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唐诗宋词三百首》阅读检测题一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必读书目《唐诗宋词三百首》阅读自测

六年级下册必读书目《唐诗宋词三百首》阅读自测

寒假六年级下册《唐诗三百首》阅读自测题及参考答案卷首语2019年秋学期开始,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课堂。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这么一句话。

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教材的语文大量增加古诗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

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

明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

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2018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古诗文都是我们小学生背的一、填空题。

(64分)1.海内存知己,。

2. ,儿女共沾巾。

3.羌笛何须怨杨柳,。

4. ,天涯共此时。

5. ,波撼岳阳城。

6.但使龙城飞将在,。

7.蓬头稚子学垂纶,。

8. ,报得三春晖。

9. ,宝瓷杨花转。

10.人有悲欢离合,。

11._ ,千里共婵娟。

12.晴川历历汉阳树,。

13. 飞流直下三千尺,。

14.长凤破浪会有时,。

15. 天生我材必有用,。

16.无可奈何花落去,。

17.泪眼问花花不语,。

18.六朝旧事随流水,。

19.细看来不是杨花,。

20. _ ,曾照彩云归。

21. 桃花一簇开无主,。

22. 落霞与孤鹜齐飞,。

23. 潮平两岸阔,。

24. 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25. 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

26. 采得百花成蜜后,。

27.,青山郭外斜。

28. 会当凌绝顶,。

29.此曲只应天上有,。

30. ____________ _ ,润物细无声。

3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3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33. 春节时,我们吟: , 。

34. 中秋时,我们吟: , 。

35.春雨时,我们吟: , 。

36.冬雪时,我们吟: , 。

37.思念时,我们吟: , 。

38.送别时,我们吟: , 。

39.著名女词人《夏日绝句》中“ , 。

”鲜明提出做人的价值取向。

40.古诗中有哲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以“,。

唐诗三百首鉴赏教案

唐诗三百首鉴赏教案

唐诗三百首鉴赏教案引言: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创作于唐朝,代表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收录了许多优秀的唐诗作品的选集,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经典诗歌的鉴赏来培养学生的诗歌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本教案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素养,提高他们对唐诗的鉴赏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提升其文学修养;3. 通过欣赏唐诗,让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唐诗的特点与鉴赏方法2. 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3. 唐代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3. 分组讨论与分享4. 互动问答与答辩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唐诗的特点与鉴赏方法(教师讲授,约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如艳丽的意象、含蓄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2. 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鉴赏方法,包括对韵律、格律和诗意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感受。

第二节: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约30分钟)1. 学生阅读并分析《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经典作品;2. 学生可以通过划重点、注解和解读等方式,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并进行个人思考与感悟。

第三节:唐代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分组讨论与分享,约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唐代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进行讨论;2. 每个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问答;3.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第四节:课堂活动(互动问答与答辩,约3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唐朝的画作或石刻,要求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2. 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互动问答,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唐代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3. 学生分组进行答辩,辩论是否唐代的艺术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阅读检测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读书吧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导读、检测及答案卷首语2019年秋学期开始,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课堂。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这么一句话。

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新教材从一到六年级语文教材,增加了《快乐读书吧》必读必考内容,很多小学读过的必读书内容,全国中考、高考这几年都有涉及。

教育部最新发文规定:中考、高考将适当涉及小学内容。

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下面以四、五、六年级必读书相关中考真题为例:是我们四、五、六年级的必读书目!事实证明,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以后,阅读和不阅读对成绩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了。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在外面上数学培训班,很多成绩较好的孩子,校内数学考试根本不相上下。

反而是语文,从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能坚持有效阅读的孩子并不多。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对于阅读少、不读书、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

教改后考察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考察全科素质成不知各位有没有关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很多名著都是我们小学的必读书目!《唐诗宋词三百首》导读一首唐诗百读不厌,一首宋词千年传颂。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青莲居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

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感受到了春花的鲜艳芬芳。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它们也许是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嘱托;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

古诗三百首教学设计教案

古诗三百首教学设计教案

古诗三百首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古诗三百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3.通过学习古诗三百首,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和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古诗三百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古诗三百首概述1.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基本了解情况。

