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
古代汉语里的特殊动宾关系

”
湖 里 有 十 来 枝 菏花
《王 冕 》
即
“
,
,
。
)
,
( 宾 语 表 示 存在 的 物 )
5
.
夭 将 降大 任 于 是 人 也
。
立 刻又 出来 了一个 很 老 的小 生
。
《社 戏 >
6
.
( 宾语 表 示出现 的人 )
王 冕七 岁上 死 了父亲
。
劳 其筋骨 《孟 子 告 子 下 》 ▲ ~ ~ ~ ~ ; 忧虑 劳 ( 苦 劳累
,
)
衣示 的是 动作
,
一般 的动宾 关
处所
、
说 不定 今 天 明天
、
,
他 们 辛辛苦 苦 商店会 落 上炸
变化的 完 果
以 及宾 语 表
。
、
出现
、
建设 的工厂 弹
,
学校
。
、
住宅
、
消 夫 的 人或 事 物 等
比
炸成灰烬
《三 千 爪 江 山 》 ( 宾 语 表
1
.
界然 世
界上任 何戈 言
,
印欧 语系
、
牛
,
) 其 见 皆死 牛 也
《论
衡
汉藏语 系也 好
或 是 其它 错 系
,
,
语 但
、 ( 宾 i 居表 林出 现 的 物 )
句 子 的 谓 汤 部 分 多系 动 宾 结 构
,
6
.
晋灭 貌
。
咬少 传
傅公五 年 》
是 从动词 和宾 语之 间的 意义 关 系看
占代
。
汉 语 谓 语 部分 的 动 宾 关 系 是 最 复 杂 的 此
大学古代汉语考试练习题及答案441

大学古代汉语考试练习题及答案41.[单选题]纳( )A)接受B)让他进来或进去C)丝被水浸湿答案:C解析:2.[单选题]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庄子·不龟手之药》)( )A)必定、一定B)确实、实在C)原来、本来答案:B解析:3.[单选题]治的特指义是( )A)治水,防御它或疏导它B)国家被治理得很好,太平C)处理,进行某种工作答案:B解析:4.[单选题]检( )A)收敛、检点B)查看、查验C)法则、法度、方式答案:C解析:5.[单选题]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A)堤溃蚁孔B)孔武有力C)七孔生烟答案:B解析:6.[单选题]邮的本义为( )A)顾念.顾惜7.[单选题]操()A)操守B)品行、品德C)拿住,握在手里答案:C解析:8.[单选题]讨的本义为( )A)声讨B)研究C)治理答案:B解析:9.[单选题]临其穴,惴惴其傈。
()A)身临其境B)临渴穿井C)居高临下答案:C解析:10.[单选题]悠( )A)(忧)思B)深远的样子C)娴静的样子答案:A解析:11.[单选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句中"以"、"贰"的含义是( )A)因为、第二次B)以便、两属C)因为、两属答案:C解析:12.[单选题]下列各组汉字都是会意字的是:A)解 高 杳13.[单选题]对( )A)面对B)正确C)回答在上的问题答案:C解析:14.[单选题]奔的特指义是( )A)逃亡B)私奔C)战败逃跑答案:C解析:15.[单选题]赡的本义是( )A)足够B)充足C)供给,供养答案:A解析:16.[单选题]坚的本义是( )A)坚强B)泥土坚硬C)牢固答案:B解析:17.[单选题]说的本义是( )A)学说B)说服C)说明﹑解释答案:C解析:18.[单选题]离的本义是( )A)仓庚19.[单选题]衣的特指义是( )A)上衣B)穿衣C)给人穿衣答案:A解析:20.[单选题]“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特殊动宾关系

