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合集下载

寨卡病毒预案

寨卡病毒预案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寨卡病毒病(Zika)应急处理预案为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处理预案。

一、成立医院寨卡病毒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魏友平副组长:黄效忠、张悦、胡晓宇、唐清美、舒秉俊、徐余波、王茜成员:陈建建、杨继敏、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熊跃、徐小平、张黎明、钟标、桂宇芳、吴敏、罗光渠、姚启文、徐迅、陈华、应为峰、孙宁、马跃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范围中寨卡病毒病的疫情监控,疫情处理病人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管理组、医疗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和秘书组。

(一)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组长:张悦副组长: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组员:陈智华、张黎明、谢红、彭群、宋小兰、陈敏、王超、詹军华防疫组职责为:负责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提出控制疫情的意见建议、措施及效果评估、消毒隔离工作,负责寨卡病毒病的疫情报告,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二)医疗专家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杨继敏、芦盛贞成员:陈建建、章永南、熊江琴、樊萍、张太阳、李宇丹、胡苏平、龚水萍、万锦华、冯志、何青云、徐小平、张黎明、刘冬香、郭艳、付莲英、熊年秀、涂长英、胡江敏、陈淑玲、徐爱玉、杨海兰、熊继华、李桂芳、熊琼、邝梨花、陈萍医疗专家组职责为:负责寨卡病毒病例诊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参与疑难病的会诊,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三)后勤保障组组长:舒秉俊副组长:罗光渠组员:熊跃、孙宁、陈华、姚启文、徐迅、马跃东后勤保障组职责为:负责后勤保障体系的系列化服务,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参与协调组织。

(四)信息管理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吴敏、桂宇芳成员:欧阳龙明、芦盛贞、付莲英、应为峰、闵宇燕、郭小梅秘书组职责为:负责突发传染病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26
我国输入病例情况
第2例输入病例:广东省
患者,男,28岁,未婚,江门市开平市人。长期在委内瑞 拉从事文具销售等工作。2月9日自委内瑞拉启程返中国,2 月12日10:32抵达白云机场入境健康检疫体温38.5℃,头面 部及胸背部可见红色斑丘疹,检验检疫局采血筛查寨卡病毒 ,并报送至市八医院隔离救治。2016年2月12-13日广东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我中心检测为血样阴性,尿样阳性。15 日国家疾控复核确认为我国第2例输入病例,也为广东省和 广州市首例。
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上的一个病例报告:在小头畸形胎 儿中找到病毒。
因果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
整理课件
18
格林-巴利综合征
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混 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异常上升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综 合征的上升
巴西已监测到76名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其中55%( 42/76)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2%(26/42 )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曾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 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也有待研究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病毒抵抗力尚不完全明确,应与黄病毒属类似:不耐酸 、不耐热。
整理课件
4
疾病概述:寨卡病毒(Zika Virus)病原学
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个案陆续在非洲的 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和亚洲的印 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散发报 告出现。 寨卡病毒也相应的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 寨卡病毒的全基因组均已被人类测定,近期美洲寨卡疫 情的基因分析提示流行毒株倾向于亚洲型。新毒株所编 码的非结构蛋白可能使得病毒在人体中具备更强的复制 能力,但具体的毒株基因分析仍在进行中。

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

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

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引言: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发的一种由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最初在非洲和亚洲流行,但近年来已扩散至全球范围,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危机。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一份完善的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寨卡病毒病的特点和应急处理措施,提供一套全面有效的预案。

一、灾害背景1.1 寨卡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尤其是伊蚊(Aedes aegypti)和埃及斑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最为常见。

此外,寨卡病毒也可以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播。

1.2 寨卡病毒病的症状及危害寨卡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性较大,容易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和神经系统损伤。

此外,寨卡病毒还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特发性脑炎等疾病有关。

二、应急处理措施2.1 公众教育和宣传针对寨卡病毒病的应急处理,公众教育和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措施。

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普及寨卡病毒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2.2 蚊虫防控措施蚊虫是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加强对蚊虫的防控是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蚊虫防控:- 清除蚊虫滋生的场所,如清理废弃物和积水等。

- 做好个人防护,如使用蚊帐、驱蚊剂等。

- 加强蚊虫监测和宣传,提醒公众注意蚊虫防控工作。

2.3 医疗救治和监测在应急处理寨卡病毒病时,医疗救治和监测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健全的病例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

- 加强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确保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

- 做好寨卡病毒病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相关机构的职责和协调为了保障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相关机构合作协调,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寨卡病毒的介绍及治疗

寨卡病毒的介绍及治疗

寨卡病毒的介绍,治疗以及预防措施一、寨卡病毒的分类、来源及传播范围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虫媒病毒,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热)、西尼罗病毒病(引起脑炎)以及丙肝病毒(引起肝炎)属于同一类病毒,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均是一条单股正链RNA病毒,寨卡病毒共有10794个核菅酸,编码包含3419个氨基酸的一个多聚蛋白,该病毒有包膜,直径40~70纳米,主要通过伊蚊叮咬感染和传播,罕见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它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中的猕猴身上被发现,也因此而得名。

