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化学元素性质 全讲课讲稿
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课件

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1氢氢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号元素,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水素”。
氢是由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1766年发现,称之为可燃空气,并证明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178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证明氢是一种单质并命名。
氢在地壳中的丰度很高,按原子组成占15.4%,但重量仅占1%。
在宇宙中,氢是最丰富的元素。
在地球上氢主要以化和态存在于水和有机物中。
有三种同位素:氕、氘、氚。
氢在通常条件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气体分子由双原子组成;熔点-259.14°C,沸点-252.8°C,临界温度33.19K,临界压力12.98大气压,气体密度0.0899克/升;水溶解度21.4厘米3/千克水(0°C),稍溶于有机溶剂。
在常温下,氢比较不活泼,但可用合适的催化剂使之活化。
在高温下,氢是高度活泼的。
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几乎所有的元素都能与氢生成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通常称为某化氢,如卤化氢、硫化氢等;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称为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锂、氢化钙等。
氢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又是未来的能源。
--------------------------------------------------------------------------------3锂原子序数3,原子量6.941,是最轻的碱金属元素。
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石头”。
1817年由瑞典科学家阿弗韦聪在分析透锂长石矿时发现。
自然界中主要的锂矿物为锂辉石、锂云母、透锂长石和磷铝石等。
在人和动物机体、土壤和矿泉水、可可粉、烟叶、海藻中都能找到锂。
天然锂有两种同位素:锂6和锂7。
金属锂为一种银白色的轻金属;熔点为180.54°C,沸点1342°C,密度0.534克/厘米3,硬度0.6。
初中化学元素说课稿三篇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说课准备的⽂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 《元素》⼀节是⼈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此之前,学⽣已经学习了原⼦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为学⽣从微观结构的⾓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起来打好了基础。
本节内容是后⾯章节《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
(⼆)教学⽬标 在新课程改⾰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法⽬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般过程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进⾏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来说,经过⼀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的认识,学⽣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还有待提⾼。
这⼀年级的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直观⽅法指导学⽣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主探究、合作交流。
《元素》 讲义

《元素》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元素是构成万物的基石。
从我们呼吸的氧气到构成身体的碳,从闪耀的金到普通的铁,元素无处不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人类共发现了 118 种元素,它们被整齐地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
元素周期表就像是一个元素的大家庭,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将元素们有序地组织在一起。
每种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
例如,氢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它非常轻,是恒星核聚变的主要燃料。
氧则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大约 21%是氧气。
而碳元素更是生命的基础,构成了有机化合物的骨架。
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其原子结构决定。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而核外电子的排布则影响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例如,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金属元素,如钠、钾等,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而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的非金属元素,如氯、氧等,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有些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比如金、银、铂等贵金属,它们在自然界中相对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更多的元素则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水(由氢和氧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和氧组成)等。
元素之间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相互结合,形成新的物质。
例如,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水。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但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人类对元素的认识和利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古代的人们就已经发现并使用了一些常见的金属元素,如铜、铁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元素被发现和研究,人们对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现代社会中,元素的应用无处不在。
