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合集下载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展开研究,分析探讨围术期护理在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价值,并剖析不同感染因素影响下患者发生感染率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80例(2019年7月-2020年12月),将其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各组人数均为40例,对其感染因素展开分析,并对比组间治疗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相比较高97.50%:77.50%,在围术期护理干预下观察组在各种感染因素下出现的颅内感染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可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来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颅内感染;围手术期护理;临床疗效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会增加患者病情恶化风险且增加患者救治时间,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通过护理措施降低患者感染风险及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为现阶段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围术期护理强调将护理进行分阶段护理,从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旨在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病情恶化风险,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基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入选的40例(2019年7月-2020年12月)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展开围术期护理,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80例(2019年7月-2020年12月),将其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各组人数均为40例。

观察组内男16例,女14例,年龄18-75岁(46.37±2.12)岁,住院时间9-31d(19.56±4.13)d,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5例,颅脑损伤9例,脑积水8例,癫痫8例;对照组内男17例,女13例,年龄18-74岁(46.24±2.09)岁,住院时间9-30d(19.17±4.12)d,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7例,颅脑损伤9例,脑积水7例,癫痫7例;本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①经病理检验确诊为神经外科手术术后颅内感染者。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30例临床治疗分析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30例临床治疗分析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30例临床治疗分析目的: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中进行过开颅手术的30例颅内感染患者,对他们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出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29例患者的颅内感染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死亡1例。

讨论:严格依照临床治疗的要求,对颅内患者进行无菌操作,同时对其实行微创手术;术后,再实施抗生素治疗,剂量适中,就可以降低其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出现的概率。

关键字:临床治疗;开颅术;抗生素;颅内感染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共接收过开颅患者73例。

在这之中,出现颅内感染[1]症状的患者共计30例。

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14-56岁的范围之内,平均(23.5±8.1)岁。

从开颅术的类型来看,30例颅内患者中,有2例为颅内肿瘤;12例为脑外伤[2];有3例为脑室腹腔分流术;余下的13例,均为高血压脑溢血。

死亡患者共1例。

感染症状于术后的3-14天相继出现,平均(6±2)天。

1.2 临床表现30例患者都出现了高热症状[3],体温范围在17.9-40.4摄氏度的范围之内;意识较为薄弱,且30例患者的意识状态也逐渐呈现出了恶化的趋势。

当中,诱发嗜睡症状的共计8例,导致昏迷的共计4例,意识较为浅薄的共计7例。

30例患者的脑膜刺激呈阳性。

1.3 方法经临床诊断,30例患者均为颅内感染。

选取抗生素治疗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

其中,抗生素的选取需遵从两个结果,一为细菌培养,二为药敏实验。

抗生素确定后,依照病人当天的实际情况,选取腰椎穿刺法,将患者已经受到感染的脑脊液释放出来,同时在其鞘内实施抗生素治疗;然后再依照释放出的脑脊液特征,比如:颜色、生化现象与形状,并结合常规性检查,确定其后期穿刺置换的次数。

