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71第七章循环系统生理汇总

合集下载

循环系统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学循环系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同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本文将详细探讨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

一、循环系统的结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它是一个肌肉组织构成的中空器官,位于胸腔中。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液通过心脏的左心房和左心室被泵入主动脉,然后通过动脉分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再经过静脉回流到心脏的右心房和右心室,形成血液循环的闭合回路。

二、循环系统的功能1. 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肺部和消化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氧气被吸入肺部后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形成氧合血,然后被泵入体循环,供应给身体各个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同时,消化系统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2. 代谢废物的排泄循环系统不仅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还将产生的代谢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进行处理和排出。

代谢废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它们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经肺部排出体外。

在肺部,二氧化碳被换取氧气,形成的无氧血再次被泵入心脏,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3. 维持体温和水盐平衡循环系统还对体温和水盐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体温过高时,心血管扩张,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而当体温过低时,心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稳定。

此外,循环系统通过调节血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浓度,维持体内水盐平衡,保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三、循环系统的重要作用循环系统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其主要作用:1. 维持供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循环系统通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确保各个组织和器官正常运作,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

2. 协调免疫功能:循环系统通过输送白细胞和抗体,加强免疫反应,帮助身体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3. 保护体内环境稳定:循环系统通过调节体温、水分和电解质浓度,维持体内的稳定环境,保证各个系统正常运转。

生理课本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理课本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理课本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细胞与组织的结构与功能1.1 细胞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细胞质包括细胞器、细胞溶液等,是细胞内的各种代谢活动的场所;细胞核包含着遗传信息和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指挥中心。

1.2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组织是由相同或相似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聚集而成的。

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不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有所差异,但都是维持生物体正常活动所必需的。

第二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1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道和相关的消化腺体组成。

口腔的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并进行初步消化;食管将食物从口腔中运输到胃部;胃主要进行食物混合和初步消化;肠道对食物进行充分消化和吸收;消化腺体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和肝脏等,分泌消化液协助消化。

2.2 消化过程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主要由口腔和胃的蠕动和挤压实现,使食物变得更易消化;化学消化主要是由消化酶对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进行水解,使其变为易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

第三章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1 呼吸系统的构成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气管、肺和呼吸肌等。

鼻腔具有加热、湿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气管将空气输送至肺部;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实现气体交换;呼吸肌包括肋间肌和膈肌,对呼吸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3.2 呼吸过程呼吸过程主要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

外呼吸是指肺部的气体交换,即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由血液排出体外;内呼吸是指细胞内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代谢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第四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1 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枢器官,负责推动血液流动;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血液是连接心脏和组织器官的介质,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4.2 循环过程循环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第七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 循环系统讲授重点:1 、板鳃鱼类与真骨鱼类在心脏构造上的差异2 、真骨鱼类主要动、静脉在鱼体的分布一、循环系统的功能1 、运输:把呼吸器官进行气体交换获得的氧气,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运送到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同时,将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酸、尿素、肌酸等,从全身各处运送到呼吸和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

2 、保护、防御:白血细胞能消灭进入机体的细菌等异物,患过某些传染病之后所产生的抗体也在血液中,可以防止重患之种疾病。

3 、调节内环境: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有效地执行其功能,必须在相对恒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实现。

一般要求内环境中的渗透压,氢离子浓度,盐类含量等都不宜变动太大。

循环系统在神经、呼吸和排泄各系统的共同作用下,能使内环境基本保持恒定,不至发生显著变化。

二、鱼类循环系统的特点鱼类的循环系统是闭锁式的单循环(肺鱼除外),即血管分支到最细 的毛细血管,末端也无开口,液体在管道中循一定的方向流动,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血液在循环中不离开血管系统,同时,血流从心脏发出,经腹侧主动脉入鳃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出鳃后汇集成背到动脉,再分支直至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再复集成静脉,从身体各处回到心脏,故鱼类是只有体循环,无肺循环的单循环。

血液:心脏 ? 鳃 ? 背大动脉 ? 分支成毛细血管 ? 静脉 ? 心脏。

三、循环系统的组成(概况)管道系统:血管系统、淋巴管道系统液体部分:血液、淋巴液第一节 鱼类的血液血液是有机体联系各部分,运送营养和废物及调节新陈代谢的重要体液。

鱼类的血量比一般脊椎动物为低,一般鱼类血液量仅为体重的 1.5-3% ,如鲤鱼( 700 克重时)的血量为体重的 2% ,大麻哈鱼总血量占体重 1.63% ,个别如角鲨可达到 5% ,而哺乳动物一般都在 6% 以上。

