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动语宾语和动宾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句法成分二动语宾语

句法成分二动语宾语

二、动语和宾语复习前次:一区分受事主语和当事主语:1 这个买卖,你是怎么当的家?当事2 这个人,我没跟他说过话。

受事1事故的原因,‖我们调查清楚了。

2那个看法‖我认为有些片面。

3孩子上学的学费嘛,‖我来出吧。

4你说的那种材料‖我们已经买回来了。

5那本书‖我给了小李了。

6 那种书,我们买了三本。

7 那张照片,我把它处理了。

8 张爷爷,我们已经拜过年了。

9这孩子,‖我也疼他。

10白衣战士,‖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挚的敬意。

11老孙的提议,‖大家都对它没意见。

受事主语的判定条件:一谓语部分的动词能和主语构成“动作——受事”关系。

二受事主语可以是间接的受事。

三受事主语可以施事行为所对的对象。

当事主语:一不能构成“动作——受事”关系二主语是关涉的对象。

三主语可能是动作或变化的原因。

四谓语中心是形容词性的。

股票的事儿,‖我不内行。

这个问题,‖我有新的看法。

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

西班牙语,‖我一窍不通。

婚姻的事,‖年轻人应该自己做主。

宝玉的亲事,‖老太太主张亲上加亲。

这幅对联,‖知道的人不多。

个人信息安全,‖各国都很头疼。

导入性思考题:一找出下面句子的宾语:1 奥巴马拒绝“希奥配”。

2 民主党领袖希望尽快结束自相残杀。

3莫斯科筹备红场大阅兵。

4 斯皮策将在12日正式宣布辞去州长职务。

二分析下面句子的宾语部分是什么短语1这将进一步扩大美国在反导和反卫星技术上的优势。

2 不过这美空军则坚持这种导弹应该装备F-22等前沿部署的战斗机。

3 布什日前在访问乌克兰时也承认,俄罗斯导弹足以“淹没”美国拟议中反导系统,暗示俄罗斯不用过度担心。

4 俄中央银行希望通过此举阻止这些行为不端的人继续在银行界任职。

5 考虑到中国政府将实施允许发行新基金等以机构为中心刺激需求的政策,中国股市流动性急剧萎缩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6 这次北约要决定是否让乌克兰和格鲁吉亚这两个前苏联国家迈出加入北约的关键一步。

一)动语和谓语的区分1 层级不同:谓语是第一层级的成分,动语是第二层级的成分1 奥巴马拒绝“希奥配”。

现代汉语中述宾结构及其语义关系概述

现代汉语中述宾结构及其语义关系概述

现代汉语中述宾结构及其语义关系概述作者:刘莹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4期摘要:汉语中基本的句法结构有: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以及联合结构五种。

述宾结构作为汉语中的基本的句法结构之一,述宾结构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述宾也称为动宾,是由动语和宾语两者相组合而成。

动语和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语义联系称为语义关系。

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较为复杂,本文主要是概述述宾结构及其语义关系,加深对述宾结构及其语法关系的深入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述宾结构及其语义关系。

关键词:述语;宾语;语义关系一、关于述宾结构的认识(一)关于述宾结构在汉语语言中,词与词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组合成较大的语法单位的方式就是句法结构述宾结构又被称为动宾短语,是由述语和宾语组成,述语和宾语在意义上和结构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停顿,不能插入“和,的,之”等连词,宾语是相对述语来说的,宾语前面必须有述语,如“吃苹果”,述语“吃”和宾语“苹果”发生联系。

其中,述语是结构当中的核心,占支配地位。

宾语是被支配,受事的对象。

述语可以与宾语形成不同的关系,同一个述语可以支配不同的宾语,构成不同的语义关系。

述宾结构主要有三种基本结构。

1.述语+宾语。

如:擦|玻璃,浇|花儿,写|信,穿|衣服,打|蓝球,吃|糖,上|医院。

这是述宾结构的一般述宾式,只是简单的述语+宾语,但是述语和宾语之间的联系意义是不一样的,擦|玻璃中宾语“玻璃”和吃|糖中的宾语“糖”表动作的受事;写|信中宾语“信”表动作产生的结果;上|医院中的宾语医院表运动的终点。

2.述语+宾语+宾语。

如:放你三天假,送她一份礼物,买了他一所房子,叫他老大哥这种述宾结构也被称为双宾语结构,是指一个述语后边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是接连出现的,这两个宾语分别与述语发生关系,但是在结构上是互相没有关系的。

