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叫读后感
什么叫做读后感

什么叫做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者在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观看一部电影、一幅画作后所产生的感受和思考。
它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是对作品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理解和反思。
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的个人感受和体验,因此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特的。
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情节的感慨,也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思考,还可以是对作者意图的解读。
它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简单评价,更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而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读后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受到读者个人的背景、经历和情感状态的影响。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读后感。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解方式,对作品的感受也会因此而有所差异。
因此,读后感是一种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表达形式。
读后感并不要求读者对作品有深入的文学分析或哲学思考,它更注重读者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读者可以通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悲伤、愤怒、震撼等情感,也可以通过读后感来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思考和启示。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都可以成为读后感的内容。
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回应,也是对自己的思考和成长的记录。
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思考自己在作品中所看到的问题和困惑。
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读后感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是公开的。
私人的读后感是读者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可以用来记录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公开的读后感可以通过书评、博客、微博等形式来分享给他人,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通过公开的读后感,读者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他人的观点和反馈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读后感是一种与作品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被动接受,更是对作品的主动思考和理解。
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与作品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
读后感的基本写法-读后感模板

读后感的基本写法-读后感模板
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通常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这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内容的思考和感受的总结和表达,是对书中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评价和思考。
下面是一个读后感的基本写法模板,供大家参考:
1. 书籍信息。
在这一部分,简要介绍一下所读书籍的基本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出版时间等。
2. 读书心情。
在这一部分,可以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比如是否引起了共鸣,是否有新的认识,是否有所启发等。
3. 内容概要。
在这一部分,可以简要概括一下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
4. 主题思想。
在这一部分,可以谈谈书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以及自己对
这些主题和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5. 人物评价。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包括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的评价。
6. 个人评价。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整本书进行总体评价,谈谈自己对这本书
的喜好程度以及对作者的评价。
7. 参考价值。
在这一部分,可以谈谈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以及对自
己的人生、学习等方面的帮助和启示。
通过以上模板,我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所读书籍的感受和
体会,让读后感更加有条理和丰富。
希望大家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能够参考这个模板,写出更加精彩的读后感。
读后感的雅称

读后感的雅称读后感这玩意儿,咱平常都叫它读后感,可要是给它换个雅称,那能叫啥呢?我觉得吧,可以叫“心灵回音壁”。
为啥这么说呢?你想啊,咱读完一本书,心里头总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受,就像对着一堵墙大声呼喊,然后能听到那一声声的回音。
这读后感不就是我们内心想法的回音嘛!就拿我最近读的一本小说《平凡的世界》来说吧。
一开始,我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没想到越读越入迷。
书里的孙少平和孙少安兄弟俩,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为了生活努力拼搏,那种坚韧和不屈,真的让我特别感动。
读完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心里的感受写下来。
我写着写着,突然就觉得,这读后感不就是我和这本书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嘛。
我把书里触动我的那些情节、那些人物,还有我自己的思考,一股脑儿地都倒了出来。
这时候我就明白了,读后感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和作者,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它也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内心深处的那扇门,让我发现自己以前没注意到的想法和情感。
还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读后感的作业,让我们读《骆驼祥子》然后写感受。
我身边有个同学,他可犯愁了,说:“哎呀,这读后感咋写啊,不就是把书里的内容抄一遍,然后说几句喜欢不喜欢嘛。
”我当时就笑了,跟他说:“你可别这么想,读后感是让你跟这本书交流呢,你得把心里真正的想法说出来。
”结果他听了我的话,认认真真地重新读了一遍书,写出来的读后感那叫一个精彩。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觉得读后感是个头疼的事儿了。
再比如说,读《老人与海》的时候,我被老渔夫桑提亚哥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震撼。
我在读后感里写道:“桑提亚哥就像一个倔强的战士,哪怕面对再大的风浪,也绝不退缩。
他让我明白了,人生有时候就像一场战斗,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去战斗。
”写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充满了力量。
所以啊,读后感这个“心灵回音壁”,真的是个特别神奇的东西。
它能让我们在阅读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声音,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读后感的基本格式

读后感的基本格式读后感是指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其内容、观点、情感等方面的感受和体会的总结和表达。
写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思考和理解,并与他人分享。
下面是读后感的基本格式。
1. 开头在读后感的开头,可以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例如作品的名字、作者的姓名、出版时间等。
同时,也可以简要概括作品的主题或者核心观点,为之后的阐述做铺垫。
2. 概括作品内容接下来,可以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可以围绕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运用的文学手法等方面进行描述。
要注意逻辑顺序,将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给读者以直观的了解。
3. 阐述个人感受在这一部分,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可以从情感、观点、启发等方面入手,进行个人独立的思考和理解。
可以谈谈作品对自己的触动,或者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对自己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阐述自己对作者观点的认同或者不认同,并给出对应的理由和分析。
4. 分析作品特点在这一部分,可以对作品的独特之处进行分析。
可以从语言风格、文学手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阐述。
可以讨论作者的独特写作技巧,作品的思想内涵,或者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等。
通过分析作品特点,进一步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5. 给出评价在读后感的结尾,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
可以表达对作品的赞赏或者批评,并给出具体的理由和论据。
可以谈谈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或者对作品对读者的启示和价值的评价等。
但是要注意客观公正,在给出评价时,要有具体的依据支撑。
6. 总结观点最后,在整篇读后感的结尾,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对作品的主题和核心观点的理解。
可以表达自己的收获和成长,或者对作品的期待和建议。
通过总结观点,对整篇读后感进行一个完美的收尾。
以上是读后感的基本格式。
当然,写读后感不仅仅局限于这种格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
最重要的是,要真实、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能够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考传达给读者。
读后感怎么写300字(21篇)

