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一轮复习课件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20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岳麓版的全部内容。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A[据材料“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同根同源,故A 项正确;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不能反映儒学与百家思想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并没有反映出百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先秦学术思想发展”不能代表古代所有时期的学术状况,故D项错误.]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 础。同时,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 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后世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启示
尽管后世封建王朝在统治思想上有所调整和发展,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仍然得以传承和 发扬。例如,宋明理学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进一步强调了“天理”、 “人欲”等观念,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择题
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B.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D.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研究中心,但鲁国自始至终是弱国。楚国一直重视发展 军事和农业,并以“筚路蓝缕”的精神与北方诸强争雄。最终,楚国把兼并战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先后灭掉它国四十余。
答案解析
C.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 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D.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形成时期。
答案解析
• 非选择题解析 •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
兼并战争。同时,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各国纷纷 进行改革或变法,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2)楚国的兼并战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其次,它扩大 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此外,楚国的兼并战争也为后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废除其他思想学派,只推崇儒家学说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它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7
抓基础——主干知识
夯实基础 理清要点
ppt精选
28
ppt精选
29
1.背景:汉初“□15 无为而治 ”的思想到汉武帝时已
不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16 积极有为
的政治思想成
为时代的需要。
ppt精选
30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思想来源:把道家、□17 法家 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
到儒家思想中。 (2)主要内容
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ppt精选
1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精选
2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精选
3
明备考方向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ppt精选
5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ppt精选
6
抓基础——主干知识
夯实基础 理清要点
ppt精选
7
ppt精选
8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1 士 的活跃和受重用。
ppt精选
35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一个核心:天人感应。,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小国寡民
• ③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 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相对的
• (2)战国:庄子。
• 世间万物都是____________,放弃差别观 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 3.法家
• (1)战国:韩非子。 • ①主张:主张君以主法要治_国_______,提出了系 统的法治理论。
•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 [学法引领] •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 族;小生产者。
•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 三、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背景
准 的形成
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统思想的史实
面。西汉时经董仲舒的改造,
考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
纲 争鸣
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
要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
求想
统思想
02
基础攻关
主干梳理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 (1)特点
•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 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题三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根据三则史料,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史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 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
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
新儒学对加强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央集权和国家统
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
一及民族精神的
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
主题二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史料一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教你读史] 史料一强调只
贼无有。
要做到清静无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不忧民,就能治理
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好社会,核心是
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治”。
主题一
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民本主张。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孔
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是“仁”。
宽、信、敏、惠。……”
史料二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 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⑤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 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思__想__解__放___运动。百家争鸣奠 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_传__统__文__化__的__源头。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史料解读 史料一信息“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 说明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土地私有开始获得承认; “弑 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反映了分封制崩溃,出现了诸 侯争霸的现象; “文学游说之士”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士” 阶层的崛起。
史料二反映私人办学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由“学在 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变化。
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核心)和“民贵君轻” 孟子 的民本思想。 伦理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说 政治思想:施政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 思想。 荀子 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的唯物思想
[辨析比较]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同 异
项目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 图解历史 ] 图
中国古代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示意
要点一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
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 自如……慎到、 环渊之徒七十 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民本思想 人性论
目的
为政以德 性相近
维护奴隶主贵 族统治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君舟民水 性本恶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 兴地主阶级统治
(2)道家。
代表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老子 辩证法思想:事物的矛盾对立与转化。 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 民社会 庄子 哲学思想: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价值观念:崇尚自然和精神自由
明清之 际的儒 学思想
2.既要关注历代儒 学演变中思想主张 的差异,也要关注 儒学主张的共性。 3.不同时期儒学发 展的历程、特征及 影响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讲义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体系构建[主旨概览]一大主题:古代中国思想、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两条主线: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的演变;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大重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古代科学成就;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早期儒学的形成3.(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体现;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