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学习资料
18、吆喝

18、吆喝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对吆喝的品位分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品位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
重点
分析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语言方面的特点。
学习
难点
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解疑合探
“各抒己见质真疑,齐心协力探真理”。
请同学们把思考的成果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负责,基本达成共识,注意做好笔记。3分钟后出示展示分工表和评价分工表。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1
2
3
书面展示要求:
书写迅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
评价要求:
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突出重点,语言简练
提示:(1)浓郁的地方特色
(2)幽默特点
运
用
拓
展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人编写一道习题,写在小黑板上。比比看谁编的好。)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习题供学生练习。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质
疑
再
探
(“质疑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探究是孕育创性的法宝”)
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本节课探讨的问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课件【三篇】

二、连续学习课文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虑这一段构造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议论、沟通。
明确本段的中心句四时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一样,本段的构造能够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次序睁开。
春季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季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季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季,热腾腾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很是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发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一样?试详细谈谈。
学生议论、沟通。
明确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费。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叫卖拥有激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胜过梨等; 有的合辙押韵,很是悦耳,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样吆喝的主要内容、腔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尝语言发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绘吆喝的语句,富裕浓烈的地方特点。
试找出几例,认真读一读,领会此中的意味。
学生议论、沟通。
明确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 !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喊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比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绘,极富特点,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倾听到那些巧妙非常、特点鲜亮的声乐艺术,赏识到富裕京城特点的风俗风情。
四、研究活动1让有专长的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风俗内涵。
2吆喝实质上是一种广告,跟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广告在渐渐消逝。
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到的魅力,应当注意急救。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2.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一些吆喝的录音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过吆喝吗?知道吆喝是什么吗?
2. 讲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介绍吆喝的定义和作用。
讲述吆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3.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讲解吆喝的基本技巧,如声音、节奏、韵律等。
让学生模仿一些简单的吆喝,进行练习。
4. 创作吆喝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的技巧和方法,创作自己的吆喝。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
总结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学习了吆喝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创作吆喝,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吆喝》的教学教案

《吆喝》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吆喝》主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吆喝》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市井生活的文章,通过作者对各种吆喝声的回忆,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
2.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3.3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传统的吆喝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4.4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吆喝声,体验传统市井生活的氛围。
4.5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章: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传统吆喝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
7.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措施。
吆喝

新授课18吆喝编号:2014222 主备人:审核人:班级:组号:姓名:-------------------------------------------------------------------------------------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了解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知识链接】一、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
【基础部分】(学习程序:课前独立学习书本,熟读文章两遍,然后完成基础部分。
课内小组内对学、群学,互相帮助、纠错,然后小组选代表汇报,时间大约为5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招徕()铁铉()饽饽()荸荠()囿于()敲钹()商贩()吆喝()隔阂()【要点部分】(学习程序:课内对要点部分组内对学、群学后进行展示,即将题目分到组内每位同学,逐一解决,每组展示完请其他小组点评和补充,时间25分钟。
)1、文章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2、为了吸引顾客,叫卖者在吆喝时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式呢?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3.在这五花八门的吆喝中,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哪几种吆喝?你能根据作者的描写试着吆喝几声么?4、作者如何看待老北京的吆喝声?他对老北京的吆喝声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部分】(学习程序:课内先独立完成并对答案5分钟,选取一组汇报。
)你留意过周围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声吗?找一句出来,学给大家听听。
第18课《吆喝》超级精品资料包(精彩突破难点系列)-4.doc