读后感怎么写300字(21篇)读后感怎么写300字(通用21篇)读后感怎么写300字篇1什么是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可以对故事内容稍作介绍,对人物和书进行一个整体评价。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原。
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
(2)亮明基本观点。
喜欢哪个故事片段,是什么感动着你,说出文章中的哪个情节吸引了你(概写),你是怎样被感动的,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突出细节,写好感人点)详写(3)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读完这本书后,你会怎么做,或者将对你有什么改变。
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详写读后感怎么写300字篇2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
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
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
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
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什么叫做读后感

什么叫做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者阅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其他文学作品之后,对其内容、风格、情感等方面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学作品评论形式。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解读,同时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读后感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它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简单理解和解读,更是读者个人情感、思想、价值观与作品融合的过程。
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将作品中的思想、主题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读后感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包括对作品的主题、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述。
读后感并不要求完全客观地评判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更注重读者自身的主观感受和思考。
因此,读后感可以充分展示读者的文学素养、思维方式和个人情感,是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奇妙的心灵碰撞。
阅读一本好书后,读者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分享与他人对作品的交流和讨论,这也是读后感的一种重要作用。
读者通过读后感可以了解他人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看法和感受,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写读后感的过程也是一种思考和提升的过程。
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对所读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动机和情感,思考作品与生活的联系和启示,思考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反思,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读后感是读书的重要环节,它大大丰富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读书并写读后感,读者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因此,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评价和评论,更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
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家进行对话和交流,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读后感是阅读的重要产物,也是读者个人理解和感悟的表达,同时也是丰富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总之,读后感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表达形式。
二年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

二年级学生如何写读后感一、什么是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完一部作品后,针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内容所产生的感想、体会和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体现。
它不同于读书笔记,更偏向于读后心得体会的总结。
二、为什么要写读后感写读后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读者将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反思化为理性的文字表达,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同时,写读后感也是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二年级学生写读后感的步骤1.阅读书籍: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和兴趣的书籍,认真仔细地阅读。
2.理解内容: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进行理解,可以辅助家长或老师帮助解释。
3.思考感想:仔细回想整个阅读过程,思考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对书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
4.写作结构:根据读后感的要求,按照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合理布局,确保逻辑清晰。
5.适当发挥:在写作中,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展示个性化的思考。
6.修改润色:完成初稿后,进行修改和润色,检查语法、逻辑等方面的错误,确保表达准确清晰。
7.反复推敲:最后,在提交之前,多次反复看稿,确保达到了表达的深度和准确度。
四、写读后感的技巧与注意事项1.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语言要简练明了,易于理解。
2.抓住关键信息:在书中进行感想时,可以抓住一些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帮助展示对作品的理解。
3.注重感情表达:在表达个人感受和观点时,可以适当注重情感表达,让读者更加投入。
4.避免敷衍了事:写读后感不是完成任务而已,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敷衍了事。
5.尊重个人独立观点:每个人的感受是主观的,尊重自己的独立观点,勇敢表达。
五、结语写读后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希望二年级的小读者们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文字成为展示内心世界的桥梁。
读后感是什么意思- 怎么写

