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5] 路志正,焦树德. 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66 - 476.
[6] 洪渌,沈丕安. 沈丕安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介绍[J]. 浙江中医杂 志,2006 ,41( 1) : 10 - 11.
·2110·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年第 38 卷第 10 期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薛斌,刘维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摘 要:干燥综合征( Sjogren's syndrome,SS) 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本病的发病率为 0. 5% ~ 5% ,约 90% 为女性患者,大部分中年起病,多见于 30 ~ 50 岁女性,极大影响了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本病在中医文献中无相应的病名记载,但就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燥证、燥痹、 燥毒、虚劳等范畴。当代中医临床专家路志正教授将本病命名为“燥痹”,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燥邪损伤气血津液而致 阴津损耗,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通,导致肢体疼痛,甚则肌肤枯涩、脏器损害。
张吉[22]治疗干燥综合征 23 例,所有患者均采用 毫针针刺和辨证加减中药治疗,总有效率为 82. 6 % ; 古青[23]采用针药并用治疗 48 例干燥综合征患者。针 灸取穴: 合谷、廉泉、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 辨 证中药以活血化淤、扶正解毒为基本法则,治疗两个疗 程 后 观 察,口 干 眼 干 症 状 明 显 缓 解,总 有 效 率 为 81. 3% 针刺治疗以近侧取穴为主,辅以循经取穴,采用平补平 泻法,每日 1 次,并辅以中药辨证治疗。一个疗程后, 总有效率 78. 57% ; 王玲[25] 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辨证治 疗干燥综合征,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提出 4 种 相应治法: 阴虚津亏型方用增液汤加减。针刺可选用 太溪、阴陵泉、三阴交、脾俞、肾俞、廉泉等穴滋补肝肾 阴; 瘀血内阻型方用增液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针刺可 选用膈俞、肝俞、肾俞、血海、气海、太冲等穴以行气活 血润燥; 气阴两虚型方用八珍汤和生脉散加减。针刺 可选用气海、太溪、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关元; 湿热 内阻型治疗上应清热祛湿与育阴润燥并行。针刺可选 用脾俞、丰隆、内庭、阴陵泉、曲池、足三里、大椎。 4其他
中西医诊治干燥综合征良方

中西医诊治干燥综合征良方【概述】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SS)是一个侵犯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其中又以唾液腺为最易受损的腺体并引起口干、眼干的临床症状。
本病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本病在1888年为Hadden首先描述。
以后又有其他另呈报道。
至1933年Sjogren报道一组口干、眼干并有关节炎患者,提出本病为一系统性疾病,由于此论点正确故现人称此病为Sjogren综合征。
Mikulicz综合征实为SS的一个临床表现。
80年代后本病明确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后者是指同时并有另一结缔组织病者。
两者在临床表现、遗传基础、免疫学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通过在我国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SS的患病率为0.29%~0.77%(因诊断标准而不同),是风湿性疾病中患病率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风湿组织病。
多发于40岁以上的妇女,男女之比为1:9~17。
我国自1980年以来本病的报道增多,而过去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模糊以致大量病人被漏诊或误诊,因此临床医务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并警惕本病。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但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在许多古典医籍中有类似描述。
无论其原发或继发者,因其往往伴发许多脏腑病变,因此很难明确其属于某一病证,有人认为本病宜归属“燥证”范畴,有人认为因其可累及周身,故称为“周痹”,关节疼痛属于“痹证”,有脏腑损害者如肾、肝等受损,称之为“脏腑痹”。
