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污染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一、引言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许多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然而,幸运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微生物,它们具备特殊的降解能力,可以有效地分解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为环境的修复和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1. 微生物的分类和功能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等,它们对不同类型的有机污染物具备不同的降解能力。
其中,细菌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污染物降解微生物,具有分解有机化合物的能力;真菌则擅长降解木质素和多环芳烃等有机物;而古菌则对极端环境下的有机废物降解具备独特的适应能力。
2. 微生物降解机制微生物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时,主要通过产生特定的酶来分解化合物的化学键,将其转化为无毒或较低毒的物质。
这些酶可以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诱导合成,因此可针对具体的污染物进行调控。
此外,微生物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益物质,如转化为能量、气体或更稳定的形式。
三、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降解1. 微生物的选择途径重金属是一类有害而难以处理的污染物,但微生物却能通过吸附、还原、沉淀和转化等方式对其进行有效降解。
此外,通过改变土壤或水体的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等环境因素,也可以促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2. 微生物的降解机制微生物对重金属的降解主要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实现,它们可以使重金属形成难溶性或稳定的沉淀物,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毒性。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产生硫酸盐还原酶,将含有重金属的化合物还原成相对稳定的硫化物,从而将有毒的重金属转化为较为安全的形式。
四、微生物对农药污染的降解1. 微生物的降解机制农药是农作物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但其残留会对土壤和水体产生严重的污染。
微生物通过产生特定的酶类分解农药分子的连接键,降低其残留浓度。
此外,微生物的活性代谢产物也能进一步分解和转化农药残留物,从而减少环境中的农药污染。
2. 微生物的应用前景利用微生物进行农药污染治理是一种环保、经济、高效的方法。
第13章微生物代谢产物解析

第二节 微生物的一般代谢产物的污染与危害
❖ 1.一般化合物(氨;硝酸与亚硝酸;氮氧 化物;硫化氢;酸性矿水;甲基汞;羟胺; 亚硝氨类;)
❖ 致病特点: 1.主要是食物中毒; 2.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3.中毒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4.有较强的抗药性;
黄曲霉毒素
❖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 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 素的危害性,毒性为氰化物的10倍,砒霜的68倍,靶器 官为肝脏,亦有引起胃,肠,肾病变者.长时间食用含低浓 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被认为是导致肝癌、胃癌、肠癌等疾病 的主要原因。
❖ 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 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 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水,易溶于油、甲醇、丙 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 268℃。在pH9-10的溶液中分解迅速
致病机理
❖ 黄曲霉毒素能与tRNA结合形成加成物,黄曲 霉毒素-tRNA加成物能抑制tRNA与某些氨基 酸结合的活性,对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必需 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甘氨 酸与tRNA的结合,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从 而在翻译水平上干扰了蛋白质生物合成,影 响细胞代谢。
四.藻类毒素
❖ 产毒素的甲藻引发赤潮后,产生的毒素会在 贝类内脏积累,人食用后会引起急性中毒.
❖ 如:从石房蛤中分离出来的石房蛤毒素 (saxitoxin),是源于链状膝沟藻 (Conyaulax catenella),石房蛤毒素毒性与 神经毒气沙林相同,国际条约已将其列为化 学武器.该毒素热稳定性强.
第13章 微生物代谢产物对环境的 污染
❖ 正常生态系统中,代谢产物在自然物质循环 中不断运转,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和重要 组成.
