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高中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经典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悟。

“中庸”一词,在常人的理解中,往往被误解为平庸、折中、调和。

然而,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中庸”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它并非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简单地取中间值,而是一种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境界。

这种境界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能够把握好分寸,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书中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与天道的关系。

所谓天命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就是“性”,顺着本性行事就是“道”,而按照“道”的原则修养自身就是“教”。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性,而遵循天性去行事就是符合天道的。

然而,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欲望的干扰,我们往往会偏离正道。

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来恢复和保持天性中的纯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对于“中”与“和”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

当我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内心处于一种平静、均衡的状态,这就是“中”。

而当这些情感表现出来时,能够恰到好处、符合节度,这就是“和”。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则是通行天下的准则。

如果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也能够生长繁育。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当遇到事情时,不要过于激动或消沉,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中庸》还强调了“诚”的重要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是天道的本质,追求“诚”则是人道的法则。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这部经典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乃至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读完《中庸》,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中庸之道,并非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种“和稀泥”、“走中间路线”,而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境界。

它强调在处理事情时,要避免过度和不及,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

书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告诉我们,在情绪未表露出来时,内心保持平静,这就是“中”;当情绪表现出来时,能够适度、有节制,这就是“和”。

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能生长繁育。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情绪所左右,要么过度压抑,要么过度放纵,导致内心的失衡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而中庸之道提醒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强调“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和自律。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准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修养不仅仅是在人前表现得彬彬有礼,更在于在独处时能够自我约束。

如今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只有做到慎独,才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同时,《中庸》还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一种求知和实践的方法。

我们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思考,谨慎地辨别是非,最后坚定地将所学付诸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

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原则,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论语中尧曰、杨柳青两篇组成。

本文旨在对《中庸》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并记录下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第一章:中和之道《中庸》第一章开篇即提到“中和之道”,这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所谓“中”,就是指偏离极端的折中之道;而“和”则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实现和谐、平衡与公平。

人们常常将中和之道与“思为是非之始,谓之温故而知新”相联系,意味着我们要反思过去的经验,不断学习进取,以实现内外的平衡。

第二章:诚与修身《中庸》第二章提到了“诚”和“修身”之间的关系。

诚者,直接和真实;修身则是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实现自我完善。

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在修身方面取得进步。

这种修身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自我剖析,然后做出积极的改变。

第三章:仁与道德第三章是《中庸》中讨论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仁”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观念。

《中庸》指出,“仁”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实践正义和关爱他人的精神特质。

通过追求仁的境界,人们可以实现道德的完善,促进社会和谐。

同时,仁也是一个智慧和勇气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第四章:知和行的关系第四章探讨了知识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中庸》认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实践生活中。

知识的完美体现在于将道理付诸于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

第五章: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最后,第五章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人们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同时,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就,更应该为了造福他人和社会。

因此,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总结:《中庸》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读《中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和之道、诚与修身、仁与道德、知和行的关系,以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中庸之道,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入阐述,也是对人性、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在阅读《中庸》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和人生智慧。

首先,《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稳健、适度的态度,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

这种中庸的态度不仅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阅读《中庸》,我逐渐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以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中庸》所探讨的“诚”的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诚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真诚、坦诚、诚实,不虚伪、不欺诈。

通过保持真诚的态度,我们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同时,《中庸》还提醒我们要注重自我反省和修炼,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逐渐达到“至诚”的境界。

这种对“诚”的追求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一致和真诚待人。

此外,《中庸》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问题。

它认为人性本善,但也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掘和弘扬。

同时,《中庸》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爱。

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让我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鼓励我们要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总的来说,《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领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和人生智慧,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和修养的提升。

同时,《中庸》所强调的中庸之道、诚的观念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也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一、关于“中庸”含义的理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一段深刻地阐述了中庸的基本概念。

“中”是一种未发的状态,是内心平静的本然,就像喜怒哀乐等情绪还没有被触发的时候。

而“和”则是情绪发出后能够符合节度,恰到好处。

这种“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通行于天下的大道。

当达到“中和”的境界时,天地便能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发育。

这让我认识到中庸并非是一种平庸或者简单的折中,而是一种对事物恰到好处的把握,是一种高度的和谐与平衡。

二、修身方面的启示。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君子要修身,而修身的起始点在于事亲,对亲人尽孝。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与个人修养的紧密联系。

