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及简介

合集下载

婺源县的历史文化

婺源县的历史文化

婺源县的历史文化婺源徽剧徽剧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也是闻名全国的一个大剧种。

婺源徽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徽剧剧目通俗易懂,声腔艺术雅俗共赏。

徽剧传播地域广泛,不仅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地方剧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徽剧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研究很有价值。

婺源徽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

清乾隆年间,(老)“庆升”、“彩庆”、“同庆”、“大阳春”等徽班就先后在婺源搭班演出。

嘉庆三年(1798年),当时为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回乡祭祖时,将其父曹文埴创立的“华廉”戏班改为“庆升”班,并将该戏班带回婺源晓镛。

此后陆续有20多个徽剧班社先后在婺源演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号称“京外四大徽班”的“庆升”、“阳春”、“同庆”、“彩庆”徽班。

与此同时,婺源当地也先后组建了不少徽班,并以自己的不同特色向外发展,四处巡回演出。

光绪年间,婺源中云村王旺金组建“洪福林班”,演员以婺源人为主,在皖南和江西、浙江毗邻地区演出。

此外,“梓坞班”、“仙舞台”、“王和福”、“新阳春”、“新鸿春”等班社,在安徽、江西和浙江一带演出、扩展。

20世纪40年代,因农村经济衰落,婺源乡间的徽班先后解散,徽班艺人一部分组织串堂班,一部分改行务农,农闲节庆进行业余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重新成立婺源徽剧团,经过抢救、挖掘、整理,婺源徽剧重获新生。

1958年,婺源徽剧团以传统徽剧《水淹七军》、《金得山拿虎》、《扈家庄》、《百花赠剑》参加江西省戏剧会演。

1959年又以传统徽剧《汾河湾》参加古老剧种赴京汇报演出,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2006年,婺源徽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傩舞傩舞是远古时期举行“驱鬼逐疫”祭祀仪式时跳的一种舞蹈。

它源于原始巫舞,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又称“舞鬼戏”。

在古代人们用傩舞来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们相信表演傩舞能够保护自己的村庄,能够让村里户户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婺源县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我们对婺源县的非遗项目进行了统计调查,并就统计情况进行了汇报。

一、非遗项目概况。

截至目前,婺源县共有非遗项目20项,涵盖传统技艺、民间表演、口述传统和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

其中,传统剪纸、篁岭茶马古道、篁岭花灯、篁岭花鼓、篁岭舞龙等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传承意义。

二、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情况。

在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方面,婺源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开展非遗传统技艺培训、举办非遗展览展示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通过开展非遗项目调查和研究,加强了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非遗项目传承人培养情况。

针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婺源县积极开展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邀请资深传承人传授技艺和经验,培养了一批非遗项目传承人。

同时,通过举办非遗项目展示比赛、文化节庆活动等,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非遗项目的兴趣,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展望。

未来,婺源县将继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双赢。

同时,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婺源县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以上是对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的汇报,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婺源石门村3月份介绍文案

婺源石门村3月份介绍文案

婺源石门村3月份介绍文案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婺源石门村的美丽风景和独特魅力。

石门村位于婺源县境内,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石门村以其特色民居、传统手工艺、历史遗迹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在3月份的石门村,你会被迷人的风景所折服。

这个时候,村庄周围的梅花盛开,犹如一片白色的海洋。

踏入梅花林,伴随着花香,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

此外,石门村的农田也开始了春耕准备工作,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海展现在你的面前,如诗如画。

在石门村,你还可以体验到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

村落中的老宅院里,流传着百年以上的手工艺技艺。

可以看到匠人们用传统的木雕、石雕等工艺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亲自参与到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此外,石门村还有许多历史遗迹等待着您的探索。

著名的石门大桥,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横跨在优美的村落上,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

而临近的石门碑林,则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文化遗迹,其中一块刻着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石门村的美食。

这里的农家饭菜独具特色,新鲜的山珍野菜和当地的特色美食都会让你回味无穷。

而品尝当地的特色石门豆腐更是一大亮点,鲜嫩滑腻、口感独特。

让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婺源石门村3月份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