血液一般由液体的血浆及悬浮其中的有形成分血球组成。

一、血浆血浆略呈黄色,含有大量的水分,约占 76-90% ,其中溶有多种物质:1 、水份:约占 76-90%2 、蛋白质:有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元三种,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元除去,残留的液体即为血清。

鱼类学:第七章 循环系统

鱼类学:第七章 循环系统
功能:血液循环的中枢 位置:围心腔中
结构:典型的心脏由三部分组成: ① 静脉窦:位于心脏后背侧,近似三角形,壁甚薄,
接受身体前后各部分回心脏的静脉血
② 心耳: 位于静脉窦的腹下方,心耳腔较大,壁薄 ③ 心室: 位于心耳的腹前方,呈圆球状,壁厚。心
室博动力最强,为心脏主要的博动中心
15
动脉圆锥:位于软骨鱼类及低等硬骨鱼类心室前方,
第七章 循环系统
(The circulatory system)
第一节 血 液 第二节 血管系统 第三节 淋巴系统 第四节 造血器官
1
◆ 组成 管道系统:血管系统 + 淋巴管道系统 液体部分:血液 + 淋巴液
◆ 功能 1.运输(养料、激素、氧、CO2等) 2.保护、防御(抵抗疾病、修补损伤组织、保健)
②年龄:不同种类间特点不一致
镜鲤: 当年> 2、3龄,4龄后数量又显著上升 草鱼: 年龄↑ → 红血球数量↑
9
③性别:
种类
红血球 (百万 /ml)

丁鱥
白鲈
♀1.79; ♀2.24; ♀1.78; ♂2.19 ♂2.61 ♂2.18
④环境条件(如食物种类)
种类
草鱼
青鱼
红血球 天然草料 221.8± 39.5 (万/ml) 配合饲料 175.5± 34.8
鲇 5350
单位: 个/ml
12
⑶血栓细胞:数量多于白血球,平均6-8万个/ml 功能:凝血。
彼此粘连形成网状结构,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网络血细胞 形成血凝块,使伤口停止流血
13
第二节 血管系统(Blood-vascular system)
血管系统 由心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组成

生理解剖学-循环系统

生理解剖学-循环系统
淋巴系统 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 织组成,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在淋巴管道内流动的无色 透明液体称为淋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胸 腺、脾和扁桃体等。淋巴组织 是含有大量淋巴 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
血液经动脉到达毛细血管后,其中大部分
血浆成份,从毛细血管渗出,进入组组间隙形 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大 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被重吸收入小静脉,小 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沿淋巴管 向心流动,途中经过若干淋巴结,最后归入静 脉。所以淋巴系统被看作是静脉系统的辅助管 道。此外,淋巴器官可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 疫功能,构成人体重要的防御装置。
三、血管的吻合与侧支循环
人体内的血管之间存在广泛的血管 吻合(vascular anastomosis)以适应人体各 部的机能。按吻合形式可分为动脉间吻 合、静脉间吻合和动、静脉间吻合。
第二节 心 heart
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为血液循环 的动力部分,心有节律的博动,推动血 液循环。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1.心的位置 心位于胸 腔的中纵隔内,周围 包有心包。约2/3在身 体中线左侧;1/3在中 线右侧。大小似拳头。 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 2~6肋软骨;后方平 对第5~8胸椎;两侧 与纵隔胸膜和肺相邻; 上方连接出入心的大 血管;下方邻膈。心 的长轴由右上斜向左 下,与身体正中线呈 45°角。
2.心的外形 心似前后 略扁倒置的圆锥体, 有心底、心尖,前、 下两个面和左、右、 下三个缘和四条沟。
第七章 循环系统
循环是指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等) 不停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循环系统是 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 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 和静脉。

循环系统生理PPT课件

循环系统生理PPT课件

种反射。
体液调节因子
0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和升高血压的作用

02 03
血管紧张素
由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换 酶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促进肾上腺皮质 分泌醛固酮的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包括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等,具有舒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管 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
弹性贮器血管
大动脉,富有弹性,可缓冲射血压力 ,维持舒张压。
分配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控制器官组织血流 量。
中动脉,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
血管分类及结构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控制真毛细血管开放与关闭, 调节微循环。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液进 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微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和心输 出量。
容量血管
静脉,容纳全身血液总量的 60%-70%。
血流动力学原理
血流量
血压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与 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和血管对血流的阻力成 反比。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 力,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血流阻力
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与血 管长度、血液黏度和血管半径有关。
• 治疗与预防: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 物,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外科手术治疗主要 适用于严重病例。预防冠心病需从控制危险因素做起,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