近年全国痹病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论治学》称本病为“燥痹”。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西医对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一)遗传基础1.家族史在SS的一代亲属中出现类似SS症状、高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者均较对人群为高。
有姊妹、母女同时为患者的现象。
2.HLA SS主要和Ⅱ类HLA相关。
而这种相关性因种族而有一定差异。
如西欧白人SS与HLA-B8、DR3、DRW52相关,希腊人与HLA-DRs相关,日本人与DRW53相关。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

干燥综合征得中医治疗方法发布时间: 2009-09-22干燥综合征就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与泪腺为主得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仅有外分泌腺受累,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同时伴有其它结缔组织损害或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则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临床上以口、眼干燥为主症、本病属全球性疾病,好发于女性,90%以上发病年龄在30~40岁,最小9岁,男女之比为1:9~17。
国外资料报道,老年人患病率为3~4%,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国内调查万余人,患病率为0、77~0.29%。
早期口眼干燥不易被人重视,易误诊,其病程长,一般预后良好。
有内脏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大多可以缓解。
有严重脏器病变、恶性淋巴瘤者及伴有严重结缔组织疾病得继发性干燥综合征预后差。
本病得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性激素、病毒感染等诸因素有关。
1、遗传基础:有家族史,原发性患者出现HLAB8、DR3基因得频率很高,继发性患者则出现HLAR2得频率很高、2、病毒感染:目前认为EB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病毒与干燥综合征有关,其中EB病毒尤为人们所重视。
3、性激素:多见于女性,可能与性激素调节免疫反应得能力有关,雌激素使免疫活动过强。
4、免疫异常:有复杂得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异常,患者血清中常有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唾液腺抗体等;常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可能病情缓解。
其基本病理变化就是在泪腺、颌下腺、腮腺等外分泌腺体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体明显萎缩,腺管有狭窄与扩张,后期病例可见腺体全部被结缔组织所取代。
中医学对本病得认识始于《内经》,有“燥胜则干”,“燥者濡之”得论述,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得病机。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4.1针刺配合中药何庆勇f-q针刺以合谷、廉泉、肾俞、三阴
交、太溪为主穴,眼干明显者加睛明、攒竹、阳白等,膝关节疼 痛者加梁丘、血海等,外阴或阴道干涩明显者加中极、会阴 等。平补平泻法,中药治以滋阴补肾生津。古青等【1q取穴合谷、 廉泉、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平补平泻法,中药以活
血化瘀、扶正解毒,针刺结合中药取得较好疗效。
如下几型:阴液亏虚型、气郁瘀血阻滞型、阴阳两虚型、气阴 两虚型。 3临证治疗 3.1审证论治陈湘君…j认为该病在阴虚津亏之外兼有燥 毒血瘀等症,治疗当辨清主次之证,对症下药。主要治则清热 解毒,益气养阴,滋养肝肾,随证加减有健脾化湿,化痰散结,
1.1病机从燥论路志正”认为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为:
外燥(六淫致燥、疫情致燥、饮食致燥等)、内燥(七情致燥、气 虚阴虚致燥、阴虚血虚致燥、瘀血痰浊湿热致燥等)影响机体 形成燥痹,日久不愈,阴液不足,导致气阴两虚,或阴损及阳,
理关键。王莒生旧认为,先天不足为发病的先决条件,后天因
素导致痰瘀阻络、脏腑失调是发病的关键。特别重视肝脏功
能失调与本病的关系。朱跃兰等『7认为禀赋不足,阴津亏虚是
根本,燥、毒、瘀三者相互作用则是该病的发病关键。彭剑虹f8l 认为肝肾阴虚是疾病发生、发展之根源,若肾精亏损,则诸脏 腑之阴充养无源,肾水匮乏,无以滋养濡润四肢百骸、五官九 窍,因而产生一派阴虚内燥之象。 2辨证分型 汪悦[卅将燥痹临床证型治法如下:1)风燥伤肺证,治以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0772809 作者简介:刘
【2l】何洋.自体血穴位注射治疗干燥综合征案[J】.中国针灸,2005,25 (6):403-403.
