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是指中国政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计划。
该计划旨在提升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研发能力,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促进中医药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应用。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然而,由于中医药体系与现代医学体系存在差异,而且缺乏科学性和体系化,其研发和应用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的出台,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医药的科学发展和传承。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的主要目标包括: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推动中医药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打造中医药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提升中医药研究和应用水平;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对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人才的支持,提高中医药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其次,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研究和开发的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同时,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和科研团队。
此外,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还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推动中医药研究和应用在国际上的交流和推广。
中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对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增强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与此同时,中药现代化重点专项也需要充分重视保护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保持中医药的独特性和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和过度西化。
总之,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是中国政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中医药的研发和应用能力,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促进中医药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应用,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将为中医药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
一、中医药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学科,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和临床数据。
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服务质量。
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法与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建立科学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
在专项中,重点研究中医药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医药的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
三、中医药现代化临床应用和评价: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
专项将重点研究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建立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和评价体系,推动中医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中医药国际化和国际合作:中医药的国际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专项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制定和认证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外,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还会关注中药质量控制、中医药产业化和中医药的基础研究等方面。
该专项的实施将集中优势力量,组织相关科研机构和专家开展深入的研究,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将围绕信息化、研究方法、临床应用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这将对提
高中医药的疗效和服务质量,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范围本项目的申报范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药现代化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中医药的分类、特点、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2.中医药现代化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现代化技术,包括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中医诊断、治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3.中医药现代化质量控制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质量控制技术,包括中药材的鉴定、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4.中医药现代化应用研究:重点研究中医药的应用领域,包括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二、申报条件1.申请单位应为国家级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或企事业单位,并具备相关的研究能力和条件。
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具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和成果。
3.项目组应该有相应的研究人员,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
三、申报流程1.申请单位填写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名称、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
2.申请单位提交项目申报书及相关材料至指定的项目管理机构。
3.项目管理机构评审项目申报书,并根据评审结果确定项目的资助金额和期限。
4.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单位需按照项目管理机构的要求进行实施,并按时提交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报告。
四、申报要求1.项目申报书应具备完整的内容,包括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
2.项目申报书的语言应规范、明确,重点突出,清晰易懂。
3.项目申报书的研究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创新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施可行性。
4.项目申报书的申报单位应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和经费保障等。
五、经费安排1.项目经费由项目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一般情况下,项目的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研究设备、人员配备、实验材料、科研经费等。
3.项目经费的使用应按照项目管理机构的要求进行,需提供相关的经费使用情况和报销材料。
六、项目管理1.项目管理机构会定期组织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按进度、质量和效益对已经获得资助的项目进行评估和考核。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是我国重要的科研领域之一,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需要申请各类项目资助。
为帮助科研人员正确申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定向项目,以下是一份申报指南,详细介绍了相关信息和要求。
一、项目背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根据国家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定向项目旨在加强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二、项目要求1.本项目资助面向全国中医药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申请者需具备相关的中医药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2.申请者需要对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方向有深入了解和研究成果,并能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解决方案。
3.本项目资助的时间周期为三年,申请者需要在项目周期内完成研究任务并形成研究报告。
4.本项目资助的经费范围为设备购置、研究经费、人员支持等,详情可参考项目申报指南。
三、申报流程1.申请者需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包括本项目资助的重点领域、申请要求、申报材料等。
可通过相关部门、网站等渠道获取。
2.申请者需要在规定的申报截止日期之前提交申请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请书、研究方案、研究计划、团队构成等。
3.项目评审委员会将对收到的申请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决定资助名单。
4.被资助的申请者需签订合同,并按合同要求履行研究任务,并定期上报研究进展和成果。
四、注意事项1.申请者需提供真实、准确的申报材料,并按要求提交申请,不得弄虚作假。
2.申报材料需符合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包括字数、章节等。
未按要求提交的申请材料将不予受理。
3.申请者需密切关注项目的公布和申报截止日期,及时准备申报材料,以免错过申报机会。
4.申请者需针对本项目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目标,提出本人的研究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以上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4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贵州师范大学
2
肖永庆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3
邱智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
4
贾晓斌
中国药科大学
5
高文远
天津大学
6
蔡少青
北京大学
7
崔秀明
昆明理工大学
1
4.3.1临床精准用药及其方法学研究
方建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2
柳越冬
辽宁中医药大学
3
刘泰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
张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燕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赵一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
3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5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6
柴可群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7
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
9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1
2.6.1辨证论治个体诊疗能力提升的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
周丰丰
吉林大学
2
徐峻
中山大学
3
杨杰
北京中腾佰脉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4
陈凯先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5
高昭昇
广州市卫生信息中心
6
张晓哲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7
温成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
1
3.1.1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研究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药在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其现代化进程备受关注。
为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中医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国家发布了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项目申报的有关事项,以指导申报者顺利完成申报过程。
二、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概述根据申报指南,2021年度的中医药现代化项目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
项目申报旨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项目申报条件与要求1.申报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高校等;2.申报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3.项目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不超过60周岁;4.项目组成员: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5.项目资金:自筹资金不低于项目总预算的30%;6.项目周期:不超过5年。
四、项目类别与重点领域1.研究类项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等;2.产业类项目:中药材种植、中药制造、中药服务等领域;3.平台类项目: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国际合作平台等;4.人才类项目: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专家咨询等。
五、申报流程与时间安排1.发布申报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2.申报单位申报:按照申报指南要求,编制项目申报书,并向所在地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提交;3.省级审核推荐:各级相关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4.国家评审: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5.立项公示:对评审通过的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6.立项通知:公示结束后,向立项项目单位发送立项通知;7.项目实施:立项单位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工作;8.项目监督与管理:各级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与管理。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一、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正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型。