无论是美丽的风景、丰富的手工艺、独特的历史遗迹还是美味的美食,都让您流连忘返。

所以,趁着3月份的好天气,不妨来一次难忘的石门村之旅吧!我们诚挚邀请您的到来。

婺源民俗1

婺源民俗1

婺源民俗婺源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便见记载。

宋时,婺源的谢源茶已被誉为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

明末清初,其四大名家——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均为贡品,一时名重天下。

茶在唐已成“举国之饮”,茶道也随之大兴,婺源当不例外。

婺源的茶道,着力表现茶乡人民“敬、和、俭、静”的道德风情。

敬: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达对客人的尊敬,显示主人真诚、纯朴的传统美德。

茶道分农家茶、文士茶、新娘茶等。

近年,表演茶道的茶庄、茶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县城就有“青之莲茶庄”、“绿苑茶楼”、“民俗风情展示中心”、“百度情茶艺楼”等。

在乡村,还有集观光、采茶、茶叶制作、茶艺表演、品赏香茗、购茶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茶园——“金山生态茶叶观光园”。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奔走在喧嚣繁华的都市里的“弄潮儿”,涉足于险风恶浪市场经济的“下海者”,也需要有一个避风的港湾,要学会忙里偷闲,摆脱文山会海、商务羁绊,在歌罢曲终、酒阑人散之时,不妨安静地沏上一壶茶,或临窗独啜,或邀三两知己共饮,品味人生的真谛,感受生活给予的美好享受。

甲路抬阁:又称抬阁,是江西婺源的汉族民俗绝技,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

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汉族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

傩舞是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汉族宗教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

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

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

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脸谱生动,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婺源县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非遗资源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婺源的非遗项目,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统计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非遗项目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以下是我们对婺源非遗项目的统计情况汇报。

一、非遗项目种类。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婺源县共有非遗项目23个,涵盖了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曲等多个领域。

其中,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占比最高,包括剪纸、徽派建筑、徽墨制作等;其次是民间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如徽剧、徽调等;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相对较少,但也是婺源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遗项目传承人数。

针对每个非遗项目,我们进行了传承人数的统计。

结果显示,婺源县非遗项目传承人数总计达到了180人,其中有些项目的传承人已经超过了70岁,年龄较大,面临着传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同时,也有一些年轻人加入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中,这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非遗项目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婺源的非遗项目,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建立了非遗项目档案库,对每个非遗项目进行了详细的档案记录,包括传承人信息、传承技艺、传承史料等。

其次,加强了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举办了一系列的非遗项目展示和演出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新的传承人,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非遗项目未来展望。

针对婺源的非遗项目,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保障。

其次,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加强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和关爱,为他们的传承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婺源的非遗项目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努力让婺源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歙砚因生产于歙县而得名, 是砚中的上乘珍品。唐代 开元年间,歙砚之名始传, 并流行全国,历经唐、宋、 元、明、清等朝而不衰。 “石质坚韧、温润莹洁、 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 扣之似金石”是歙砚的特 点。歙砚雕刻精湛,造型 浑朴,刀法挺秀有力,美 观实用大方,历来被文人 墨客誉之为罕世珍宝。
歙砚石质美如碧玉,腻如 肌肤,暗含锋芒,缜涩发 墨,油润生辉,具有下墨 快,不损笔锋,墨水不干 等特点。因此有“龙尾歙 砚天下冠”之说。歙砚雕 刻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 即浑厚朴实,美观大方, 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它 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 新安风光、小桥流水或神 话传说、名人逸事等。
高山出名茶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的生产基地。
早在明清年代,就有僧人采制高山野茶,就被山民接受,手工制作 了历史名茶北源茶、紫霞茶和黄山云雾茶。由于“白毫披身,芽尖 似峰”故先取名“毛峰”。“毛峰”运到上海被英国茶商称赞,名 扬上海,并打通外销渠道,成为“名震欧洲”的佳品。后来“毛峰” 产地扩展及整个黄山南北麓,“毛峰”也改名为“黄山毛峰”。解 放后,黄山毛峰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 名茶之一黄山毛峰制作工艺的价值在于其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包 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黄山毛峰自创制至今已有1百 多年的历史,它超群的自然品质和精堪的手工制作工艺使黄山毛峰 逐步成为烘青绿茶中的佼佼者。它的制作工艺对后期烘青类绿茶的 研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为徽州人独特的茶礼、茶仪、茶艺、 茶会、茶德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山区茶农的重要经济来 源。
•明末清初,徽戏形成于安庆石牌、枞阳、桐城一 带,其基础是青阳腔、昆山腔和俗曲。 •嘉靖年间,青阳腔即已兴起。外来的昆山腔在徽 州地方和安庆形成两股势力,时称“新安曲派”和 “皖上曲派”,并和青阳腔相辅相成,以其“时调 青·昆”、“昆·池雅调”著称。 •多年来,徽剧先后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第八届文华奖·新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剧目奖、 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剧本奖、中国首届戏曲“红梅 奖”大奖等多种国家级奖项,并赴上海、北京、香 港、澳门、日本、台北、西班牙等地演出,受到各 界人士的好评。