(收稿日期:2010-03—15)
万方数据
阴液亏耗,肺气不得宣畅,气滞血结,津液通行之络道滞涩, 是出现“燥象”的重要机制,并提出肺不布津,脉络滞涩是病
干燥综合征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23

SS患者需注意用 眼及口腔卫生,增 加工作及生活环境 的湿润度,避免张 口呼吸,定时漱口, 正确刷牙,使用牙 线,牙间隙刷等。
临床问题9:干燥综合征患者如何进行生活调摄? 推荐意见 9.2
由于SS具有病程长、难治性和高度异质 性等特点,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焦 虑、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建议加强对患者的情志疏导及健康教育。
临床问题3:中医药如何对干燥综合征进行辨证论治? 推荐意见 3. 阴虚内热证
主症包括口干咽痛、眼干目赤; 手足心热、盗汗或午后热甚。 次症包括烦渴多饮、口角干裂; 鼻干鼻衄、干咳;心烦失眠;小 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或红绛有裂纹,舌苔干燥少 津,或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具备主症两条,或主症一条、次 症两条,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治法以养阴清热、润燥生津为主,推荐 方剂为一贯煎合青蒿鳖甲汤或清燥救肺 汤加减。推荐中药为北沙参、麦冬、当 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青蒿、 鳖甲、知母、牡丹皮、桑叶、石膏、甘 草、胡麻仁、苦杏仁、枇杷叶等。
临床问题3:中医药如何对干燥综合征进行辨证论治? 推荐意见 3. 燥瘀互结证
主症:口干不欲饮、眼干少泪;肌肤甲错或有瘀斑瘀点。 次症:鼻干、咽干;关节肌肉疼痛;肢端皮肤变白变紫;颐肿不消 或瘰疬。
主症:口渴不欲饮、目涩多眵;口中黏腻、脘痞 腹胀。次症:肢体沉重、周身倦怠;咳嗽、痰黏 难出;关节肿胀疼痛;尿频、大便黏滞不爽。
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具备主症两条,或主症一条、次 症两条,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治法以润燥祛湿、行气散结为主,推荐方剂为甘露饮、乌梅丸、知柏地黄丸等加减治 疗,推荐中药为生地黄、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桔梗、枳实、香橼、佩兰、青 蒿、黄芩、黄连、黄柏、天冬、麦冬、乌梅、当归、连翘、浙贝母、路路通等。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作者:梁红汪元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年第05期【摘要】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效果肯定且副作用少,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复发及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检索近5年的相关文献报道,对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综述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常以明显的口眼干燥、反复发生的腮腺肿大及关节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一。
本病以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
西医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不良反应多且疗效不肯定。
中医药治疗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复发及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检索近5年的相关文献报道,对SS的中医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中医学并没有SS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燥证”“顽痹”“燥毒证”或“虚劳”范畴。
路志正根据“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不通则痛”的观点,结合其发病特点,提出“燥痹”,作为SS的中医对应病名[1]。
《黄帝内经》提出:“燥胜则干。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均提示本病的病理特点为燥邪致病。
《会心录》曰:“燥证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内因者,血液之枯也。
”《类证治裁》有云:“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外者,天气肃而燥胜,或风热致伤气分,则津液不腾……阴于内者,津血夺而燥生。
”阐明燥证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
“内燥”之论首次见于清·石寿棠所著的《医原》,提出内燥之因一是“阴血虚而营养无资”;一是“气结则血亦结,血结则营阴不固”。
后世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多有发展。
路志正[2]认为,SS病机总属阴血亏虚,津枯液涸,他认为燥痹的病因有内燥和外燥之分,外燥主要是感受大热风燥之外邪;内燥主要是由于素体肝脾肾阴亏虚或失治误治、过投辛热之剂,导致津亏液伤,病久瘀阻血络,深至脏腑而成燥痹。
尪痹(干燥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干燥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引言尪痹,又称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身体多处黏膜干燥和中医所称的“痹”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诊断、治疗和预防尪痹时,中医医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科学且有可操作性的治疗方案。
临床路径的制定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一个重要的指南,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病因与病机分析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中医医生可以分析尪痹的病因和病机。
尪痹多与气阴两虚、津液亏损、湿热蕴结等有关。
二、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因和病机分析结果,中医医生可以对尪痹进行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气阴两虚型的尪痹患者,可以采用养阴清热、益气补虚的治疗方法。
三、中药治疗方案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中医医生可以制定中药治疗方案。
中药可以通过滋阴清热、益气补虚等作用来改善患者的尪痹症状。
四、饮食调理与生活方式建议除了中药治疗,中医临床路径还包括针对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理建议。