现代汉语第五版 第四节短语

现代汉语第五版 第四节短语
老师说:“学生成绩不好,我们老师也 有责任。”
学生说:“我们老师待我们可好了!”
①看两个词是异名同物,还是异名异物 ②用能否加进“的”来辨别
精品课件
(4)方位短语 格式:词或短语 + 方位词 = 方位
短语
教室里 方位
上课前 十米以外
世界上
精品课件
( 5)量词短语
格式:数词 + 量词 = 数量短语
精品课件
第四节 短语
精品课件
一、短语及其分类 1、什么是短语
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
句调的一组词。
精品课件
构成短语的条件: (1)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 (2)短语在意义上要能搭配 (3)短语在语法上也要能搭配 (4)短语没有句调
精品课件
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语序和虚词
语序
衣服干净(陈述关系) 干净衣服(修饰关系)
鸡不吃了 ①鸡不吃食了 ②人不吃鸡了
精品课件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这个孩子画得好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反对的是他
精品课件
5、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都不同的多义短 语
发现敌人的哨兵
咬死了猎人的狗
精品课件
(二)消除多义的方法 1、利用语音消除多义
(1)利用轻重音:
我想起来了
精品课件
(2)利用停顿: 没有穿破的衣服 我讲不好
动宾短语 偏正短语
支配关系 修饰关系
做作业
我的故乡 激动地说
谓词性
名词性 谓词性
中补短语 联合短语
补充关系 坐好
并列、选择 个性特长 、递进关系 准确而且生动
精品课件
谓词性
名词性 谓词性
精品课件
一致
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

汉语 动宾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语 动宾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语动宾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是一篇长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读者提供了对于主题的背景和整体的认识。

本文的主题是汉语动宾结构,而概述部分将对动宾结构进行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动宾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基本的句法结构,它由动词和宾语两个成分组成。

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宾语则是动作的承受者或者是动作的影响对象。

动宾结构在汉语中广泛应用,是构建汉语句子和表达意思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对动宾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我们会详细解释动宾结构的定义,以及宾语的概念。

其次,我们会探讨动宾结构的一些常见特点,比如动词和宾语的搭配关系、宾语的位置等。

接下来,我们会对动宾结构进行分类,包括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动宾结构在被动语态中的应用等。

通过对动宾结构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句子的构造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

同时,动宾结构在汉语表达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熟练掌握动宾结构的应用能力可以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动宾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分类,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宾结构。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讨论动宾结构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能够对汉语动宾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语言表达中。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和构成。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动宾结构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由于动宾结构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谓语与宾语的作用,其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次,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最后,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对动宾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的探讨,进一步加深对动宾结构在汉语中的理解。

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及习得研究

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及习得研究

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分析(fēnxī)及习得研究——以“吃+O”的结构(jiégòu)为例第一章现代汉语宾语语义类型(lèixíng)分析的历史与现状1.1前人(qiánrén)的研究成果1.1.1宾语的研究(yánjiū)综述在现代汉语语言分析中,学术界对宾语的见解可谓众说纷纭。

宾语和补语常常混淆不清。

有的学者把动词后面的成分全看成宾语;有的学者认为可以看成一种成分,但是不同意叫做宾语,可以叫做“补语”;有些学者认为表示事物状况的才是宾语,而表示时间、处所、数量的是补语;有些学者认为后者是“副位”,可作状语。

笔者查阅了各种资料,梳理后按照时间的顺序罗列了学者们对宾语的认识。

1983年,吕冀平先生在《汉语语法基础》一文中认为:“在句子里,作为受动词的支配或者制约的对象,回答‘什么’或者‘谁’等问题的动词的后置成分,叫作宾语”。

1990年,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补语这个名称比宾语好,不但是不跟主语对,而且可以包括某些不便叫做宾语的成分”。

1999年,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认为“动词后头可以有宾语。

动词、次动词后加宾语叫做“动宾结构”。

2001年,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并没有为宾语下明确的定义,而认为“动宾结构的一个附带的语法意义,是宾语表无定的事物而主语表有定的事物”把动宾关系分为:(a)致使,如“跑马”,“来饭”,“红着脸”,“丰富词汇”。

(b)工具,如“我睡大床”,“他吃小碗”。

(c)使或让某些事物出现或消失,如“写字”,“生小孩儿”“丢了东西”。

宾语是什么呢?2003年,在邢福义、汪国胜编撰的《现代汉语》教材里,“宾语是动语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能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