防御保护
促进修复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物质具 有防御保护功能,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和维持机体的免疫力。
当机体受到损伤时,循环系统能够将血液 中的营养物质和修复因子输送到损伤部位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02
心脏生理
心脏结构与功能
心脏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 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等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 系统
• 循环系统概述 • 心脏生理 • 血管生理 • 血液生理 • 循环调节机制 • 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其生理改变
目录
01
循环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功能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 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细胞的正常 代谢。
当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增大时,血流量增多;反之,血流量减少

血流量与血管管径的四次方成正比
02
当血管管径增大时,血流量显著增多;反之,血流量显著减少

血流量与血液的粘滞度成反比
03
当血液的粘滞度增高时,血流量减少;反之,血流量增多。
微循环与淋巴循环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
微循环的组成
组成及结构
心脏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心脏内部被 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 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动物生理学第七章 血液循环

动物生理学第七章 血液循环

六、心电图(ECG) : 心电图( ) 用置于体表一定部位的引导电极测记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 用置于体表一定部位的引导电极测记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 ECG是一次心动周期中整个心脏的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综合效应 是一次心动周期中整个心脏的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综合效应 在体表的反映。 •P波:心房兴奋过程, 波 心房兴奋过程, 0.08--0.11s •QRS波:左右心室去极化, 波 左右心室去极化, 0.06---0.1s (图) •T波:心室复极化过程 波 •P—R间期:P起点到 间期: 起点到 起点到QRS 间期 波开始,心房开始兴奋到 波开始, 心室开始兴奋。 心室开始兴奋。代表房室 之间的传导时间。 之间的传导时间。所需时 间,0.12---0.2s •S—T段:QRS终了到 波开始 终了到T波开始 段 终了到
图 心室功能曲线
3. 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 由交感神经的作用或血液中肾上腺素的作用而引起心室收 缩力加强,从而增加搏出量的调节称----等长调节 等长调节。 缩力加强,从而增加搏出量的调节称 等长调节。 控制心肌收缩力的主要因素是活化横桥数和肌球蛋白的ATP 控制心肌收缩力的主要因素是活化横桥数和肌球蛋白的 酶活性。 酶活性。 活化横桥数取决于心肌兴奋后胞浆Ca 活化横桥数取决于心肌兴奋后胞浆 2+浓度的升高程度和肌 钙蛋白对Ca 的亲和力。 钙离子在心肌收缩中的作用) 钙蛋白对 2+的亲和力。 (钙离子在心肌收缩中的作用) •肾上腺素激活 肾上腺素能受体 → 胞浆 肾上腺素激活β肾上腺素能受体 胞浆cAMP↑→ 型钙通道 ↑→L型钙通道 肾上腺素激活 ↑→ 开放↑ 内流↑→钙诱导钙释放机制→胞浆Ca 浓度↑ ↑→钙诱导钙释放机制 开放↑ → Ca2+内流↑→钙诱导钙释放机制→胞浆 2+浓度↑ 活化横桥数↑→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肌收缩力加强 →活化横桥数↑→心肌收缩力加强。 •茶碱可以增加肌钙蛋白对 2+的亲和力→活化横桥数↑→心肌 茶碱可以增加肌钙蛋白对 ↑→心肌 茶碱可以增加肌钙蛋白对Ca 的亲和力→活化横桥数↑→ 收缩力↑ 收缩力↑ •甲状腺素提高肌球蛋白的 甲状腺素提高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心肌收缩力加强。 酶活性→ 甲状腺素提高肌球蛋白的 酶活性 心肌收缩力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回流压(组织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A端:=(30+15)-(10+25)=10 (mmHg)
V端:=(12+15)-(10+25)=-8 (mmHg)
组织液胶渗压15 血浆胶渗压25
血压30
细胞间静水压10
血压12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微血管压力的调节:
低常期:Na+-K+泵作用,泵出三Na+,泵
入两K+,微弱超极化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
不应期较长(约为0.2-0.3s),几乎与心 肌整个收缩期相当,保证心脏不出现强直收 缩。来自期前(外)收缩与代偿间歇
7
4.心肌的收缩性
收缩机理与骨骼肌相似,但肌浆中的 Ca2+来自于细胞外液(即横管系统), 而不是来自肌质网的终末池(细胞内)。
慢钙和慢钾通道通透性较高) 3)无明显的平台期 (原因:复极化早期,慢钾通道稳定持续开
放,使膜电位趋向于K+的平衡电位) 4)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较快 (复极化晚期,K+通透性↓,Ca2+和Na+内流)
3
3.根据0期去极化速度不同和是否具有自律性, 心肌细胞分四类
1)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 心室肌
12
凡影响回心血量的因素,都能引起异长 自身调节。如呼吸、体位、运动等。
2.等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力调节 (心肌收缩力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的内
在特性称心肌收缩力)
去甲肾上腺素使等长收缩力增加,等张 收缩的速度加快。