金属元素如铁、铝等被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工具和结构;半导体元素如硅被用于制造电子芯片;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等用于照明和激光技术。
主族元素性质课件PPT

② 部分金属三卤化物形成二聚体化合物,如A lC l3、 A lBr3、
InI3 AuC l3等
2021/3/10
11
③五卤化物
过渡金属五氯化物以折形桥形成二聚体,与五氯化物不同,五氟化 物以直形桥形成环状四聚体,部分原因是由于F原子半经小,形成折形桥 导致金属原子过近,斥力过大。
TiBr.TlBr 3黄
LiF白色晶体 ,CaF2、MgF2、SrF2、BaF2白色或无色结晶粉末 ,
AlF3白色粉末状、ZnF2白色块状或四方针状结晶粉末、PbF2白色结晶或粉末
FeF2 绿 FeF3绿 CuF红
CuF2蓝 MnF2红
2021/3/10
10
9. 分子卤化物 (指以共价型分子存在的卤化物)
2021/3/10
20
在卤素的电荷转移配合物中,电子受体是碘、溴或氯。卤素分子从 给电子体接受电子,并充实到它们的外电子d层,使它达到10个电子。胺、 芳烃、酮等都能与卤素分子生成络合物。这就是碘溶解在丙酮、乙醇或 苯等溶剂中而不产生碘的正常紫色的原因。IBr和ICl也可以形成络合物, 分子中 I 端是分子的电子受体。
电子的两种分子形成一种键能(4-41KJ.mol-1)很弱的电荷转移络合物(CTC) 。 其中提供电子的一方叫做电子给体,接受电子的一方叫做电子受体。电子给 体可分为n给体和π给体两类: 前者是含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的化合物(主要 是化合物中N,O,S,P等原子上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后者是含有大Л键可 提供Л电子的化合物(如烯烃、芳香烃、酚类等)。电子受体也可分为σ受体和 π受体。前者主要是含有空的d轨道的过渡金属离子和卤素分子以及碳原子电 正性较强的卤代烷,后者是Л电子缺乏的苯衍生物,如苦味酸(三硝基苯酚)、 三硝基苯等。
元素的成分和性质

元素的成分和性质一、元素的基本概念1.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氢元素符号为H,碳元素符号为C。
二、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相同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位于同一族。
2.周期表的周期:周期表分为七个周期,周期数等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数。
3.周期表的族:周期表分为十六个族,族数等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三、元素的成分1.原子: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2.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阳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和阴离子(获得电子的原子)。
3.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粒子,如水分子(H2O)。
四、元素的性质1.物理性质:元素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元素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反应活性等。
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负性等。
五、元素的应用1.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电子等领域。
2.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在空气中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等领域。
3.稀有气体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具有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广泛应用于照明、激光、半导体等领域。
六、元素的发现和命名1.元素的发现:元素的发现在化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道尔顿、汤姆生、拉瓦锡等科学家对元素发现的贡献。
2.元素的命名:元素的命名通常以化学符号表示,如碳元素命名为Carbon,氢元素命名为Hydrogen。
以上是关于元素成分和性质的知识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教案: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

化学教案: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一、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概述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研究元素的性质对于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为便于分类和研究,科学家们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形成了周期表。
二、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其原子结构上。
核外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核内电子和中子则导致了元素的物理性质。
以下是几个常见元素的性质:1. 氢 - 是最轻也是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气体。
氢在高温下可与氧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能量,被广泛用作能源。
2. 氧- 是我们呼吸过程中必需的气体,通常以O₂表示。
氧具有强烈的电负性,容易与其他非金属形成化合物。
3. 碳 - 是唯一一个可以形成长链分子并支撑生命存在的非金属元素。
在自然界中碳以多种形式存在:如钻石和石墨。
4. 金 - 是一种黄色金属,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
由于其稳定性和抗腐蚀性,金被广泛用于首饰制造和货币交易中。
三、周期表的发展与构成周期表是一个按照元素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它最初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提出,并不断得到完善。
现代版本通常以亨利·莫泽利为主要贡献者。
1. 元素周期律 - 在最早的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随着科学家对元素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发现了一种更简洁而有规律的排列方式- 主要基于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
2. 周期表组织方式 - 周期表通常分为若干横行称为"周期"和竖列称为"族"。
根据元素阶梯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周期表分为s区、p区、d区、f区。
3. 常见族别 - 周期表上有几个常见且重要的族别。
例如第一族是碱金属,它们具有低的电负性和强烈的还原性。
第十八族是稀有气体,它们多数不参与反应。
四、周期表的应用周期表不仅仅是一个元素排列图表,它还为化学和其他领域提供了许多实际应用。
1. 元素预测 - 通过观察元素在周期表上的位置和趋势,可以推测出新发现元素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专题讲座

