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赵一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
3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5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6
柴可群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7
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
9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超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
裴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3
周文华
宁波大学
4
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5
王瑞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
6
吕立江
浙江中医药大学
7
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
1
1.5.1中医古籍整理与专题文献研究
薛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2
徐春波
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
3
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
4
宝龙
内蒙古民族大学
5
孟宪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6
李风森
新疆医科大学
7
刘凤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4.4.1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韩鸿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鲁明羽
大连海事大学
3
刘传永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4
吴人照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5
周晓华
北京大学
6
李国正
中医药2018工作总结

XXXXXX区中医药2018工作总结2018年一年中,我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继承创新,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中医药发展保障平台、中医药发展服务平台、中医药人才成长平台、中医药技术应用平台等“四大平台”,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医人员培训、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知识竞赛等工作,逐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了中医药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全区的中医药事业得到稳步发展。
现将我区中医药发展与服务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辖区共有2个社区中心、2个街道、1个乡镇,人口约21.5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余家,其中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乡镇卫生院和17家村卫生室,2家中医门诊,5家中医诊所。
二、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落实工作任务在构建保障平台方面,我区着眼于规划、着准于政策、着力于资金“三保障”,不仅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到《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之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建设,加大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工程已纳入对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年度目标考核。
通过分片包干的办法,督促和指导该项工作的开展,各医疗机构也落实了专人负责,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为圆满完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培训,明确任务,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启动暨培训会要求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我区认真组织实施、开展中医药服务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多次召开中医药服务项目培训会,先后印制中医药服务相关材料汇编100余本,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和0-6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共计4万份,为我区顺利开展中医药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附件10“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8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6亿元。
1. 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研究内容:对100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5批全国师承指导导师)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100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的完整诊疗病例。
每份病历包括最少3个诊次以上诊疗记录以及疗效评估与离院随访的记录;每位名老中医形成系统研究报告一份,并提炼不少于一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有效方药或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广应用的视频资料;建立网络化的开放式的现代传承服务平台,并在覆盖东中西部地区不少于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不少于1000名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推广使用;完成10种以上疾病不同名老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度项目申报指引征

附件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3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 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 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与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与评价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项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 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1.2.1 重大疾病中医病因病机创新研究研究内容:选择中医药治疗确有疗效的重大疾病,以临床疗效为依据,通过审证求因、以方证因等方法,凝炼对病因病机的新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对重大疾病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完善,并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其科学性、实用性。
砥砺奋进 助推中医诊断技术现代化——记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特聘教授许家佗

砥砺奋进助推中医诊断技术现代化——记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特聘教授许家佗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9年第5期李晓文专家简介:许家佗,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
1972年生,大连人。
长期跨学科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以及舌诊、脉诊等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研究。
原“863”计划中医亚健康技术研究课题组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发表论文180余篇(E I/S C I 30篇);专利、著作权21项;主编出版学术专著5部。
曾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5项奖励,获评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首届全国中医院校优秀青年等荣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我选择了中医,也是中医选择了我。
”许家佗笑着说。
在他记忆深处,外公那间与人望闻问切、看病开方的诊室依然药香弥漫。
这位一辈子做中医的老人给他取名“佗”,华佗之“佗”,寄托着老人对中医经年累月的情感。
“他从来没说过‘你将来一定也要做中医’”,但许家佗还是在耳濡目染之中将名字上的寄托移情到了人生选择上。
“是我自己选择的高考志愿”,199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医学院。
“中医是我们的国粹,虽然有不足,也正因此才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说。
人如其名,如今,“中医人”许家佗已经从事中医现代化诊断技术研究20余年,肩挑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的担子。
2018年5月4日,由许家佗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研发”项目启动会暨专家研讨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
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会上表示,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该项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项目的研究思路和科研基础得到专家们的充分认可,许家佗十分欣慰。
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18年甘肃省中医药工作要点的通知