2006年,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中认为动宾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等关系。

2007年,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认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松弛,中间可以有停顿;述语和宾语意义上和结构上的联系都很紧密,当中没有停顿。

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其宾语的语义关系

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其宾语的语义关系

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其宾语的语义关系一、概述动宾短语是一个句子成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宾语是动作的对象。

在动宾短语中,动词和宾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语义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

本文将讨论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的语义关系1. 动作性动词和具体宾语动作性动词通常表示具体的动作,例如“吃”、“跑”等。

当动作性动词与具体的宾语搭配时,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动作的执行者和接受者的关系。

“吃苹果”,动作性动词“吃”表示主体对苹果进行了进食的动作,宾语“苹果”表示被吃的对象,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主动执行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关系。

2. 感官动词和宾语感官动词是表示感觉或认识的动词,例如“看”、“听”等。

当感官动词与宾语搭配时,表达的是主体的感官活动和感知对象之间的关系。

“看电影”,感官动词“看”表示主体对电影进行了观看的活动,宾语“电影”表示被看的对象,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感知者和感知对象的关系。

3. 及物动词和抽象宾语及物动词是需要宾语来补足意义的动词,它能与抽象的宾语搭配。

当及物动词与抽象宾语搭配时,表达的是主体对抽象概念的行为或状态。

“接受教育”,及物动词“接受”表示主体对教育进行了接受的行为,宾语“教育”表示被接受的对象,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行为者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4. 反身动词和反身宾语反身动词是需要反身宾语来补足意义的动词,它能与表示自身的宾语搭配。

当反身动词与反身宾语搭配时,表达的是主体对自身的行为或状态。

“洗澡”,反身动词“洗”表示主体对自身进行了洗涤的行为,宾语“澡”表示被洗涤的对象,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行为者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5. 容许性动词和不定宾语容许性动词表示允许或许可的意思,例如“让”、“允许”等。

当容许性动词与不定宾语搭配时,表达的是主体对事件或行为的容许。

五种基本短语结构类型

五种基本短语结构类型

五种基本短语结构类型短语是由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能够搭配的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五种基本短语结构有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

1、主谓短语由有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前面被陈述部分是主语,表示要说的是谁或什么;后面陈述的部分是谓语,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

陈述关系用语序而不用虚词表示。

例如:粮食//丰收(名//动)(什么//怎么样)2、动宾短语由支配涉及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前面起支配作用的部分是动语,表示动作行为;后面被支配的部分是宾语,表示做什么、是什么。

支配关系用语序而不用虚词表示。

例如:想/他(动/代)(想/谁?)3、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名词前面的修饰部分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面的修饰部分是状语。

可再分为两种:定中短语由定语和名词性中心语组成,期间的修饰关系有时用“的”作定语标记。

例如:(他)的马(代·名)((谁)的马?)还有一种特殊的定中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中国)的崛起(名·动)状中短语由状语和动词、形容词性中心语组成,其间的修饰关系有时用“地”作状语的标记。

例如:(刚回来)(副·动)4、中补短语(后补短语)中补短语也叫后补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与后面起补充作用的成分组合而成,常用“得”字表示,起补充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还可分为两种:动补短语:动+补例如:洗得<干净>,打量<一番>形补短语:形+补例如:热<死了>,好<极了>5、联合短语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项或几项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