谈谈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谈谈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是指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无机体。
它们生活在环境中的各种角落,不仅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体,更是最基础的生态环节之一。
微生物的存在与繁衍,对整个生态系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生物不仅维持着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的生存,也对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等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微生物对大气的影响微生物对大气的影响不仅来自它们的生命过程,更源自它们产生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中大多数存在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都会影响大气中的温室效应。
其中,甲烷是一种强烈的温室气体,微生物中生产甲烷的菌株种类很多,包括甲烷菌、细菌、短梗菌等。
甲烷是一种有机气体,自然界中也存在相应的降解菌株。
但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甲烷排放量直线上升,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更加严峻。
(二)微生物对水的影响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在水中生活着的微生物种类丰富,涵盖了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
微生物在水中的代谢作用和产生的各种矿物质,对水体生物和环境污染具有巨大的影响。
其中,微生物从污泥中分解有机物、氨氮等,可降低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对水体的防止富营养化和减缓水光合作用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水中的微生物也会因为受到污染,产生抗性与多样性,从而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有不同的贡献。
(三)微生物对土壤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由细菌、真菌、放线菌、阿米巴、叶绿体等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
它们在根际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菌株众多,可以为植物提供有机物质、氮素、钾、磷等养分,帮助植物生长。
另外,微生物能够针对特定的有机化合物或无机物进行解毒、降解和转化,促进了土壤环境的减轻,维持和协调整个生态系统平衡。
(四)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污染物的转化和降解两个方面。
微生物种类丰富,可以针对多种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对回收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和危害

湖泊中优势藻类主要是蓝细菌(又称蓝藻)中 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束丝藻属和颤藻属等种类。
其次是绿藻、硅藻、隐藻等。
我国湖泊水华中主要微型藻类出现的频率依次为: 蓝细菌>绿藻>硅藻>隐藻
第17页,共117页。
蓝细菌门
微囊藻
第18页,共117页。
颤藻
第19页,共117页。
第20页,共117页。
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至今富营养27富营养61富营养85中营养69中营养35中营养15贫营养4贫营养4贫营养0b富营养化水体分布面积广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湖泊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北部呼伦湖南方深圳洪湖西部新疆博斯腾湖昆明滇池东部无锡太湖安徽巢湖5010015020025060年代以前80年代2000至次数200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36次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 和危害
第1页,共117页。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水体富营养化
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第2页,共117页。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
本节内容: ❖ 一、概述 ❖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类 ❖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五、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防治
平裂藻
鱼腥藻
第21页,共117页。
绿藻门
二型珊藻
斜生 珊藻
第22页,共117页。
硅藻门
直链藻
第23页,共117页。
小环藻
第24页,共117页。
(二)海洋优势藻类
海洋优势藻类以甲藻中的夜光藻、裸甲 藻、膝沟藻、角甲藻、多甲藻、原甲藻为主。
此外还有硅藻、金藻、黄藻、蓝藻等。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第二节 微生物肥料
一、微生物肥料的定义
