320米,则此物体在后4秒内通过的路程为[ D ]A. 40米B. 80米C. 100米D. 无法判断三、计算题15.某人用1小时走完了3600米,休息半小时后,又用半小时走完了1440米,他休息前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3600/3600=1米/秒3600+1400=5000米3600+3600=7200秒5000/7200=0.7米/秒16.某同学乘坐着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钟听到回声.求:(1)若汽艇静止在水面,他离高崖多远?5/2=2.5秒(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初中物理简单测量阶梯训练 (每题10分,共100分;完成时间30分钟)*1.写出下列长度单位的符号: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在日常生活生产技术中常用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还有、、、、、等。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
第一部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声现象
第二部分:光现象
第三部分:透镜及其应用
第四部分:物态变化
第五部分:电流和电路
第六部分:欧姆定律
第七部分:电功率
第八部分:电和磁信息的传递
第九部分: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十部分:运动和力
第十三部分:简单机械
各部分主要内容及要求第一部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声现象测量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运动
声现象
第二部分:光现象
第三部分:透镜及其应用
第六部分:欧姆定律
第七部分:电功率
第八部分:电和磁信息的传递
第九部分:多彩的物质世界
1、力
2、运动和力
第十三部分:简单机械
第十五部分热和能。

八年级上册物理基本概念(教师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基本概念(教师版)

八年级上物理基本概念(教师版)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九年级物理《测量的初步知识、简单的运动》练习题

九年级物理《测量的初步知识、简单的运动》练习题

《测量的初步知识、简单的运动》测试题(45分钟)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_________________决定。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12米2=_________厘米2=____________毫米2;(2)5000微米=_________毫米=___________米;(3)72千米/时=___________米/秒。

3,人坐在奔驰的列车里,以_________为参照物时,列车是向前运动的。

以_________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是向后运动的。

4,在下面的数字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1)一位同学身高1.58________;(2)一张课桌的高度是80_______ ;(3)物理课本的宽度185________。

1,在测量时,测量结果与__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__叫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得一物体长度,正确记录为0.8757米,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_________。

3,一个轮子的半径为25厘米,绕校道滚一周,轮子转了210转,校道的周长是_________米。

4,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要选另一个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__________,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参照物。

相对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动与静,所以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的。

5,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客机的速度大约是15千米/分,短跑运动员的百米的平均速度可达10.14米/秒,燕子的速度可达172千米/时,则速度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每根火车钢轨的长度是12.5米。

如果每半分钟听到火车车轮与钢轨接头的撞击声恰好为30次,那么火车的运动速度是___________米/秒,合_________千米/时。

测量初步与简单机械运动(原卷版)-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精讲与必刷题型精练(全国通用)

 测量初步与简单机械运动(原卷版)-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精讲与必刷题型精练(全国通用)

专题10测量初步与简单机械运动【核心考点精讲】一、测量初步1、长度的测量(1)国际单位:m (米)。

(2)课桌高度:约0.75m ,成年人走两步约1.5m 。

(3)其他单位:km (千米),dm (分米),cm (厘米),mm (毫米),m μ(微米),nm (纳米)m km 3101=m dm 1101-=m cm 2101-=m mm 3101-=m m 6101-=μm nm 9101-=242101m cm -=363101m cm -=333101m dm -=311cm mL =311dm L =(4)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刻度尺使用时必须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5)刻度尺读数: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例如,图中木块长度3.81cm 。

2、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s (秒)。

(2)其他单位:h (小时),min (分钟)1h=60min1min=60s1h=3600s 。

(3)测量工具:停表,电子表;(4)停表读数:小圈分钟,大圈秒钟。

3、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③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消除。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例如人流涌动,江河奔流,天体运动,地壳运动。

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细胞代谢,人体生长)。

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标准。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路边的汽车和树木。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卡车和收割机相对静止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静止1.鲁迅《社戏》有句话:山向船尾跑去了,参照物:船。

三、运动的快慢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用v 表示,tsv =,单位:m/s ,km/h ,1m/s=3.6km/h 。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四、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专题一测量初步和简单的机械运动.修订版 (1)