同时,事亲又需要知人,了解他人的性情、需求等,而知人又需要知天,明白天理、天道等大的原则。

这一链条式的阐述告诉我,修身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从家庭关系的处理到对他人的理解,再到对天地大道的领悟,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这里指出了修身的几个重要途径。

好学就接近智慧,通过努力践行就接近仁德,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

当明白了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身,而修身又是治理他人、治理国家天下的基础。

这让我看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是从不断学习、践行道德和培养羞耻心开始的,而这些个人品质的养成最终可以推及到对更大范围的治理。

三、关于诚的论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诚是天道的体现,是一种自然的、本真的状态,就像圣人那样不需要勉强就能符合中道,不需要思考就能有所得,自然而然地遵循大道。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以前总听人说起《中庸》,可我一直没怎么在意,总觉得这两个字听起来有点高深莫测,好像跟我没啥关系。

直到最近,我闲得无聊,随手翻开了这本一直被我冷落的书,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书里讲的那些道理,初看好像有点平淡无奇,但是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

比如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意思就是说啊,咱们心里的喜怒哀乐在还没表现出来的时候,那种平静的状态叫做“中”;表现出来了,但是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欠缺,这就叫做“和”。

刚开始我还不太理解,这跟我平常的生活有啥关系呢?后来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

我们逛到了一家服装店,她看中了一件衣服,试穿之后特别喜欢,但是一看价格,贵得离谱。

这时候她的表情那叫一个纠结,心里的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了。

喜欢吧,又觉得太贵舍不得;不买吧,又实在太喜欢放不下。

我在旁边看着,突然就想到了《中庸》里的这句话。

我朋友当时那种心里喜欢得要命,但是又被价格给难住的状态,不就是喜怒哀乐已经“发”了嘛。

而如果她能冷静一点,衡量一下这件衣服是不是真的值这个价,自己的经济状况能不能承受,然后再做决定,这也许就算是“发而皆中节”了。

还有一回,我自己遇上了点烦心事。

工作上出了个小差错,被领导给批评了。

当时我那个委屈啊,心里的怒火蹭蹭地往上冒。

回到家就跟家人发牢骚,看啥都不顺眼,差点没把家里的气氛搞得一团糟。

等我冷静下来之后,我就后悔了。

想想其实领导批评我也是为了工作能做好,我自己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我当时那么大火气,完全就是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没有做到“中”和“和”。

要是我能在一开始就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然后想办法改进,也不至于把坏情绪带回家。

再说说我身边的一对夫妻吧。

他们俩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比如谁做饭谁洗碗,谁打扫卫生谁照顾孩子。

有一次我去他们家做客,正赶上他俩因为晚饭吃啥吵得不可开交。

男的非要吃红烧肉,女的嫌太油腻想喝粥。

两个人互不相让,声音一个比一个大,那场面,真是让人尴尬。

中庸摘抄笔记(3篇)

中庸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子思所著,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本书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

以下是对《中庸》部分章节的摘抄与笔记。

一、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摘抄笔记:1. 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即天命。

2. 率性之谓道:按照本性去行动,这就是道。

3. 修道之谓教:研究并实践道,这就是教。

4.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是不可离开的,离开了就不是道。

5.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在没有人看见和听见的地方也要谨慎,保持敬畏之心。

6.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无论在隐秘之处还是在细微之处,都可以看出君子的品德。

7. 故君子慎其独也:因此,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二、第二章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抄笔记: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在没有发作出来的时候,称为中。

2.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感发作时能够适度,称为和。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的大本,即根本原则。

4.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即普遍适用的原则。

5.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发育。

三、第三章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摘抄笔记:1. 仲尼曰:孔子说。

2.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坚持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

3. 君子而时中:君子能够根据时机适度行事。

4. 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无所顾忌,任意行事。

四、第四章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摘抄笔记:1. 子曰:孔子说。

2.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达到了极致。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中庸》这本书,没想到竟被其中的智慧深深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神秘大门。

《中庸》开篇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让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人的天性?又该如何顺着天性去走人生的道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沉浸在了书中的世界里。

书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们一群人兴高采烈地踏上了旅程。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充满了期待。

