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诗歌鉴赏,对五岳之一的泰山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以及对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诗歌鉴赏: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本诗意境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本诗情感的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咏怀古迹》2. 作者:杜甫3. 诗歌意境:雄浑壮阔,豪情万丈4.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5. 鉴赏方法:意象分析、表现手法、情感把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较为困难,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理解2. 作者情感的把握3. 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一、诗歌意境的理解1. 意象分析:在分析诗歌意境时,要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2)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3.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阐述《咏怀古迹》诗歌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3)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以古迹为载体,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3)提醒学生关注课外阅读,拓宽文化视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咏怀古迹》诗歌;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主题;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咏怀古迹》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2. 学生用书:《杜甫诗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咏怀古迹”,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

3. 诗句解析:(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咏怀古迹》与其他古代诗人的古迹咏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咏史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咏史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与《咏怀古迹》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诗人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古诗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难点: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介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咏怀古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如何欣赏古诗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5. 随堂练习:学生朗读诗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诗文《咏怀古迹》,旁边标注作者杜甫,再写上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和需要解释的词语。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2. 请学生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写在练习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是否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给学生推荐一些杜甫的其他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这首诗是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的抒发,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中的第一条“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是本节课的基础目标,通过正确的朗读和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打下基础。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必修三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咏史怀古》部分,主要学习《咏怀古迹》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荆轲、屈原、贾谊等历史人物的古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析,背景介绍,生僻字词释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咏怀古迹》的全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运用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结构和韵律,学习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咏史怀古的兴趣。

2. 诗词解析:a. 请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c.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3. 例题讲解:a. 以诗中的某一典故为例,讲解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b.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敬仰之情。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首诗。

b. 同桌之间互相修改,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诗词《咏怀古迹》2. 诗的结构:起、承、转、合3. 咏史怀古写作手法:典故、寓意、情感4. 诗人生平简介:杜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以长江为题材,写一首诗。

2. 答案示例:长江千里水悠悠,英雄辈出逐潮流。

江水奔腾诉往事,千古兴衰尽风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杜甫教案一、教学内容1. 杜甫简介2. 咏怀古迹3. 杜甫主要作品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咏怀古迹2.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杜甫、杜甫诗歌及其精神内涵3. 让学生熟悉杜甫主要作品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学习咏叹古迹赠弟兄,磨刀霍霍向石磨,咏叹古迹等诗词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四、教学准备1. 《咏怀古迹》徐霞客诗词朗读2. 杜甫主要作品古籍3. 相对应的课本教材五、教学过程1. 杜甫简介:(1) 告诉学生,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洛阳人,是唐朝著名诗人,诗文思想深邃,宏大,多主张以德治国,谴责奸佞贪官,弘扬忠贞爱国主义等。

(2) 带学生熟悉咏怀古迹相关诗句:《咏怀古迹赠弟兄》:“六军不发无奈何,九华帐里也飘香” ;《磨刀霍霍向石磨》:“今日磨刀霍霍,明朝磨刃满堂”;《咏叹古迹》:“客从何处来?来自咸阳流沙头,只装西子恋。

”2. 杜甫主要作品:(1)《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凄凉歌,声声慢,白首望长安。

”(2)《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过故人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 让学生互相比较杜甫作品,自己选出一首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详细的阐释。

入门习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关于杜甫的诗歌。

六、评价评估1. 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评估,并给予适当的指导;2. 将学生针对杜甫作品的写作成绩、提出问题及讨论情况作为考核。

七、课后拓展1. 邀请学生构思选取一首自己擅长的诗歌,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南宋诗人的诗歌,比较诗歌的风格及形式,感悟其精神内容的不同之处。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杜甫教案第一章:杜甫生平简介1.1 杜甫的生平背景简介杜甫的生平经历,出生年代、家庭背景等。

引导学习者了解杜甫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1.2 杜甫的诗歌创作分析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如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等。