2.古诗三百首的背景知识(10分钟)教师介绍古诗三百首的产生背景,讲解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古诗三百首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介绍《古诗三百首》编辑的目的和原则。

3.古诗三百首的特点(15分钟)讲解古诗三百首诗歌的体裁、题材和风格特点,如乐府、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通过分析几首典型的古诗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艺术特色。

4.古诗三百首的分类(15分钟)以朝代为线索,介绍古诗三百首的分类方式。

通过示意图的方式,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古诗三百首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5.小结(5分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时:古诗三百首选读1.导入(5分钟)通过显示一些古诗的题目和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古诗名篇选读(30分钟)选择10首古诗名篇进行选读,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等。

每首诗先由教师朗读,然后学生自己朗读,并进行诗意翻译和情感体会。

3.欣赏鉴赏(20分钟)通过讲解古诗的意境、形象描绘和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鉴赏。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小结(5分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通过古诗三百首的选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三课时:古诗三百首创作1.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回忆和朗读已学过的古诗名篇,调动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唐诗三百首诗歌教案

唐诗三百首诗歌教案

唐诗三百首诗歌教案尊敬的教师: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学艺术价值。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被誉为“诗的天国”。

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情感陶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和理解唐诗三百首,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唐诗三百首的概况和特点;- 学生掌握若干首精选唐诗的背诵和朗读;- 学生能够分析和理解唐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唐诗,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背诵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感悟;- 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唐诗的过程中,体验文学的美和人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美好的情感和品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若干首精选唐诗的背诵和朗读;- 学生能够分析和理解唐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唐诗的深层含义和人文内涵;-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和欣赏唐诗。

三、教学准备1. 课本:整理若干首精选唐诗,并标出诗歌背景和主题;2. 多媒体设备:课堂展示和播放音频;3. 黑板和白板:用于记录学生的观点和展示诗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精选唐诗的音频,引起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观赏相关图片或制作唐诗的PPT,让学生对唐诗的风格与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课堂阅读与朗读- 教师选一首精选的唐诗,朗读并解读其含义和艺术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相关的唐诗,并尝试朗读;- 学生分组朗读,突出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诗歌解析与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分享每个人对于诗歌的理解;- 学生向全班展示并讲解自己选定的一首唐诗,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

六年级语文《唐诗三百首》诗歌朗诵教案

六年级语文《唐诗三百首》诗歌朗诵教案

六年级语文《唐诗三百首》诗歌朗诵教案第一节:课堂准备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韵律,提高朗诵技巧和语感。

教学重点:学习唐诗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语感。

教学准备:《唐诗三百首》课本、黑板、粉笔。

第二节:导入与激发1. 制造气氛:播放一段优美的古琴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的韵律之美。

2. 提问:请学生回忆一下他们所学过的古代诗歌,例如《孔雀东南飞》、《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介绍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第三节:新课呈现1. 导入:通过呈现几首著名的唐诗,如《春晓》、《登鹳雀楼》等,向学生展示唐诗的美丽。

2. 解读:通过讲解诗歌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让学生了解唐诗的魅力所在。

3. 吟诵: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吟诵这些唐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押韵和韵律。

第四节:学习与实践1. 分组朗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诵。

2. 合作讨论:学生朗诵完毕后,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节:巩固与拓展1. 韵律游戏:通过教师出示不完整的诗句,让学生补全并快速朗诵出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2. 创作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或所见所闻,进行短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六节:总结与作业1. 总结: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并进行小结。

2. 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背诵一首《唐诗三百首》中的诗歌,准备下节课的朗诵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唐诗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通过朗诵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同时,通过合作讨论和创作活动,学生的语感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很好的锻炼。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优秀的唐诗作品,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六下《唐诗宋词三百首》阅读试题