有时用“和”、“并”、“或”等连词表示。

例如:今天和明天(名+名,并列)。

现代汉语语法—句法成分

现代汉语语法—句法成分

(1)这个字写<错>了。
(2)她被打<肿>了眼睛。
2、程度补语
补语
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 和虚义的“透、 慌、死、坏、多” 等表达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也可 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 表示很轻的程度。中心 语主要是性质形容词,也可能用某些能前加“很”的动 词。
如:心里痛快〈极〉了。
这个人坏得〈很〉。
补语
6、时地补语(介词补语)
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 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
这事就出<在1990年>。
两个小伙子走<向海边>。
多层补语的排列顺序
多层补语大多为两层,只有少数是三层。能作多层补 语的只有四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最外(远)一层 是趋向补语,其次是处所补语或数量补语,紧靠动词 中心语的是结果补语。例如“打翻在地”,“翻”是 结果补语,“在地”是处所补语,“叫醒两次”, “醒”是结果补语,“两次”是数量补语,“走向溪 边去”,“向溪边”是处所补语,“去”是趋向补语。 分次多层补语的手续是由外(远)到内(近),层层 分析,与分析多层定语、多层状语的原则相同。
谓语
谓语的构成材料
主谓短语作谓语是有汉语特色的一大类型。 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受事‖施事——动作) 他‖任何困难都能克服。(施事‖受事——动作) 她‖眼睛熬得通红。(领属关系) 这孩子,‖我也疼他。(复指成分) 这三个问题,‖我们讨论了两个。(暗含“对、对于、 关于”等词)
谓语
名词性词语作谓语比较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多层状语的排列顺序
多层状语的一般次序: 何时+何地+副词+形容词+介宾短语 句例:[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动语宾语和动宾关系的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汉语语法成分中的动语、宾语以及动宾关系作了阐释和分析,并且例举短语和句子进行解释说明,其中还对动宾关系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进行介绍,加入了转喻的认识,希望通过分析动宾关系来更加更深入的学习现代汉语语法。

关键词:动语;动宾关系;转喻认识
我们知道,在研究现代汉语语法时,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语法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这样打好基础会对我们日后学习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帮助,在分析短语结构类型以及划分句子成分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简洁明了。

汉语语法成分主要有六种分别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其中主、谓、宾是句子的主干成分。

定、状、补则是辅助成分。

一、什么是宾语和动语
(一)动语
所谓“动语”是支配、关涉宾语的词语(包括已经动化的形容词);动语和宾语是共存的两个成分,没有宾语,就无所谓动语,动语又决定宾语的性质。

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

例如:
他终于露出了笑容。

(中补短语作动语)
你们要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联合短语作动语)
山坡上下来两个人。

(不及物动词作动语)
他昨天哭湿了一个枕头。

(中补短语作动语)
(二)宾语
所谓“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被动语所支配、关涉的对象,它可以回答“谁”或“什么”的提问,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

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当句子或句子的谓语由动宾短语构成时,在句法分析中,就会分化出动语与宾语,并用 | 隔开。

例如:
|| 保持 | 安静。

(“保持”是动语、“安静”是宾语)
我们 || 已经完成了| 任务。

(“已经完成”是动语,“任务”是宾语)
二、在短语中认识动宾关系
(一)动宾短语
动词+宾语(动词的对象),形成支配、关涉和被支配、被关涉的关系,常用格式: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动宾短语的典型特点是“前动后名”。

如果宾语是谓词,则动词一般是表示心理、感知、动作始终、判断等的动词。

基本特点
1.动宾短语,不论其构成词语的多寡,一定由两个部分组成。

2.动词主要由动作、行为动词或其短语充当,也可以由非动作、
行为动词或其短语充当,还可以由动化的形容词或其短语充当。

3.宾语主要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也可以由代词充当。

例如:
购买商品(动+名词)
接受批评(动+动词)
喜欢漂亮(动+形容词)
丢下它(动+代词)
(二)对动宾结构中的转喻认识
传统语言学把转喻看作是用一种事物来替代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认知语言学研究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在认识动宾结构时,动词和宾语的构词需要运用转喻认知机制。

转喻在动宾结构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动词中使用转喻最常见的形式是:以动作方式代替动作本身。

就动作而言,每一动作都有可能包含若干种具体的动作方式,并且每一个动作方式都可以称作是动作本体的一个构成部分。

与动作本体相比较,动作方式显得更为具体、形象。

例如:挤公交、养病。

“挤公交”,在车上有很多人的情况下,往往还会多出“挤”这个动作,但“挤”的受事应是人,而不是车,以“挤”这个方式来代替整个“乘公交”,突出了车上的拥挤,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乘公交”这种痛苦的经历,从而使表达的意义更为具体、形象。

“养病”也是如此,但和“挤公交”不同的是:后者动宾之间是动作方式+处所宾语的关系,而前者是动作目的+宾语的关系,因为“养”实际上指代“治疗”,“治疗”是动作本体,“养”是“治疗”的目的。

2.在动宾结构中,除动词中常用转喻外,宾语部分也常包含转喻。

(1)整体代替部分,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倾向于先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整体,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或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单位。