读后感是什么意思? 怎么写1.读后感是什么意思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2.写好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现实针对性、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执行力》读后感不找借口找方法体现的是“什么叫执行力”这篇短文中的一位退伍军人的形象写照,其中的观点让我倍受启发,受益颇丰写下了这篇执行力的读后感。
执行就是有结果的行动。
作为一名木材公司的新职员来说,这位退伍军人在对待公司副总裁的开玩笑似的给他安排一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应付他的应聘时,他没有灰心,没有感到无助,而是毅然的接受了工作,并“保证完成任务”。
在对待公司总裁安排的一项信息有误、甚至故意刁难的任务时,他没有找任何借口,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体现出服从、诚实的态度和负责、敬业的精神。
结合到我们工作实践中来说,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所以要提高我们个人的执行能力,就必须解决好“想执行”和“会执行”的问题,把执行变为自动自发自觉的行动。
依我个人来说,我所匮乏的就是这种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常常在自己心血来潮时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工作目标和计划,计划书看起来是即符合实际又富有挑战,可是往往执行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进展难度的增大,自己就会慢慢放松、甚至慢慢放弃。
学了执行力,让我明白:成功者常改变方法而不改变目标,失败者常改变目标而不改变方法。
看完《什么叫执行力》我决定摒弃惰性,培养自己的自觉习惯,其实偶尔的偷懒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每次都找到偷懒的理由。
在工作当中我们常有的状况就是:面对某项任务,反正也不着急要,我先拖着再说,等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再做就可以了,但是在这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养护成了拖拉办事的风格,找到了偷懒的理由,那么习惯就成了自然,这是一种消极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养成说到做到的好习惯。
篇二:《如何说》读后感版本一:这个暑假我最大的收获恐怕就是拜读了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莱斯利·玛兹丽施和阿黛尔·法伯共同撰写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看完这本书后,发现这本书的确与其他教育书不同,为了帮你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它用了好多种丰富又有趣的形式,有很多实例,除了文字,还有的以漫画形式出现,每段内容之后还安排了各种练习题,让你在实际运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每章节末尾作者还总结了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小故事,另外还配有作业题,让人读起来很生动,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
我想正确的教育观念也会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吧。
有很多地方,都会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好象心中茅塞顿开,或者说,更加坚定了我以前已经建立起来的某些观念。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自己的感受。
”全神贯注地倾听,学会了解、体会并且接受孩子的感受,不要想当然的否定它。
如果孩子的感受不断地被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当我们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
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鸣,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
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有时,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去否定孩子的感受,那完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结果,我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让孩子自己成长。
“父母要把握说话语气。
”我想,作为一个老师,“恰到好处”的语气同样重要。
所谓语气“恰到好处”就是说,老师要将商量、鼓励、信任的语气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比如,孩子没考好时,如果老师用质问指责的语气说:“怎么就考这么点成绩!”会让孩子觉得潜台词就是“你怎么这么笨!”被人贴上了“笨”的标签,什么自信心都会受挫。
如果换上一种柔和、鼓励的语气:“怎么就考了这么点成绩呢?”就表示潜台词是“没关系,咱们来找找原因,下次好好考。
”这么做的时间长了,就算是再没自信的孩子,慢慢也会信心倍增。
“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
不要把孩子看成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作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代替惩罚的七种方法:(1)想出一个点子来让孩子帮忙。
(2)表示强烈的不满,但不进行人身攻击。
(3)阐明你的期望。
(4)给孩子指出补救的方法。
(5)让孩子做出选择。
(6)采取行动。
(7)让孩子体验到不良行为的后果。
在暑假里,我尝试着在小侄子身上试了几次,真的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思想和方法也将会带给我和学生之间融恰的相处。
“赞赏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样的教育是他们乐意接受的,而且能令成人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呢?――这就是赞赏孩子。
因为孩子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
成人的态度是孩子对自身言行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赞赏是激发孩子内心张力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力。
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所以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上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成人,特别是家长、老师的关注和赞赏。
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赞赏孩子是促使他们能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教师赞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感动,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学生一旦受到赏识,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长久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版本二:花了很长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因为所述内容是我所看过的家教书中最仔细与实用的,所以就没有按往常一样快速地看完这本来书。
每次看完一章,对有用的内容我都是标注出来。
因为在与孩子相处中,总是有很多的不融洽,所以在日常也开始试用书中的方法,大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父母态度的改变、讲话方式与语气的不同尽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促使我认真、细致的看完了全书,并对书中的精华加以记录,用于提醒自己。
第一章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1、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
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与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与感受,从面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3、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很多时候你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
通常父母会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孩子的愿望代替逻辑学的解释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有时,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所有的感觉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我看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第二章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1、描述:描述你所看到的或描述问题当人们不断指出你做错的时候,你往往会有抵触情绪,而不太愿意去做你应该做的,如果只向你描述问题,你就能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面。
大人描述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去做。
2、提示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当我们给孩子们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4、说出你的感受不要评价孩子的个性和人品孩子们愿意听到父母的真实想法。
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变得更诚恳,同时也不会伤害别人。
(注:父母只描述自己的感受才会有效。
我们可以用“我”或“我觉得......”这样的词语)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们还是可以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的。
5、写便条有时候,文字比口头说更有效。
“说话的态度和所说的话一样重要。
父母厌恶的眼神、轻蔑的语调能很深地伤害到孩子。
有时候“请”会导致不够严格,如果你想马上做一件事,最好语气坚定,不要恳求。
经常挨批主的孩子会比较敏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当你提醒孩子两三遍以后,就别再说了,而要向他确认是不是听见了。
”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
篇三:如何教学生写读后感如何教学生写读后感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
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一、读原文抓中心“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
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作者等。
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
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引导学生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
细细品读文章,可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
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文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二、找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
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三、读感结合小学生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复述原文,没有做到简明扼要。
有的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编乱写,说道理时空发议论,而缺乏身边的实例。
写读后感可以说经验,也可以谈教训。
大多出色的读后感,总是受原文内容或情感触发,从而引起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思考。
读后感,是有“读”有“感”,“读”、“感”结合的。
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
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