专题一测量初步和简单的机械运动.修订版 (1)

专题一测量初步和简单的机械运动考点01 长度、时间的测量第一步,试真题:第1步试真题河北真题1.D A、中学生食指的宽度大约1cm,铅笔的直径不到1cm=0.1d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夏天白洋淀的水温平均不低于20℃.此选项不符合实际;C、石家庄日出至日落的时间不少于8h.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500mL=50cm3罐装饮料的质量为1g/cm3×500cm3=500g.此选项符合实际.全国真题2.(2012江苏南京)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0tB.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C.南京夏天最高气温约为60℃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h2.B A、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0kg,60t不符合实际;B、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符合实际;C、南京夏天最高气温约为38℃,60℃不符合实际;D、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min,4.5h不符合实际;3.(2012•盐城)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B.C.D.3.D A、零刻线磨损的可以从其他的整刻线开始测起;但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所以A错;B、要从刻度尺的零刻线开始测起,所以B错;C、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紧贴被测长度,所以C错;D、刻度面紧贴被测4.【解析】根据秒表的结构和刻度盘的单位进行分析,即小刻度盘的单位是min,大刻度盘的单位是s,然后读出时间.图示测量时间的工具为秒表,即大盘刻度单位为s,小盘刻度为分,所以现在的时间是3min4.4s.【答案】3,4.4.5.(2013•枣庄)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合是10m,满足测量要求,但分度值是1dm,准确程度不高,测量结果误差太大,不合适;D、量程是3m,满足测量要求,分度值是1mm,准确程度较小,测量结果误差较小,合适.界纪录的速度略大于10m/s,一般人百米速度不可能达到15m/s.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C、人正常的脉搏跳动在70次/min左右,而70Hz是指每秒跳动70次,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的质量约50kg,人的密度与水差不多,则V==0.05m3,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第四步,过模拟:际;C、现在教室内的温度约为26℃,不符合实际;D、乒乓球台的高度约为80 cm,符合实际.2. (2013•武汉模拟)由甲地开往乙地的火车分“特快、直快、普快”三种形式,假设列车在任意两个车站之间运行时平均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其中直达“特快”列车(即当中一站不停)共耗时8小时,同样在两地间运行的“直快”列车由于要停靠3个大型车站和4个中型车站,将耗时9小时02分,已知列车停靠大型车站的时间比中型车站多2分钟,比小型车站多5分钟,那么在途中比“直快”还要多停靠2个中型车站和7个小型车站的“普快”列车在甲乙两地间的运行时间为()A.9小时43分B.9小时53分C.10小时13分D.10小时23分2.B(1)根据题意,假设列车停靠中型车站的时间为t0分钟,则停靠大型车站的时间为t0+2分钟,停靠小型车站的时间为t0+2分钟-5分钟;(2)当“直快”停靠3个大型车站和4个中型车站,多耗时9小时02分-8小时=1小时02分=62分钟,即3×(t0+2分钟)+4t0=62分钟;则在中型车站停靠时间t0=8分钟,在大型车站停靠时间t0+2分钟=10分钟,在小型车站的时间为t0+2分钟-5分钟=5分钟.(3)在途中比“直快”还要多停靠2个中型车站和7个小型车站的“普快”列车在甲乙两地间的运行时间为:9小时02分+2×8分钟+7×5分钟=9小时53分钟.3.(2013•枣庄)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合4.(2012•湖北)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共测量4次,其结果分别为17.49cm、17.30cm、17.48cm、17.49cm,则物理课本的实际宽度应记作()A.17.45cm B.17.445cm C.17.487cm D.17.49cm4.D 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17.30cm这个数据与其他三个相差太大,准确值读错了,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所以其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为:17.49cm+17.48cm+17.49cm3≈17.49cm.5.(2013•咸宁模拟)在相同条件下,由于铜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因此用同一把铜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的长度,夏天和冬天的测量结果比较是()A.夏天测得的数据大些B.一样大C.冬天测得的数据大些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5.C 由于铜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夏天温度升高,由于热膨胀铜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比玻璃的实际值偏小;冬天由于铜尺的收缩,尺子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因此对于同一块玻璃的测量,其冬天的读数比夏天大,所以选项A、B、D都不正确.专题综合测试仿照2013河北中考题按四个答题编写3.(2012湖北恩施州)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本章共有4节: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间、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测量.【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知道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之一,认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3.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估测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4.知道测量物体长度的特殊方法并会运用.5.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6.知道时间的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时间.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操作,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知道一些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熟悉停表(秒表)、石英钟等时间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3.利用比较法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和科学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2.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刻度尺(量程0~20cm,分度值1mm)、三角尺一副、停表、电子表、纸条、细线、圆柱体、硬币等.教学难点1.刻度尺的估读.2.停表的使用和读数.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为便于国际间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比它大的单位有千米,换算关系:1m= 10-3 km=103 mm.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为刻度尺.测量时,尺要紧靠待测物体.测时间的工具有钟、表.常用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钟、秒.其中1h=60 min= 3600 s.