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概况及防控策略
寨卡病毒

什么是小头症?为何之前不受人们关注的寨卡 病毒如今备受重视?
概述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病,婴儿在子宫或 者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头 部出现非正常变小。患有小头症的婴 儿在生长发育中大脑发育困难,体格 发育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显著迟缓, 有的患儿会出现抽风、四肢僵硬或者 手足徐动及瘫痪。 寨卡病毒本身不威胁生命,但病毒可 能引发的小头症却会导致婴幼儿大脑 发育障碍,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 沉重负担。
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 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表现
(三)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 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 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 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四)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 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 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 关系尚未明确。
实验室检查
寨卡病毒应急处置
一、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调查,并核实诊 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 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 容器指数等。 6、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7、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20nm 有包膜 包含10794个核苷酸 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 非洲型 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主要特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
2016年1月29日在乌干达拍摄的寨卡森林。新华/法新
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 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 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 备传染性。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 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

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引言: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发的一种由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最初在非洲和亚洲流行,但近年来已扩散至全球范围,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危机。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一份完善的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寨卡病毒病的特点和应急处理措施,提供一套全面有效的预案。
一、灾害背景1.1 寨卡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尤其是伊蚊(Aedes aegypti)和埃及斑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最为常见。
此外,寨卡病毒也可以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播。
1.2 寨卡病毒病的症状及危害寨卡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性较大,容易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和神经系统损伤。
此外,寨卡病毒还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特发性脑炎等疾病有关。
二、应急处理措施2.1 公众教育和宣传针对寨卡病毒病的应急处理,公众教育和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措施。
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普及寨卡病毒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2.2 蚊虫防控措施蚊虫是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加强对蚊虫的防控是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蚊虫防控:- 清除蚊虫滋生的场所,如清理废弃物和积水等。
- 做好个人防护,如使用蚊帐、驱蚊剂等。
- 加强蚊虫监测和宣传,提醒公众注意蚊虫防控工作。
2.3 医疗救治和监测在应急处理寨卡病毒病时,医疗救治和监测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健全的病例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
- 加强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确保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
- 做好寨卡病毒病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相关机构的职责和协调为了保障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相关机构合作协调,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病的防治 修改版1