婺源非遗传承人电视专题片汪鸿欣

婺源非遗传承人电视专题片汪鸿欣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电视申报片——婺源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汪鸿欣位于江西东北部的婺源,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一直隶属徽州达一千二百年,其民风民俗民艺,无不打上徽文化的烙印——歙砚制作技艺亦是如此。

歙砚的全称为歙州砚,又称龙尾砚,产自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早在南唐时,歙砚就享誉砚坛。

南唐后主李煜一句“龙尾砚为天下冠”,让龙尾砚饮誉流芳。

推出片名:婺源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汪鸿欣汪鸿欣,艺名寒山,1977年2月出生,江西婺源县大畈人,中华传统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婺源县歙砚协会副会长、美国加里福尼亚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会特聘工艺大师。

1994年,17岁的他开始歙砚雕刻艺术的研究传承。

婺源制砚历史从唐开元中叶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至唐宋时期为辉煌时代,明清时期由盛至衰。

解放后,婺源派出专人对龙尾山古砚坑进行勘查,并于1974年兴建龙尾砚厂。

1990年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批民间作坊、店铺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汪鸿欣就是在这一时期加入砚雕行业。

1994年,汪鸿欣师从大畈砚雕师俞怀元学艺时起,就力避媚俗,更多的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独树自己的艺术风格。

2002年注册了寒山艺苑,2006年,又师从歙砚雕刻大师胡中泰,在拜师学艺创作之余,汪鸿欣更多的学习了歙砚的历史文化,在提高技艺的同时,还从事歙砚故乡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

汪鸿欣从事砚雕工作以来共培训出了36位弟子,一直都在从事歙砚制作,师徒作品大多被海内外知名人士所珍藏。

汪鸿欣的歙砚制作,完全依照歙砚制作选石、相石、立意设计、雕刻、打磨、包装六大主要传统程序制作。

他是砚作体裁广泛,视觉独到,依形施艺,力求自然与传统水墨的完美结合。

其雕刻手法不但在线刻浮雕高浮雕、巧雕方面有所创新,而且更多的利用了书画、金石手法,以及砚雕史上从未用过的影雕雕刻技艺和镶嵌技艺。

《琴鹤相随》,《书到用时方恨少》,套砚《书坛五老》、《心经》,都是他的代表作品,这些砚雕作品无不体现了汪鸿欣设计巧妙,自然成趣,清新简洁,形象生动的治砚风格。

江西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江西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据记载,东固传统造像始于明代,善于人物塑造;服务于儒、释、道 三教派,其中道教为主。其流传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县东固镇,是一项包 涵独特的雕刻、绘画工艺和神性的开光仪式的传统美术。
2013年,木雕(东固传统造像)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木雕(东固传统造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58。 2018年6月,东固传统造像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江西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江西省婺源县地方传统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婺源绿茶简称“婺绿”,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产地在江 西省婺源县。婺源绿茶是以清明后采摘的一芽二叶为原料,经过杀青、造 型揉捻、分段干燥、分筛梗、风选、拼配等工序精制而成。婺源绿茶外形 紧细圆直,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的特 点,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
2014年,客家民居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 Ⅷ-28。 2018年,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 兴目录。
锡雕(莲花打锡)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莲花打锡是以锡为原料,手工制作各种生活、祭祀器皿等的中国民间 技艺,主要流传于莲花县路口镇街头村、路口村和庙贝村。
谢谢观看
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是清江古代文化,远古时期(公元前4500年前) 的樊城堆人的陶器,陶鬶(温酒器);吴城的殷商时期(3000多年前)的 青铜器的擂钵(粉碎器)等都是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之渊源。
樟树中药材炮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公元前4500年前樊城堆 人出土文物中的陶器、陶鬶(温酒器);殷商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吴 城文化遗址中出土文物中的擂钵(粉碎器),前者说明樊城堆人学会了酒 浸药物,后者说明吴城人使用“擂姜捣桂”,这是樟树中药材炮制原始技 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婺源县县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至2016年11月止)第一批:县级(21项):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婺源茶艺婺源抬阁婺源豆腐架婺源乡村文化婺源民间故事婺源楹联、匾额婺源谚语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婺源民歌婺源祠堂建造技艺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婺源小吃和糕点制作技艺婺源徽菜制作技艺新安医学婺源灯彩民间祭祀活动婺源孝亲敬老习俗第二批:县级(10项)婺源皮纸制作技艺婺源徽派民居营造技艺婺源徽墨制作技艺婺源鼓吹婺源坑头水酒酿造技艺婺源乌饭制作技艺婺源酥月制作技艺婺源方言婺源汪以成九叠篆浙源查氏酿酒技艺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1、婺源傩舞(国):俗称“鬼舞”或“舞鬼”,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

