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音乐发展
音乐之国--奥地利

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 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此 地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 在两个多世纪中,为这里留下了极 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 民族文化传统。
海顿,J.Joseph Haydn (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1732 年3月31日生于奥匈边境 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 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 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 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 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 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 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8/20/2013 2013-8-20
9
国徽
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 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 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 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 爪上 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 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国 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 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8/20/2013 2013-8-20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 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 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 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主要 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 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 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 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 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 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 章。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奥地利联 邦军队在国庆节庆祝活动上为 新兵举行宣誓入伍仪式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民和游客 在国庆庆祝活动上参观奥地利联邦 军队的直升机
8/20/2013 2013-8-20
38
礼仪与禁忌
1、与奥地利人交谈,可谈历史,但不要谈战争; 2、可谈文化,但不要谈荒唐淫秽的东西。 3、 大多数人忌讳13和星期五,所有言 行都竭力回避它们。 4、奥地利人喜欢绿色,一般不喜欢黑色。 5、奥地利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人们结婚都要到教堂丼行婚礼。 新郎新娘身穿传统的漂亮典雅的结婚礼服回答牧师问题。回家 还要宴请宾客。 6、拜会公私单位均必须先订约会,参加商业会谈,必须准时,.如 应邀午餐,不宜抢着付帐,但最好能找机会回请一餐午饭.若应邀 晚餐及餐后听歌剧、看戏......则无须要回请. 7、.对方如邀你至家中作客,记得带一束花去.最好能事先充实古 典音乐及登山或滑雪常识. 忌送红玫瑰(表示爱恋之情)、红康 乃馨(五朔节丏用)或成双数的花朵(这被认为是坏运气)。
奥地利音乐文化 2

论奥地利音乐文化摘要:奥地利的音乐闻名于世界,从古到今,人类对它的喜爱只增不减,这里不仅诞生了数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还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戏剧院设备和音乐学院,都是让人惊叹不已。
奥地利的音乐,充满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关键字:奥地利音乐维也纳莫扎特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
奥地利有音乐王国之称,从地图上看奥地利形状像一把小提琴,整个国家到处都流动着美妙的音乐。
首都维也纳是世界级的音乐之都,那里天才涌现,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在这里谱下了辉煌的篇章。
这里的音乐传统、久负盛名的乐团、歌剧和音乐厅给人以艺术享受......18世纪中叶是女王特蕾西娅统治的时期,她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改革,使奥地利的版图日益扩大,而且热情赞助各种艺术,尤其对音乐极其热爱,经常在美泉宫举办音乐会,观赏歌剧表演。
因此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大师,莫扎特被人们称为乐坛神童,8岁时创造了第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就演出了第一部歌剧。
贝多芬是德国人,但音乐创作在维也纳,成名在维也纳,最后长眠在维也纳。
他的音乐都具有一定的奥地利民族性。
施特劳斯家族是轻音乐派,老施特劳斯的三个儿子分别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狂想圆舞曲创始人”、“圆舞曲家兼指挥家”。