微生物肥料又称细菌肥料、生物肥料或接种剂。狭义的微生物肥料 是指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了植物元素营养的供应量, 导致植物营养状况的改善,进而产量增加,这一类微生物肥料的代表品 种是根瘤菌肥料(接种剂)。广义的微生物肥料是指其制剂虽然也是通过 其中所含的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键作用导致作物增产,但它不仅仅限于 提高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水平,还包括了它们所产生的植物生长刺激素 对植物的刺激作用,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或者能够拮抗某 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减轻作物病虫害而导致产量的增加。如目前 正处于研究与探索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根圈(际)细菌即属于这一类。
1.水体富营养化定义 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藻类
等浮游生物异常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导致
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湖泊等内陆水体被称 为水华(又叫水花);发生在海洋被称为赤潮(又 叫红潮)。
第一节 微生物农药
一、微生物杀虫剂 微生物杀虫剂是以杀虫微生物为生产菌制备的微生物接 种剂。微生物杀虫剂既能直接杀死危害农作物和森林的害虫, 又不伤害能控制害虫的天敌,也不像化学杀虫剂那样污染环 境,因而在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生产 规模与应用范围逐年递增,已形成为一个新的微生物农药产 业。微生物杀虫剂主要包括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和真菌 杀虫剂等3种类型。
第一节 微生物农药
二、微生物杀菌剂 近二十年来,人们发现了许多可以通过拮抗作用抑制植 物病原菌生长的细菌和放线菌,它们都能产生抗生素,可制 备成微生物杀菌剂。这类抗生素大部分具有内吸性能、高效、 选择性强、有治疗和保护作用、生物降解快、无公害、对人 畜安全等优点,其缺点是药效不稳定、成本高、持效期短 (易被土壤微生物及紫外线分解)、易出现抗药性菌株 (高度 选择性所致)等。在农业上作为杀菌剂应用的抗生素主要有 灭瘟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多氧霉素、庆丰霉素和放线 菌酮等。其产生菌和防治范围见表11-1。
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有机污染物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
它们来源于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石油、塑料等,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的风险。
然而,幸运的是,微生物在环境修复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效果和应用。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古细菌等不同类型的单细胞生物。
它们具有独特的代谢机制,能够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且这个过程是高效和环保的。
以石油为例,石油中的烃类化合物一旦泄漏到土壤或水体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然而,许多微生物群体具有降解石油类化合物的能力。
它们通过产生特定的酶来降解有机物,将其分解为较小和较简单的分子,进一步释放能量和碳源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的需求。
由于微生物对不同有机污染物的适应能力,它们可以降解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苯类、酚类、农药、塑料等。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在环境修复和废物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来恢复污染环境的技术。
生物修复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向受污染区域引入适量的微生物,以利用它们的降解能力来净化环境;另一种是通过优化现有环境中的微生物生长条件以促进其活性。
例如,在石油泄漏事故中,可以通过引入适宜的细菌来加速石油降解。
同时,调整土壤的温度、湿度和氧气的供应量等因素也可以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效率。
除了生物修复,微生物在废物处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机废物通常需要进一步处理才能达到安全的排放标准。
在废物处理中,微生物常常被用来进行生物转化或厌氧降解。
生物转化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过程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更稳定和易处理的形式。
厌氧降解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将有机废物降解为沼气和有机肥料等有用产物。