如建议患者多食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适度运动等。
五、预防与康复中医临床路径还应包含预防尪痹的方法以及患者康复的指导。
预防主要包括加强锻炼,保持生活规律,避免受凉等。
对于康复患者,可以适当进行针灸、按摩等中医治疗。
总结尪痹(干燥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对于提供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诊断、治疗和预防尪痹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干燥综合征(燥痹)诊疗规范

干燥综合征(燥痹)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干燥综合征是一个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其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
临床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腺体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痹”、“痹症”范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燥胜则干”,本病素有九窍阴津匮乏干燥的表现,又常兼有关节疼痛的表现。
当代中医临床专家路志正将本病命名为“燥痹”。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路志正、焦树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燥痹是由燥邪(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通,导致肢体疼痛,甚则肌肤枯涩、脏器损害的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分类)标准(欧洲标准)(1)口腔症状:3项中有1或1项以上。
①持续3个月以上每日感到口干。
②成人期后有反复腮腺或持续性肿大。
③吞咽干性食物困难,必须用水送服。
(2)眼部症状:3项中有1或1项以上。
①持续3个月以上的每日不能忍受的眼。
②感到反复的“沙子”吹进眼内的感觉或磨砂感。
③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以上。
(3)眼部体征:下述检查任一项或以上阳性。
①SchirmerI试验阳性,即≤5mm/5min。
②角膜染色阳性(≥4vanBijsterveld计分法)。
(4)组织学检查;下唇腺病理示淋巴细胞灶≥1(4mm2组织内有50个淋巴细胞聚集则称为一个灶)。
(5)唾液腺受损:下述检查任一项或以上阳性。
①唾液流率阳性。
②腮腺造影阳性。
③唾液腺核素检查阳性。
(6)自身抗体:抗SSA或抗SSB阳性(双扩散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无任何潜在疾病的情况下,符合上述1条则可诊断。
①符合上述4条或4条以上,但必须含有条目(4)组织学检查和(或)条目(6)自身抗体;②条目(3)(4)(5)(6)4条中任3条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的患者。
一、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燥痹(TCDS码:BNVO7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干燥综合征(ICD-10编码:M35.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
1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分类)标准(欧洲标准))
中2. 证候诊断
医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 燥诊痹(干燥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断阴虚津亏证
标气阴两虚证
准阴虚热毒证
:阴虚血瘀证
参(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照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 1 7-2008)
实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燥痹(干燥综合征)
用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中(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医(五)进入路径标准
风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燥癱TCDS码:BNV07如干燥综合征ICD-10编码M35.001)的患者但在住院
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出版社,1 996年。
)
3.对已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维持原剂量并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心电图
(4)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
(5)IgG、IgA、IgM、IgE,蛋白电泳,C3 C4 CH50
(6)抗核抗体谱
(7)胸部X线检查
(8)眼科检查:schirmer试验、角膜染色试验、泪膜破碎时间
(9)口腔科检查:唾液流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彩超、Holter、肺功能、血气分析、胸部CT结核菌素试验、腹部超声、妇科超声、骨髓穿刺检查、血脂、肌酶谱、凝血功能、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AKA APF抗CCP抗体、唇腺活检、腮腺造影或腮腺核素、有关节病变时,做相应放射学检查,感染性疾病
筛查、肿瘤筛查、淋巴结活检及必要的病理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阴虚津亏证:滋养阴液,生津润燥。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津润燥。
(3)阴虚热毒证:清热解毒,润燥护阴。
(4)阴虚血瘀证:活血通络,滋阴润燥。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治疗原则。
3.针灸治疗。
4.外治法:眼部熏洗、中药雾化、中药外敷、中药漱口液。
(九)出院标准
1.口干、眼干等症状减轻,病情好转。
2.按疾病评定标准,临床指标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燥痹(干燥综合征) (TCD编码:BNV070、ICD-10编码:M35.001 ) 患
者姓名: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 年龄: ______ 门诊号:______ 住院号: __________ 住
院日期:_____ 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w 21天实际住院日: _______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