其中《蓝色的多瑙河》是由“圆舞曲之王”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7年的名曲,合唱曲与管弦乐曲的版本并存,乐曲描写了多瑙河的秀丽景色,被誉为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
还有“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但用“生前备受冷落,死后极尽哀荣”来评价他最为合适,现在人们无限怀念他,因为他的作品生命力无限。
19 世纪,奥地利的音乐传统经布鲁克纳、舒伯特、勃拉姆斯和圆舞曲之王小约翰• 施特劳斯等巨匠得以发扬和传承。
世纪之交的马勒成为连接十九世纪晚期浪漫主义与现代音乐的重要作曲家,而勋贝格最终成为20 世纪伟大的音乐革命者,成为新维也纳乐派的领军人物。
走进音乐之——国奥地利

走进音乐之国——奥地利一、国家简介: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南接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北靠德国和捷克接壤,著名的多瑙河流经奥地利东北部,是中欧大陆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交通枢纽。
奥地利气候宜人,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平均气温1月为-2℃,七月为19℃。
奥地利原为奥匈帝国,1918年成立共和国,二战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1945年4月成立第二共和国。
1955年10月重新获得独立,奥地利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成为中立国。
全国面积83,858平方公里,约有821万人口,奥地利人口占90%之多,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3万欧元,官方语言为德语。
二、音乐的国度:奥地利到处都流动着美妙的音乐,潺潺的小溪,葱葱的绿意,给音乐家提供了不少灵感。
音乐之国奥地利形状像一把小提琴。
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
全世界几乎找不到另一个国度对音乐和戏剧如此推崇和普及。
从街头音乐演出到流行音乐会,从轻歌剧达到音乐喜剧,从大型交响乐到歌剧表演,应有尽有。
时至今日,仍保留着贝多芬、舒伯特、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父子等享誉世界乐坛的大师们的故居与遗迹。
这些大师在两个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的古典音乐节之一。
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的音乐会。
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经常上演著名音乐大师创作的歌剧。
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交响乐团。
1、音乐之都——维也纳: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国境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风景优雅,让人流连忘返。
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流过,在“蓝色”的多瑙河畔,时时处处可闻熟悉的旋律;皇宫、国会大厦、市政厅、维也纳森林特色晚餐无不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
奥地利交响乐团欣赏奥地利的交响音乐

奥地利交响乐团欣赏奥地利的交响音乐奥地利,作为音乐的故乡之一,以其众多的作曲家和出色的交响音乐而闻名于世。
在奥地利交响乐团的陪伴下,我们将深入探索奥地利交响音乐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奥地利交响乐团的历史、特色以及他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出。
奥地利交响乐团成立于19世纪末,是奥地利最重要和最受推崇的交响乐团之一。
乐团的每位成员都是高度训练有素的音乐家,他们以无与伦比的技巧和激情在舞台上展现出奥地利音乐的精髓。
乐团以其出色的演奏和强大的音乐表达能力而受到国内外乐迷的广泛赞誉。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音乐之都,奥地利交响乐团在传承和演绎奥地利交响音乐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无论是莫扎特的交响曲还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乐团都能够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音乐情感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他们的演出不仅仅是音乐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之旅。
在奥地利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上,观众们可以欣赏到奥地利音乐的独特风采和魅力。
他们的演奏充满了奥地利音乐的特色,如悠扬的旋律、细腻的音色和动人的和声。
乐团的指挥家和演奏家们将个人才华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瞬间。
乐团的演出曲目多样且丰富,涵盖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当代音乐的各个领域。
无论是经典作品,如海顿的《交响曲》和舒伯特的《交响曲》,还是当代作曲家的作品,都能在奥地利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中得到展示。
他们的演出不拘一格,充满创意和惊喜,对观众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音乐盛宴。
奥地利交响乐团也经常与世界各地的著名指挥家和独奏家合作,共同演绎经典作品。
这些合作不仅丰富了乐团的演出内容,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具创意和想象力的音乐体验。
他们的演出不仅在奥地利国内备受赞誉,还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代表奥地利音乐文化的杰出使者。