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通过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在于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而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目测自己课桌的长、宽、高,并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大胆估测,并积极发言.(教师提醒学生要给估测结果注明单位)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生:用刻度尺、卷尺等.师:上体育课跑步的时候,你们知道体育老师是用什么来给大家记时吗?生:用秒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由此可见,不同的物理量有不同的测量工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进行新课长度的单位1.靠感觉来判断不准教师出示图片(将教材P10图放大后复制到一张硬纸上),引导学生观察是AB长还是CD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学生思考并回答(说法不一).师: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看估测是否准确.学生动手测量,然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做一个实验,一位同学看着手表计时,另一位同学闭上自己的眼睛,估计闭眼1min后睁开.然后二人交换操作,看看谁对1min的时间的感觉准确.学生发表看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可靠的.教师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明白了,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准确的,必须进行测量.实际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的感觉不一定可靠,为此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板书: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为了定量描述,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2.常用的测量工具师:请大家回忆日常生活中碰到了哪些测量工具,分别测量什么物理量.生:测量长度的有直尺、三角尺、卷尺;测量温度的有温度计;测量时间的有钟、表;测量质量的有天平、杆秤等.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很棒!板书:常用的测量工具:尺、天平、钟、表、温度计等.3.单位师:你能用桶量一量我们学校花坛水池中有多少桶水吗?生(抢着回答):那要看桶的大小呢!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为什么呢?生:如果桶的容积小,则量的桶数多;如果桶与水池的容积一样大,则量的只有一桶水;如果桶的容积比水池的容积大,那还不足一桶水.师:出现这些答案的原因是什么?生:桶的容积不同.师:桶的容积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同,那要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的结果呢?进行新课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工具师: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生:直尺、三角尺.师:其实生活中除了直尺、三角尺外,我们还看到装修、建筑工人用到卷尺和皮尺.工厂的工人在加工零件时为了更精确,用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同时展示给学生看)板书:1.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2.更精确地测量用到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好,下面请大家做个实验:用刻度尺测量出物理课本的长、宽.然后请大家观察自己所用的刻度尺,并完成下面的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你所使用的刻度尺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2)它的分度值(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大?(3)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4)如何放置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长度的数值?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请几位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板书: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一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的位置;二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体;三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刻度垂直,且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例2】(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A.1cm、5.50cmB.1cm、8.30cmC.1mm、8.30cmD.1mm、2.80cm解析: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分度值)为0.1cm=1mm,且起始端不是在“0”刻度线处,而是从刻度尺的5.50cm开始,再观察金属片的右端在刻度尺8.30cm 处,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2.80cm,综合各选项可知D正确.答案:D进行新课教师总结:为了使测量值尽量接近真实值,实际中往往要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一般测量3~4次).板书:自然界中不同物体的尺度不同,有的很大,用光年来表示;有的很小,小到肉眼无法辨认,只能用纳米表示.好,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P13“小资料——一些长度和距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宏观物体和微观物体的尺度.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长度和距离.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量教师提问(并展示器材):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手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多大,并与一张纸对比,然后提问: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一张纸的厚度太薄,远远不到1mm.师:一张纸太薄,那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厚度够吗?生(积极回答):可以测量了.测出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即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师:很好,这种测量称累积法测量.好,下面请大家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在累积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封皮、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量.③每页都要压紧.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尺要贴紧被测物体;刻度尺不能斜放等)板书:微小物体的测量——累积法:长度l=L/n(L表示n个相同微小物体的总长度;l 表示一个微小物体的长度)2.三角尺直尺配合法测量师:像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又如何测量呢?(展示硬币、圆柱体、圆锥体)请大家动手操作测量.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在直尺上很难对齐,难以读数.师:能方便测量吗?生:不能.师:为什么?难在哪里?生:很难与直尺上的两端刻度线对齐,视线难以把握读数.