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目录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肝病诊疗规范管理制度

肝病诊疗规范管理制度

肝病诊疗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内肝病的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涉及肝病的医疗、护理、药品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二章诊疗流程第三条肝病患者来院就医时,应依照以下步骤进行诊疗流程:1. 值班接待患者到院后,前台接待人员将导诊至肝病科。

2. 门诊医生接诊肝病科医生依据患者症状进行初步评估和询问患者的病史,必需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需的辅佑襄助检查。

3. 辅佑襄助检查依据初步评估,医生可要求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肝穿刺活检、超声检查、CT或MRI等辅佑襄助检查。

4. 报告解读辅佑襄助检查的结果出来后,医生进行报告解读,并订立认真的治疗方案。

5. 治疗方案执行医生依据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并注明用药剂量、用法、频次等相关要求。

6. 随访及复查治疗期间,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依据病情变动进行复查。

7. 出院依据病情好转,医生评估患者是否可以出院,如需要连续治疗,医生应予以相应的建议。

第三章诊疗标准第四条为确保诊疗质量,肝病诊疗应符合以下标准:1. 诊断标准依据相关临床诊疗指南,订立适用的肝病诊断标准,确保准确诊断。

2. 治疗标准依据相关临床诊疗指南,订立适用的肝病治疗标准,明确治疗方案中的用药、剂量、疗程等要求。

3. 手术操作标准对于需要手术干涉的肝病患者,医生应严格依照手术操作标准进行手术,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效果。

第五条医院应定期对肝病诊疗工作进行评估,确保诊疗标准的贯彻和执行。

第四章患者权益保障第六条为保障患者权益,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权益保障机制。

1. 信息告知医院应向患者供应充分、明确的诊疗信息,包含病情、治疗方案、费用等内容。

2. 予以知情同意权在进行重点手术、特殊治疗或需要进行重点药物使用时,医生应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3. 隐私保护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患者信息保护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

4. 投诉处理对于患者的投诉,医院应及时受理并进行调查处理,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一、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既往有慢性丙型肝炎病史,或既往抗HCV阳性超过6个月且现在为HCVRNA阳性,或6个月前可能有暴露史(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等)。

2.轻度的乏力、纳差等症状或无明显不适症状,可有或无肝掌、蜘蛛痣。

3.ALT、AST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清抗HCV和/或HCV RNA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为主。

2.一般治疗:(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HCV RNA、抗HCV、HCV基因分型、HBV-M、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ANA)、甲胎蛋白(AFP),妊娠试验(育龄期女性-必要时);(3)心电图、上腹部B超、肝脏弹性扫描(Fibroscan)、胸部X线片。

原发性肝癌临床路径(最新版)

原发性肝癌临床路径(最新版)

原发性肝癌临床路径一、原发性肝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肝癌(ICD10:C22.0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七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七版)。

1.主要症状:上腹或肝区疼痛不适。

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消瘦、乏力、体重下降,晚期可以出现恶病质。

2.体征:肝脏肿大以及肝硬化之体征。

3.影像学检查:B超;动态螺旋CT;MRI;选择性动脉造影。

4.实验室检查:血清AFP对于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AFP>400ug/L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即可考虑肝癌的诊断;其它血清酶学和肿瘤标志物包括:谷氨酰转肽酶、异常凝血酶原、碱性磷酸酶、α-L-岩藻糖苷酶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七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七版),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2008年征求意见稿)。

根据术前检查所获得的资料,多学科评估结果。

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治疗方法:手术(肝切除术、肝移植、姑息治疗)、非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动脉化学栓塞、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如中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2-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肝癌疾病编码。

2.患者本人有手术治疗意愿。

3.满足肝切除术或肝血管结扎和/或插管术的条件。

(1)(必备条件)患者的一般情况: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肝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损害(Child-Pugh A级);或肝功能分级属B级,经短期护肝治疗后恢复到A级;肝储备功能(如ICGR 15)基本在正常范围以内;无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TACE)临床路径说明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TACE)临床路径说明

C22.900肝恶性肿瘤行38.86007肝动脉栓塞术临床路径一、C22.900肝恶性肿瘤行38.86007肝动脉栓塞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C22.900肝恶性肿瘤,行38.86007肝动脉栓塞术。