寨卡病毒主要在美洲大部分地区以及非洲、大洋洲等地传播。

寨卡病毒之所以在南美和中美洲迅速传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该地区的人群从未接触过寨卡病毒,缺乏免疫力;二是该地区广泛存在传播病毒的虫媒——伊蚊。

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的感染途径相似,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也警告,凡是在登革热流行的区域。

都有可能大规模暴发寨卡病毒,致使其流行,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寨卡病毒的危害大部分感染寨卡病毒的人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然而大约有20%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等症状。

最危险的是在患小头症的婴儿脑部发现该病毒的存在,进一步证明孕妇如果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神经发育畸形和小头症,引起儿童智力障碍和痴呆。

三、寨卡病毒的治疗及预防措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加强病毒的流行病调查,包括检测寨卡病毒的方法、确切查明病毒感染的人群和地区,以便采取隔离措施,保护孕妇不被感染;其次,是加强病毒学基础研究,查明寨卡病毒引起神经发育畸形和新生儿小头症的原因,并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高效的预防疫苗,包括DNA疫苗和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对于个人来说,目前,应避免去有寨卡病毒蔓延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尤其是孕妇,更应该避免。

如果近期必须到有疫情发生的地区,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其次,还要注意避免被蚊虫叮咬,尤其到了我国的春夏季,在登革热和伊蚊流行的广东、海南、云南等地,还应大力消灭蚊子,切断寨卡病毒传播的媒介,防患于未然。

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病的防治 修改版1

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病的防治 修改版1

墨西哥 萨尔瓦多 巴拿马 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
3例 3,836例 99例 1例 2例
其他输入病例国家: 澳大利亚 3例 中国台湾 1例 以色列 1例 佛得角 4,164例
委内瑞拉 7例
厄瓜多尔 6例
圭亚那 1例 苏里南 5例 法属圭亚那 1例
暴发疫情国家/地 区(5) 散发病例国家/地 区(25)
输入病例国家/地区 (16)
登革热出血
26
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12日通报,
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小头畸形病例356例。
27
寨卡病毒病皮疹及结膜炎
28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寨卡病毒 登革热 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
/
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部分患者CK/CK-MB、BNP、肌钙蛋白、尿 素氮和肌酐升高。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 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 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
(1)发热,起病突然,体温迅速达 39°C以上,热性多呈双峰热或鞍型 热。 (2)皮疹:病后2-5日出现,1-3日内 消退,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三痛三红:头痛、眼眶痛、肌 临床症状 肉痛;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 (4)出血:发病后5-8日,可出现于 不同部位 (5)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 轻度肿大,伴触痛
33
诊断
三、寨卡病毒病 •疑似病例
•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对付“寨卡病毒”的10招妙方

对付“寨卡病毒”的10招妙方

对付“寨卡病毒”的10招妙方在拉美甚至美国快速散播、造成婴儿严重畸形的寨卡病毒,目前不但无药可医,也没有预防的疫苗,那要如何防范?美国公卫官员说,寨卡病毒可能比原先设想的更恐怖,对美国造成的冲击也出乎预料,如何阻止病毒的传染还有控制蚊虫就成了重要的工作。

个人还有官方能做些什么来避免染上寨卡病毒呢?英国广播公司BBC整理出了下列的10种方法。

1.使用防蚊剂既然是经由蚊虫叮咬传染的病毒,避免被叮咬就是最重要的预防工作,美国的疾病管制中心CDC建议使用“经过测试”的防蚊剂。

要认明防蚊剂的成分,不是每种防蚊剂都能有效地避免蚊虫叮咬。

也就是含有俗称待乙妥DEET或者俗称皮卡离叮(羟乙基哌啶羧酸异丁酯)成分的防蚊剂。

专家建议的是发现有蚊虫的时候,立即按照包装上的指示使用这些防蚊剂,如果要涂抹防晒乳液的话,应该先涂抹防晒乳液、接着再使用防蚊剂,因为防晒乳液可能会盖住防蚊剂。

大部分的防蚊剂都可以供孕妇安全使用,不过最好在使用前先征询医生的意见。

2.穿长袖的衣物专家建议在可能疫区穿着宽松的长袖上装和长裤,衣料的厚度也应该要能够让蚊虫无法穿透叮咬。

另外还有一种含有氯菊酯成分、将防虫药物混入纤维内的特殊衣料,不过只有几个国家可以买得到。

要注意的是防蚊剂不要用在被衣物遮盖住的肌肤部分,因为衣物的阻挡,防蚊剂无法挥发,可能就会降低其防蚊的效果。

3.住所做好防蚊措施专家建议在疫区的时候,尽可能地“实体隔绝”你自己和蚊虫,例如随手关门、关窗还有装置纱窗。

而晚上睡觉的时候使用蚊帐,能够加多一层的保护,寨卡病毒的主要媒介就是埃及斑蚊,这是一种攻击性很强、喜欢在日间出没的蚊虫。

4.注意积水除了要小心不让蚊虫进入室内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不让蚊虫孳生,专家警告说,积水就是蚊虫孳生的温床。