总之,奥地利交响乐团以其丰富的演出内容、卓越的演奏技巧和对奥地利音乐传统的传承,成为了推动奥地利交响音乐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他们的演出,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奥地利的音乐瑰宝,更能够领略到音乐的力量和奥妙。
欧洲音乐教案——探寻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欧洲音乐教案——探寻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的音乐风格与特点音乐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各个国家、地区的音乐风格也因历史、文化、民族等多种因素而不同。
欧洲作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本文将以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为代表,探寻它们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一、意大利音乐1.历史与流派在欧洲音乐中,意大利音乐可以说是又老又有名的一支。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就成为了欧洲音乐的中心。
早期意大利音乐以清唱剧为主要形式,同时也出现了偶剧和音乐会组曲等流派。
17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成为了音乐艺术中心,声乐和器乐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音乐家如维瓦尔第、莫扎特等都是非常著名的。
2.音乐特点现代意大利音乐几乎所有的流派都有着强烈的旋律意识和深层次的自我情感表现,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歌剧。
意大利歌剧起源于17世纪,历经多次演变和革新,发展成为了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是浓厚的戏剧性,严谨的唱法、美妙的旋律和丰富的原创性。
此外,在声乐与器乐方面,意大利音乐有着独具特色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二、奥地利音乐1.历史与流派奥地利尽管地处欧洲的中心地带,但在音乐史上却有着独特的表现。
18世纪时,维也纳作为一个音乐中心,奥地利成为最有名的乐团和音乐家之一。
莫扎特和海顿始终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优秀的奥地利作曲家。
19世纪时,奥地利的音乐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其音乐特征包括跨越多个风格流派、深情的浪漫主义、复杂而坚定的调子,以及德国和奥地利的民间音乐风格等。
2.音乐特点奥地利音乐的一个标志是其强烈的韵律感。
这种韵律感是一种很古老的形式,而且在现代音乐中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
奥地利音乐中延续的巴罗克旋律,结合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意大利音乐的激情,以及华丽的器乐音响,成为奥地利音乐的独特之处。
另外,奥地利音乐家在管弦乐和声乐上的造诣都非常精湛,许多经典乐曲都是由奥地利作曲家所创作。
欧洲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
奥地利的音乐传统

奥地利的音乐传统奥地利是世界上最享誉盛名的音乐之一,这得益于其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
从古典音乐到民间音乐,奥地利的音乐文化深深地烙印在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人民心中。
本文将以不同的音乐流派和代表性音乐家为主线,探索奥地利的音乐传统。
古典音乐传统奥地利被称为古典音乐的故乡,这主要是因为该国出产了一大批著名的古典音乐家,包括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和舒伯特等。
这些音乐家的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演奏和赞赏。
莫扎特,被誉为音乐天才的代表,是奥地利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广泛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歌剧和钢琴曲等领域。
《安魂曲》、《小夜曲》和《魔笛》等作品至今仍然深受喜爱。
另一个奥地利音乐史上的巨人是海顿。
他是交响乐的奠基人之一,也对弦乐四重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顿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创意和力量,足迹遍及交响乐、室内乐和歌剧等领域。
贝多芬,作为古典音乐的巅峰代表,他的音乐作品表达了内心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和《月光奏鸣曲》等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奥地利的音乐传统也受到了舒伯特的深远影响。
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情感和诗意。
《冬之旅》、《鱼之歌》和《莲花》等作品,以其感人的旋律和富有想象力的和声,充分体现了奥地利音乐的独特魅力。
民俗音乐传统除了古典音乐,奥地利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音乐传统。
这些音乐源于农村和小镇的生活,在传承中表达出对家园和自然的深情。
著名的民间音乐之一是“都灵舞曲”,它是一种欢快的舞曲形式,通常在舞会和节日庆典中演奏。
都灵舞曲以其轻快的旋律和舞蹈节奏,使人们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
另一个重要的民间音乐形式是“第三者音乐”,它通常由三位演奏者合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
第三者音乐充满了欢乐和活力,常用于乡村婚礼和其他庆典活动中。
此外,奥地利还有许多独特的民间乐器,如昂果帝拉、葫芦琴和托布琴等。
这些传统乐器给奥地利的音乐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色彩。
奥地利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何相似之处?