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可以手术切除,但由于其他原因(如高龄、严重肝硬化等)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消瘦、乏力、发热。

晚期常出现黄疸、出血倾向。

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及肝外非特异性表现等。

患者常有慢性肝病病史。

2.体征:肝脏肿大、血管杂音、黄疸、门静脉高压征象,浸润、远处转移和合并症引起的体征。

3.辅助检查:血清AFP等肿瘤标志物;肝脏影像学(腹部超声检查、CT),选择性肝动脉造影。

4.病理学诊断明确:术后病理、经皮肝穿刺活检或淋巴结穿刺活检。

5.HCC的临床诊断:建议尽可能取得病理诊断。

对于无法获得病理学诊断的肝细胞癌,2011年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建议如下,1.+2a两项或者1.+2b+3三项时,可确定HeC的临床诊断。

(1)具有肝硬化以及HBV和(或)HCV感染的证据。

(2)典型的HCC影像学特征:同期多排CT扫描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1.检查显示肝脏占位在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快速洗脱。

(2a)如果肝脏占位直径≥2cm,CT和MR1两项影像学检查中有一项显示肝脏占位具有上述肝癌的特征,即可诊断HCC o(2b)如果肝脏占位直径在1.-2cm,则需要CT和MR1.两项影像学检查都显示肝脏占位具有上述肝癌的特征,方可诊断HCC,以加强诊断的特异性。

(3)血清AFP2400μg/1.持续1个月或2200μg/1.持续2个月,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AFP升高,包括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继发性肝癌等。

6、临床分期:建议用巴赛罗那(BC1.e)分期标准,也可参照中国分期标准。

19.肝硬化临床路径

19.肝硬化临床路径

肝硬化临床路径一、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K74. 100)(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的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检验、影像学及组织学等检查。

其诊断主要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大证据群,肝脏影像学提示肝硬化征象有助于诊断。

当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证据不充分、肝硬化的影像学征象不明确时,肝组织病理学见假小叶形成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1.营养支持。

2.病因治疗:如戒酒、抗病毒治疗及针对其他病因治疗。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4.对症治疗。

(四) 标准住院日为7T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K74. 10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临床生化检验、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腹部彩超、腹部MRI平扫+增强、腹部CT平扫+增强、超声造影、门静脉CTV、MRCP,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胸部CT、胃肠镜检查、心脏彩超、弓I味菁绿试验、头颅CT、头颅MRI、下肢血管彩超、骨密度、肝组织活检(经皮肝穿刺活检、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门静脉测压/肝静脉压力梯度检测;(2)乙肝两对半定量、HBsAg500倍稀释、HBVDNA、乙肝病毒基因型及耐药测定、丙肝抗体、HCVRNA、HCV基因分型测定、甲肝抗体、戊肝抗体、铜蓝蛋白、24小时尿铜、血清铜、血清铁蛋白、肝病自身抗体、ANA谱、IgA、IgG、IgM、C3、C4、dsDNA,自身免疫性肝病IgG 谱、IgG4, ANCA、ACA、免疫固定电泳、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微量血糖监测、血气分析、血乳酸、血氨、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蛋白C、蛋白S、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心肌酶学、肌钙蛋白I、BNP/pro-BNP.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125)、24小时尿钠排出量、尿钠/钾比值、尿白蛋白/尿肌酎比值、24h尿蛋白定量。

重型肝炎临床路径

重型肝炎临床路径

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路径一、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肝衰竭(ICD-B15.907;B16.908; B17.205;852;B15.906;B16.909;B17.206;B17.211;B17.21 0;B18.102;203;909;9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讨论》(2008年亚太肝病学会)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符合病毒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1.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⑴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

⑵肝脏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⑶出血倾向明显,凝血酶原活动度<40%并排除其它原因。

⑷黄疸进行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但有上述表现者均考虑本病。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15天至26周内出现以下表现者:⑴极度乏力,有明显消化道症状。

⑵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 倍或每日上升≥17. 1μmol/ L 。

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清总胆红素≥85.5 mol/ 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40 %并发腹水和(或)肝性脑病)。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⑴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

