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统治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教学目标1.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史实。

2.掌握明太祖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和作用,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3.认识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改革影响,过于死板,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教师出示《明代藩王分布图》及史料,说明明代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是让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教师提问: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的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了吗?(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随堂练习)1.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D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2.明太祖认为,秦朝始置丞相,却很快亡国。

为强化皇权,以秦为鉴。

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 )A.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B.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C.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D.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3.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

“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C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八股取士、文字狱D.闭关锁国4.下列关于明朝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A.引进了原产于非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B.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C.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康熙帝曾给朱元璋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优秀教案1. 了解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历程;2. 掌握明朝统治的主要特点和影响;3. 能够分析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教学重点:1. 明朝的建立和发展;2. 明朝统治的主要特点;3. 明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2. 分析明朝统治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明朝的地图和照片,引导学生讨论明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呈现(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包括朱元璋的起义、建立大明王朝以及朱棣称帝等关键事件。

2. 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资料,了解明朝统治的主要特点和政策。

三、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朝统治的优势和不足,包括政治制度、农业政策、文化发展等方面。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分析明朝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拓展(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明朝相关的文献或资料,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学生撰写小结,总结明朝的统治特点和影响。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加深对明朝的了解和认识。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继续了解明朝的相关知识,并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短文分享在下一堂课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观看资料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明朝统治的特点和影响。

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精品教案【精品】.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精品教案【精品】.doc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一)原因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教案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教案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教案
课题:明朝的统治
教学内容分析: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封建王朝,统治时间长达276年。

它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在其统治下中国的经济、文化、艺术都有很大发展。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等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 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
3. 了解明朝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难点:明朝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明朝的建立和繁荣时期,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

二、讲解明朝建立和政治制度(15分钟)
1.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
2. 明朝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宰相、六部等。

三、学生讨论(15分钟)
请学生思考明朝的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做一些与明朝相关的选择题或判断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总结归纳(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和理解。

六、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明朝的作文,要求包括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了讲解、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明朝的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和具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
二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建立;
2.理解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
3.掌握营造与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与描写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
2.探寻营造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1.闻香识女人,闻声知明朝;
2.引出明朝建立的政治背景。

2. 讲授(35分钟)
2.1 明朝的建立与历史背景
1.商周断代工程;
2.元朝的灭亡;
3.建立明朝。

2.2 明朝的治理
1.官制;
2.选贤任能;
3.区划制度。

2.3 明朝的政治制度
1.君主制;
2.科举制;
3.军队组织。

2.4 明朝的文化制度与营造
1.文化发展;
2.营造发展。

3. 活动(35分钟)
1.观看视频和图片;
2.讨论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
3.分组探究营造和文化的发展;
4.总结讨论。

4. 结束(5分钟)
1.评价活动;
2.布置课外任务。

四、课后反思
本堂课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建立,理解明朝的治理和政治制度,掌握营造与文化的发展。

在活动中,让学生分组探究营造和文化的发展,讨论对于活动的展开起到了积极作用,让学生加深了对于明朝政治制度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2(材料导向型)详案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2(材料导向型)详案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2(材料导向型)(详案)一、课程标准: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导入新课:元朝末年,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

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红巾起义爆发。

朱元璋就是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崛起于群雄之间,成就了霸业。

朱元璋是怎样建立明朝?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代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朝的统治》。

三、学习目标1、掌握明朝建立、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2、辩证认识强化皇权的影响。

3、正确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

4、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

四、新课讲授:明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元末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农民起义的斗争还在继续;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有功之臣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政局动荡不安。

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

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宰相。

臣下敢有奏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知道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3)通过对科举制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巩固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败的原因。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结合教学过程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绘制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简表,加深对这一时期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播放歌谣《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
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歌词中的朱皇帝是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他是如何巩固他的统治的,给当时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听歌曲,回答问题
由歌曲导入新
课,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课堂小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

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创造了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危机。

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的封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