九年级化学专题讲座一、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基础知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包括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化学计量等。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大小排列而成的表格,是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性质的重要工具。
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性质。
三、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之一。
化合价是原子间形成化合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态,是确定化学式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化学式与化合价,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四、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通过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能量转化方式以及反应速率等知识。
五、物质分类与性质物质分类是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通过学习物质分类与性质,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别的物质所具有的特性,从而更好地应用和掌握这些物质。
六、酸碱盐反应酸碱盐反应是化学中的重要反应类型之一,涉及到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通过学习酸碱盐反应,可以了解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七、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实验设计与操作涉及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八、生活中的化学应用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应用,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清洁剂的成分、化妆品的成分等等。
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化学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环境保护与化学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化学在环境保护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环境保护与化学,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物及其危害、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小学生化学元素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化学元素的演讲。
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我们认识自然、探索宇宙的重要基石。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化学元素的奇妙世界吧!一、化学元素的起源与发展1. 元素的发现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原子论”的概念,认为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
然而,这一理论并未得到证实。
直到18世纪末,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分别发现了氧气和氮气,标志着化学元素时代的开始。
2.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据此编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这张表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按照原子量和性质进行了分类,为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化学元素的基本知识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氢元素的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所以它被称为氢元素。
2.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性质,可以将元素分为以下几类:(1)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铁、铜、铝等。
(2)非金属元素:不具备金属元素的特性,如氢、氧、碳等。
(3)稀有气体元素: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如氦、氖、氩等。
3.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就是根据这一规律编制的。
三、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1. 金属元素的应用(1)钢铁:钢铁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机械等领域。
(2)铜: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是制造电线、电缆、电器等的重要材料。
(3)铝:铝具有轻质、耐腐蚀、导电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包装等领域。
2. 非金属元素的应用(1)氢: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可用于燃料电池、火箭燃料等。
(2)氧:氧气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日常生活等领域。
(3)碳: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核内无中子;原子半径最小;在IA族中,但属非金属;唯一能形成裸露阳离子的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总数=电子层数=周期数=主族序数。
H2为最轻的气体。
第ⅠA族中能形成共价化合物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其数目改变,质量分数变化不大;与O可生成两种液体(H2O、H2O2)。
He最外层电子数(2个)是电子层数的2倍,是最轻的稀有气体,一般不参加反应。
Li最轻的金属(密度最小的金属)。
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的一半(1/2)=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1/2);次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周期数=主族序数的2倍。
唯一不能形成过氧化物的碱金属元素。
密保存于石蜡中。
Be相同质量情况下与酸反应放出H2最多的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次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总数的一半(1/2);周期数=主族序数。
B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1。
硼酸(H3BO3)可用于洗涤不小心溅在皮肤上的碱液的药品;硼砂(Na2B4O7•10H20)为制硼酸盐玻璃的材料。
C 12C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气态氢化物含氢量最高;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金刚石是天然矿物中最硬的物质;石墨是一种有金属光泽且能导电的混合晶体单质。