师:用三角尺夹紧被测的硬币(如图甲)并与直尺垂直对齐(教师演示操作要领,并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进行新课师:好,下面请大家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甲)和圆锥体的高度(如图乙).测量中要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要点:夹紧、对齐(一端与直尺上有刻度线的位置对齐)、垂直(垂直于直尺).板书:圆柱体直径、圆锥体高的测量——三角尺直尺配合法,要点:夹紧、对齐和垂直.3.化曲为直法测量教师拿出一张中国交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弯曲的铁路线.师:我们看到地图上标示的公路、铁路线是弯弯曲曲的,谁能想个办法测出北京至广州两地间的铁路线的长度?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可以设法把弯曲的铁路线转换为直线进行测量.生:可以让一条伸缩性不大的棉线与铁路线重合,在棉线上标出铁路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拉直,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铁路线的长度.(学生往往忘掉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师:请某个学生演示给大家看.大家注意观察,并分析这位同学操作的科学性.板书:曲线长度的测量——化曲为直法.要点:要注意起点、终点,拉直时不能用力拉伸.师:最后,请大家再思考,根据这个地图,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全长能求出吗?学生思考、讨论.生:可以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时间的测量师:请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说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有哪些.生: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和秒;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手表、钟、秒表等.师:回答正确.那谁能说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呢?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小时,有的说是秒,还有的说是分.教师引导,最后指出,国际计量组织规定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板书: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2.时间的其他单位:年(y)、月、日(d)、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3.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教师可以就1s时间的规定结合教材P13“小资料”作简单的介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这些方面的资料,从而拓宽视野,调动学习兴趣.师:测量时间的常见工具有钟、表,在体育比赛过程中看到裁判员使用高级计时器——停表、多功能电子表等,它们的计量结果更精确.教师演示停表的操作(如启动和停止),介绍如何读数.教师分发停表、多功能电子表,让学生分组操作练习(可以选取教师连续击掌10次的时间,让学生同时测量等方案),要求学生用停表和多功能电子表同时计时测量,便于比较.教师就学生操作、读数进行指导.进行新课板书:1.时间的常用测量工具:钟、表.2.专业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多功能电子表.师:我们现在测量时间的工具相当先进,你们知道古代人如何测量时间的吗?请大家阅读教材P14第一、二自然段,并结合平时的了解进行思考,看谁知道的多.教师播放视频(如日出日落、季节更替、日晷、沙漏、单摆等),并向学生讲解.【例3】如下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s,物体的长度为cm.解析:停表分针指在5与6之间,且超过中线,长针读数应为37s,如果分针未超过5与6之间的中线,长针读数应为7s.长度精确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答案:337 2.50误差1.误差的概念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师:在前面的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测量的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别.在物理学中,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测量的结果也不同,你们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生1:不同的人操作仪器的反应快慢不同;生2:仪器本身不同;生3:不同仪器的精确程度不同.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2.引起误差的原因:(1)可能是测量者引起的;(2)可能是测量仪器本身引起的;(3)可能是测量方法、测量原理引起的;(4)可能是环境的温度、湿度引起的.2.如何减小误差教师接着提问:那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尽量小些呢?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使用精确的仪器测量,测量时正确规范地进行操作,完善测量方法、原理.教师归纳,强调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一般选取3~4次测量,然后求其平均值.板书: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师:下面请大家再次利用刻度尺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宽.看谁的测量更精确.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熟悉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知识,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熟悉了刻度尺、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还知道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这对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实践.此外,请大家课后查阅有关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的资料,了解影响单摆摆动周期的相关因素.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谢谢!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学生对刻度尺和钟表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准确、科学地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停表的使用方法不是很清楚,因此,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停表的读数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学生一起实验,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感受科学地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最后,教师归纳要点,便于学生注意和记忆.2.本节课还介绍了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就是把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或距离转化为易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感受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此外,本课还讲授了误差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测量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误差,且明白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提醒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多从身边的事例着手,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并进行比赛.