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古代诗歌赏析
古代诗歌赏析

古代诗歌赏析古代诗歌赏析(篇1)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译文及注释「翻译」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
从曲折绵长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
四野茫茫,转眼又有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
空旷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风,犹如动地般的吹起。
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
转眼一年又过去了!在怅然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也会让人苦闷。
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
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时光流逝。
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
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呢!那燕赵宛洛之地本来就有很多的佳人美女,美女艳丽其颜如玉般的洁白秀美。
穿著罗裳薄衣随风飘逸拂动,仪态雍容端坐正铮铮地习练著筝商之曲。
《音响一何悲》之曲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声竟似骤雨疾风,听起来分外悲惋动人。
由于听曲动心,不自觉地引起遐思,手在摆弄衣带,无以自遣怅惘的心情。
反复沉吟,双足为之踯躅不前,被佳人深沉的曲调所感动。
心里遥想着要与佳人成为双飞燕,衔泥筑巢永结深情。
「注释」东城:洛阳的东城。
逶迤:曲折而绵长的样子。
回风动地起:“回风”空旷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风。
“动地起”言风力之劲。
秋草萋已绿:“已”,一作“以”。
“萋”,通作“凄”。
绿是草的生命力的表现,“萋已绿”,犹“绿已萋”,是说在秋风摇落之中,草的绿意已凄然向尽。
四时更变化二句:“更”,替也。
“更变化”,谓互相更替在变化着。
晨风怀苦心二句:“晨风”,鸟名,就是鹯,鸷鸟。
是健飞的鸟。
“怀苦心”,即“忧心钦钦”之意。
“蟋蟀”,是承上文“岁暮”而言。
“局促”,不开展也。
“蟋蟀在堂”就是“局促”的意思。
高考语文:20首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20首经典古代诗词鉴赏!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评析】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2八阵图 [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4凉州词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评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全诗描写了边塞征战将士们纵情饮宴的热烈场面,并抒发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放气概。
全诗语言浅白,色彩浓郁,节奏明快,声情壮烈,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5闺怨 [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大学的语文诗词诗集赏析

大学的语文诗词诗集赏析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
但也有些古诗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分,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高校的语文诗词赏析,仅供大家参考!高校的语文诗词赏析11秋夕杜牧〔唐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一作:天街;卧看一作:坐看)此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这首诗构思奇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艺术感染力很强,颇能代表杜牧七绝的艺术成就。
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全诗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颇动人心魄。
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气氛,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互相衬托融为一体。
2泊秦淮杜牧〔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挖苦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心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的确是名副其实。
3江南春杜牧〔唐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奇妙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高校的语文诗词赏析21望庐山瀑布李白〔唐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学语文诗经蓼莪译文赏析

02
诗经蓼莪原文解析
诗歌内容解析
蓼莪之悲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 哀悼和思念,以及对生命短暂 和无常的感慨。通过对蓼莪的 描绘,作者表达了对生死存亡 的悲痛和无奈。
生死之叹
诗歌中通过对蓼莪的生长和凋 零的描绘,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和无常,引发了作者对生死的 感慨和思考。
亲情之痛
诗歌中通过回忆和想象,表达 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悲 痛,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慨 。
译文的流畅性
01
自然度
译文应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 的表达习惯,避免生硬和过于直 译。
逻辑性
02
03
可读性
译文应保持合理的逻辑关系,确 保读者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
译文应易于阅读,避免复杂的句 式和晦涩的词汇,提高读者的阅 读体验。
译文的韵味
保留韵律
古诗词通常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 奏,译文应尽可能保留这些特点, 传达原文的韵味。
诗歌结构解析
层次分明
诗歌分为三章,每章四句,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每章的内容各有侧重,相 互补充,共同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比手法
诗歌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蓼 莪的生长和凋零,以及生与死的对比, 突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增强了诗 歌的表达效果。
诗歌语言特色解析
生动形象
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对蓼莪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悲痛。
通过对诗经蓼莪译文的赏析,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诗经蓼莪译文的深入挖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好地领略 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代经典诗歌及作者赏析

古代经典诗歌及作者赏析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我在此整理了古代经典诗歌及,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古代经典诗歌及11寒食韩翃〔唐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擅长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挖苦。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示意,和中唐社会状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2寒食野望吟白居易〔唐代〕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别离一作:离别)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非常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
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由于两节相连,慢慢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化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
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
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安静无声。
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3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宋代〕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将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画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风俗,情韵全出。
此词通过寒食季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爱春惜春的心情。
古代经典诗歌及21念奴娇·春情李清照〔宋代〕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大学语文诗经蓼莪译文赏析