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18年甘肃省中医药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甘肃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18.03.29•【字号】甘卫中医发〔2018〕105号•【施行日期】2019.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关于印发2018年甘肃省中医药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市州、甘肃矿区卫生计生委,兰州新区卫计和食药监局,委属各单位,兰州大学第一、二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现将《2018年甘肃省中医药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8年3月29日2018年甘肃省中医药工作要点2018年全省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各项工作任务,按照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体部署,以建设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和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统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甘肃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在深化医改中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与对外交流全面发展。
一、贯彻落实《中医药法》(一)举办不同层面的《中医药法》和中医药监督知识培训班。
积极配合省人大修改《甘肃省中医药条例》。
制定出台《甘肃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实施细则》。
稳步推进中医诊所备案制管理。
在定西、张掖开展《中医药监督工作指南(测试版)》试点工作。
二、推动中医药深度参与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二)继续抓好中医药扶持政策的落实,助力中医药深度参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联合出台并推广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开展中西医同病同价单病种定额付费方式调研。
协调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指导督促市县开展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
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发展工作。
“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等3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钱永忠
1974
3
刘兆平
1461
3
12 2018YFC1603200
王志伟
2824
3
13 2018YFC1603300
王涛
2440
3
14 2018YFC1603400
汤晓智
2538
3
15 2018YFC1603500
杨敏莉
2789
3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溯源、 16 2018YFC1603600 预警、应急技术研究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重大事 17 2018YFC1603700 件应急演练及应急保障决策 系统研究 18 2018YFC1603800 国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 因组数据库及溯源网络建设 食品监管微生物追踪技术与 网络平台的建立 食品安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 究
王慧
1253
4
8
2018YFC2000800
许伟
1173
4
9
2018YFC2000900
刘丽芳
539
4
10
2018YFC2001000
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 限公司
周凯欣
589
4
11
2018YFC2001100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 份有限公司
黄成军
581
4
12
2018YFC2001200
13
2018YFC2001300
2018YFC1706200 2018YFC1706300
谭仁祥 胡芳弟
1760 970
3 3
24
2018YFC1706400
魏建和
938
3
25
2018YFC1706500
甘草全产业链技术体系 升级与产品开发 梅花鹿产业关键技术研 究及大健康产品开发 道地南药化橘红中药大 品种开发与产业化 基于辨证保健的中药复 方保健产品评价技术体 系研究及示范研发平台 的建立 基于中药物料性质的(口 服)剂型设计与制剂处方 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中药饮片质量识别关键 技术研究 中药饮片智能化生产模 式及一致性评价研究 10 种传统特色炮制方法 的传承、 工艺技术创新与 工业转化研究 中成药整体性质量控制 技术研究 十种中成药大品种和经 典名方上市后治疗重大 疾病的循证评价及其效 应机制的示范研究 基于系统辨证脉学的系 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研 发 便携式中医健康数据采 集系列设备的开发 便携式中医健康数据采 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老年与慢性病中医智能 康复设备研发与应用 中药国际标准示范研究 藏医、蒙医、维医等少数 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 或优势病种研究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一、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 中医药经典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本研究方向将围绕中医药经典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理论精髓,为现代中医药临床和科研提供理论支持。
1.2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本研究方向将针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为实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理论和技术突破提供支持。
二、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2.1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本研究方向将围绕心脑血管疾病,开展中医药防治研究,探索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2 肿瘤中医药防治研究本研究方向将针对肿瘤疾病,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开展预防、治疗和康复研究,为肿瘤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方案。
三、中药资源保障3.1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将针对中药资源紧张的问题,开展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为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3.2 中药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估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将围绕中药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估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估体系,为保障中药质量和安全提供支持。
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4.1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工程本研究方向将围绕中医药在健康养老领域的应用,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推广中医药在健康养老服务中的优势和特色,为推动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提供支持。
4.2 中医药旅游示范工程本研究方向将围绕中医药旅游产业,开展示范工程建设,挖掘和发挥中医药在旅游产业中的特色和优势,为推动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中医药国际化5.1 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与推广本研究方向将围绕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活动,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张伯礼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王广基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李振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研究员
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陈立典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
朱晓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伯阳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杨光忠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邓都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杨明会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凌昌全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叶阳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
张海英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
何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土登彭措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齐炼文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倪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唐旭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
于江泳国家药典委员会主任药师
唐健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研究员
黄秀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孙塑伦中华中医药学会教授
贾天柱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1 / 2
王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