美国与拉美的环保部门都要求民众注意可能让蚊虫孳生的积水之处,例如地面上、水桶内、花瓶、猫狗食盆、鸟笼以及盆栽地方的积水,这些地方都可能让蚊虫产卵、孑孓生长。

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

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 听力等改变。 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提示,孕妇感染寨卡病 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 明确。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报告国家或地区 巴西 哥伦比亚 美国 马提尼克 佛得角 法属玻里尼西亚 巴拿马 萨尔瓦多 波属圭亚那 巴拉圭 西班牙 马绍尔群岛 波多黎各 斯洛文尼亚 加拿大* 哥斯达黎加* 多米尼加* 海地* 洪都拉斯* 苏里南*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地区分布

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 、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1947年病毒发现 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2007年在 太平洋岛国出现暴发疫情。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 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2015 年开始蔓延至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多个国家。北美洲的美国 、加拿大,亚洲及欧洲部分国家有输入病例报告。我国目 前有输入病例报道,随着蚊媒活跃季节的到来,有伊蚊分 布的地区存在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简介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由寨卡病毒属(Zikavirus)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可以引发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

寨卡病毒的传播范围广泛,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爆发。

为了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寨卡病毒的综合防控方案,包括个人防护措施、蚊虫防控、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的建议:1.增强室内通风,并经常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2.在蚊虫密集的区域或活动场所,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尽量减少暴露皮肤的机会;3.使用有效的防蚊喷雾或涂抹防蚊霜,特别是在日落和黄昏时段,因为这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4.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确保蚊帐完整无虚,以防蚊虫叮咬;5.减少晚间户外活动,以避免蚊虫叮咬的可能性;6.定期检查住所中存在的蚊虫滋生源,及时清除积水、修补门窗缝隙等,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蚊虫防控蚊虫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蚊虫防控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蚊虫防控的建议:1.清除蚊虫滋生源:定期巡视周围环境,清除积水,避免形成蚊虫滋生的条件。

2.使用蚊香、灭蚊液等蚊虫驱避剂:在室内及周围空旷的场所使用蚊香或灭蚊液,以减少蚊虫的数量。

3.蚊帐使用及维护:使用符合标准的蚊帐,并保持其完整无损,确保有效地防止蚊虫叮咬。

4.室内蚊虫防护:使用窗纱、蚊窗等物品,阻止蚊虫进入室内。

5.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如使用杀虫剂应遵循使用说明,正确使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议:1.定期清理和清除废弃物和垃圾,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2.进行定期的室内和室外消毒,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3.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包括清洁消毒、修补门窗、清理积水等。

4.提醒民众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合理咳嗽措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 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20nm 有包膜 包含10794个核苷酸 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 非洲型 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主要特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
2016年1月29日在乌干达拍摄的寨卡森林。新华/法新
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 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 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 备传染性。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 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结构示意图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虽然可检测到寨卡病毒,但 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 疫力。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 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Leabharlann 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还需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等鉴别。
主要表现: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 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 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 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 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 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历史疫情
1. 第一次较大规模暴发为2007年,发生在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3岁
以上居民约70%被感染。 2. 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流行,约报告1 万例病例。此后,寨卡病毒在非洲和亚洲以外的多个国家流行。 3. 2014年2月智利复活节岛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4. 2015年5月,巴西发现确诊病例,目前估计50万至150万人感染。
并发症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出生缺陷:
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 新生儿小头畸形
一个巴西婴儿小头畸形的报告,用CT扫描和经 颅超声检查发现,脑部存在广泛的钙化,主要 分布在脑室周边、脑实质、丘脑和基底神经节。 约三分之一病例有细胞迁移异常证据(如无脑 回、巨脑回)。也可见到第二脑室增大、皮质 /皮层下萎缩。一部分病例有关节弯曲(先天 性挛缩),提示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受累。

标本采集
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 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 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14 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 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血清学检查: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 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 阳性 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 C6/36 )或哺乳 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 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检测对象: 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伊蚊成蚊和幼虫 病例标本采集: 血液标本采集; 尿液; 唾液
5. 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至少45个国家 有寨卡病毒传播。 6. 2016年1月19日,我国台湾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7. 2016年2月9日,我国江西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认识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的一种自限性
蚊媒标本采集

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 等其它黄病毒会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通过血清学方法 做出诊断可能较为困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血中病毒分离
培养可以确诊。起病7天内,如果检测到外周血清中
寨卡病毒RNA阳性可以诊断,但由于RT-PCR阳性窗 比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症期短,因此阳性 窗之外阴性结果不能除外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