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1

2、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 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3、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 序?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
么?
不能。
这里运用了逻辑顺序。作者把决定物候 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 小,依次排列。
六、积累运用 ,写作迁移: 要求:
1、用一句话写出季节特 征或景色特点;
2、语言准确生动。
果园里的苹果熟了, 果实累累.远远望去,一 个个苹果像一个个小红 灯笼,多好看呀!
1
2
3
4
七、 你是生活
的有心人吗?你知 道多少谚语?说来 听听.
古诗中的物候知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烈日炎炎
金黄一片
白 雪 皑 皑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春夏 秋冬
一年有四季, 四季景不同。
秋枫 冬 梅
春柳 夏荷
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 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 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竺可桢
•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 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重点字词
3.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重点字词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 美好景象。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段:说明对象:物候现象;按时
间顺序;介绍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生动形象优美,引
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第二段思考:1、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2、 本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用了什么表达方 式?4、用了哪些修辞方法?5、语言特点如何?
1、“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 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 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 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2、举例子。 3、说明、描写。4、比喻、排比、 拟人。 5、生动形象。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
•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 子的日期; 3.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 便利山区农业的发展。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说明顺序
一(1-3)、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二(4-5)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 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 “物候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观测 (guān) 播种 (zhŏng) 道观 (guà n) 耕种 (zhò ng)
) 差劲 (chà 参差 (cī)
(luò ) 落叶 (chā) 差异 丢三落四 (là ) 差遣 (chāi) 落枕 (là o)
次 第:一个挨一个地。 孕 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 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 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消失了鸣
课文第一部分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 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 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产生了浓 厚兴趣。 运用描写,拟人的笔法,生动 形象深入浅出说明科学知识,是科普 说明文常用的手法。
二.研究课文第二部分
物候研究有什么重要性?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
举列子 物候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应用在农事动比 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是按照什么 顺序来安排的 ?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主 次
2、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 生物的生命活动 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 科学。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 的物候知识:
• • • • “清明前,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龟背潮,下雨兆。
•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 馒头云,天气晴。
物候学 重要性
空间
时间
逻 辑 顺 序
意义
方 法
举例,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引用 生动形象
语言: 优美典雅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 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 要内容,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 类型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 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0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0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10篇说课稿是教师与观摩者之间有效沟通的工具,能够帮助观摩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一、课文主旨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

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

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

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

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露出事物进展、转变规律的文章。

这种说明文,要紧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那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相关资料物候,要紧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转变对节候的反映。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苏醒、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移等均与节候有紧密关系。

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转变关系的科学。

二(一)走近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那时培育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材。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踊跃提倡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题目解读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原文题目是《一门丰收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非常丰硕的物候现象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各类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熟悉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先的题目改成“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乐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种文章的特点。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萌.发(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 簌.簌( ) 风雪载.途( ) 周而复始.( ) 草长.莺飞( )谚.语( )候.鸟( ) 2.说明词语:载途: 簌簌: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衰草连天: 草木枯荣:草长莺飞: 年年如是:3.给以下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⑴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 果实的时期。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16《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点滴思考。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

作者把“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由现象到本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把本来生涩难懂的科普知识阐释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本课教学,教师要在学生以往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和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默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课文收集农谚,了解相关的物候知识,联系生活,体验反思,培养他们注重观察积累、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制定以下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培养筛选信息能力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和知识积累,领悟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4、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以及培养学筛选信息的能力。

2、领悟物候学相关知识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比较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明对象;理顺序;筛信息;理解物候和物候学一、导入新课:1、导语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在我国著名的气象学专家竺可桢看来,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那么大自然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篇文章,一起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及作者)2、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由他倡导并组织起统一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谜,( A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整体感知
•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
整体感知
•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
候学。 •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
竺可桢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 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 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 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 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 的科学态度。
第一课时
筛选信息理要点
作者简介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预报农时
安排农作物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引种植物
减轻虫害
便利农业发展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 象的理解。
•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 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第二课时
探究事理明技巧
预习与交流
•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 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 节,但诗人却意外的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刚 盛开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无处寻 觅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 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预习与交流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 ①物候观测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
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B )得多。 •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B )
是必要的。 •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 ③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
翘尾巴 qiào 鬓毛衰 cuī 落枕 lào 差遣 chāi 参差 cī
预习与交流
解释下面的词语
•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 载途: • 阿公阿婆,割麦割禾: • 农谚: • 生态学: • 衰草连天: • 周而复始快的样子。 •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 销声匿迹:这里只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 阿公阿婆,割麦割禾:这里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 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 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 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 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 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 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预习与交流
读准字音。
zhú zhēn
竺可桢
jīng
经度
wěi
纬度 yīng 草长莺飞
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 农谚:有关农业的谚语,使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
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相互
关系的科学。 •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
景象。
预习与交流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 ①物候观测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

草木荣枯
zài
载途

簌簌

销声匿迹
hòu
候鸟
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 蓑衣(suō) 纬度(wěi) 忌讳(huì) 候鸟(hòu) 诸侯(hóu)
连翘(qiáo) 阻挠(náo) 销声匿迹(xiāo) 悄然无声(qiāo) 难测(cè) 侧面(cè)
多音字
• 连翘 qiáo • 衰草 shuāi • 丢三落四 là • 差异 chā • 差劲 chà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 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 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 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 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这几个因素能调换顺序吗?
1、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的重要性。 •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形象
来临的因素。 •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
意义。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 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阅读小标兵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 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 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 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大 自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纬度的差异
然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经度的差异
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
是必要的。 •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 ③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
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预习与交流
•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
重要性。
预习与交流
•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预习与交流
•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