为了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发布了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以加大对中医药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项目申报要求1.申报主体本项目面向全国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
申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实施条件和人才队伍,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申报方向本项目重点支持以下方向:(1)创新药物研发:中药新药研发、天然药物研发、生物药物研发等。
(2)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研究、中医药预防疾病的研究、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研究等。
(3)中医药炮制技术现代化:传统炮制技术改进、新型炮制技术研究、炮制设备研发等。
(4)中医药智能制造:中药生产工艺优化、智能化生产线建设、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等。
3.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项目实施的主体地位。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具备承担项目的技术条件。
(3)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
(4)具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4.申报程序申报单位根据项目申报指南,编写项目申报书,并向所在地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提交。
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推荐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确定支持项目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三、项目类别与重点领域1.创新药物研发:重点支持具有明显疗效的中药新药研发,天然药物筛选及开发,生物药物研发等。
2.中医药临床研究:重点支持中医药在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临床研究。
3.中医药炮制技术现代化:重点支持传统炮制技术的改进、新型炮制技术的研究以及炮制设备的研发。
4.中医药智能制造:重点支持中药生产工艺的优化、智能化生产线建设以及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1年度》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xx年度》“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xx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项目及下设课题负责人应为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3)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4)特邀咨评委委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得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5)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6)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3.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在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
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xx年6月30日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赵一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
3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5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6
柴可群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7
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
9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超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
裴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3
周文华
宁波大学
4
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5
王瑞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
6
吕立江
浙江中医药大学
7
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
1
1.5.1中医古籍整理与专题文献研究
薛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2
徐春波
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
3
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
4
宝龙
内蒙古民族大学
5
孟宪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6
李风森
新疆医科大学
7
刘凤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4.4.1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韩鸿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鲁明羽
大连海事大学
3
刘传永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4
吴人照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5
周晓华
北京大学
6
李国正
中国中医科学院
7
陈荣
福建师范大学
1
4.5.1小型化智能化中医治疗、康复与保健设备研发
周欣
贵州师范大学
2
肖永庆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3
邱智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
4
贾晓斌
中国药科大学
5
高文远
天津大学
6
蔡少青
北京大学
7
崔秀明
昆明理工大学
1
4.3.1临床精准用药及其方法学研究
方建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2
柳越冬
辽宁中医药大学
3
刘泰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
张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
赵毅
云南中医学院
3
梁宗锁
浙江理工大学
4
李文莉
湖南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5
詹若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6
彭代银
安徽中医药大学
7
吴沿友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8
王沫
华中农业大学
9
卢金清
湖北中医药大学
10
吕光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11
朱培林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1
3.2.1中药的分子标识研究及其信息平台建设
戴好富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冯晓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1
区域特色食品安全保障技术示范
张德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2
李剑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3
林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4
陈宗懋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5
王成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6
董丰收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7
胡永红
南京工业大学
6
王靖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7
王开义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9年度首轮评审专家名单
序号
分组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重大外来入侵生物甄别及防控关键技术产品研究
曾静
北京海关技术中心
2
范文慧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3
李巧
西南林业大学
4
郭安源
华中科技大学
5
王渭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
食品安全监控技术示范
祁克宗
安徽农业大学
2
范美坤
西南交通大学
3
张严峻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李磊
南京医科大学
5
江天久
暨南大学
6
胡斌
兰州大学
7
杨信廷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1
食品腐败变质智能化监控技术示范
彭绍亮
湖南大学
2
耿志强
北京化工大学
3
洪学海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4
邓玉辉
暨南大学
5
梁光华
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9年度首轮评审专家名单
序号
分组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1.1.1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方法与推广应用机制研究
杨忠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魏睦新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
王耀光
天津中医药大学
4
周彩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5
吴宽裕
福建中医药大学
6
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7
2
王燕燕
三峡大学
3
楼一层
武汉理工大学
4
丁小余
南京师范大学
5
漆小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6
薛红
香港科技大学
7
王瑛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1
4.1.1中药信息化与连续化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田景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
孔令东
南京大学
3
俞腾飞
内蒙古医科大学
4
张理星
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5
丁建宝
宁夏五行科技有限公司
6
周国平
2
马双成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3
李晓波
上海交通大学
4
向大雄
中南大学
5
王曙
四川大学
6
顾健
西南民族大学
7
裴月湖
沈阳药科大学
1
6.2.2少数民族医防治常见病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方药整理与示范研究
黄惠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
伊河山·伊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
3
任小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4
奥·乌力吉
内蒙古民族大学
5
张德元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6
丁建东
复旦大学
7
常宇
北京工业大学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9年度首轮评审专家名单
序号
分组
专家姓名
所在单位
1
植物源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
陈声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2
张峰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3
王颜红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4
曹永长
中山大学
5
刘松琴
东南大学
6
6
宗兆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
梁国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生物安全样本库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研究
刘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2
张焱
深圳大学
3
谢关林
浙江大学
4
马雅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5
苏志熙
复旦大学
6
周忠蜀
中日友好医院
7
金奇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
2019年度首轮评审专家名单
10
赵晓平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1
蔡鸿彦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12
范惠珍
宜春市人民医院
13
房繄恭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14
范恒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15
田元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16
倪兆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7
董昌虎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8
杨志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王晓岩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2
文小敏
南方医科大学
3
王松坡
上海交通大学
4
孙西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5
万英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
6
麻春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
7
魏玉霞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1
2.4.1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中医健康状态监测、预警与防控模式的研究
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
周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3
1
1.2.2 心理调适对老年健康的影响和干预作用
巢健茜
东南大学
2
章军建
武汉大学
3
吕继辉
北京老年医院
4
谢敏豪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
5
徐莎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6
白小涓
中国医科大学
7
王振元
首都医科大学
1
1.3.1 老年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和中医体质辨识的临床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