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2.通过案例教学,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合作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三、教学步骤1.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点播或直播一些与杜甫和《咏怀古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诗歌和文化遗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2.讲解诗歌讲解诗歌过程中,应首先讲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和诗人。

然后带领学生共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思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3.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绘制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画或漫画,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堂任务,如课文选读、生字词语掌握、诗歌赏析、图片展示等,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

4.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传统技艺等,了解其历史、风格、意义和现状,以及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鼓励学生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举措。

5.合作探索在合作探索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本地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探索,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和问题,并设计一个方案或活动,为其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

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文化节庆、组织义务修缮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加深合作和学习的效果。

6.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感想、日记或读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料或音频资料,进行现场点评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2.案例教学3.合作学习4.探究式学习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2.作业评估3.小组合作评估六、教学资源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图书、视频、音频资源2.相关课文和诗歌的解读和赏析资料3.教师制作的PPT和投影片4.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反馈回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而且也可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文化探索和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授课主题《咏怀古迹》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40分钟课前准备课件、书本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阅读课,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阅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还未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手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法、点拨法整体感知诗歌,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昭君的不幸,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问答法、演示法、讲授法)(用PPT配乐:乐曲名《昭君出塞》陈俊华演唱版,播放一组昭君及其出塞的照片)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很多诗人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王昭君除了“昭君出塞”被我们所熟知以外,她还有一个称号也是非常出名的——四大美人之一。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目录《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教学设计 (2)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2)二、明确目标 (2)1、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形象 (2)2、咏史怀古,理解作者情感 (2)三、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2)(一)文章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首诗作者咏的什么古迹? (2)$(二)王昭君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谈谈自己的了解。

(2)(三)杜甫在诗歌中怎样写的? (2)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2)(一)分组讨论,分析王昭君形象 (2)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3)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3)明确: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屈原自沉之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怀才不遇之怨;对王昭君境遇,王安石写《明妃曲》“仪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让学生体会昭君美在外形又在宫内皇帝尚且不知,而这些读书人漂泊在朝廷之外,又是美志在胸无外乎王安石要高呼“人生失意无南北”之千古之怨了。

(3)七、归纳总结,作业布置 (3)《1、以杜甫口吻写一篇文章给王昭君题目自拟 (4)2、运用咏诗怀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4)附板书设计 (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4)学习目标: (4)1.品味语言,把握王昭君形象 (4)2.咏史抒怀,体会作者情感 (4)3.归纳咏史怀古诗学习方法 (4)%昭君杜甫 (4)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4)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4)异域终生空归环珮西南漂泊有家难归 (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座巍峨的高峰,那就是唐诗。

站在山顶两侧的: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的头始终是昂着的,他看到的是晴天的飞鹤,悠悠的白云,因此,他的诗歌汪洋姿肆,天马行空;一位是杜甫,她的头始终是低着的,他看到的是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因此,他的诗歌总是饱含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教案板书:咏怀古迹教案设计: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问候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看一组图片,讨论图片中的古迹有哪些,并尝试回忆一些自己去过的古迹。

二、展开(30分钟)1.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展示幻灯片,介绍一些著名的古迹,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并讲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

2.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迹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需要了解古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并设计一份小册子或海报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小册子或海报,并分享他们对古迹的了解和感悟。

三、巩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来巩固对古迹的了解:a. 你们最喜欢的古迹是哪一个?为什么?b. 你觉得古迹对当地人和游客有什么样的影响?c. 你认为保护古迹的重要性是什么?2. 学生展示对古迹的个人理解:学生可以选择进行小组演讲,也可以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感悟。

四、拓展(10分钟)1. 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份古迹知识竞赛。

竞赛内容可以包括古迹的历史背景、知名人物、建筑特点等。

学生互相出题,并通过抢答的方式进行竞赛。

2. 学生自主拓展: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在周末自主选择一个古迹进行参观,并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下节课时可以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学生生活中多关注古迹,了解文化历史。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古迹的文章,并在下节课时进行分享和讨论。

2. 学生自主拓展的作业:选择一个古迹进行参观,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案设计理念:通过对古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历史,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古迹,学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瑰宝。

七、延伸活动(30分钟)1. 学生分享: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自主拓展活动中参观的古迹,并通过图片、视频或口述的方式向班级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3.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

2.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及历史文化背景。

2.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杜甫,引导学生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咏怀古迹》这个系列,简要介绍该系列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汉水”、“王昭君”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情感,如“怀古”、“忧国忧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王昭君出塞”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与“塞上苦,胡雁哀鸣”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汉水临流”、“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如“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标题: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咏怀古迹其三》。

2. 探讨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4. 进行创作活动,让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咏怀古迹的诗歌。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相关历史知识。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体活动:3. 分发《咏怀古迹其三》的诗歌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联系。

5. 教师解读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6. 分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古迹,通过调研和讨论,了解该古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7.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咏怀古迹的诗歌。

总结活动:8.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互相欣赏和评价。

9. 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10.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1. 《咏怀古迹其三》的诗歌文本。

2. 相关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资料。

3. 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的分组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创作的咏怀古迹诗歌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古代文化和历史。

2.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风格。

3.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备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案中的步骤和活动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

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尾篇,有关作者及创作背景信息
前两篇均有所涉及,但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

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首先让学生谈谈对王昭君的认识。

2.引入诗人笔下的王昭君,结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3.引出杜甫的诗篇。

【设计思路】由学生对昭君的平面认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到诗人笔下的昭君(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即“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再到杜甫笔下的昭君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情怀──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这一人物形象,继而分析出这一人物形象又成为诗人笔下的载志意象。

(二)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设计思路】写作背景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快速过去,因为前两篇均有相关介绍。

(三)咏史诗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

《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的名篇。

【设计意图】《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诗歌按题材分类的一种,这是需要学生明白的知识点,若以后遇到类似特点的诗歌,可以进行知识迁移,降低诗歌鉴赏的难度。

古诗词教学中要尽量将知识点讲得通透点,学生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真谛。

(四)文本朗读节奏划分
1.学生齐读文本,教师指出其中出现的问题。

2.展示节奏划分后的文本: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全班再次齐读。

【设计思路】《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七言律诗,律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美是通过诵读体现出来的,这是让学生齐读的原因之一;另外学生在诗歌诵读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应在诗歌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五)立足文本,细读文本
1.找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设计思路】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也是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利于文本讲解。

2.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

分别鉴赏(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小组内部讨论,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小组作评价,教师评价。

【设计思路】按联来鉴赏,把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通过小组内成员的交流,以及小组间的评价对诗歌的理解会容易些,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借用之前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在课堂上实践,老师要观察各小组的表现,可适当参与。

参考:
第一联,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

着一“赴”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

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第二联,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

也许在月夜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空”字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

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诗眼:“怨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

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

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

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设计意图】主要落脚于咏怀诗的特点之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再次证明诗言志的艺术特色,此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悲昭君以自悲也”,问题并不是很难。

七、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为第五课的三首杜甫诗做个小结(包括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设计思路】熟读成诵是经典诗歌的基本要求,杜甫的三首诗学完后,理应总结一下,对杜诗的认知会进一步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