⑵可有肝性脑病。

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

⑷有凝血功能障碍,PTA ≤40 % 。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1. 早期:⑴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⑵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 L 或每日上升≥17. 1 μmol/ L)。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 年)2.疾病分期(1)代偿期(2)失代偿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内阻证肝脾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凝血功能(4)甲胎蛋白(5)腹部超声(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我国HCV与 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

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

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 HCV 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清除或持续抑制体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扰素(IFN)α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IFN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α(PEG-IFNα)。

PEG-IFN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

因此,如无利巴韦林的禁忌证,均应采用联合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丙型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血生化、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M、HCVM;(3)。

自身免疫抗体和甲状腺功能(4)HCV-RNA定量检测,如常规检测方法测不到病毒,则需用超高敏-HCVRNA方法检测(5)HCV基因分型检测(6)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是否做肝穿刺病理检查(七)肝穿刺术。

1.适应证:丙型肝炎患者没有禁忌症均可做肝穿刺检查2.目的:对丙型肝炎的类型诊断、分级,病情追踪,疗效考核及预后的判断。

3.术前准备:在术前1—2天,患者需要进行常规肝脏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测、血常规、血小板检测、胸透和腹部超声检查。

术前1天,要用超声定位穿刺点,并了解周围有无较大血管或肿大的胆囊。

术前1天和手术当天,要肌注维生素K110毫克各1次,术前,医生还要向患者说明配合穿刺的注意事项,练习送气以及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

患者术前半小时测血压、脉搏,排空小便。

4.麻醉方式:局部麻醉;5.术后处理:需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等,术后要绝对卧床24小时。

卧床24小时后患者可起床进行室活动。

肝穿刺活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包括活检部位的不适、放射至右肩的疼痛和短暂的上腹痛。

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可以适当进行镇痛治疗。

只有极少数的患者在穿刺活检后会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出血可在腹腔、胸腔或者肝脏;发生肝脏胆汁外漏或者穿透胆囊可以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但是,大多数并发症都发生在活检后3小时。

(八)保肝药物的应用。

按慢性肝炎治疗要求,选用保肝药物。

(九)出院标准。

1.肝功能回复正常2. 确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副作用不会引起临床问题,主要指患者临床症状,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在可接受的围。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注射干扰素后出现严重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经处理后仍不能耐受;出现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降低经处理仍不能维持在可接受围。

2.干扰素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郁症等。

3.利巴韦林诱发严重溶血导致贫血4以上情况均导致治疗方案实施困难,需调整药物剂量、纠正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从而延长住院天数,费用增加。

(十一)费用控制标准。

(5000-7000)二、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ICD-10:74+ R18)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病毒性慢性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病毒性慢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慢性肝炎(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临床诊疗指南符合病毒性慢性肝炎诊断标准:1.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2)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⑶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

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

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

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病毒性慢性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甲胎蛋白或肿瘤四项、梅毒及艾滋病抗体;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腹部CT、肝活检;甲状腺功、血脂、干扰素水平及干扰素抗体测定、病毒基因分型、HBV耐药突变株检测、血细胞族化抗原+活化淋巴细胞、肝炎相关抗体;(七)药物应用。

1.保肝降黄:甘草酸胺类、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干扰素和(或)核苷类似物。

3.免疫调节、抗纤维化。

4.中医中药及其它治疗。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2.肝功能好转ALT<80 U/L。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并发症(如自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肝癌等)退出本路径。

2.进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或肝硬化退出本路径。

3.病情迁延不愈或顽固性黄疸,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九)费用控制标准。

(5000-7000)二、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年版)》等国、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及《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09年版)》等国、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支持治疗:(1)休息;(2)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能量摄取:35-45kcal/(kg·d),蛋白摄取:1.2-1.5g/(kg·d)。

(3)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每日摄钠不超过2000mg,不必严格限制水的摄入,如血清钠较低,需限制水的摄入,以每日摄水量不超过前一日尿量加500ml为宜。

(4)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2.药物治疗:(1)利尿药治疗:一般口服螺酯和呋噻米,联合使用。

初始剂量易少,呋噻米20mg qd、螺酯20mg bid,后根据尿量酌情调整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