如在教学长度的测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m的长度,估测教室的高度;在教学时间的测量时,采取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先让学生看他们自己的手表,秒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秒针走几圈?时针走多少?再利用投影仪模拟显示,让停表走3~4分钟,指导学生观察大针和小针的变化情况,然后让指针走到某几个位置让学生读数,帮助学生较好地读数,从而突破难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关注每位学生,还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互相分享探究成果的快乐,体会物理是有用的.4.本节课教师在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及古代人的计时方法,从而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第2节运动的描述课题运动的描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3.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随时间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中的运动是普遍现象.2.为了确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把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足球场是静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新课机械运动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P16图1.2-1,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哈雷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生:它们有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运动.师:请同学们再观察周围的物体,说说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学生交流、讨论,积极举手发言:生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走路的人是运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分子是运动的;……生2:黑板是静止的;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公路是静止的;大桥是静止的……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3)微观粒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也是在运动的.(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板书: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2.机械运动师:同学们,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说明没有运动.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即说物体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机械运动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例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四季更替B.花开花谢C.流星划过夜空D.生物的新陈代谢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机械运动.答案:C。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2.对于速度,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触,这里进一步学习,学习难度不大。但学生在学习速度单位“Kmh”和“ms”之间大小的比较和互换时有一定的难度;对计算中公式的应用以及计算过程中要用到的公式和代入单位还不适应,常常会忘记,应多加练习。
3.学生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有时不能正确选择参照物,对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不是很理解,应多举例说明。
3.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中的计算问题,要求不要太高,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变速问题,可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将其当成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1.对于本章中出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要掌握这些知识难度不大。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实验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单元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能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重点、难点与关键
本章的重点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及估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利用速度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二课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三课时:运动的描述
第四课时:运动的快慢
第五课时:运动的快慢
第六课时:测量平均速度
说明
本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不应要求过高、过难,尤其不应不切实际地强调概念的准确,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多设计一些讨论、探究、制作等活动,重视激发学生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例4:如图2所示,在建国60周年阅兵式上,
空军加油机与“歼10”战斗机以空中受油的状 态列队飞行。若把加油机看做是静止的,所选 的参照物是( D ) A. 天空中口浮动的云 B.地面 C.阅兵式主席台上的人 D.“歼10”战斗机
【点评】本题考察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判断物体是 静止还是运动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 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若变化就是运动,若 3/27/2012 10 没有变化,就是静止。
量程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 使用前,先观察它的_____ 分度值 _____, _____和_____及零刻 2.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前,先观察它的_____和_____及零刻 _____ 被测物左端 度是否磨损。使用时,零刻度线要对准_________ 度是否磨损。使用时,零刻度线要对准_________ , 放正并将有刻度的一边 数值 垂直 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尺面_____ 记录结果要有____ ____, _____, ____和 单位 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尺面_____,记录结果要有____和____,测量 的倒数第二位是_____ 最末一位是____ _____, ____值 的倒数第二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读 值。 _____ ____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累积法、平移法、画曲为直法。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平移法、画曲为直法。 h s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 常用的还有______ _____、_____等 _______, ______、 min ms 4.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常用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12.某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150s后速度为25 m/s,接着匀速运动100s后减速, 23 经过50s停下,共行驶6900m,则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 m/s.
