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实现融合的路径

合集下载

专业课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专业课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专业课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融入思政课的探索路径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传统的思政课程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反思、综合学习、开放
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何融合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跨学科融合,形成一种有趣、动态、多元的学科教学体系,是21世纪教育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融入思政课的科学路径应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围绕教师的思想指导行动起来,利用课
程设计、开放性教学,增强贴近社会、贴近实践和贴近生活的课程性质,从而进行有意义
的交叉研究、讨论和日常教学。

首先,思政课程应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之间联系的
理解,增强对其间融合性的认知。

为此,可以通过:让学生改变他们的视角,学会综合运
用思想政治、历史、社会、文学等知识,以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的方式来使学生了解
社会发展、掌握思想政治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

其次,可以采用综合性的教学设计,将思政课和专业课融入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来,以激发
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果。

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最后,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的方面,培养他们更好的关
注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政治意识和未来规划意识等。

总之,融入思政课的科学路径,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以及崇尚教与学的互利互惠,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
使思政课和专业课得以融合,使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文化及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等
方面都得以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与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的实践

“课程思政”与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的实践

“课程思政”与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的实践作者:***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5期摘要:为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探讨“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为例,进行教学内容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教学内容;融合从课程思政的内涵来说,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学科通识等关键内容[1],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课程知识点,发掘专业课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将课程要体现的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有机融合。

本文以高职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课时教学环节设计为例,用于探索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一、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施1.教学实施目标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从而实现理论课程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同向并行,构建课程思政、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2]。

课程建设要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青年学生认知规律[3],以实现教学理念的升华,提升教学效果。

2.教学实施的策略充分发挥院系教学主体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能力,提出并制定可行方案,开设教学试点课程、修订课程大纲,建设教师团队,组织并保证教学实施。

发挥教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思政理论水平。

有效发挥专业课程的载体作用,发挥课程特色,发掘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的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4]。

3.教学实施手段课程教学采取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授相关章节时,可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布置课前任务,请学生收集与学习知识点相关的思政素材;课中利用一段时间介绍本课程发掘的思政元素并分析学生提交的素材,由此展开课堂教学内容并穿插思政及通识知识点;课后完成线上讨论,作业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

二、“课程思政”融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内容的实施1.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创新融合的路径探析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创新融合的路径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顺应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该文探究可以通过教学环节创新融合、实践环节创新融合、主体环节素质提升、外部环境全力配合等途径促进二者创新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协同育人;融合Analysis on the Path of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ollaborative Education //LI Xufang,PAN Yuan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forms to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and conforms to the basic law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rough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inks,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practical links,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main links,and full cooperation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can be promot-ed,so as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professional courses;collaborative education;integration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简析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措施

简析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措施

简析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措施在高职教育中,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能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教学内容相互脱节等。

因此,探讨如何实现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融合意识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的先导。

要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融合意识。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层,还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

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要将思政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为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提供保障。

教师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各自为政”的教学思维,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也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

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明白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融合框架课程体系是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基础。

目前,高职的课程体系中,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

因此,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构建一个相互融合的框架。

一方面,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思政教育的模块,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例如,在工科专业的课程中,可以融入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在商科专业的课程中,可以引入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思政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行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等,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融合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的效果。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赵前华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
【年(卷),期】2024(23)3
【摘要】高职院校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举。

当前,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主要存在着协同育人的理念共识暂未普遍形成、协同育人的各方主体未能广泛调动、协同育人的丰富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还未全面建立等现实问题,可以通过树立有机互融协同理念、打造
多元互动协同队伍、搭建共建共享协同平台、完善互促互评评价机制等策略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从而更好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和整体育人
成效。

【总页数】7页(P53-59)
【作者】赵前华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高职
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困境与路径4.新建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困境与对策5.大思政课视域下湘江战役红色资源实践育人路径探究——以高职院校思政课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业课与高校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契合路径探讨

专业课与高校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契合路径探讨

专业课与高校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契合路径探讨摘要: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打破了传统“思想对思想”思政教育模式,突破思政理论教育的时空性。

本文主要从专业深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的巧妙渗透、教学行为、实训课程、专业社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契合路径一、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契合性检视1.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必然性。