奥地利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何相似之处?音乐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
然而,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人们仍然可以发现在奥地利和中国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那么这些相似之处是什么呢?下面将分别以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保护奥地利作为欧洲的音乐大国,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和文化遗产,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艺术院。
奥地利著名的古典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已经成为世界音乐之光。
而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古代也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和文化遗产,如唐朝的丝绸之路音乐、宋代文人雅集的琴韵。
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也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推广,如她琴、二胡等。
尽管奥地利和中国的古典音乐风格有所不同,但是在延续和保护音乐传统上,两国非常重视。
在奥地利和中国,很多音乐家、音乐爱好者都十分注重古典音乐、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且坚定认为这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奥地利维也纳古典音乐节中,会不定期组织一些新的古典音乐作品和学术讲座,来吸引和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古典音乐。
而中国的传统音乐比如古琴曲集《阳春白雪》以及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节,也在推广和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二、音乐的交流和融合奥地利和中国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个国家的音乐交流和融合,也正因为如此,两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和多样。
近年来,奥地利和中国在音乐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爱乐乐团曾在中国深圳演出,中国的音乐家和乐团也到奥地利进行音乐交流和演出。
这种交流不仅有利于两国音乐的融合和创新,还有助于丰富民众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理解。
三、音乐的人文价值音乐作为一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有着人文价值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让人们体验到美好的音乐感受,还可以通过音乐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在奥地利和中国,音乐的人文价值被广泛地认可和追求。
为什么说奥地利是“音乐王国”?

为什么说奥地利是“音乐王国”?
奥地利是一个对音乐充满热情的国家,它早在16世纪就被认为是“音
乐王国”,也被称为“不朽的音乐之国”。
以下是奥地利作为“音乐王国”
的一些原因:
一、历史悠久的音乐传统
从古典音乐的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例如莫扎特和贝多芬在15百年前起,一直到20世纪的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奥地利的音乐传统以它独一无
二的优越性驾驭着古典音乐的发展和演变。
二、它是出色的音乐之都
恩斯特-里赫特和维也纳被广泛认为是音乐的中心,这里的孩子们从小
学习音乐,各种音乐会到此次庆典,大大小小的音乐场合常常汇聚着
五彩缤纷的演奏家们。
三、它有屡获殊荣的著名作曲家
上一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奥地利的音乐创作者一直都极受欢迎,
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和冯·拉赫蒙尼都是当
今最著名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被广泛演奏和教学。
四、本土流行音乐有历史深远的影响力
与海外式流行音乐相反,奥地利本土流行音乐更关注个性化和多样性,而且奥地利国家歌者们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比如著名的歌手范克雷,
他的歌曲表达了强烈的奥地利家乡味道。
五、中央欧洲音乐之父的诞生
在18世纪时,中央欧洲音乐之父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他的作品融合
了德意志和意大利文化的元素,使得传统的中央欧洲音乐格局彻底得
到改变,而莫扎特的精神也为今天的西方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做出了重
要贡献。
由上可以看出,以这些历史深厚,文化灿烂和作曲家优秀的综合优势,奥地利真是一个拥有浓厚文化气息的音乐王国。
在这里,不论是古典
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能畅快的演奏、欣赏和流传,为世界的音乐文
化做出突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简介在历史上,奥地利曾是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
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弗兰茨二世不再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以后,才有奥地利国家的独立发展。
因此,奥地利音乐到18世纪为止,属于德意志音乐的一部分(见德意志音乐),故一般不作为独立的奥地利音乐来叙述。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东邻匈牙利东南同斯洛文尼亚,南同意大利接壤,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联邦德国和捷克为界。
东西边境相距580公里,南北294公里。
维也纳是奥地利帝国的首都,全世界瞩目的文化名城,位于多瑙河畔,城内巴罗克式高大建筑林立风景优美,如诗如画。