《吆喝》课堂实录(一)导入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
这是什么声音?生(齐):吆喝声。
师:是呀,只可惜大家听到的是女生版。
如今,作为民俗的吆喝声绝大多数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北京人萧乾笔下的《吆喝》,也许它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吧。
(板书)文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师:默读课文,回答: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生1:第6节“馄饨喂——开锅”、第7节“硬面——饽饽”。
生2:第11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
生3:第12节“荷叶糕”、“荞麦皮”。
生4:第10节“喝了蜜的大柿子”、“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
生5:第11节“小玩意儿赛活的”、“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
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生6:第9节乞丐的乞讨声。
第13节卖萝卜的和第14节卖冰棍的。
师:基本上找得差不多了,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读者一一介绍的?生1:有白天的。
生(齐):不对,是早上的。
(板书)生2:还有晚上的。
(板书)生3:还有一年四季的。
(板书)生4:有直接介绍卖什么东西的。
师:那就是吆喝的内容。
(板书)生5:还有从吆喝的声调及音韵节奏角度进行评价的。
(板书)师:你们的依据是什么呢?生(部分):书中有的小节前已归纳好了。
师:这些部分之间又是用过渡句进行衔接的,大家能找到吗?生1:课文的第二小节。
课文由洋人的欣赏器乐过渡到北京街头的叫卖声。
生2:还有课文的第八小节开头第一句话。
生3:文章第十小节和十一小节的开头第一句话都是过渡句。
师:大家集体朗读这些过渡句。
(学生朗读)师:作者将如此繁多复杂的吆喝声归类介绍,并在有些部分开头用一总领句,每部分之间又用过渡句来贯穿,使得文章内容多而不乱。
我们今后写类似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既然吆喝有内容、声调、音韵节奏,可见吆喝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
(三)细读课文师:老北京城的吆喝有何特点?生1:用“就剩两挂啦”中的“就剩”突出已所剩无几了,吸引人快来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吆喝声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吆喝声的韵味和美感。
2.学习吆喝声的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结合自身实际,感受家乡的吆喝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吆喝声?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听到的吆喝声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吆喝的文章——《吆喝》。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读完课文后,谈谈你对吆喝声的理解。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听到的吆喝声,讨论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体会其韵味和美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完成作业,观察到家乡的吆喝声呢?2.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家乡吆喝声,讨论其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理解其表达方式。
3.品词析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情感体验(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吆喝声中,感受其韵味和美感。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吆喝声代表了什么?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6.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家乡吆喝声的作文,题目自拟。
(2)教师提醒:作文要结合自身实际,表达真情实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对吆喝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家乡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18课(吆喝)拓展资料(4篇)

语文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18课(吆喝)拓展资料(4篇)老北京叫卖:京味“清明上河图”老北京叫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是穿透历史的声音。
今天,当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再一次鲜活呈现出来的时候,人们在查找一种历史的积淀,回味那个城市的脉动,回想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老北京叫卖是因北京城市地理特点而产生的一种口头民俗文化。
北京城中尤其是南城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叫卖产生的土壤。
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记十二月的“市卖”:“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
”《燕京岁时记》中记七月叫卖菱角、鸡头等物的吆喝声是“老鸡头,才上河”等。
叫卖是最经济、最通俗、最一般的广告,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表达。
无穷魅力的叫卖声昔日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丰富多彩。
走在街上的商贩们,不管是挎篮的、肩挑的,依旧推车的,在吆喝时,总是以一只手捂着耳朵,对吆喝叫卖之物均要加上许多的形容词。
同时其词颇有韵味,使人听了不觉厌烦。
此外不管一天或是一年之中,沿街串巷的吆喝者,总是按时令售卖物品。
“嗳!活鲤鱼呀,活鲤鱼。
”这是每年阴历初二必定会在胡同里听到的吆喝声。
正月初二这天,北京的家家户户都要祭财神,因此卖鱼商贩便肩担木盆向居民售卖,居民那么以瓦盆盛水将鱼买到家中。
从“桂花哟,元宵”的吆喝声中,人们便预知正月十五上元节就要到来了。
由于京城习俗上元节之夜必食元宵,故此上元节前数日便有挑担售卖者,挑的前面设锅,随卖随煮。
“嫩了芽的香椿哟。
”这吆喝声标志着仲春的到来。
卖香椿的人多是臂上挎一小篮,篮底铺块湿布,篮上盖块湿布,用马莲或细柳条绑的一小捆一小捆的香椿摆放其中。
当听到“臭豆腐,酱豆腐,韭菜花,酱黄瓜”的吆喝声时,人们就明白已是金风送凉、暑气全消的季节到了。
“炸面筋来,熏鱼哟”刚吆喝完,“坛肉,扣肉,米粉肉”的吆喝声又起。
这说明隆冬差不多来临。
不同的吆喝需要配上不同的响器,用来增加声音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
一、课文说明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
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
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
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也颇有独到之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
文章第4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
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按“一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经过作者如此一梳理,纷纭杂乱的各种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
二、结构说明
第一部分(1~3段),由北京街头的器乐提到声乐部分──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第二部分(4~10段),北京街头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叫卖声没有停过。
第三部分(11~14段),作者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1
三、主题思想
本文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四、问题探究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提示: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提示: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3、作者在写吆喝声时为什么掺杂进一些自己的经历?
写吆喝声以自己为鉴赏者说明吆喝在生活中的常见和重要作用,自己内心的感受说明自己对这吆喝声的在意,更能体现作者对吆喝声的回味不尽,显示了对往日生活的怀念,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4、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⑴“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
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⑵“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⑶“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
从“一日”转到“一年”。
⑷“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
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