引导学习者欣赏杜甫的诗歌才华,并理解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第二章:咏怀古迹的意义2.1 咏怀古迹的概念解释解释咏怀古迹的含义,即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咏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习者理解咏怀古迹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

2.2 杜甫咏怀古迹的特点分析杜甫咏怀古迹的特点,如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等。

引导学习者欣赏杜甫咏怀古迹的艺术成就,并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杜甫咏怀古迹的诗作解析3.1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同比例》解析逐句解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同比例》,解释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并欣赏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3.2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解析逐句解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解释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习者深入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并欣赏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4.1 咏怀古迹的主题探讨探讨杜甫咏怀古迹作品中的主题,如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等。

引导学习者思考咏怀古迹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4.2 咏怀古迹的情感表达分析杜甫咏怀古迹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对古迹的敬仰、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等。

引导学习者感受杜甫的真挚情感,并尝试在自己的创作中表达情感。

第五章:创作练习与欣赏5.1 创作练习:咏怀古迹一首要求学习者根据对杜甫咏怀古迹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咏怀古迹诗歌。

引导学习者运用恰当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表达自己对古迹的情感和思考。

5.2 诗歌欣赏与交流邀请学习者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引导学习者从欣赏他人的作品中,进一步理解和提升自己对咏怀古迹的感悟和创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咏怀古迹(其三)》课堂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

同时,为了解决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低效现实,我校提出了“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由六大环节构成:问题切入、问题启发、问题探究、问题答疑、问题反馈、问题拓展)的课改理念。

即:在教和学中,师生双方都要有问题意识,因问题(如课标要求和学情)而确立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环节和师生活动也由问题贯穿。

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二、课前活动设计
1、预习教材《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扫清字音障碍和字义障碍,疏通词义。

2、查阅搜集昭君其人其事。

3、回顾已学的两首怀古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古亭怀古》的写作特点及鉴赏思路。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诵读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模块中的课文。

在已经理解并掌握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和本模块其他杜甫诗歌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昭君形象的把握,联系杜甫的经历,知人论世,体会和品味诗人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深沉浓郁的悲情。

同时这首诗又是一首怀
古诗,在必修三学生已学习过两首怀古词《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掌握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2、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经学习了《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的杜甫诗歌”中的另外几首诗歌和必修四的《登高》,基本掌握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在必修二学过两首怀古词《赤壁怀古》《京口北古亭怀古》,对鉴赏怀古诗的思路有了初步的印象。

②能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能够利用所掌握材料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③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并且愿意与同学们交流、合作。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品味关键词,分析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总结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4、教学重点:
①分析昭君形象
②掌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5、教学难点:
①诗中首句写景对于塑造昭君形象有什么作用
②总结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并会迁移运用,读懂其他怀古诗
6、教学准备:
①教学之前,仔细研究课标和本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②网上下载所需要的四大美女、昭君图片、《琵琶语》音乐、朗诵音频《咏怀古迹(其三)》、等多媒体材料。

并对上述材料进行编辑,以适合本教学内容的需要。

四、教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并遵照《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布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这一要求,我将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①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疑置难、引发思考、引起思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去达到教学目标。

②设置多种朗读活动,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诗词情感,整体感知诗人的悲苦情怀。

③设计多次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讨论探究和交流中获得真知,突破重难点。

④设计多种形式的交流展示活动,在交流展示中突破重难点,增强自信心。

五、教学环节设计
六、测评方法设计
采用主问题贯穿课堂的方法:
1.课堂伊始,由主问题“读诗之前,我们先回顾古代诗歌按照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咏怀古迹》属于哪一类型呢怀古诗(板书)那么如何读懂一首怀古诗
鉴赏怀古诗的主要方法有哪些?今天我们就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进一步掌握鉴赏怀古诗的方法”切入。

2、课堂总结,再次回到主问题,通过主问题的反馈来判断学生理解得是否透彻,掌握得是否准确,能否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课外古诗《夜泊牛渚怀古》》,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