表演上保留古朴、粗犷、夸张、简练的独特风格。

音乐伴奏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傩舞是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婺源傩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婺源徽剧(国):是京剧的鼻祖。

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

其内容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雅俗共赏。

婺源徽剧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婺源三雕(国):作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集美学、力学、文学、民俗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

婺源三雕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国):婺源龙尾砚又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早在南唐时歙砚就享誉砚坛,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龙尾砚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婺源砚雕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婺源茶艺(省):起源于唐,盛行于南宋。

它依靠民间饮茶风俗,更多地溶进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追求"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

其农家茶纯朴亲切,文士茶儒雅风流,富士茶气度雍容,各具特色。

由于茶道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等因素,是接待亲朋宾客、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一个渠道,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盛行不衰。

婺源茶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婺源抬阁(省):抬阁原称“抬歌”,是中原安阳一带敬孔子平息干戈的高台歌舞。

婺源抬阁约从宋初开始传承至今,它之所以在婺源流行,缘于隋朝末年歙州人汪华起兵据郡,捍卫了宣、杭、睦、婺、饶、歙六郡平安。

在婺源人心目中,汪华与孔子一样,也是平息干戈的英雄,把他奉为汪帝菩萨,婺源每年出抬阁,本意就是给汪帝看的。

它有40多个剧目,体现了婺源人艺术才能、审美观念与工艺水平。

7、婺源豆腐架(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

每年农闲时节、逢年过节,村民都要举行民间文艺表演,自娱自乐。

而做豆腐人家为庆节日,则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抬起来加入到自娱自乐的行列之中。

充分体现了文化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8、婺源乡村文化(省):它包含了婺源民间传统舞蹈、技艺、民俗等诸多内容。

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婺源民间故事:一个地域的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了当地的人文信息。

婺源民间传说故事,如朱文公的传说故事、江永的传说故事、潘璜的传说故事、杨林枵的传说故事等,除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外,还包含了大量忠孝节烈、圣贤信仰的内容,故事文化品位较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10、婺源楹联、匾额:作为朱子故里,婺源人重教化,讲人伦,善与仕宦交往,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物上。

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所谓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依附建筑而生的婺源楹联、匾额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

它在婺源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反映出婺源人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11、婺源谚语:婺源谚语是婺源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创造并广为流传的谚语,是婺源人民群众实践与智慧的结晶,而且仍在广泛传播与运用,此次搜集整理申报的共有100余条,主要涉及生活谚语、农事谚语、气(物)候谚语等几大类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形式独特,通畅流利,幽默诙谐,内涵丰富,极具教育意义,可谓是婺源人的启蒙教材。

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的民间知识类的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2、婺源民歌:婺源民歌是婺源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婺源人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

婺源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其中以劳动号子、茶歌、山歌、小调、儿歌及风俗歌为主。

如《十条手巾》、《望郎》、《戒烟歌》、《十二月花》、《数猫》、《采茶歌》、《哭嫁》等。

13、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国):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著名茶区。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

南宋建炎初年的《宋史·食货志》中还将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大名茶之一。

婺源绿茶制作采用了量小热揉烘坯等独特的手工操作,经炒、揉、抖、烘、焕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制出的绿茶即有白毫显露,条索匀正的外形,又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等高山云雾茶的内质,为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婺源绿茶也以其独特的品质多次在国际、国内等各级商品博览会上获奖。

14、婺源祠堂建造技艺:祠堂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祠堂建造既涵盖了精美绝伦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又融会了民间风水学、规划学、建筑力学、建筑设计原理等学科。

婺源祠堂建造,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至明清鼎盛时期,全县有祠堂2000余座,是全国立祠最多的县份之一。

婺源祠堂受朱子礼教和传统徽文化的影响,在习俗、选址、结构、功能布局及三雕特色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二00三年于原址重建的婺源萧江宗祠,为国内少有的祠堂重建经典之作,对推进古祠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5、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省):婺源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

