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清政府以夷制夷政策
论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外交

世 纪 六 、 十 年 代 ,0年 代 正 式 形 成 , 别 是 在 七 8 特
中 日甲午 战争期 间 , 一外 交策 略 被清 廷 全面 实 这
践。 对于晚清“ 以夷制夷 , , 交策略是一个 已有研 夕 究 的课题 , 兆敏 在 其文 章 兴 灭 继绝 ” 以夷 张 与“ 制 夷 中依照 文 化( 要是政 治 文化 ) 响 国 际关 主 影
o p ru i ” a d o e emswetr o r a e a tctu d rtn ig i e iv in o ia h e p otnt y n t r tr , se p wes h v a i n e a dn n t n a o fChn .T y h n s h s
王 宗运, 刘敦俊
( 洛 学 院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研 究 部 , 西 商洛 7 6 0 ) 商 陕 20 0
摘 要 :以夷 制 夷” “ 外交是 清廷在 同西 方 列强 交往 过程 中逐 渐形 成 的一 项 外 交策略 , 项 这
策略被 清政府 多次运 用 , 别是在 甲午 战争 期 间 , 一 外 交策略被 全 面 实践 , 是 由于晚清缺 特 这 但 乏 强大 的 国 家实 力作 为后盾 。 以及 “ 门户 开放 ” 利 益均 沾 ” 条款 的存 在 , “ 等 西方 列 强在 侵 华 问 题 上 形成 默 契 。 勾结在 一起 共 同向 清廷施 压 , 攫取 在 华利 益 , 致使 晚 清意 图利 用列 强抵制 日本
i i o. a a e eW a 8 4 n S n . p n s ri 1 9 . J n
WA G Z n - u ,I u -a N o g y nLU D n jn
“以夷治夷”: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手段

“以夷治夷”: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手段作者:李良品李思睿文军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05期【摘要】“以夷治夷”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土司地区进行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明清中央政府运用“以夷治夷”手段主要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量两方面的因素。
明清统治者“以夷治夷”的举措有三:一是剿抚并施,二是土流并治,三是众建寡力。
“以夷治夷”的手段虽然是明清中央王朝统治集团利益与土司地区民族首领统治集团利益相互结合的产物和长期博弈的结果,能达到分化少数民族、维护中央王朝统治的目的,但是这种手段在国家治理土司地区的过程中发挥着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以夷治夷;明清时期;土司地区;国家治理;手段【作者】李良品,长江师范学院教授,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重庆涪陵,408100;李思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讲师,重庆北碚,400715;文军,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重庆涪陵,408100。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5-0088-007“以夷治夷”出自《明史·张佑传》,原文为:“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以夷治夷”最初的意思是利用外族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与“以夷治夷”语义相近的词语还有“以夷治夷”“以夷攻夷”和“以夷伐夷”,只是“以夷攻夷”在手段和方式上表现得更为激进。
可以说,“以夷治夷”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手段。
明清中央政府在土司制度实施过程中,借鉴历史经验,自始至终将“以夷治夷”作为国家治理土司地区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运用“以夷治夷”手段的缘由有学者认为,“以夷治夷”是指中原汉族政权利用少数民族对付和控制少数民族的一种策略。
[1 ]明清统治者就是通过“以夷治夷”的手段,达到分化少数民族、维护中央王朝统治的目的。
明清中央政府为什么将“以夷治夷”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

商贸教育从中法战争分析晚清外交思想王建辉李莹(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70)摘要:中法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对外交涉明确表现出晚清外交的大部分特征。
在这场战争中,清朝政府“和戎”的外交目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以及由宗藩体制向近代国际平等外交的转变,都说明了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晚清外交思想是中国向近代转型的产物,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弱国无外交,晚清外交并不能改变中国日益遭到侵略的形势和挽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关键词:中法战争;外交思想;以夷制夷;宗藩体制;国际外交;和戎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14.0801中法战争与对外交涉17世纪中后期,法国为增强对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将侵略势力渗入中国边境。
