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都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传统的黑板板书。

附一:朱元璋强化皇权简表
措施作用
影响
改革官制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设锦衣卫加强了对臣民的监视,强化了皇权。

八股取士
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维
护皇权,对中国思想文化、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
严重阻碍
加强了皇权,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的环境;但也给明朝的统治埋
下了危机,更让社
会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附二:本课结构示意图

朝的统治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建立明朝
1.时间:1368年
2.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3.都城:应天府(今南京)
二、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1)中央:废丞相,撤中书,升六部,设五府;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封诸子
2.设立锦衣卫
3.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三、经济发展
1.农业:从南美洲引进新品种
2.手工业:
(1)纺织业:棉花种植业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的中心(2)制瓷业: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3.商业:
(1)两大商业城市:南京和北京
(2)两大商帮:晋商和徽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时练相关作业。

2.复习14课内容,预习15课。

3.归纳丞相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演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凤阳花鼓>>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朱元璋。

二、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教师:展示教材66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精品教案【精品】.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精品教案【精品】.doc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一)原因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理解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明太祖的统治。

2.明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统治》。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明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以及明朝的政治制度。

通过课件和资料,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4.巩固(10分钟)讲解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明朝在各个领域的成就。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习目标】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习难点】八股取士【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知识链接: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谁?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材料: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2、目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对比一下:明朝机构设置小故事大道理:洪武年间,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当堂检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D)
A.红巾军起义爆发
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
D.明军占领元大都
2.明初统治者废行省、设三司的举措在当时起到了
怎样的作用(A)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3.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
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
后果(A)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4.我国的科举制度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转变为束缚
人们思想和阻碍社会进步。

这种转变始于(B)
A.设置进士科
B.八股取士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设置明经
认真完成老
师所给出的
题目。

加强学生
对知识的
理解,巩
固学习成
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设计
年级

学科
历史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课题
明朝的统治
课时
1
时间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了解明朝的建立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法
学法
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个人复备

(出示目标)
1、导课
6、手工业:制瓷业和棉纺织业发展,产品远销海外
7、商业:出现了商业中心,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五、讲
1、八股取士有其积极的作用,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人民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同时也使得法律受到严重破坏,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的歌曲
教师:歌词中的朱皇帝是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他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给当时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二、思
1、明朝建立的背景、时间、都城、建立者
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表现有哪些?
3、明朝经济发展表现
三、议
1、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措施有什么利弊得失?
六、小结
见板书

(随堂检测)
课堂
小结
分层
作业




板书设计
1、明朝的建立:背景,建立,元朝灭亡标志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14课明朝的统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明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情境,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等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 1课时六、教学过程环节一:音乐欣赏、问题导入(3分钟)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设问朱皇帝是谁?教师简要简要介绍朱元璋,那么草根逆袭的朱元璋会怎样巩固统治呢?导入新课,出示课题环节二:整合课本,问题探究创设人物,话题引导人物档案姓名:丁阳生活年代:元末明初民族:汉族呈现问题情境:穿越时空去了解丁阳人生的沉浮。

跨越时空,重回明朝1、草根逆袭—建立明朝(5分钟)情景一:一张皇榜丁阳是元朝末年的一名书生,饱读诗书,一心想去朝廷做官,治国安邦。

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他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有一天在街上他看到好多人都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他也凑了上去,原来是一张皇榜皇榜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建元洪武设问:皇榜上的“朕”指的是谁学生:自主完成第一部分内容。

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树立权威—强化君权(30分钟)情境二:一场考试(10分钟)丁阳决定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来实现他做官的梦想,但是在备考中他遇见了新的烦恼、父亲建议他熟读百家的书籍,叔叔建议他写文章观点要独特创新,舅舅建议他文体要灵活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明朝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

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小放牛郎,一步步地走向一个帝国的统治者,这其中的原因必定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能力以及天赋,还包括当时的时局。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成就帝业的?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又是如何巩固帝业的?
二、新课讲授
(一)明朝的建立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开始滥发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材料二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洪涝成灾,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

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却又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6页,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2.教师讲解:朱元璋出身贫寒,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

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

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最终统一全国。

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学生回答:
朝年璋京)大都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教师讲解:朱元璋亲历过元帝国的灭亡过程,他充分意识到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和皇权集中的重要性。

同时,他认为元朝灭亡原因之一,是朝臣的权力过大,君主不能专政;灭亡原因之二,是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使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

2.材料展示:
材料一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告诫子孙:“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材料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材料三
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第67—68页,归纳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

师生归纳:
教师提问:请同学归纳明朝加强皇权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师生探究:明朝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带来的利弊?
师生归纳:利: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

弊: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于问责,同时,皇帝事必躬亲,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

4.材料展示:
材料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第68页《相关史事》,如何解决朱元璋的烦恼呢?
学生回答: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

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材料展示: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明清科举考试,考生作弊手段。

教师提问:明朝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带居多,这是为什么?这样的考试能选拔出怎样的
人才?用表格归纳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

学生回答:原因: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都出自“四书”“五经”,因为考试内容的固定,所以很
多考生选择作弊。

人才: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

学生归纳:
2.师生探究:你同意材料二中顾炎武对于八股文的看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观点:同意。

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明朝实行八股取士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它是为了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但它使科举制度失去了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

它禁
锢人们的思想,带来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比焚书坑儒更加恶劣。

3.师生归纳:科举制的发展。



人物相关史实
隋朝隋炀

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四)经济的发展
材料展示:
材料一明朝从南美洲引进的农作物。

材料二
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第69页,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角度归纳明朝经济的发展。

学生回答:
三、课堂总结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

朱元璋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明朝统治。

同时,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明朝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

但是厂卫制度、八股取士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板书设计◇
明朝的建立时间年
建立者朱元璋
都城应天府南京
措施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建立特务机构厂卫制度科举考试八股取士
明朝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