它作为欧洲古典音乐中心和圣地,吸引着国内外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大师。
当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3位欧洲古典音乐大师,正是从这里获得滋养和灵感,登上当时西方音乐艺术的顶峰。
奥地利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从宗教走向世俗(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20年代)从欧洲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提出了“自由”、“平等”“理性”等口号,波及文学艺术领域。
音乐方面,教会音乐仍有许多大势力;宫廷、贵族的音乐活动频繁;同时反映平民生活的音乐也不断涌现。
多样的社会环境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此时,在维也纳形成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1、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三位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风格,同时又保持着传承关系。
当时的维也纳,贵族阶层的音乐生活颇为活跃。
每个宫廷都有自己的剧院、乐队,并经常举办舞会、音乐会。
一些贵族还热衷于玩弄乐器或作曲,并以当艺术家的“保护者”为时髦。
另一方面,维也纳普通市民的音乐生活也十分活跃。
有少量公开卖票的音乐会,城郊歌剧院还经常上演民间歌剧,晚间在街间巷尾也能听到飘萦着的舞曲、小夜曲。
此外,多民族的杂居,促使了欧洲各国的音乐渗入维也纳。
因此,维也纳是当时一个欧洲的音乐中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进入维也纳之后,维也纳这个音乐中心就更为名副其实了。
莫扎特在这里开始了独立的“自由艺术家”的生涯;海顿在这里享受到“自由的甜蜜”,晚年焕发青春;贝多芬也选择了这里,度过他的曲折、奋斗的一生。
他们的音乐实践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海顿(F.J.Haydn,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一个贫苦的车轮匠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
他一生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使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体裁得以最终确立;使四重奏的体裁得以确立和成熟;夜使古典乐派严整、匀称、完美的形式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因此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曾获得牛津大学音乐博士衔,还曾指导过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
代表作品:《告别交响乐》、《惊愕交响乐》、《时钟交响乐》以及清唱剧《四季》、《创世纪》等。
3、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受小提琴家父亲的影响,4岁学琴,5岁作曲。
他7岁在巴黎举行轰动一时的音乐会,获得“神童”的美誉,八、九岁开始写交响乐,12岁开始写歌剧,14岁获得了只有极少数作曲家才能获得的波隆那学院院士称号。
同年成为第二位获得罗马最高级的文化勋章——黄金的马刺勋章和“贵族骑士”封号。
15岁以前他已经出版四部歌剧,十六部交响曲,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和六首钢琴奏鸣曲。
这些成就显示了他超人的音乐才华。
莫扎特精通多种音乐体裁,并在每种体裁的运用上都有惊人的创造。
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明快,富有生活情趣,又非常讲究旋律的歌唱性。
他丰富了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表现力,特别是在歌剧艺术上,达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他的名作《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二百年来始终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保留节目,是全世界亿万听众喜爱的艺术珍品。
代表作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以及大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室内乐等。
4、贝多芬,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创作了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奏鸣曲《悲怆》。
《月光奏鸣曲》也称《月光曲》。
小结:十八世纪后期的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在思想上追求平等、自由,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和上升期的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和追求。
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在形式上追求结构的完美,音响的和谐,逻辑的严谨:旋律上则追求优美流畅,简洁易记,带有奥地利民间音乐的歌唱性。
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感动和激励着人们最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力量。
二、从古典走向浪漫(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19世纪的欧洲乐坛是浪漫乐派大显身手的舞台。
首先,奥地利的舒伯特初步显示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其后,在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华尔兹的特征日益渗入奥地利作曲家的创作,也促使奥地利音乐独特的民族性日益鲜明。
这时还出现了J.兰纳和J.施特劳斯父子的圆舞曲创作这些舞蹈性音乐不仅是伴舞音乐,也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会曲目。
19世纪的维也纳,也是轻歌剧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代表作曲家除J.施特劳斯外,还有F.von苏佩、K.米勒克尔(1842~1899)、C.策勒(1842~1898)、C.M.齐雷尔(1843~1922)、F.莱哈尔等。