假若,患者的颅内感染症状较为严重,那么就可对其实行2次/日的穿刺置换。

30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应用的是抗生素治疗法。

不同方式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不同方式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不同方式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卢秀花;桑林涛【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and intrathecal administration of vancomycin and meropenem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lumbar cistern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after craniotomy.Methods We enrolled 93 cases who developed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after undergoing craniotomy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6 and divided them into the control group (31 cases),group A (31 cases) and group B (31 cases) by random number table.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positively for basic diseases,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drip of vancomycin and meropenem;group A received vancomycin and meropenem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intrathecally via lumbar puncture;group B received vancomycin and meropenem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intrathecally via lumbar puncture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lumhar cistern drainage.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on the seventh day after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calcitouin level in peripheral blood,WBC and protein content in CSF were detected before treatment,on the third,fifth day after treatment.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 were recorded.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had lower overall response rate than group A [77.4% (24/31)vs.100.0% (31/31)] (P<0.01) and groupB [77.4% (24/31) vs.100.0c% (31/31)] (P<0.01).The control group needed longer duration of treatment to achieve effective responsethan group A [(22.7 ± 7.3) d vs.(13.4 ± 6.6) d] (P <0.05) and group B [(22.7±7.3) d vs.(10.8±3.5) d] (P<0.05).Group B needed shorter duration of treatment to achieve effective response than group A (P <0.05).Before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 > 0.05).On the third day after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 0.05).On the fifth day after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in other two groups (P < 0.05),and they were high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P <0.05).Before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tein levels in CSF were similar in the three groups (P >0.05).However,on the third and fifth days after treatment,the WBC and protein levels in CSF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the WBC level in CSF in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P<0.05).The incidence of lumbago was 45.2% (14/31) in the control group,51.6% (16/31) in groupA,and 16.1% (5/31) in group B.Group B presented lower incidence of lumbago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P <0.01).Neither of the three groups had been detected with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Conclusion Vancomycin and meropcnem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intrathecally via lumbar puncture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lumbar cistern drainage is asimple,safe,effective and short-duration therapy to treat the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after craniotomy,which is worthy of wide application.%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万占霉素、美罗培南结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每组各31例.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照组静脉滴注万古霉素+美罗培南;A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美罗培南;B 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第7天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第3、5天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水平、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含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 (24/31),A、B组均为100.0% (31/31),A、B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A组[(13.4±6.6)d]、B组[(10.8±3.5)d]患者临床有效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22.7±7.3)d](P<0.05);B组患者临床有效治疗时间短于A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B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第5天,A、B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水平较对照组降低,B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水平较A 组降低(P<0.05).治疗前,3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5天,A、B组患嚣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降低,B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较A组降低(P<0.05).对照组腰痛发生率为45.2% (14/31),A组为51.6% (16/31),B纠组16.1% (5/31),B组患者腰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A组(P<0.01).3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结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方法简单,安全有效,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7(020)032【总页数】7页(P3996-4002)【关键词】感染;神经外科手术;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注射,脊髓;引流术;治疗结果【作者】卢秀花;桑林涛【作者单位】276400 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261061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9.3同行评议:本研究对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研究和评价,研究方式为前瞻性随机对照,思路清晰,资料详实,统计合理,结论符合临床实际,有向基层医院推广的价值。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诊治新进展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诊治新进展

La t e s t pr o g r e s s o f d i a g n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t o f po s t o pe r a t i v e i nt r a c r a ni a l i n f e c t i o n i n ne u r o s u r g e r y d e p a r t me nt pa t i e nt s u nd e r g o i ng c r a ni o t o my
o my i s a s e v e r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i n d e p a r t me n t o f n e u r o s u r g e r y ,wh i c h ma y l e a d t O s e r i o u s s e q u e l a e a n d e v e n e n d a n - g e r s t h e l i v e s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As a n t i b i o t i c s a r e i n i t i a l l y u s e d f o r c l i n i c a l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i n f e c t i o n,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t h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i n f e c t i o n i s r e ma r k a b l y d e c r e a s e d i n t h e p a t i e n t s u n d e r g o i n g c r a n i o t o my; h o we v e r ,wi t h t h e a b u s e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s a n d i n c r e a s e o f d r u g — r e s i s t a n t s t r a i n s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t h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i n —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6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应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手术类型、合并基础疾病均是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应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36 intracranial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which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were summariz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1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alon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Vancomycin within the sheath,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operation time,postoperative indwelling drainage tube,surgical type,combined with basic diseases were the risk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4%,the control group was 61.1%,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re are many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and the effect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vancomycin is significant,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peration;Intracranial infection;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reatment effect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救治中,由于大部分患者具有发病快、变化快、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使得神经外科成为一个风险系数较高的科室[1-2]。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

·临床护理·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护理李佳姜雪李杨DOI :10.3969/j.issn.0253⁃9926.2021.03.050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8SF ⁃187)作者单位:710038西安,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通信作者:李杨,E mail :*****************神经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重症颅脑外伤、神经系统肿瘤等疾病,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手术操作的难度、风险较高。

而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期间,实施开颅操作的过程中,血脑屏障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防御作用显著降低,微生物会乘机侵犯颅内,感染脑实质、被膜及血管,进而引发急、慢性炎症[1]。

颅内感染的发生,不利于神经外科手术后的恢复,影响患者的预后,存在致死的风险。

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中,应该侧重于颅内感染的预防,需要具体了解可能引发颅内感染的各类风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对策提供指导。

颅内感染的有效预防,可以有效降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风险,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良好康复[2]。

本研究分析发生颅内感染以及未发生颅内感染患者的基本资料、术前并发症、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治疗过程,明确影响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围手术期的干预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97例患者,根据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分为观察组144例(未发生颅内感染)和对照组53例(发生颅内感染)。

纳入标准:①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因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颅内出血、脑外伤接受开颇手术治疗,符合手术适应证[3]。

排除标准:①颅内感染性疾病。

②开放性脑损伤。

③非开颅手术原因所致颅内感染。

观察组中,男性73例,女性71例,年龄28~65岁,平均(44±5)岁。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方法: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26例,分别进行营养支持、抗感染、腰大池持续引流、鞘内给药等治疗措施。