其尤以婺源甲路所产纸伞最为有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

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

民国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

婺源纸伞制作工序全为手工,取材用料考究、独特,综合应用了力学、材料学、机构学原理。

制作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运用活动的节点替代固定的节点结构,钻孔穿线的连接与竹销钉连接配合,并应用楔配合自锁机构来锁定展开结构。

伞面皮纸吸墨性强,类似书画宣纸,艺人于其上题诗作画,寄情寓意,让婺源纸伞在实用之外更增添了审美情趣,不仅晴雨相宜,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轻便、古朴别致,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

16、婺源小吃和糕点制作技艺:婺源小吃制作流程原始、原料生态,主要有:汽糕、糯米子糕、野艾果(清明馃)、油煎馃、罗苏瘪、灰汁馃、馍果、南瓜枣、乌饭、米粉果、果杂饭、抖抖果等等,深受当地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喜爱。

婺源小吃的制作主要以手工为主,不仅营养丰富,色泽美观,制作精细,而且文化底蕴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如乌饭采用山中特定的树汁与糯米混合多在端午节时制作,清明馃采用天然野生艾草煮汁与米粉混揉后包馅而成,多在清明前制作用以祭奠祖先等等。

11、婺源菜制作技艺(市级):婺源隶属徽州1200余年,是全国八大菜系中——“徽菜”的发源地之一,徽菜是婺源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婺源菜系兼收并蓄,它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特色菜以粉蒸、糊菜为主,独具一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如:粉蒸肉、粉蒸鱼、粉蒸青菜、粉蒸茄子、粉蒸豆角、糊豆腐、糊南瓜、糊番薯等等,在婺源民间还流传有婺源菜“无荦不能蒸,不蔬不能糊”的菜系谚语。

18、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

系古徽州辖区之歙、休宁、婺源、绩溪、祈门、黟六县医家在长期的医事活动中,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性,所提出的一整套系统的医学理论以及在临床应用成就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医学流派。

据《婺源县志》记载,自宋至清,婺源从事医学者有463人。

其中不少曾出任御医及各级医官,为新安医学派群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19、婺源灯彩(板龙灯省级):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

婺源方言中,灯同丁同音,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

婺源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

婺源的花灯制作,集合了竹艺、装裱、剪纸、绘画等民间技艺,以辞旧迎新的情感为铺垫,展现的是花团锦簇的绚丽,还有散佚民间的文化图像。

婺源花灯的图案,除了“开门纳福”、“辞旧迎新”、“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的祈愿,还有“渔、樵、耕、读”、“梅、兰、竹、菊”等,都出自民间艺人的临摹,笔画朴拙,却显民间意趣。

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龙灯、滚龙灯。

迎板龙灯等。

龙灯多在农历正月举行,十三起灯、十五闹灯、十八圆灯。

香火灯是用稻草捆扎编结的龙身上插满香火,迎游时如火龙翻滚,通常在中秋佳节举行。

20、婺源孝亲敬老习俗:孝亲敬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朱熹的故乡,婺源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今人推崇的良好习俗,它表现在衣、食、住、行等人生的各个方面。

如:祠堂的祠规、谱训、家训不乏孝亲敬老教训,《招赘书》、《出赘书》、《分家书》均有孝亲敬老内容,嫁女时父母有教育女儿到婆家孝亲敬老细节,对比自己年长者,要称公、称婆、称老;与比自己年长者同酒席,要让长者坐上座。

如果父母亲在世,不能先吃饭后喝酒,若非喝不可,必须要过三条门槛才可等等。

21、民间祭祀活动:婺源祠祭活动历史源远流长。

最早于南宋的《朱子语类》中就有婺源祭祀情况的相关记载。

祠祭文化作为丰富独特的婺源祠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婺源信仰风俗和宗族文化的生动表现,是研究已经消失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礼制文化的历史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

婺源的民间祭祀活动,继承了朱子礼学的衣钵,如祠祭不得逾越《朱子家礼》半分,还有家祭、坟祭等等,都体现了书乡、礼仪之乡的地方特色,是一份值得传承的民间知识。

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1、婺源徽墨制作技艺(省级):婺墨指婺源以传统技艺手工生产,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特种颜料,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

婺墨是徽墨中的一大流派,旧时各流派的原料配方、制作技艺皆不外传,因此各流派皆各有特色。

婺墨是婺源享有盛誉的传统工艺品,历史上曾以“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而闻名四海,见赏艺林。

婺墨生产历史悠久,其特点是“朴实少文”,多为平民化产品,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也有不少绝精的产品,俗称“御墨”、“文人墨”,多被历代藏墨家所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