这些废物处理方式利用了微生物的天然降解能力,不仅降低了废物处理的能源成本,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微生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降解的作用与机制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降解的作用与机制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有效的污染物降解方法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在这些寻找过程中,微生物降解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微生物具有独特的降解能力和机制,能够有效地降解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与机制。
一、微生物在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与机制有机污染物是目前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如石油烃类、农药、有机溶剂等。
微生物在有机污染物降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微生物能够利用有机污染物作为能源和碳源,通过代谢途径将其分解为无害物质。
其次,微生物具有多样的降解酶系统,如氧化酶、脱氢酶等,能够有效地催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反应。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通过生物合成新的酶和代谢产物,进一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以石油烃类为例,微生物降解是其最主要的自然去除方式之一。
石油烃类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以供微生物生长。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微生物产生的酶系统,如脱氢酶和氧化酶等,能够将石油烃类分解为更小的分子,并最终降解为无害物质。
同时,微生物还能够通过生物膜等特殊结构的形成,在抑制外界影响下,提高降解效率。
二、微生物在无机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与机制除了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氮、磷等)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微生物在无机污染物的降解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部分微生物能够利用无机污染物为能源,并将其还原为无害的形态。
其次,微生物能够通过螯合、沉淀等作用,将无机污染物从环境中去除。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通过菌体表面的吸附作用,将无机污染物固定在细胞表面,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以重金属离子为例,微生物降解是目前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些特殊的微生物具有对重金属离子高度选择性的吸附能力,在根际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共生作用下,可以有效地抑制重金属离子的固溶转化并减少其毒性。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具有还原重金属离子的能力,通过还原反应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不溶于水的沉淀物。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污染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污染
引:
环境中的每种物质都会受一种或多种微生物 的作用,产生复杂多样的代谢中间体与终产物。 正常情况下,这些代谢产物不断产生,也不断转 化,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然而,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代谢产物会大量 积累,造成环境污染;有些代谢产物则是特殊的 化合物,会对人类或其他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更有甚者,有些代谢产物属于致癌、致畸、致突 变物质。以上各类代谢产物长时间、低剂量地作 用于人群,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
•
肉毒毒素的毒性极强,是最强的神经麻痹毒 素之一,据称,精制毒素1微克的毒力为200, 000小白鼠(20克)致死量,也就是说,1克毒素 能杀死400万吨小白鼠,一个人的致死量大概1微 克左右。 1899年至1990年,在美国共有2305人中毒, 经检测,303人感染A型毒素,92人感染B型毒素, 3人感染E型毒素,2人感染F型毒素,有2起中毒 事件是由A、B二种毒素引起。F、G二种毒素,主 要引起动物肉毒中毒,尚未深入得到研究。 back
毒性及危害
剧毒物,致癌物。 毒性为KCN的10倍、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B1(毒性、致癌性最强):
LD50=0.294mg/kg (LD50<1mg/kg为特剧毒物) 主要靶器官:肝脏。 耐高温,在烹调加工温度下破坏较少,在 水中的溶解度较低。耐酸性和中性,不耐 碱性。 主要污染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高 粱、棉籽等粮油及其制品。
某些外毒素和它们引起的疾病
分类(根据毒素的释放情况)
back
内毒素的特点
1、在活细胞中产生,产生后并不释放到周围介质中 去,只有当细胞被裂解或溶解后才释放,实际上 是大多数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一种组分。 2、不是蛋白质,而是脂多糖。 3、不管什么微生物产生,引起的疾病症状均相同, 包括机体发热、腹泻、出血性休克。 4、抗原性弱。 5、毒素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毒素
发现: 发现:
1960年伦敦附近某养鸡场,数月内发生了 1960年伦敦附近某养鸡场,数月内发生了 10 万只火鸡相继死亡的事故。 食用污染了霉菌 的花生粉 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组代 谢产物,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在紫外光 下能发出荧光。 黄曲霉中并非所有菌株都产毒素,但产毒菌株 比例呈上升趋势。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占100%。 比例呈上升趋势。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占100%。
back
铜锈微囊藻
产生的毒素具有两种不同的成分。 1、快速致死因子(FDF) 快速致死因子(FDF) 环状多肽。内毒素,分泌期在细胞生长的初 期,当处于最适生长条件下时,某些细胞可以发 生裂解和自溶,释放内毒素。通过覆膜内注射可 以在30~60min内引起小白鼠死亡。 以在30~60min内引起小白鼠死亡。 2、慢致死因子(SDF) 慢致死因子(SDF) 只有与相应细菌共生时才产生,通过腹膜内 注射于小白鼠体内,24~48h才会引起死亡. 注射于小白鼠体内,24~48h才会引起死亡. back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标准
• 世界卫生组织
1966年 <30µ 1966年 <30µg/kg 1970年 <20µ 1970年 <20µg/kg 1975年 <15µ 1975年 <15µg/kg • 我国 玉米、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20µg/kg 玉米、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20µ 大米及其他食用油:<10µ 大米及其他食用油:<10µg/kg 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5µg/kg 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5µ 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 back
back
Electron Micrograph of Clostridium botulinum
Back
二、气味代谢物
气味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在 环境污染中,它有早期预警的作用。闻到 气味说明污染物可能已达有害浓度。 气味物质不仅污染大气和水体,造成 感官不悦,而且还可被水生生物吸收并蓄 积于体内,影响水产品(如淡水鱼)的品 质。
检验及去除方法
检验(生物法) 检验(生物法) 小鸭:利用含毒素的食物喂养刚出生一天的小鸭 作为对照,用怀疑含毒素的食物喂养同样的另一群小 鸭,看是否引起相同的症状,以此检测被怀疑食物。 去除方法: 去除方法: 最好方法: 最好方法:在谷物收获贮存和加工过程中,严防污染, 如保持干燥和防潮等等。 通常情况下,对已感染黄曲霉的谷物加热无效,但利 用高压蒸汽灭菌(120℃ 4h,能大大降低毒力。用 用高压蒸汽灭菌(120℃)4h,能大大降低毒力。用 热碱洗、漂白土和活性炭处理植物油,可有效去除油 中残留的黄曲霉毒素。
苏云金杆菌Bt粉剂 苏云金杆菌 粉剂
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 苏云金杆菌 悬浮剂
back
(二)真菌毒素
概念:
以霉菌为主的真菌代谢活动所产生的毒素。
致病特点:
1、中毒常与食物有关。 2、发病有季节性或地区性。 3、真菌毒素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而不是高分子 蛋白质,在机体中不产生抗体,也不能免疫。 4、患者无传染性。 5、一次性大量摄入会引起急性中毒,长期少量摄 入则发生慢性中毒和致癌。
(四)放线菌毒素
是可使人中毒,甚至引起肿瘤或致癌的放线 菌代谢产物。 洋橄榄霉素是肝链霉菌(Streptomyces 洋橄榄霉素是肝链霉菌(Streptomyces hepaticus)的产物,毒性很强,可诱发肝、肾、胃、 hepaticus)的产物,毒性很强,可诱发肝、肾、胃、 脑、胸腺等发生肿瘤。洋橄榄霉素的结构类似苏 铁苷,故认为它的致癌作用也类似于苏铁苷。 苏铁苷本身不具致癌性,在动物肠道内被微 生物水解后即成致癌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藻类毒素
概念:
指藻类产生的一些对多细胞生物具有毒性的 化合物。包括氨、多肽、多糖。存在于水中或水 生贝壳类动物中,人和动物饮用了这些水或吃了 这些鱼便会引起食物中毒。
分类:
1、产毒素的蓝细菌 2、产毒素的真核藻类
藻类 铜锈微囊藻 束丝藻属 鱼腥藻 巨大鞘丝藻 一种膝沟藻
毒素 微囊毒素—FDF(快 微囊毒素—FDF(快 速致死因子) 速致死因子) 束丝藻毒素 鱼腥藻-VFDF(超 鱼腥藻-VFDF(超 快速致死因子) 皮肤炎毒素 石房蛤毒素
•
•
肉毒毒素的毒性极强,是最强的神经麻痹毒 素之一,据称,精制毒素1微克的毒力为200, 000小白鼠(20克)致死量,也就是说,1克毒素 能杀死400万吨小白鼠,一个人的致死量大概1微 克左右。 1899年至1990年,在美国共有2305人中毒, 经检测,303人感染A型毒素,92人感染B型毒素, 3人感染E型毒素,2人感染F型毒素,有2起中毒 事件是由A、B二种毒素引起。F、G二种毒素,主 要引起动物肉毒中毒,尚未深入得到研究。 back
back
黄曲霉毒素B1
Aspergillus flavus seen under an electron microscope. Aflatoxin B1 and ochratoxin A are toxic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certain fungi (Aspergillus and Penicillium species) in/on foods and feeds, as such cereals, coffee, beans, cocoa, dried fruit,…. all over the world. These mycotoxins possess carninogenic, nephrotoxic, teratogenic, immunotoxic and possibly neurotoxic properties.