到了目的地,是一个美丽的海边小镇。

我们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冲向沙滩。

一开始,大家都兴奋极了,欢呼着、奔跑着。

可没多久,因为一些小事,团队里出现了分歧。

有人想先去游泳,有人想先去品尝当地美食,还有人想先找个地方休息。

原本欢快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紧张,大家的脸上也不再有笑容,甚至有人开始发脾气。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中庸》里的这句话。

我们的喜怒哀乐在这个时候被过度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没有“中节”,所以才导致了不愉快。

于是,我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先倾听大家的想法,然后提出一个折中的建议。

我说:“咱们先休息一会儿,然后一起去品尝美食,等太阳没那么晒了,再去游泳,怎么样?”没想到,大家听了之后,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缓和了。

那一天,我们按照这个安排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大家坐在沙滩上,看着美丽的晚霞,心中充满了满足和喜悦。

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是多么重要。

再比如“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让我想到了工作中的一些场景。

在公司里,总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他们以为这样能够快速获得成功,但往往最终都得不偿失。

而那些真正能够取得长久成功的人,都是懂得把握分寸,遵循中庸之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高中读书笔记
我们对“中庸”这个词的误解很深。

在我看来,“中庸”绝不是“犬儒”(现代对“犬儒”的理解已与古希腊原意大相径庭)式的“明哲保身”(这个在原典中满溢褒美之情的词也演变出了点讽刺的意味),也不仅仅是老夫子们津津乐道的对至诚君子完美人格的形容;“中庸”可能更多的是对如何成为合格统治者的指导性定义,毕竟在那个周王室和周礼一同式微的年代,一些人很渴望这样的传统复归。

相传《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如果作者为真,那么《中庸》的写作必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而且事实也是文中多次提及孔子的言论作为作者观点的论证。

孔子是一个有着炽热的济世情怀以及积极入世的恋政情结和政治抱负的人,虽然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弟子们纷纷学习并贯彻着他所有或者某一方面的做人准则,他本人也开创了以“君臣父子”人伦思想为逻辑起点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先河。

这些在《中庸》这部书中都有所体现。

《中庸》出自《礼记》,核心当然是周礼,而造成现代人误读的原因也依然是对周朝这个大环境的忽视。

“中庸”二字不该如现在一样都读阴平,应该皆读去声。

程颐说“不
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即使是“发”了也要“中节”,要正中节度;而“庸”即是“用”,是一种“不易”、不变的恒常状态。

《中庸》里提到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式,就是一种“中庸”,这种“中庸”是以舜的能力为基础的,或者说,“中庸”本身就是这种能力。

舜是一个“大孝大德”之人,这是他生来的品格,正是他这样的品格使他受命于天,使其尊贤子民,以中庸之道来对待百姓,而他的智慧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增进。

正如“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圣贤君子以其天性里的真诚去明白中庸的道理,再以中庸去强化自己的能力,做到至诚,这便是“中庸”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体现。

并且,在孔子的心目中,文武周公是同尧舜一样的圣王先贤,孔子选择“从周”,也希望当时上到周天子下到卿士的统治者都可以向着成为尧舜的目标而努力,那么对统治者宣传“中庸”的思想就是必须的,这也是孔子极力想要复兴周礼的原因。

除了呼吁统治者,孔子更多的贡献在于对弟子们的政治教育。

孔子的政治生涯可谓失败,但他的济世热情没有熄灭,在春秋末那个动乱的时代,他仍然希望能够有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在孔子济世精神的教导下,孔门弟子中不少人在从政这条路上有过成绩。

《中庸》提到子路问强,孔子从君子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角度回答,但背后的意思还是如何从政,如何用自身的刚强在政治的大环境下遵中庸之道而行;而“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唯圣者能之”,否则孔子也不必不赞同长沮和桀溺的做法了。

然而,在孔子极力提倡的等级制度的框架内,能够承担起“圣人”这个名号和相应责任的,也就只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而非出身卑微的庶民,因此即使是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去教授如何遵循“中庸之道”,也是为统治者储备“治天下国家”的辅助性人才。

总之,“中庸”的内容其实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如何匡世济民。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样的“中庸”也是要有“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的诚心和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

而到了至诚至圣的境界,返归真诚的天性,也就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