1862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阮氏王朝签署第一次《西贡条约》,占领了越南嘉定、定祥和边和三省,将南圻变成了它的殖民地。
1874年法国又逼迫越南政府于签署第二次《西贡条约》,否定中越间藩属关系。
此后,法国加快侵略越南的步伐,对中国的威胁逐渐增大,清政府对法外交随之展开。
6.4交流反馈不足慕课虽然通过网络进行授课,但是无法与教师同步沟通,学生只能在观看完慕课内容后,以留言的方式与教师沟通。
有人认为慕课更像是阅读理解,而非大学的课堂教育,由于选课人数较多,学习者的留言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众多留言中,无法及时与教师及他人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
7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如今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
《影视特效》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同时具备艺术审美及严密逻辑,是一门文理兼顾的课程。
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应用与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吸收,通过完成的作业来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理论。
那么,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就成了实践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思路与尝试。
7.1采用对分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改革将对分课堂应用到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中,把一半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分给学生讨论与实践,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
晚清政府以夷制夷策略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运用

社 会 科学 S
M a . O1 r. 2 1
( 3期 , 第 17期 ) 第 总 6
【 历史 纵横 】
( ., n r N . 7 No3Ge e  ̄ o1 ) 6
晚清政府 以夷制夷策略
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运用
一
、
收稿 日期 :0 10 — 4 2 1— 3 1
基金项 目: 文系吉林省教育厅“ 二 五” 本 社会科学研究项 日“ 近代英 同与 中国东北 的关 系研 究” 的阶段性 成果 , 目编号 : 项 吉
教科 文合 字【0 1第 4 7 2 1 】 8 号
作者 简 介 : 跃 ( 9 1 ) 吉 林 通 化 人 , 林 大 学 东 北 亚 研 究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化 师 范 学 院 讲 师 , 究 方 向为 东 北 国 际 关 马 18一 , 吉 通 研
夷 ” 目的 没 有 达 到 。 而 更 大程 度 地 为 “ 所 制 。 的 反 夷”
关键词 : 清政府 ; 晚 以夷制夷 ; 东北 亚国际关 系 中 图分 类 号 : 2 K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4 ( 0 1 0 - 0 9 0 1 0 — 2 0 2 1 )3 0 3 — 4
1 纪后 期 的东北 亚 日益 成 了列强 的角力 场 , 9世 各 国之基础 , 将来经略进取万国之本 。 若使他国先鞭 , 则 大 国均卷入其 中, 局势变得更 加复杂 , 东北亚 的诸 多 国事于此休矣。”1美 、 【 2 。 法在侵略朝鲜未果后 , 日本用 问题 已不是单纯的双边问题。 如何维护 自身的利益及 武力打开 了朝鲜的国门,86 日 17 年 本迫使朝鲜签订了 处 理 双 边 和 多 边 关 系成 了晚 清 统 治 集 团 面 临 的重 大 《 江华条约》走 出了侵略朝鲜的第一步。 日本侵略朝 , 问题 , 晚清 政 府 在 这种 情 况下 又 运用 起 了 以夷 制 夷 的 鲜 既是古 代 日本 妄 图 征 服朝 鲜 半 岛政 策 的继 续 , 又与 外交 策 略 来处 理 诸 多 问题 , 文 就 晚清 政府 在 东 北 亚 近代 以来 日本 的大 陆 政 策 密 切 相关 。列 强 步 日本 后 本 国际关 系 中运 用 以夷 制夷 策 略的几 个 阶段 加 以探 讨 , 尘 , 相继与朝鲜签订 了不平 等条约 , 朝鲜开 国的局面 以资 借鉴 。 自此形 成 。 日本 在朝 鲜 的势 力 日渐壮 大 , 朝 鲜 的宗 视 主 国一 中国为 最大 障碍 ,几 次 扶 植 亲 日派 发 动 兵变 , 企 图摆 脱 中 国 的影 响 。这 就 与力 图维 护华 夷 秩 序 、 保 朝鲜 问题上联合列强 以制 日 持传 统 中朝 关 系的 清政 府 产生 了尖锐 的矛盾 。9世 纪 l 0 中 成为东 长 期 以来 , 鲜 一 直 是 中 国 的属 国 , 华 夷 秩 序 8 年代后 , 日两国在朝鲜 的争夺 日趋激烈 , 朝 是 的重要 成 员 。近代 以来 朝鲜 的命 运 发 生 了 巨大 变 化 , 北 亚 国际关 系 的焦 点 。 面对 日本 在朝 鲜 的咄 咄进 逼 , 中朝 两 国受 自身 实 资本 主义 的扩 张 浪潮 也 波及 到 了朝 鲜 。 