他们的轻歌剧音乐优美动听、通俗、明朗,广泛而持久地流传于国内外。
1、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近郊一位教师家庭。
8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1岁考入训练宫廷歌队的神学院,接受宫廷乐长萨里埃里等人的音乐基础训练,后来跟随他学习作曲。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歌曲是他的浪漫主义音乐的特殊创作的领域。
艺术歌曲同过他,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舒伯特追求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不仅善于捕捉诗人的思想,并以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予以补充、丰富和升华,因而这些艺术歌曲非但表达了诗意,也表达了诗情。
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到通过钢琴伴奏刻画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表现形象的内心情感。
终其一生,总共创作了五百多首歌曲、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乐、一百多首合唱,因此是名副其实的歌曲之王。
代表作品: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和《冬之旅》以及歌曲《魔王》、《鳟鱼》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军队进行曲》。
2、小约翰·施特劳斯(J.Strauss,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
出身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
其父约翰·施特劳斯(与父同名)谱写了各种舞曲二百五十余首,其中圆舞曲占一百五十首,因而享有“圆舞曲之父”的美称。
小约翰·施特劳斯从小就爱好音乐,7岁创作了第一首圆舞曲,19岁正式登上指挥有他自己组建的十五人的乐队,表演他自己创作的几首圆舞曲,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成为以创作轻音乐而享誉乐坛的音乐家。
他总共创作了四百多首轻音乐作品,其中圆舞曲达一百六十八首。
这些圆舞曲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他的父亲,于是人们尊称他为“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以圆舞曲为代表的轻音乐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极富生活气息,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代表作品: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三、现代音乐(19世纪末至今)20世纪奥地利音乐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是“新维也纳乐派”,以A.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A.von韦贝恩和A.贝格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大多属于表现主义音乐的范畴,具有强烈的不协和效果和独特的表现力。
勋伯格早期作品的音乐语言仍属晚期浪漫主义,经过调性解体的自由无调性音乐创作阶段以后,在20年代初转向十二音技法创作。
虽然早在勋伯格之前,他的朋友、奥地利作曲家J.M.豪埃尔(1883~1959)试验并建立了十二音技法(它是将一个八度中12个半音各自作为平等的一员,因而废除了中心音的存在而进行作曲的一种技法。
),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更为著名,影响也更为深远。
韦贝恩和贝格作为勋伯格的学生,创作也基于十二音技法,但他们各自都有所创造和发展;贝格并不严格遵循十二音的规则,他创造性地使用无调性和尖锐的不协和音程,甚至也运用传统的曲式原则和某些有调性的因素,获得了强烈的艺术表现和动人的效果。
如歌剧《沃采克》和《露露》。
这两部歌剧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揭示社会黑暗的进步意义,在艺术上也有所独创,至今仍常在欧美各国上演。
韦贝恩在创新上走得更远,他使十二音技法发展为序列音乐,在音乐形式和手法上更刻意追求短小凝炼,在配器上、音色上追求精微新颖,对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和启迪更大。
1、勋伯格·阿诺尔德(Schoenberg,Arnold) 奥地利作曲家,20世纪音乐巨人之一.主要依靠冯·策林斯基学习对位.1899年作《净化之夜》,1900年着手创作《古列之歌》,但直到1911年才完成.1911年至二十年代,执教于柏林和维也纳.1933年因纳粹谴责其音乐"颓废"(他是犹太人)而前往美国,定居加利福尼亚.1907年前后,他自己承认的"内在冲动"下,从充分掌握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转入一个试验阶段;创作如《钢琴曲三首》 (1909)、为斯蒂芬·格奥尔格的《空中花园录》中十五首诗谱写的歌曲 (1907-1909)、《管弦乐曲五首》 (1909)、独角音乐话剧《期待》 (1909)、配乐戏剧《幸运之手》 (1913)以及用阿尔贝尔·吉罗的《月光下的彼埃罗》中诗歌为朗诵唱与乐器谱写的歌曲二十一首(1912).这些引起极大争议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向着一个技术目的前进,这种技术到1921年左右初具规模,即"十二音作曲法"的原则,主要是回到复调音乐,作曲家认为十二音作曲法是提高,是走向"更高更好的秩序".这种秩序的作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1921-1933年间写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里,包括钢琴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小曲五首》,《组曲》,七件乐器和低男中音的《小夜曲》,管乐五重奏,第三弦乐四重奏和《乐队变奏曲》著名乐团1、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 (wiener Phslhar monike r)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 8 4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