动词活用
3.意动关系意动关系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意动关系的动词主要是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与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1)王吉兹卜。[译文:王认为这个占卜吉利。](2)孟尝君怪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译文:孟尝君对他的回答感到奇怪。](3)贤贤易色。(《论语·学而》)[译文:尊重好的品德而看轻容貌。](4)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庄子·秋水》)[译文:那么,我以天地为大而以毫末为小,可以吗?](5)上壮而许之。(《汉书·赵充国传》)[译文:皇上认为他志气旺盛而赞许他。](6)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译文:渔人觉得这地方很奇异。](7)成然之。(《聊斋志异·促织》)[译文:成名认为她的话对。]以上七例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意动关系。一般译为“认为(觉得)……”,或译为“对……感到……”。有时,用“认为……”的句式译出来很别扭,也可以斢换一个适当的动词或用一个动补结构翻译。如例(3)“贤贤易色”,译成“认为好的容貌轻”便太别扭了,不如将动化了的“易”字译为动补结构“看轻”。形容词可用于意动,也可用于使动,因此翻译时要仔细揣摩文意。
形容词活用
1.词类活用〖定义〗词类活用,即某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作另一类词使用,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类型〗(1)动化,即名词、形容词、数词等活用为动词。(2)名物化,即动词,形容词等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
2.形容词活用〖类型〗(1)形容词的常规动宾关系: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2)形容词的特殊动宾关系:使动、意动用法。(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 ຫໍສະໝຸດ 1.特殊动宾关系汉语的动宾关系是很复杂的,在文言文阅读中更应注意。在一般的动宾关系中,宾语是受到动词支配的成份,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人和事物。如:“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孟子见梁惠王”。在特殊动宾关系里,情况便较复杂。如:“骊姬……饮小臣酒,亦毙。”(《国语·晋语二》)这个句子的意思并不是骊姬喝了小臣的酒被毒死,而是骊姬使小臣喝下毒酒,小臣因而死去。动词“饮”与“小臣”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不了解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往往在翻译时闹出笑话。如:有人不了解“推食食我”的意义,竟认为是“推开饮食来吃我”。当然,这是基础极差的人才犯的错误。但有一定基础的人,也不见得不犯错误,下面是两本言文对照的《古文观止》中对《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的译文:[译文甲] 落下眼泪来那孤舟里的寡妇。[译文乙] 可以哭泣孤舟的寡妇。由于不理解“泣”与“嫠妇”的特殊动宾关系(使动关系),两段译文都似通非通,不可卒读。特殊关系译为一般动宾关系,容易引起歧义。如:“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史记·管晏列传》)有人译为:“我曾给鲍叔谋划事情但更加穷困,鲍叔不认为我愚笨。”谁更加穷苦呢?不清楚。应译为:“反而使他更穷困。”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较多。常见的有使动关系、意动关系、处动关系、为动关系等。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古代汉语——使动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
表面上看,结构是一样的,如“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和“武丁朝诸侯”(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多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用作使动时,就带有宾语。
如:(1)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广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4)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其后的宾语有时省略。
理解或翻译时,一般要把省略的宾语添加出来。
如:(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天论) (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
(季氏将伐颛臾)古代汉语及物动词也有用作使动的,但为数不多。
如:(1)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谊:过秦论)(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此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
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二、意动用法如前所述,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节构成的词,叫做单⾳词。
在书⾯上,单⾳词⽤⼀个字来记录。
2古汉语的单⾳词的特点:多义性,模糊性,单⾳词向复⾳词的发展⾳节构成的词,叫复⾳词。
在书⾯上,复⾳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
联绵词:指两个⾳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的词。
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双声联绵词,叠韵词)复⾳词,⼜称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词根加词根)附加式合成词(词根加词缀)6复合式合成词偏正式天⼦⼩⼈诸侯先⽣联合式⼲⼽国家社稷朋友动宾式将军执事司命知府主谓式⽉⾷霜降体验⾯熟补充式击破持久平定助长7附加式合成词①前附式阿爷第⼀有苗阿母②后附式欣然燕⼦⽯头率尔第⼀节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形上古今通⽤(不论其词义变化),被称为古今通⽤词。
历史词“膢”、“倡优”现代汉语新⽣词“电视”、“⽹络”2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a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多为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样,从古到今变化不⼤,相对稳定。
如:⼈、⽔、⼭、马、天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义和古代汉语中的常⽤义完全不同。
⽐如“该”,在现代汉语中,常⽤的意义是“应当”,⽽在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常⽤意义却是“完备”、“具备”。
c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这是古今词义对⽐中最常见到的情况。
如“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代侧重于积极提倡,即“勉励”,今义侧重于消极阻⽌,即“规劝”,既有不同,有相互联系。
3、词义的发展和变化a词义的扩⼤b词义的缩⼩c词义的转移d词义的⾊彩变化(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词)(1)古今褒贬意义的变化(2)古今词义轻重程度的变化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1、词的本义指⼀个词由⽂字形体所表现出来的,并有上古⽂献资料印证的初始意义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a 分析字形如“诛”从⾔,本义是谴责,(⽌⼽为武)b 考核⽂献如“狱”在先秦⽂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本义是“诉讼”。
3、为什么分析字形可以探求词的本义?⽂字形体据义绘形词的引申义因形求义4字形分析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古⽂字6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举例?(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
古代汉语 短语类型

古代汉语短语类型
- 结构类型:
- 主谓短语:主语+谓语/被陈述+陈述。
例如:天子/明哲。
- 动宾短语:动语+宾语/被支配+支配。
例如:懿王才/射庐。
- 定中短语:定语+中心语/被修饰+修饰。
例如:心中/心里。
- 状中短语:状语+中心语/被修饰+修饰。
例如:心中/心里。
- 中补短语:中心语+补语/补充说明。
例如:心中/心里。
- 联合短语:联合关系。
例如:心中/心里。
- 连谓短语:连续、递进关系。
例如:心中/心里。
- 兼语短语:兼语既是受事也是施事。
例如:心中/心里。
- 同位短语:所指相同、地位相同的两部分。
例如:心中/心里。
- 方位短语:方位词+名词。
例如:心中/心里。
- 数量短语:数词+量词。
例如:心中/心里。
- 介词短语:介词+名词性词语。
例如: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 助词短语:词语+助词;包括“所”、“者”、“攸”字短语等。
例如:岂弟君子,民之攸归。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 层次类型:一层短语、多层短语(层次分析法)。
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