明 治维 新 后 , 清政府统治集团逐渐 日本逐 渐 形成 了狂 妄 的对 外 扩张 侵 略的 政策 。日本 天 力限制均没有更好的反抗措施 。 李 日本 近 在肘 腋 , 皇 即位 后公 开 宣称 :日本 是万 国之 本 的 国家 ”他 决 心 认识 到 日本 的侵 略野 心 , 鸿 章 认 为 “ “ , “ 开拓 万 里 波 涛, 布 国威 于 四方 ”建 立 一 个 “ 绂 一 永 为 中土 之患 ” 3 对 朝鲜 的局 势 , 政府 希 望 借 助 宣 , 八 。[ 1 针 清 89年 , 福建 前 宇” 的大 帝 国。I l l 中尤 以 “ 韩 论 ” 嚣 尘 上 , 倡 列强 在朝 鲜 半岛 的势 力来 制 衡 日本 。 17 而其 征 甚 其 “ 导 者 日本 重 臣柳 原 前 光 指 出“ 国乃 是 绝 海 之 一大 孤 巡 抚 丁 日昌就 在 奏 折 中指 出 : 高 丽 已不 得 已 而 与 日 皇 岛 , 后 纵 令 拥 有 相 应 之 兵 备 , 保 周 围 环 海 之 大 地 本 立 约 , 不如 统 与泰 两 各 国立 约 … …泰西 无 灭绝 人 此 而 则 于万世始终 , 与各 国并立 , 皇张国威 , 乃最大难事 。然 国之 例 … …将来 倭 高启 衅 , 凡有 约之 国皆得 起 而议 其 朝鲜北连满洲 , 西接鞑清之地 , 使之绥服 , 实为保全皇 非 ……傥遇俄 、 倭二 国意图蚕食 , 我国当以全力卫之 ,
历史趣谈解读 清朝史上疆土防御政策为何天子守在四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读清朝史上疆土防御政策为何天子守在四夷?导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她的盛衰兴亡,震撼着中华民族深邃的灵魂。
当你深入透彻地了解她的时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她的盛衰兴亡,震撼着中华民族深邃的灵魂。
当你深入透彻地了解她的时候,你一定会为其流给后人的“博大精深”而由衷地喝彩。
大家知道,清朝前期,为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大清帝国,清军自公元1644年入关后,继续向西北、西南用兵,稳定了西藏,收复了台湾,逐步统一了全国。
其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曾母暗沙等南海诸岛,领土面积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与朝鲜(高丽)、沙俄、浩罕汗国、印度、锡金、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隔海与日本、琉球、菲律宾、印尼等国为邻。
从“天子守在四夷”的周边观念出发,清政府和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都建立了宗藩关系。
清帝国自认为是地处“中央”的“天朝上国”,各国与它的往来都是“万方来潮”。
这种宗藩关系,主要表现为“册封”与“朝贡”的关系。
一方面是藩属国依靠清帝国的“上国天威”要求“册封”,以示正统,愿意“纳贡称臣”;另一方面是清政府的“回赐”要多于“朝贡”。
清政府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宗维翰,怀德维宁”的思想,实行“布恩信、怀远人”的政策,和藩属国建立了松散的政治联盟,确立了“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的“天子守在四夷”的疆土防御体系。
因此,可以说清政府的周边关系,即体现了封生活常识分享。
论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的_以夷制夷_外交

“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就是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联合或利用某国来对抗其他国家,以期达到本国的外交目的,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策略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付周边非华夏民族和对自己称霸构成威胁的其他诸侯国的一种策略,后来为历朝统治者所继承,成为对付国内少数民族的一贯手法。
晚清“以夷制夷”外交思想大致孕育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80年代正式形成,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这一外交策略被清廷全面实践。
对于晚清“以夷制夷”外交策略是一个已有研究的课题,张兆敏在其文章《“兴灭继绝”与“以夷制夷”》中依照文化(主要是政治文化)影响国际关系和各国外交的理论,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晚清外交的影响[1]38。
此外,刘世华的《李鸿章“以夷制夷”新论》[2]24,易振龙的《论李鸿章“以夷制夷”The Diplomacy of"Restricting Foreign Forces by ForeignForces"Practic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in Sino-Japanese War in 1894WANG Zong-yun,LIU Dun-jun(Teaching and Research Di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Shaanxi 726000)Abstract:The diplomacy of"Restricting foreign forces by foreign forces"took its shape during the Qing government contacting with the western powers.The strategy has been a practice particularly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1894.