六下《唐诗宋词三百首》阅读试题
A似曾相识鸟归来B似曾相识雁归来C似曾相识燕归来
2.《七步诗》的作者是()。
A曹植B曹丕C曹操
3.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A花重绵阳城B花重锦州城C花重锦官城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A因为B坐下C座位
5.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17.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枫桥夜泊》
,还有《泊船瓜洲》,
18.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写的《■〉委婉地控诉了对现
实的不满,对国无良将的感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他写 的《,现在已成为千古名句。
19.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
四、连线题。(10分)
1.将诗人与对应的称号连在一起。
诗佛
杜甫
诗魔
王维
诗鬼
白居易
诗仙
李贺
诗圣
李白
2.用线将诗句和试题、作者分别连在一起。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黄鹤楼》
韦应物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石灰吟》
王安石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
崔颢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抒发了诗人曹植心情急躁的思想感情。 (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中的诗句。 ( )
9.“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国秦代起义的领袖,人称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 ( )
10.“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了诗人林升对南宋王朝统治者腐 朽生活无尽的谴责。 ( )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讲课教案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讲课教案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年代】盛唐【作者】李白【体裁】诗歌作品原文【明代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床:有五种说法。

⑴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⑵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⑶床即窗的通假字。

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译文】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

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

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唐诗宋词三百首》阅读检测题一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只填序号)。

(60分)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1)春色(2)梨花(3)雪景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的“楼”指的是()
(1)阅江楼(2)鹳雀楼(3)黄鹤楼(4)滕王阁
3. 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1)多少楼台烟波中(2)多少楼台风雨中(3)多少楼台烟雨中
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1)阴山(2)边关(3)燕山
5.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1)花重绵阳城(2)花重锦州城(3)花重锦官城
6.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登高》(3)《蜀相》
7.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1)王勃(2)李白(3)白居易
8. 下列诗句中不是写雪的一项是()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1)因为(2)坐下(3)座位
10.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鹜”指什么?
(1)大雁(2)天鹅(3)鸳鸯(4)野鸭
1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1)王维(2)王之涣(3)王勃(4)王昌龄
12. 诗人王维人称()
(1)诗鬼(2)诗圣(3)诗佛(4)诗魂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王昌龄《出塞》(3)杜牧《江南春》14.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时()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

(1)李贺(2)李清照(3)李商隐
16.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1)李延年(2)李龟年(3)崔九
17.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

(1)岳飞(2)辛弃疾(3)陆游
18.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1)红色(2)花(3)树叶
19. “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2)天下(3)天涯
20.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1)高适(2)岑参(3)王昌龄
二、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的是现在的山东省。

()
2.《回乡偶书》和《咏柳》都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

()
3、“每逢佳节倍思亲”和“低头思故乡”都是写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的“佳节”是指中秋节。

()
5、《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王维写的。

()
6、王昌龄是以写边塞诗而闻名。

()
7、“虞美人”不是词牌名。

()
8、《春望》中“烽火连三月”的后一句是“家书抵千金”()
9、“两岸猿声啼不住,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

()
10、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合称“初唐四杰”()
三、把下面的诗题诗句与作者用线连起来。

(20分)
《春夜喜雨》陈子昂儿童相见不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贺知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淡妆浓抹总相宜
《回乡偶书》苏轼好雨知时节
《登幽州台歌》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活动目
标:
1、初步学唱歌曲,体验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亲密情感。

2、感受歌曲的韵律,引导幼儿大胆地用动作表现音乐,体验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妈妈图片音乐小嘴巴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
二:基本部分
1、让幼儿唱一唱关于妈妈的歌
2、老师唱关于妈妈的歌,幼儿倾听
唱:妈妈呀妈妈呀,我要亲亲你,亲亲你的额头,摸摸你的脸,亲亲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脸,亲亲你的嘴巴,摸摸你的脸提问:刚才宝宝们都亲亲了妈妈的哪些地方呀?(幼儿逐一说出额头、鼻子……)
3、用小手做小嘴巴,老师唱歌,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
让幼儿说一说先亲了妈妈哪里?(额头)然后是鼻子,最后是嘴巴。

4、在黑板上出示妈妈的图片,听音乐,老师唱歌,往妈妈的额头,鼻子,嘴巴上贴上小嘴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