3/27/2012 3
命题规律
考查内容:速度的计算,v-t图像s-t图像的运用, 考查内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速度与平均速度的辨别, 根据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时间得。
3/27/2012 16
3/27/2012
17
【点评】本题考查交通中常见的单位
3/27/2012 15
变式训练6.一辆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它在前 变式训练 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1,后一半的时间的速度为v2, 则这辆小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 ) A.(v1+v2)/2 B.v1.v2/(v1+v2) C.2v1.v2/(v1+v2) D. (v1+v2)/v1.v2
秒表、停表 测量时间用__________ 测量液体的体积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 5. 测量时间用__________,测量液体的体积用量筒、量杯 ___________.
求平均值 测量 值和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测量误差 真实 6. ______值和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测量误差,利用____________的方法 ______值和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测量误差,利用____________的方法 ____________ 可减小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只能减小。) 可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只能减小。)
测某钢丝的直径,下面几个测量结果, 其中错误的是(c ) A、0.52mm B、0.53mm C、0.518mm D、0.052cm
3/27/2012
8
典例3 典例 .某同学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
测量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请你帮 他设计一个实验,写出实验步骤。
【点评】本题考查特殊测量的方法
3/27/2012 9
变式训练4.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
免撞毁飞机.这是因为(D )
A. 以地面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B.以机场内步行的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C.以停在机场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D. 以正在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3/27/2012
11
典例5 典例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
15 10 5
b
0 2 4 6 8 10 12 t/s 越陡运动速度越大
3/27/2012
13
变式训练5.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 变式训练
动速度,图2-3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 直线运动的是(①③)
3/27/2012
14
典例6.右下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
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 至贵阳约为3.2×105m,则( D)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 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 D.该汽车只要4 小时就可到达贵阳
题型:题型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题型 能力层次: 能力层次 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获取相关信息,
有一定的计算、分析、推理能力。
考查形式: 考查形式 以身边的物体为研究对象,考查长度
的测量与估计,速度计算等知识。
3/27/2012 4
典例1. 典例 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
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助他补上。 cm dm 某同学身高是15.8____;物理课本的长26_____.
3/27/2012
6典例2 典例 .某同Fra bibliotek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某一物
体的长度,下列四个数据中正确的是(c) A.1.8dm B.18.2cm C.182.3mm D.182.34mm
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判断数据是否正确可以看这个数据的倒数第 二位是不是毫米位。
3/27/2012
7
变式训练2. 变式训练 用分度值是0.1mm的刻度尺
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 所示,图4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 系的是 ( D )
3/27/2012
12
【点评】匀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时间图象 时间图象
v/m·s-1
5 4 3 2 1
t
s
0
2
v t/s s 代表路程
4 6 8 10 12
匀速直线运动的 路程 路程——时间图象 时间图象 a 20 s/m
3/27/2012
1
考点识记
m 米 1.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符号是_____,比它大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符号是_____, _____ _____ km um dm mm 单位有_____ 比它小的单位有____ ____、____、____、 nm _____, ____、 cm 单位有_____,比它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3/27/2012 2
1.30 7.如图13物体A 的长度为 2.45 cm 。如图(2)物体A的长度_____ cm. 所用 1mm 刻度尺分度值分别为_____.
(2) 位置 8.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__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要选择_________.
速度 单位时间 9. 物理学中用_______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物体在_______内通过 路程 V=s/t 的_______,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 m/s km/h 3.6 10.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常用单位是________1m/s=_______km/h. 速度 直线 11. 物理学中把_______不变的______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重要提示: 重要提示:注重对生活的观察,经常做对身边物体的尺 度进行估测的训练。(要知道对生活的观察是提高实验 能力的关键。)
3/27/2012
5
变式训练1 变式训练 .下列是某同学在学习时收集的一些数
据和对应的测量工具,完全正确的是( D ) A.初中生的身高一般在1.6m左右——学生三角板 B.初中生的体重一般在50g左右——台秤 C.人的正常体温一定是35℃——体温计 D.初中生的握力一般为450N左右——握力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