例如:挂上电话、吃大户。

“挂上电话”指挂上电话机的听筒;
“大户”转指大户人家的饭或粮食,涉及整体代部分(领属者代所有物)。

(2)部分代整体:部分代整体的模式较为常见,人体和其它事物都是由不同部分所构成的整体,能突出整体特征的某个部分往往用来指代这个整体。

例如:成为金领、看到新面孔。

“金领”不仅是顶尖的技术高手,而且拥有决定白领命运的经营权,专指社会精英高度集中的阶层;
“面孔”转指人,“新面孔”指陌生人、新人。

(3)目的代内容,这一组中,宾语都是代表动作的目的,受事宾语不言而喻。

例如:跑项目、考博士、挤牛奶、打扫卫生.
(4)地点代人或事物,这类短语是一种特殊的动宾组合结构,宾语代替的是该地点范围内的人或事物,而不应理解为只是动作发生的地点。

例如:吃食堂、吃饭店、教中学、睡下铺。

传统语法认为,这里的宾语都是动作发生的地点,即“在食堂吃”、“在中学教”、“在下铺睡”,等等,那么,“在餐厅吃”、“在家吃”也可以表达为“吃餐厅”、“吃家”,显然,这有些牵强。

如吃食堂、吃馆子不一定就是在食堂、饭馆里吃。

(5)工具代使用者、动作或内容。

例如:洗凉水、听mp3、看电视。

这类动宾结构中,宾语并不是动词的受事宾语,而是工具,分别表示用凉水洗、用mp3听里面的声音、看电视机里播放的节目。

(6)容器代内容。

例如:喝两碗、买一箱、拿三条。

在彼此都知道喝、买、拿的具体对象时,要强调的只是物体的数量。

(7)作者代作品。

例如:读鲁迅、听梅兰芳、看凡高。

这里“鲁迅”、“梅兰芳”、“凡高”分别指代他们的作品、戏和油画。

(8)产品商标品牌代产品。

例如:喝五粮液、开奔驰、抽万宝路、吃肯德基。

这里“五粮液”、“奔驰”、“万宝路”、“肯德基”都是商标名,分别指代该品牌的酒、汽车、香烟和快餐。

这时人们要突出的是不同于其它品牌的产品。

(9)其它。

例如:弹g调、写草书、收秋。

“g调”、“草书”都表示动作的方式;
“收秋”中,“秋”代“秋天农田里成熟的农作物”。

3.动宾作为整体包含转喻
例如:戴乌纱帽、捧铁饭碗。

“戴乌纱帽”,就有很深的转喻渊源。

在中国古代,考上了官员,便要戴乌纱帽,因为乌纱帽是不同级别官位的象征,也就是说,“戴乌纱帽”是“当上官员”整个事件的一部分,如今,人们已习惯于用这个习语来转喻取得官职。

“铁饭碗”转喻为稳固的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

三、动宾结构的变化
(一)及物动词所带宾语范围扩大。

例如:砍树、砍骨头、砍利润、砍价格。

“砍”所带宾语由原来的只能带固体物质名词(树、骨头等)扩大到抽象名词(利润、价格等)。

(二)不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宾语。

例如:服务人民;运动你的身心。

并且不及物动词所带宾语的范围也在扩大。

比如:“服务”一词由专一对象“人民”(服务人民)扩大为泛指对象:行业(服务医疗事业)、特殊群体(服务老干部、处所(服务全球)等等。

(三)名词发展为动词。

例如:外来的“秀”
(show-表演、演出)从引以外来的名词“脱口秀”发展成为动词,带上对象宾语“秀时装”,还可插入补语再带宾语“秀一把才艺”(杨玉玲,2004)。

(四)名词或名词语素后可以再带名词。

例如:在法院就职/就职于法院——就职法院(处所)。

这种变化正说明在意义结构相同时多用动宾结构,动宾结构作为一种强势结构正在广泛被接受和使用。

四、结语
动宾结构是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动宾结构的认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该结构,认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及语言的本质。

当今社会与时具进,众多媒体强调创新性、时效性、独家性,在资源共享、事件相似的情况下,只能在语言的新颖别致上下功夫,特别是动宾结构的出现频率增高,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满足了现代信息的丰富化要求。

那么在语言研究过程中,我们能够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材料,考虑问题,从中总结出更多规律性的东西,更多的理解汉语现状。

参考文献:
[1] 罗听如.“动宾式动词+宾语”规律探究[j].语文建
设,1998,(5).
[2] 陈垂民.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
报,1995,(1):36-40.
[3] 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a].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
集[c].商务印书馆,2000.
[4]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