结果:26例患者中痊愈出院25例,1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

结论:神经外科术后发生的颅内感染,应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颅脑手术术;颅内感染【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369-02治疗体会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是十分辣手的并发症,它不但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医疗费用,而且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现回顾性分析26例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治疗方法。

报道如2010年7月~2013年9月共收治多种神经外科疾病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26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26例,男l8例,女8例,年龄l3~73岁,平均38.5岁。

单侧大脑半球开颅17例,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开颅5例,后颅窝开颅4例。

其中颅内肿瘤2例,颅脑外伤14例,脑出血8例。

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2例。

I类手术(清洁手术)lO例,清洁手术:选择性非急症手术;II类手术(清洁污染手术)12例,清洁污染手术:包括进入副鼻窦或乳突手术,无菌技术被破坏的手术;III类手术(污染手术)4例,污染手术:伴有开放性颅骨骨折(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和头皮裂伤脑外伤手术。

颅内感染确诊时间为术后3~15d,平均1周。

1.2 临床表现26例患者均存在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精神状况差、嗜睡等症状及体征。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作为颅内感染检查的客观指标,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10×106以下,外观无色、透明。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达到(10~100)×106/L 3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0~1 000)×10/L,外观浑浊,共l9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000~10 000)×106/L,外观呈黏稠脓样4例。

28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分析和临床治疗

28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分析和临床治疗

28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分析和临床治疗赵岗,魏新亭(450052郑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颅脑手术引起颅内感染的病原体及细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和目前临床上细菌药敏现状,探讨其预防和控制的对策。

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28例颅脑手术术后感染患者的脑脊液及脑脓肿脓液分离的致病菌及药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问题1:为什么28例43份脑脊液,5份脑脓肿?部分病人的脑脊液是重复培养的,但细菌培养前后的不一致,脑脓肿是患者术后形成。

)28例患者中43份脑脊液分离培养出32株致病菌,5份脑脓肿培养出6株致病菌。

其中G+菌占65.79%,G-菌占28.95%、真菌5.26%。

对G+菌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

对G-菌的总体敏感率为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

结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以G+菌多见,近年来条件致病菌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

临床治疗联合用药好于单独用药。

尚未发现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

[关键词] 神经外科;颅内感染;病原学;临床治疗[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通信作者] 魏新亭,电话:(0371)66862242,E-mail:weixinting777@颅内感染是严重的医院感染,波及脑、脊髓及其邻近的解剖组织,同时由于很多抗生素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临床治疗困难[1]。

本研究就本科收治的28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及脑脓肿脓液分离的致病菌及药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问题2:简述研究目的。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本科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28例开颅手术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及脑脓肿脓液的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例,细菌病原学分析归纳耐药菌的变化以及抗生素的使用。

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3~82(43.2±16.7)岁。

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13例,行脑室钻孔外引流术6例,行颅内占位清除术(瘤腔引流2例)5例,行枕下减压1例,术后脑脊液鼻漏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行腰大池外引流术1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目的分析并研究患者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临床诊治。

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医治颅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经临床资料调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易感因素和患者手术感染有关。

比如:无菌操作、手术时间的缩短、激素的少量使用等,在对患者全身进行抗生素使用时,还应适当的注射庆大霉素,以便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结论手术过程中遵守无菌操作,针对不同程度的易感因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能减少患者术后颅脑感染,使用抗生素时注射庆大霉素,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标签:颅脑手术;感染;临床医治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医治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颅脑手术后,一旦发生颅内感染现象,将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是现如今神经外科医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1]。

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患者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临床诊治结果,本文将我院医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医治颅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45例,年龄5~80岁,平均年龄(38.1±
2.9)岁。

100例患者中,脑出血患者20例,颅内肿瘤切除患者25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15例,脑室引流患者20例,帕金森、颅咽管瘤等手术患者20例。

所有患者的性别、疾病类型等资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属于颅内感染患者;②临床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③排除药物过敏患者。

1.3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头孢静脉点滴,待相关细菌培养结果出现后,再改用抗生素进行医治,如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可选用万古霉素医治,剂量为1000mg。

且所有患者均实施引流,置入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包中引流管,将其深度确定为8~10cm,并确保每次放出液体为200~300ml,其中,置管时间3~20d,每日清晨均接5ml的闹脊液体进行常规检验。