专业课和思政教育都担负着“教书育人、树德立才”的责任。

专业课不单传授专业知识,整个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更蕴含着职业素养的培养。

思政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

无论是专业课抑或思政教育,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真正目的。

2.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有效性。

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有着很好的思想教育的渗透性。

学生对专业课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对专业课教师有着天然的崇敬之情,而专业课教师又与在校生接触密切,相比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有威信和权威,学生更易于接受,产生共鸣。

3.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针对性。

专业课教师具有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的优越条件;专业课教师了解工作岗位的用人实际,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更切合企业要求;专业课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职业操守更是对学生最好的身教。

二、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紧迫性探究专业课教育方面:第一,认识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专业课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第二,思想水平方面,专业课教师中,个别青年教师自身政治素养不够,不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个别年长教师与学生存在代沟,不愿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第三,自觉性方面,专业课教学、科研任务重,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挖掘专业课内在的思政教育内涵,这其中也不乏教师自身主动性不足的问题。

第四,有个别教师自己对社会问题看法不端,存在不满情绪,误导学生。

学生方面:不乏学生认为思政课学得好坏并不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

高职《GNSS定位测量》“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高职《GNSS定位测量》“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高职《GNSS定位测量》“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路径与实践研究摘要:本文以《GNSS定位测量》课程教学为研究内容,利用文献研究法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点,并将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进行细化,撰写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并将教学设计付诸教学实践,实现思政真正融入专业课程。

关键词:GNSS定位测量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分类法2022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第四条提出: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1-3]。

将思政的内容如盐入水融入课程并达到德技并修的目标,对课程设计和实践的一项挑战,对学生的教育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谓汗牛充栋。

目前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表现出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书”目标为教学目标的中心。

“育人”目标缺少相对的分解目标。

②单纯模仿优秀案例和优秀学校的示范,脱离高校特色的课程思政难以实现育人实质。

③课程思政还存在时间方面,限定于规定教学时间;空间方面,局限于“教室思政”的问题。

为了解决当前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脱离自身高校特色的课程思政难以实现育人实质和局限于“教室思政”的问题,本文以《GNSS定位测量》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点,对课程进行设计,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不断反思,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点,课程技能点,课程思政点的巩固、强化和吸收。

1.课程目标设计:根据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本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会使用GNSS接收机进行控制测量、控制点测量、碎部测量和施工放样的工作过程,会使用专业测量软件完成控制测量数据处理,会图根控制测量和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碎部测量测绘的操作方法,会应用GNSS-RTK和地形图图式完成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测绘工作。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就业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工作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4-6]。

课程思政_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

课程思政_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

课程思政_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课程思政: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引言:高职教育是面向产业工人培养与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样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素养。

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是提高学生思想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

一、思政元素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必要性1.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主动面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具备持续学习、适应变化的能力。

二、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设置阶段,要注重课程的整体规划,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例如,在管理类专业课中,可以设置相关的法律与伦理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和道德观念。

在工程类专业课中,可以加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

2. 教师与学生的思政教育互动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创造积极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

同时,学生也应当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使思政教育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

3. 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机制上,可以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表现纳入综合评价体系。

4. 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入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可以借助实践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高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实现融合的路径
作者:郭文娟
来源:《成长》2020年第03期
摘要:高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的融合,促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文中联系教学实践情况,分析高職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融合的措施,提升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思政政治;专业理论;融合措施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主要由思政课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课程则侧重培养与传授专业知识,存在明显的“德”与“能”分离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融合专业课与思政课内容,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
1.1 教学现状
新形势下存在大量信息,良莠不齐,现阶段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控力不足的情况,如果无法甄别网络信息,直接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信息正负能量夹杂,再者移动网络较为便捷与开放等,在无人监督和引导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负能量信息的影响,对其思政品德带来挑战,也会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影响到未来发展与就业。

同时,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也比较重要,作为思政教育的虚拟载体,网络环境上传播不健康信息时,会对学生心理、思想和行为造成扭曲,影响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网络环境渗透于社会各领域中,直接威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又可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与渠道,对青年大学生、主体和教育教学模式都产生严峻挑战,使高职思政教育陷入新的问题和困境中。

1.2 存在问题
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监管难度增加,尤其是进一步应用网络,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都无法脱离互联网体系,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信息多样化与开放性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造成影响,使得教育工作环境日趋复杂。

教育者忽视自身互联网技能增加,直接影响到互联网思想政治培训的作用。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念较为传统,网络意识有待加强,且存在团队年龄结构相对偏大的情况,教学时习惯采取传统教材与老旧模式,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氛围,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