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背景资料-1
【文学常识】《沁园春长沙》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 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一系列革命理论和政 治理论著作中,最著名的有《矛盾论》《实践论》 《论持久战》等。
他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 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与《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作者及创作背景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国共两党的统 一战线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在 广州正式成立
写作背景
1925.10
毛泽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韶山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 韶山人民掩护
长沙
去橘子洲 游岳麓山 对秋景忆往昔
广州
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再见
毛泽东擅长写旧体诗词,他的诗词彰显出强烈的艺术 个性。
他的诗词将豪放、婉约熔于一炉,相得益彰。 其豪放,纵论千古风流人物,挥洒自如;走笔万里多 娇江山,气吞霄汉。 其婉约,情意缠绵又不失豪气相间,愁云泪眼更呼唤 昆仑绝壁。
代表作品:《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 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忆秦娥·娄山关》等。
毛泽东简介
1914—1918 1918—1923
1923
1927—1928
1893 1911
1934-1936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非常值得一读,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吧。
《沁园春·长沙》原文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及注释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介绍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
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
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作品鉴赏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
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思想
通过描写长沙的景色和人民的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和追求。
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自 豪感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和对人民力量的崇敬。
04
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
沁园春长沙的诗歌形式
固定格律
沁园春长沙遵循固定的诗歌格律,每句字数相同,且 遵循韵律规则。
THANK YOU
会的关注与思考。
革命情怀
沁园春长沙通过意象的组合 与运用,如“怅寥廓,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等, 表现出诗人的革命情怀和豪 情壮志。
05
沁园春长沙的历史影响
沁园春长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经典之作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被视为现代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情感表达
该词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共鸣和赞誉。
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沁园春长沙的历史价值
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沁园春长沙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呼声,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这首词对中国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财富。
对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象征寓意
作者通过描绘秋景,寓言地表达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青年对民族复兴的期望,具有深刻 的象征意义。
沁园春长沙的文学意义
革命精神的弘扬
词中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体现了革 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VS
民族复兴的期望
作者通过描绘秋景,寓言地表达了当时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青年对民族复兴 的期望,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及赏析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及赏析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浅底:清澈的水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苍茫:旷远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
千古绝唱《沁园春 长沙》原文欣赏及创作背景解析

千古绝唱《沁园春·长沙》原文欣赏及创作背景解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早年词作。
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借秋景以抒发革命激情;下阕侧重抒情,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
全词风格豪放,用典贴切,景物壮丽,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全文如下:【原文欣赏】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背景解析】此词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
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
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沁园春 长沙

一、导入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
他也是诗人,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今天,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来领略毛泽东的的豪迈气概。
二、写作背景1911年至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运动。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习时,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进步青年学生经常畅游湘江,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青年时的毛泽东就树立了伟大理想。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911年至1925年这段历史。
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具有不彻底性和妥协性,那么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呢?当时,关于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在党内都有很大争议,毛泽东认为中国大部分群体是农民,那么中国的政权应该是由无产阶级掌握。
后来,毛泽东在韶山创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起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诗人站在橘子洲头,想到了当年与同学共同的豪情壮志,想到了中国的前途,想到了谁来领到中国的革命。
那么,究竟“谁主沉浮”呢?让我们来听听毛泽东的回答。
•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来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词作的磅礴气势,并注意把握词的节奏。
、《沁园春》词牌名由来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笔记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笔记《沁园春·长沙》知识点笔记《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以下是关于这首词的知识点笔记:一、文学常识1、词牌名“沁园春”是词牌名,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规定。
2、作者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二、重点字词1、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在长沙城西的湘江中。
2、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深秋。
竞:竞相。
3、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4、苍茫:旷远迷茫。
5、主:主宰。
6、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指盛衰。
7、携来百侣曾游: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百侣:很多的伴侣。
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8、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稠:多。
9、恰同学少年: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
恰:适逢,正赶上。
1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书生意气:同学们踌躇满志,意气奔放。
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
意气:意志和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背景资料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日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及其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
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