这些 “ 特 殊 动宾 关 系” 必 须 在 动 词 与宾 语 之 间加 进
一
个 适 当 的介 词 , 与 宾语 组 成 一 个介 词 结 构 来 充 当
动词 的状 语或 补语 , 才能 正确 理解 它 的语 义 , 所 以提 出了一 种可 以概 括这 些 名称 的用 法 称 呼—— “ 介 动 用法” 3 J 。这种 “ 介动用法” 究 竟 概 括 了 多少 种 “ 特
O U S p a n s o f s p e e c h a s .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s e t w o k i n d o f s p e c i a l v e r b o b j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s p e c i a l
殊 动宾关 系 ” , 每种 动 宾关 系是 否都 成 立 , 在 学 界还 存 在着 一定 的争 议 。在 研究 中 , 人们 更 关 注 的是 每 种 动宾 关 系 的使 用 特 点 , 特 别 是 对 具 有 相 关 性 的
“ 特 殊动 宾关 系 ” 进 行对 比研究 , 拟 就 以 “×动用 法 ”
A b s t r a c t : ” T h e( t o )mo v e ” a n d” b y d y n a m i c u s a g e ” a r e t h e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t w o v e r b o b j e c t r e l a t i o n s , t h e y a r e i n t h e f o r m a n d” c a u s a t i v e u s a g e ” . ’ ’ c o n a t i v e u s a g e ” i s a s” s u b j e c t +p r e d i c a t e+o b j e c t ” s t r u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
动词支配宾语,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或状态,是一般的动宾关系。
例如:“吾爱孟夫子”一句中,就是主语“吾”向宾语“孟夫子”发出了谓语动词“爱”这个动作行为。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是三类特殊的动宾关系。
i.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的动作,由主语影响下使宾语发出。
(即是动词对宾语有“致使性”,因此,动词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由宾语发出。
)
译法为: i.“使宾语(怎么样)” (“怎么样”视动词的意思而定。
)
ii.“把宾语(怎么样)”
(即在宾语前加“使”或“把”,然后将动词移到宾语后。
) (以下各例句中的色字为动词,色字为宾语。
)
例:1.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使郑国亡(灭亡)以使邻国倍(倍强)。
)
2. 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
(使之 (项伯)活(生存)。
)
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百余骑从(跟从)来见项王。
)
4.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史记‧项羽本纪)
(使之(最先带兵入咸阳的人)王(称王)。
)
5.从数骑出。
(方苞‧左忠毅公轶事)
(使数骑从(跟从)出。
)
6. 下恐愧吾师也。
(同上)
(使吾师愧(感到惭愧)。
)
7.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秦(秦国)负 (背负)曲(不义之名)。
)
8.舍相如广成传。
(同上)
(把相如舍(安置在)广成传(广成旅馆)。
)
9. 秦王恐其破璧。
(同上)
(使璧玻。
)
10. 臣请完璧归赵。
(同上)
(使璧完(完整)归(归还给)赵(赵国)。
)
11. 反而绝秦赵之驩。
(同上)
(使秦赵之驩绝(断绝)。
)
1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 (使江南岸绿(变绿)。
)
13. 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
(使之(秦军)却(退却)。
)
14. 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辞并序)
(使颜(脸上)怡(露出欣喜的神情)。
)
15.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
(使庖厨远(远远地离开)。
)
16. 遁逃匈奴。
(李华‧吊古战场文)
(使匈奴遁逃)
17.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使贤臣亲(接近),使小人远(远离、被疏远)。
)
18.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寡人之耳闻(听闻)。
)
19.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三戒)
(把其(鹿)喉断(咬断),把其肉尽(吃尽)。
)
20.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列子‧愚公移山)
(使之(愚公)止(停止)。
)
21.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
(使黔首(百姓)愚(愚昧无知)。
)
22.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死(死者)生(复生),使骨(白骨)肉(长肉)。
)
23.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括(赵括)将(任统帅),使之(“之”代“赵括”)将(任统师),
使赵(赵国)破(破败)。
)
24. 死心塌地(成语)
(使心死,使地塌)
25.惊天地、泣鬼神。
(使天地惊(震惊)。
使鬼神泣(哭泣)。
)
26.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老子)
(使民明(聪明)。
使之(民)愚(愚蠢)。
)
27. 外连横而斗诸侯。
(过秦论)
(对外实行连横的策略,使六国诸侯互相斗(争斗)。
)
28.汗牛充楝(成语)
(使牛汗(流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