根据患者实际感染情况进行药物的注射及引流管的灌洗。

1.4观察项目和指标①观察不同程度疾病和颅内感染关系;②观察手术时间和颅内感染关系;③观察患者并发症和颅内感染关系;④观察患者术前使用激素和颅内感染关系。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程度疾病和颅内感染关系本次研究实验100例患者中,脑出血患者20例,感染例数5例,占25.0%;颅内肿瘤切除患者25例,感染例数10例,占40.0%;颅脑外伤手术患者15例,感染例数3例,占20.0%;脑室引流患者20例,感染例数6例,占30.0%;帕金森、颅咽管瘤等手术患者20例,感染例数2例,占10.0%。

各疾病类型之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手术时间和颅内感染关系本次研究实验100例患者中,清洁手术65例,术后感染例数15例,感染率为2
3.1%;污染手术35例,术后感染例数5例,感染率为1
4.3%,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且患者手术时间越长,手术后感染率越高,手术时间超过4h后,感染率逐渐增高。

2.3并发症和颅内感染关系本次研究实验100例患者中,并发症患者感染率优于无并发症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最为明显,并发症:糖尿病30例,感染例数15例,感染率50.0%;颅内感染25例,感染例数10例,感染率40.0%,其余患者无并发症。

2.4术前使用激素和颅内感染关系本次研究实验的100例患者中,术前使用激素患者术后感染率高于无使用激素患者,伴随着药物时间的不断延长,感染率也就逐渐升高,具体数据为:激素用药时间在3~8d内,患者例数28例,感染例数2例,感染率7.1%;用药时间在9~15d内,患者35例,感染4例,感染率11.4%。

其余患者未使用激素药物,感染例数2例,感染率5.4%,使用药物和未使用药物患者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易感因素和预防措施①颅内肿瘤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受到抑制,抗感染能力下降,术后也就容易发生感染现象。

脑出血患者都发生于老年人,他们器官逐渐退化,功能减弱,因此,也很容易发生感染现象[2]。

针对这些患者,手术前期需使用抗生素,并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

开颅过程中如将额窦打开,会相应的增加颅内感染几率,所以,在将开口打开后,需立即用骨蜡将其封闭;②颅内手术中发现的污染可能和空气、接触污染有关,接触污染为:手术者的手、止血钳等,这些需经严格消毒后才可排除,而空气污染则是由于没有对手术室进行完全消毒导致,可将其作为污染的主要来源[3],且伴随着手术时间的逐渐延长,污染机会也就越来越多,术后感染率也就越大。

本次研究结果得知:手术时间超过4h以上患者,颅内感染率明显增高。

因此,手术过程中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③并发症可使患者术后感染率增加,比如:糖尿病、肝癌等,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会致使患者身体机能出现严重问题,免疫力下降等,再加上长时间的化疗,更会对患者的免疫力产生影响。

颅内感染病灶,如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血脑遭受到破坏时,容易直接进入颅内,导致感染[4]。

所以,如果患者不属于急诊手术,手术前期需实施增加身体机能的措施,可适当的注射血浆、蛋白等,同时,还应格外注意患者的术前营养[5];④神经外科患者经常性的会由于脑水肿致使颅内压力增高,手术前期需使用相应激素降低压力,这样可有效避免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现象的出现;⑤颅脑手术过程中通常会借助引流术将残留积血引
出,引流管会在手术后的24h内拔出,因为如果置管时间过长,会导致引流液体返流,直接导致感染。

所以,应将引流管尽早拔出。

脑室外引流是导致患者颅内感染的最主要因素,最好将患者安排在消毒病房中,以便感染到其他患者。

3.2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医治颅内感染一旦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抗生素的注射,在细菌培养结果还没有出来前,可使用药物联合法医治,比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药物对脑部副作用小。

细菌结果出来后,再对使用药物进行调整。

目前,关于糖皮质激素的只用存在诸多争论,笔者认为,糖皮质激素具有防止脑水肿、增加蛋白合成的作用,因此,能相应的增加患者身体技能和免疫力,且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所以,可在充分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该药物,以便达到控制感染、改善症状目的[6]。

综上所述,颅内感染是由多种因素导致,手术过程中遵守无菌操作,针对不同程度的易感因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能减少患者术后颅脑感染,使用抗生素时注射庆大霉素,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窗溪,万登济,李健龙,等.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4(01):4-6.
[2]张忠普.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8(06):71-72.
[3]高俊红,刘猛,马欢.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8(16):3901-3902.
[4]王萍,王丽.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2(12):108-110.
[5]江玉泉,徐卫萍,吴承远,等.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14(06):689-691.
[6]简清,麦燕萍,张成,等.颅脑手术发生颅内感染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12(01):74-75.编辑/成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