乙酰胆碱则相反。 3.心率 4.后负荷的影响(主动脉压)
*总结,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缓慢地去极化的能力(Ca2+内流)。 来源于特殊传导组织中的自律细胞:窦房
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交界(结区除外)、 心室传导组织等。
窦房结:自律性最高,起搏点,窦性心律 其他:自律性低,潜在起搏点,异位节律
5
(二)心肌的传导性
1.普通心肌细胞的传导:以闰盘相 连,阻抗很低,局部电流可迅速通过 --机能性合胞体。
9
(三)心电图
1.心电图形成原理 2.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二、心动周期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1.心动周期(0.8s为例)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心房 ///// 心室 /
///// ///// /////
2.心率 / / / 10
(二)心脏泵血过程
1.心房的收缩、舒张
*总结: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
2.自律细胞的电活动
特殊心肌细胞的4期是舒张电位,能发生自动 去极化。
2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中P细胞)的电活动特点: 1)最大舒张电位为-70mv,阈电位为-40mv,
(较心室肌高,-90vm与-70mv) 2)0期去极化缓慢 (原因:P细胞膜上几乎不存在快钠通道,而
2)快反应自律细胞:蒲氏细胞 房室束 心房传导组织
(有快Na+和慢Ca2+通道)
3)慢反应非自律细胞:房室交界的结区细 胞
4)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 房室区 和结希区的自律细胞
(无快Na+通道,有慢Ca2+通道)
4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1.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特殊心肌细胞在复极化后具有自动、
2.心室的收缩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3.心室的舒张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主动快速充盈期)
(三)心动周期中各瓣膜的开闭与心音
1.房室瓣 半月瓣
*肺静脉无瓣膜 静脉管内的瓣膜
2.心音:S1 S2
*心动周期与心电图和心音的关系 11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心输出量
1)机能合胞体性收缩
2)“全或无”现象
3)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外(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8
5.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体温:体温高,心率快
体温每升高10C,心跳加快约13次
2)酸碱度:pH下降,收缩力减弱
pH升高,舒张不完全
3)神经递质的影响
去甲肾上腺素(交感节后释放)心跳快
乙酰胆碱(副交感节后释放)心跳减慢
循环血量
(三)动脉脉搏
14
二、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 外周静脉压 (二)静脉血流 (三)影响静脉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的舒缩活动 3.重力与体位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15
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有效滤过压
2.特殊心肌细胞的传导:
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心室肌
0.06s 0.1s 0.06s
*房室延搁及意义
6
3.心肌的兴奋性
1)绝对不应期:-90mv-0mv--55mv
有效不应期:-90mv--60mv(只局部去极化)
2)相对不应期:-60mv--80mv
3)超常期:-80mv--90mv(阈电位为-70mv)
每搏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
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与骨骼肌一样,心脏收缩的搏出量取决于前负荷(即心肌初长
度或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肌收缩能力、及后负荷(动脉血压)
的影响。
1.异长自身调节(施塔林定律):
回心血量↑-心容积↑-初长↑-收缩力↑- 心输出量↑
(但达最适初长后,再增加纤维长度,输出量 并不降低,心肌有抗过度伸长的特性)
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动脉压、静脉压 (主要是后/前阻力的比值) 2、微血管阻力的调节: 肌源性调节(自身调节) 代谢产物调节:CO2 ↑ ,血管舒张,血量↑
71第七章循环系统生理
2期:平台期(缓慢复极化期)为0电位,持续100~150ms
Ca2+缓慢内流,K+外流引起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最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0mv--90mv,100ms-150ms
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强
4期:静息期或舒张期,复极化完毕,膜恢复到 静息电位水平,靠Na+-K+泵转运,把Na+泵出 膜外,K+泵入膜内;并依靠Na+-Ca2+交换机制, 将Ca2+ 逆浓度梯度外运。
13
第七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1.血压:概念 变化
测定(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平均动脉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
前提:心血管中充盈一定的血量
内因: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外因:大动脉的弹性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总结)
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动脉管壁的顺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