扇枕温衾—东汉· 江夏· 黄香
【译文】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 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 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 看那莪蒿相依偎,却 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 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 汲水瓶儿空了底,装 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 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 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 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 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 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 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 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 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 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南山高峻难逾越,飙 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 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 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 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 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1919年10月8日
典礼、讽谏、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
大学语文赏析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拷贝

⊙仄平平⊙仄平(韵)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lam4 ,
巫山巫峡{haap6}气萧森sam1。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zip3}地阴jam1。 丛菊{guk1}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jat1}系故园心sam1。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baak6}帝城高急{gap1}暮砧zam1。
(一)、杜甫简介
杜甫是名门之后 杜甫是晋朝名将杜预(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 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之后; 其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他与李峤、崔融、 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中杜审言最有诗才, 他的五言律诗写得尤其好。)
一、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
(一)、杜甫简介
预习《秋兴八首》
1、中国文人历来有风雅精神和兴寄传统,何谓风雅、 兴寄? 2、兴寄精神在杜甫那里,体现为其诗歌具有沉郁顿 挫的艺术风格。何谓沉郁顿挫?试以《秋兴八首》为 切入点进行分析。 3、《秋兴八首》是杜甫律诗中的代表作,了解该诗 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1、中国文人历来有风雅精神和兴寄传统,何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因关中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以及政治上不 得志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杜甫毅然辞官,携带全 家离开了被饥荒肆虐着的长安,经秦州(甘肃天水 市)、同谷(甘肃成县)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 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开始,这一年里,杜甫搬了四次家, 春天,洛阳——华州。七月,华州——秦州。十月,秦 州——同谷。十一月,同谷——成都,投奔好友高适和裴 冕。 杜甫草堂建立,生活刚刚安顿好。写《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的时候,是草堂建起来以后,在狂风中,美好的 田园,变成了破败的田园。仍以充满火热的这样一个仁者 情怀来关怀世间 。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1.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表达方式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 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 情。而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 都是借景抒情。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对比相衬: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 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 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 其白; 拟人: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 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 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 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 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 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 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 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 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 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 《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 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等。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上阙写景物寄托着主人公的哀绪与凄意。秋晓庭
圃中,愁烟、泣露将菊与兰人格化,将主观情感移于 客观景物之中,透露出主人公的哀愁。罗幕与轻寒相 融中,燕子因凉而去,衬出燕去楼空后人的狐独,表 情微婉含蓄。明月终是无情物,洒下斜光直到天晓, 正是主人公内心无人了解,无处叙说的写照。下阙写 主人公回忆昨晚的活动,既有登高望远的祈盼之情, 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茫之感,既有主人公音信寄远 的强烈愿望,也有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 “凋”“独”“尽”三字写出了景的凄凉、人的狐独、 愿望的强烈,“知何处”则道出了主人公的无奈与愁 闷,这里境、人、情相互交融,人的动作与心意相比 对照,通过高楼独望、内心所想把主人公的望眼欲穿 的神思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 见蕴涵。
异常词语的蕴含。 例 5: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6.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 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
分析修辞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 用。
例 3: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又照泪痕干?
[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虚幌:薄帷。 人物形象:“只独看” “未解忆长安” ,雾湿 云鬟,月寒玉臂。 离别之情是深深地打上那个动乱时代的烙印的。
3、传统的审美习惯
例 1: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 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 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人物形象: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 自然形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在转 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
2. 作品的情感
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 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例 2: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 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关键字词” 李清照《醉花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例4: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 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 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4.景与情的关系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透过诗人 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 绪。 例 4: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5、炼字炼句
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 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 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 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这也是实写、虚写。
专用术语
律诗、绝句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首联、 颔联、颈联、尾联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词,上阙,下阙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7.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 《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 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 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 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古代诗歌赏析
1. 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 然形象这两个方面。
人物形象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和 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 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 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 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譬 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 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 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பைடு நூலகம்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全词借景抒情,抒 发了作者游赏山林遇雨时的见闻与感受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认识。词的 上片运用叙事、设问等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 泰然自若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下片借描写、 双关等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和人 生风雨无常的点滴感悟,颇具哲理意味。这 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 全词语言豪放,融情于理,意蕴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