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national power and the existence of "open door","equal opportunity"and other terms,western powers have a tacit understanding in the invasion of China.They worked together to put pressure on the late Qing to grab interests in China.This diplomatic strategy brought grea t loss of national interests.Key words :Sino-Japanese War in 1894;Restricting Foreign Forces by Foreign Forces ;diplomacy 摘要:“以夷制夷”外交是清廷在同西方列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项外交策略,这项策略被清政府多次运用,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一外交策略被全面实践,但是由于晚清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以及“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等条款的存在,西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形成默契,勾结在一起共同向清廷施压,攫取在华利益,致使晚清意图利用列强抵制日本从而达到外交目的,然而外交策略带给中国的却是国家利益的极大损失。
晚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外交析论

晚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外交析论●王福春“以夷制夷”是清朝政府在其后期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和策略。
这个政策是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与西方的均势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中的产物,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所谓“以夷制夷”就是这样一种政策: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
但是,“以夷制夷”外交本质上讲是一种弱国策略,是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
在自身的实力不足的情形下,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借用别国的一些力量,也就是打外国牌,有时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战国时期的小国东周和西周,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执行了一条平衡的外交路线,即在强国间保持等距离政策,用比较灵活的外交手段,利用各国的矛盾,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以延续本身的存在。
再如,美国曾在独立战争时期打法国牌,日本曾在同沙俄斗争时打英国牌,都取得了成功。
当然,一定的国力是成功地实施“以夷制夷”的前提。
从世界外交史上看,很多国家包括某些强国亦实行过这一策略。
如英国就是运用此道的高手。
然而,象清朝政府这样不思自强自立,一味依靠外国, 并长期奉行“以夷制夷”政策, 即一直把开放全中国,让西方列强都保有特权这种情况,当成可以利用的局势,使其互相发生矛盾,避免一国独霸中国,却是罕见的。
尽管清政府提出和实行“以夷制夷”政策的本意是要利用某些外国势力来抵制另一些外国势力的侵略,但结果却是饮鸩止渴,加速了中国社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一“以夷制夷” 原是春秋时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对付周边非华夏民族的一种策略, 后来为历朝君主所继承, 成为对付周边藩属和国内少数民族的传统手法。
根据这种策略,中国统治者利用一部分所谓夷狄去遏制另一部分更为强大的夷狄,或者利用一些强大的夷狄去控制另一些弱小的夷狄。
在古代,“以夷制夷”也叫“以夷伐夷”或“以夷攻夷。
试述清廷“以夷制夷”政策与朝鲜缔约开国的互动

“以夷制夷”这一术语源于《汉书·晁错传》和《后汉书·邓训传》,前者有:“以蛮夷攻 蛮夷,中国之利也”;后者有:“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可 以看出,这是当时史家们归纳的汉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种处置方式,是统治者利用一部 分所谓夷狄去遏制另一部分更为强大的夷狄,或者利用一些强大的夷狄去控制另一些弱小的
