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标要求]❖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地表形态❖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二、过程与方法能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2. 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的判断2.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
[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 列表比较分析3.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貌景观照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学会利用景观图分析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2.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吗?其实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像雕塑师把粗毛胚塑造成多姿的地表形态,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塑造手法.那外力作用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表现手法那?[自主学习]1.外力作用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外力作用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泉,是什么神奇力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明发源地的那?请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实践活动] 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旅游第一批旅行路线:沿黄河沿线自上游到下游欣赏自然风光第二批旅行路线:欣赏我国大西北地貌,【合作探究】(一)1.举例说出流水侵蚀形成地貌有哪些?2.分析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河谷的特点(河谷深\浅,宽\窄)(二)1.河流的山口处、中下游、河口处分别形成什么地貌?2.结合教材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3.比较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异同(形状、位置、物质组成)(三)想一想风力侵蚀会形成那些地貌?(四)1.黄河为何多泥沙?2.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怎么来的?3.分析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壱)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弐)过程与方法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学会利用景观图分析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2.使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趋利避害,使自然规律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只有内力作用我们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吗其实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则像雕塑师把粗毛胚塑造成多姿的地表形态,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塑造手法.那外力作用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表现手法那?[自主学习]1.外力作用类型有.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3.外力作用的表现.(师)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泉,是什么神奇力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文明发源地的那?请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课堂实践活动] 两位导游带领大家旅游第一批旅行路线:沿黄河沿线自上游到下游欣赏自然风光第二批旅行路线:欣赏我国大西北地貌,【合作探究】(壱)1.举例说出流水侵蚀形成地貌有哪些?2.分析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河谷的特点(河谷深\浅,宽\窄)(二)1.河流的山口处、中下游、河口处分别形成什么地貌?2.结合教材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3.比较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异同(形状、位置、物质组成)(三)想一想风力侵蚀会形成那些地貌?(四)1.黄河为何多泥沙?2.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怎么来的?3.分析新月形沙丘的特征。
【小结】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地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师)外力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和内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然而人类活动却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能目标】
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
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
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
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_【课堂实录】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差异,说明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等;2、理解地壳运动,掌握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形成地貌及其实践意义;3、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内力作用过程,辨别地质构造基本形态;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部位;3、通过图片展示,结合各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整合知识,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图片欣赏,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建立内力与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3、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质构造中“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模拟实验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讲授法学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概念等基础知识,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展示云贵高原、张家界、大兴安岭、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图片设计意图:欣赏不同地貌景观图片,感受自然美景,放松心情,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准备。
过渡:今天,我们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地球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演变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着?这就是我们本节需要学习的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师:地球表面形态在不断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拓展: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某一作用占优势。
有的表现以内力作用为主,如不断上升的珠穆朗玛峰,有的表现以外力作用为主,如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
总的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其中,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地壳运动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教学设计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2)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2)分析不同地区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各种地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地理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地貌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黄河三角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2、知识讲解(1)内力作用①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②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详细讲解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通过动画演示板块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如喜马拉雅山是由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④岩浆活动:介绍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火山地貌。
⑤变质作用:简要说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岩石的性质发生改变。
(2)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②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③风化作用:解释风化的概念,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理解内外力作用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理解内外力作用
本节重点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地表形态即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基础上侧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塑造,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本节难点是理顺地质过程。
需要教师在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时渗透“变化”与“综合”的观点。
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综合的观点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具体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结合实例”分析是最佳途径,如结合某大型山脉的形成,分析内力作用对山脉形成的影响;结合某河流地貌,分析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同时初步建构起综合思维的深度应用。
【教学设计】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地理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差异,说明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等;2、理解地壳运动,掌握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形成地貌及其实践意义;3、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内力作用过程,辨别地质构造基本形态;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部位;3、通过图片展示,结合各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整合知识,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图片欣赏,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建立内力与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3、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质构造中“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模拟实验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讲授法学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概念等基础知识,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展示云贵高原、张家界、大兴安岭、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图片设计意图:欣赏不同地貌景观图片,感受自然美景,放松心情,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准备。
过渡:今天,我们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地球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演变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着?这就是我们本节需要学习的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师:地球表面形态在不断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拓展: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某一作用占优势。
有的表现以内力作用为主,如不断上升的珠穆朗玛峰,有的表现以外力作用为主,如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
总的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其中,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地壳运动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
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
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采用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略
〔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方法:
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
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
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
褶皱背斜
向斜
断层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
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
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2)在工程建设方面:
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教师归纳)褶皱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产物,有些地区,褶皱形成后又会经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最终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状况。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可概括为:背斜找油、向斜找水、隧道水库避开断层。
三、外力作用的表现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展示说说各种地貌形成地区和形成的原因。
1.主要表面的形式:、、、、、、
作用因素形成地貌举例
流水作用: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风力作用: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教师)小结、归纳:地貌的形成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
类活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造地表形态。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举例后果你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认识
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
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本节课小结:
从以上可以学到地表中的各种形态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
平地填平,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
了不同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识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方能趋利
避害,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
【当堂达标】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A.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B.地球本身的重力能
C.地球外部,主要是天体引起造成的
D.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下列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
C.沉积作用D.地壳运动
3.下列地貌中,属于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是:()A.东非大裂谷、泰山、山麓冲积扇
B、汾河谷地、庐山、华山
C、渭河平原、大别山、华山
D、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下列属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瀑布B.峡谷
C.沙丘D.梯田
5.下列各组地理现象属于地质构造的是:()A.火山和地震B.断层和滑坡
C.山崩和泥石流D.褶皱和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