次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1/2);主族序数=周期数的2倍;最高正价=最
低负价的绝对值。
CO2通入石灰水生成沉淀再消失;CO2灭火;CO2充汽水。
氧化物CO、CO2;简单氢化物CH4,正四面体结构,键角109°28′;最高价含氧酸H2CO3;
N氮元素是植物所需的三大元素之一;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且溶解度最大;气态氢化物可以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发生化合反应;液态时可以做致冷剂;其单质化学性质较稳定,可用于填充灯泡、储存粮食和焊接金属的保护气;HNO3为实验室中常备的三大强酸之一。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3个;最高正价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2。
氢化物NH3;氧化物形式最多(6种);含氧酸有HNO3,HNO2;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唯一呈碱性;常见离子化合物NH4C1中含配位键;NH4+正四面体结构;HNO3与金属不产生氢气。
O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H20)常温下呈液态;单质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它们对生物的生存均有重大意义。
最外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电子层数的3倍;主族序数=周期数的3倍;周期数与主族序数之和为8;最高正价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4。
外层电子是次外层的三倍;地壳含量最多;空气体积的21%;与金属生成金属氧化物;H2O2、H2O、Na2O2等化合物特殊形式;O2能助燃。
F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能与稀有气体反应,无正价;其单质与水剧烈反应是唯一能放出O2的非金属;氟单质与其氢化物均有剧毒,
氢化物的水溶液为弱酸性,能腐蚀玻璃。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5个,最高正价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6;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除H 外的前18号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除H外前18号元素原子半径最小;无正价;不能被任何物质氧化;能与水反应置换出水中的氧;CaF2难溶,AgF能溶于水;没有含氧酸;HF为弱酸。
Ne最外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的4倍=电子层数的4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Na可与冷水剧烈反应,放出M,密度比水小,常保存在煤油中;焰色反应为黄色。
最外层电子数=K层电子数的1/2;周期数=主族序数的3倍。
前18号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且金属活动性最强。
它的一种氧化物Na2O2具有强氧化性,常用作供氧剂。
前18号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碱为NaOH;Na2O、Na2O2等特殊物质;Na2O2漂白及与H2O、CO2反应放O2;与K的合金是原子能反应堆的导热材料。
Mg最外层电子数=最内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L层电子数为K层和M层电子总数的2倍。
Mg(OH)2难溶性中强碱;Mg遇冷水难反应,遇热水能放H2;MgCl2苦卤;MgSO4泻盐。
Al Al是地壳中含量居第三位的元素且是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Al在冷的浓H2S04和冷的浓HNO3中钝化,A12(SO4),是泡沫灭火器的主要成
分;明矾[KAl(S04)2•12H20]常作净水剂。
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比最内层电子数多1,比次外层电子数少5;主族序数=周期数。
;A1是两性金属;A12O3是两性氧化物;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KAl(SO4)2•12H2O明矾净水;A12(SO4)3与NaHCO3灭火。
Si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虽不活泼但自然界中无游离态,人工能制得的纯度最高的单质,且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4Si04)是一种难溶酸;Si02为硅酸盐水泥和玻璃的主要成分。
最外层电子数=K层电子数的2倍,最外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1/2),L层电子数为K层和M层电子数的积;最高正价=最低负价的绝对值。
SiO2唯一原子晶体氧化物(中学课本内);气态氢化物SiH4;含氧酸有H4SiO4,H2SiO3比碳酸弱,是唯一难溶酸;硅酸盐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是SiO2。
P它是植物所需的三大元素之一;常见的磷单质有白磷和红磷两种,互为同素异形体,白磷的着火点较低且极易自燃。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少3个,,L层电子数比K层和M层电子数的和多1;最高正价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2。
PH3鬼火燃烧;P4白磷分子晶体,键角为60°;对应酸H3PO4、HPO3等,磷酸通常为固体
S S单质为淡黄色固体,是黑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氢化物(H2S)有臭鸡蛋气味,S02是一种大气污染气体,可形成“酸雨”,且二者在常温下就能发生反应生成单质S;H2S04为实验室中常备的三大强
酸之一。
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的2倍=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最外层电子数+最内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4。
1~18号元素中离子半径最大硫铁矿(黄色)FeS2中S呈-1价;SO2、SO3中S各占50%和40%;H2SO4与NaCl制取HCl;NaHSO4与NaCl反应制得HCl;
硫黄通常为黄色晶体粉末,易溶于CS2;S用于除去液态金属Hg。
C1 Cl为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元素,Cl2为黄绿色有剧毒的气体;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为强酸,且后者为无机含氧酸中最强的酸,HCl为实验室中常备的三大强酸之一;单质的水溶液有漂白性,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1;最高正价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6。
含氧酸HClO、HClO2、HClO3、HClO4;HClO4比硫酸还强;HCl与MnO2制C12;电解饱和食盐水制C12,C12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Ar单质性质稳定,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常用于焊接金属的保护气及填充灯泡。
最外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最内层电子数的4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