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与 计数琼脂 Baird Parker琼脂 琼脂+RPF 琼脂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扫描电镜照片 革 兰 氏 染 色 显 微 照 片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显微照片
back
苏云金杆菌的内毒素
• 为苏云金杆菌的伴胞晶体,广泛分布于土壤中, • • •
不会引起人和高等动物产生疾病,而只能引起某 些昆虫产生疾病。 对100多种鳞翅目幼虫有很强的杀伤力。 100多种鳞翅目幼虫有很强的杀伤力。 该细菌在形成芽孢的过程中产生内毒素,在形成 芽孢的后期,细胞发生解体,这时孢子和内毒素 同时被释放到周围介质中。 利于工业化生产。 back
沙门氏菌(可引起伤寒病) 沙门氏菌(可引起伤寒病)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HE琼脂 琼脂 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 鼠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back
某些外毒素和它们引起的疾病
产生菌 炭疽杆菌 肉毒梭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白喉杆菌 霍乱弧菌 破伤风梭菌 痢疾志贺氏菌 生境 土壤 土壤 人皮肤 人类 人胃肠道 土壤 人胃肠道 毒素 复合型 神经毒素 肠毒素 白喉毒素 毒素 神经毒素 神经毒素 肠毒素 鼠疫毒素 疾病 炭疽 肉毒 呕吐 白喉 霍乱 破伤风 痢疾
毒性及危害
剧毒物,致癌物。 毒性为KCN的10倍、砒霜的68倍! 毒性为KCN的10倍、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B 黄曲霉毒素B1(毒性、致癌性最强): LD50=0.294mg/kg (LD50<1mg/kg为特剧毒物) <1mg/kg为特剧毒物) 主要靶器官:肝脏。 耐高温,在烹调加工温度下破坏较少,在 水中的溶解度较低。耐酸性和中性,不耐 碱性。 主要污染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高 粱、棉籽等粮油及其制品。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污染
引:
环境中的每种物质都会受一种或多种微生物 的作用,产生复杂多样的代谢中间体与终产物。 正常情况下,这些代谢产物不断产生,也不断转 化,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然而,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代谢产物会大量 积累,造成环境污染;有些代谢产物则是特殊的 化合物,会对人类或其他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更有甚者,有些代谢产物属于致癌、致畸、致突 变物质。以上各类代谢产物长时间、低剂量地作 用于人群,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鼠疫耶尔森氏菌
鼠,蚤
鼠疫 back
肉毒毒素
•
肉毒梭菌,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属,具有该 菌的基本特性,即为厌氧性的杆状菌,可形成芽 孢,芽孢比繁殖体宽,呈梭状,新鲜培养基的革 兰氏染色为阳性,产生剧烈细菌外毒素,即肉毒 毒素。 肉毒毒素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肉毒中毒,根据 肉毒毒素的抗原性,肉毒梭菌至今已有A、B、C (1、2)、D、E、F、G等七个型。引起人群中毒 的,主要有A、B、E三型。C、D二型毒素主要是 畜、禽肉毒中毒的病原。F、G型肉毒梭菌极少分 离,未见G型菌引起人群的中毒报道。
岛青霉类毒素
• 岛青霉类毒素是由岛青霉产生的代谢产物,包括黄天 • • •
精、岛青霉毒素、环氯素、红天精等。 岛青霉素进入人体后,在2h~3h内便可引起人死亡。 岛青霉素进入人体后,在2h~3h内便可引起人死亡。 能产生这些毒素的微生物有岛青霉、黄绿青霉、桔青 霉,很容易感染刚收割的、水分较多的稻谷,从而引 起米粒变黄。 预防方法:在稻谷收割之后,应及时晾干、脱粒、干 燥保存。 back
首次发现:1988年 首次发现:1988年 白喉杆菌毒素
(一)细菌毒素 (二)真菌毒素 (三)藻类毒素 (四)放线菌毒素 back
(一)细菌毒素
分类(根据毒素的释放情况)
1、内毒素 2、外毒素:某些细菌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能 外毒素: 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并把这些有毒物质释放到周围环 境中,这些毒素称为外毒素。 能产生外毒素的大多数细菌为G 能产生外毒素的大多数细菌为G+细菌,为蛋白质, 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极为敏感。 外毒素的功能是能特异地破坏机体细胞的某些成 分或抑制细胞的某些代谢功能。 外毒素是已知有毒物质中毒性最大的物质。
某些外毒素和它们引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