受“以夷制夷”施政惯例的推动,就朝鲜主动开国一事陆续向清廷提出建议的官员主要 有沈葆桢、何如璋以及丁日昌。首倡者是清廷台湾事务大臣沈葆桢,他基于日本侵台后将顺 势侵略朝鲜的传言在1874年提出了朝鲜与法、美立约通商以阻日本入侵的设想。他致函总 署和北洋大臣李鸿章:“若中国能令高丽与法、美立约通商,则日本势孤不敢动兵,高丽之 民得以保全。即使日本妄动,高丽力亦足矣。”【5l对这一建议,李鸿章当时尚不以为然,认 为中国未便劝令朝鲜与法、美通商,而总署王大臣们倒认定建议可行。为此,总署于7月 13日上奏同治帝:“若日本果欲逞志朝鲜,兼有法、美相助,势难漠视。至与法美立约通商 之说,从前各国屡有此意,历经臣衙门婉转阻止,今既有所闻,谊应从实告知。”f6】总署的 上奏立即被批准,清廷发布上谕,命礼部密咨朝鲜国王,表明了天朝允许朝鲜与欧美国家交 往的立场,希望朝鲜不要再拒绝法、美等国的通商要求。这是清廷首次婉转建议朝鲜主动开 国,运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交往体制即通过礼部来传达自己的意图。长期生活在宗藩体制和锁 国体制下的朝王及其政要理解不了清廷的意图,拒绝了这项提议。何如璋作为首任公使赴日 就任前,李鸿章曾嘱其留意朝鲜问题。故他于1877年底到任后,十分关注朝鲜事务。他身 居日本,能及时、广泛地了解到列强窥伺朝鲜的情况,故对朝鲜主动开国的必要性感受更深。 于是他在1878年春夏间,陆续致函总署和李鸿章,建议朝廷应帮助朝鲜主动开国。他在有 关信函中谈到:当前列强环视朝鲜,后者已很难继续维持闭关自守的局面;在窥伺朝鲜的列 强中,俄罗斯对朝鲜的威胁最大,日本眼下尚不足于对朝鲜构成最大威胁;朝鲜若求得国家 保全,只能与美、英、法、德通商,与日本和解,以此以各国之力牵制俄国,从而及时阻遏 俄国的野心;立足于保全藩属国的义务,也为了使朝鲜更好地屏藩中国,清廷应劝导朝鲜主 动与欧美各国通商。【_7l何氏的分析较为全面,他对日本方面的定位就为李鸿章所采用,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晴以夷制夷政策分析
2012111105 张建俊
“夷”本来是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政权对在中原以外的歌少数民族的称呼,有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是带有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的一种态度。
在清政府入主中原之前,满人也是“夷”的一部分,在明末的时候,对满人的称呼是建州奴。
所以当满人掌握社稷的时候,“夷”这个字就不再随便提了,清政府继续维持一贯以来的朝贡体系,朝鲜,越南等都要向中央政府进贡,相对的,清政府会给这些附属国册封,赏赐,但不再是称夷,而是作为个附属国个民族矛盾的调节者,是民族团结的代表。
所以在清末,夷就用来指那些远洋而来的外国人。
以夷制夷政策最早也不是在清朝提出的,北宋时期,在它版图的北面都面临着数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抵抗少数民族的侵扰,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政策,即联合金打击更加靠近自身的辽,这个政策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有成功的一面,辽政权成功被打垮,可以说消除了一个威胁,可是却迎来了更大的威胁,要独自抗衡金,最终落得个灭国的下场,可以说是以夷制夷政策的失败了。
虽然如此,可在国势弱于人的情况下,无力硬抗,也只能利用诸多外敌之间的矛盾来取得一线生机了,着也是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政策实行的初衷。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政策被提出和采用,在这个时代,清政府虽然在生产总值上仍然在世界占有较大的比重,可是在工业上相对于西方的落后已经很明显了,经历了与英法等国的数次战争,清朝疲弱的形象已经在世界面前展现,以夷制夷这个政策咋一听起来是站在一个高角度,让外人互相竞争,中国置身之外。
可事实上这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无奈。
清政府是在没得选里硬生生选了这一条。
在清政府历次的对这一政策的实施中事实上都是在一步步割让自身利益的,如可以说运用的较为不错的马嘉里事件中,李鸿章邀请各国公使到中英谈判的烟台“度假”在谈判过程中,迫于各国压力,英国没有达成自身的全部述求,可是清政府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除此之外,清政府就并没有在这个政策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现了。
每次的以夷制夷都是在割让利益的前提下让列强对中国的渗透加深。
一旦列强不想干涉,清政府便毫无办法,就像在甲午战争结束后,没有愿意给中日进行调节的国家,奔走无果只能任人宰割。
以夷制夷终究是因为国家积弱的无奈之举,成果可以想见。
清政府以夷制夷政策的失败有诸多的原因,从最根本上来说,中国虽然作用广阔的土地,拥有众多资源,可是在世界上资本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专制社会,并且在这种专制社会下保有长期以来的自大的色彩,在政治体制,军事,经济上都已经落后于世界,国人对此却不甚了解,甚至对国与国之间交往
的准则,公约等都不了解,驻外公使都被认为是丢人的官职,这样的情况下对外政策实行的效果是很差的。
从李鸿章的运用手段来说,都是遇事联合,不是平时结交,忽而联俄,忽而联英,忽而联德,没有盟友,在寻求帮助的时候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找到列强的调停,付出与得到的不成正比,往往收回的利益远远达不到失去的,就像三国干涉换辽,付出了三千万两的巨大代价,结果引入了俄国英国等势力,以此为借口要进驻东北,这样与失于日本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了。
归根到底说这箱子政策的失败是源于实力的差距,中原地区以夷制夷的政策之所以能一直成功,是因为中央政府的力量猪狗强大,能够压制住少数民族的势力,而的清王朝在各国中居于最后,没有那个国家会随便被他国利用,尤其是在清较为稚嫩的纵横手段下。
所以以夷制夷政策只是在无奈中不得不实行的一种政策,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能做到延缓局势的恶化,是无奈中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