墨西哥 萨尔瓦多 巴拿马 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
3例 3,836例 99例 1例 2例
其他输入病例国家: 澳大利亚 3例 中国台湾 1例 以色列 1例 佛得角 4,164例
委内瑞拉 7例
厄瓜多尔 6例
圭亚那 1例 苏里南 5例 法属圭亚那 1例
暴发疫情国家/地 区(5) 散发病例国家/地 区(25)
输入病例国家/地区 (16)
登革热出血
26
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12日通报,
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小头畸形病例356例。
27
寨卡病毒病皮疹及结膜炎
28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寨卡病毒 登革热 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
/
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部分患者CK/CK-MB、BNP、肌钙蛋白、尿 素氮和肌酐升高。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 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 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
(1)发热,起病突然,体温迅速达 39°C以上,热性多呈双峰热或鞍型 热。 (2)皮疹:病后2-5日出现,1-3日内 消退,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三痛三红:头痛、眼眶痛、肌 临床症状 肉痛;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 (4)出血:发病后5-8日,可出现于 不同部位 (5)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 轻度肿大,伴触痛
33
诊断
三、寨卡病毒病 •疑似病例
•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头畸形胎儿孕妇的羊水中存在寨卡病毒基因。
11月28日一名出生5分钟后死亡的小头畸形并伴其他先 天异常的新生儿,其血液及组织标本均检出寨卡病毒基
因。
据巴西卫生部门的初步调查分析,小头畸形或先天性异 常的最大风险是孕妇在怀孕的早期(1-3个月)感染寨 卡病毒。 美国CDC自巴西4例小头畸形病例中检出寨卡病毒,且其
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也有待研究
风险评估
我国风险研判
我国与曾经或现在有寨卡病毒传播证据的国家存在持续的
人员往来,因此存在病例输入风险。
寨卡病毒病输入我国风险较大的地区包括美洲地区及东南 亚地区
根据我国伊蚊分布特征,以及既往登革热疫情形势,南方
省份为我国出现寨卡病毒传播的高风险省份
巴西和哥伦比亚(目前疫情最严重地区)近 三年出入境人数占40%-50%
中部分病例的脑组织也检出寨卡病毒;4例病例的母亲
在妊娠期间均曾出现发热和出疹。
格林-巴利综合征
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 混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异常上升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 综合征的上升。巴西已监测到76名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 其中55%(42/76)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2% (26/42)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曾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 症状
各国疫情
巴西是目前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2015年5月份巴西确认 本地病例。截至目前,巴西卫生当局预计已有超过150万 人感染寨卡病毒。
哥伦比亚报告25000例疑似病例,1331例确诊病例 佛得角报告超过7000例疑似病例。
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 听力等改变。 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提示,孕妇感染寨卡病 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 明确。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报告国家或地区 巴西 哥伦比亚 美国 马提尼克 佛得角 法属玻里尼西亚 巴拿马 萨尔瓦多 波属圭亚那 巴拉圭 西班牙 马绍尔群岛 波多黎各 斯洛文尼亚 加拿大* 哥斯达黎加* 多米尼加* 海地* 洪都拉斯* 苏里南*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mpany Logo
四 川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地区分布
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 、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1947年病毒发现 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2007年在 太平洋岛国出现暴发疫情。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 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2015 年开始蔓延至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多个国家。北美洲的美国 、加拿大,亚洲及欧洲部分国家有输入病例报告。我国目 前有输入病例报道,随着蚊媒活跃季节的到来,有伊蚊分 布的地区存在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简介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由寨卡病毒属(Zikavirus)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可以引发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
寨卡病毒的传播范围广泛,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爆发。
为了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寨卡病毒的综合防控方案,包括个人防护措施、蚊虫防控、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的建议:1.增强室内通风,并经常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2.在蚊虫密集的区域或活动场所,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尽量减少暴露皮肤的机会;3.使用有效的防蚊喷雾或涂抹防蚊霜,特别是在日落和黄昏时段,因为这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4.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确保蚊帐完整无虚,以防蚊虫叮咬;5.减少晚间户外活动,以避免蚊虫叮咬的可能性;6.定期检查住所中存在的蚊虫滋生源,及时清除积水、修补门窗缝隙等,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蚊虫防控蚊虫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蚊虫防控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蚊虫防控的建议:1.清除蚊虫滋生源:定期巡视周围环境,清除积水,避免形成蚊虫滋生的条件。
2.使用蚊香、灭蚊液等蚊虫驱避剂:在室内及周围空旷的场所使用蚊香或灭蚊液,以减少蚊虫的数量。
3.蚊帐使用及维护:使用符合标准的蚊帐,并保持其完整无损,确保有效地防止蚊虫叮咬。
4.室内蚊虫防护:使用窗纱、蚊窗等物品,阻止蚊虫进入室内。
5.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如使用杀虫剂应遵循使用说明,正确使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议:1.定期清理和清除废弃物和垃圾,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2.进行定期的室内和室外消毒,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3.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包括清洁消毒、修补门窗、清理积水等。
4.提醒民众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合理咳嗽措施等。
全球传染病热点和防控

全球传染病热点和防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爆发疫情的次数有所增加。
世界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传染病的威胁,这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然而,在不断出现新的传染病热点的同时,科学家和医学界也在积极应对,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防止这些疾病的传播。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全球传染病的热点之一 - 南美洲的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的传播对该地区及全球范围内的孕妇和儿童造成了严重威胁。
寨卡病毒通过蚊虫传播,导致感染者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痛等症状。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寨卡病毒还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并发症相关联。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加强了对蚊虫的控制和灭蚊工作,并与公共卫生部门合作推出宣传活动,以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
此外,研发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也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这有望为寨卡疫情的控制提供重要支持。
除了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也一直是全球传染病的热点之一。
埃博拉病毒主要存在于非洲地区,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传染率极高,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由于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性,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控制和预防埃博拉的传播。
其中,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在疫情爆发时迅速行动,派遣医疗专家和援助物资,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合作,迅速隔离和治疗病例,控制疫情的扩散。
另外,研发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和药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手段。
然而,如何应对新出现的传染病热点仍然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地区的传染病迎来了更多的传播机会,这要求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的挑战。
首先,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及时与全球卫生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分享流行病学数据和信息,以便更早地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疫情的传播和爆发。
其次,各国应提升本国的防控能力,加强基层卫生系统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疫情监测、报告和应对能力,确保在疫情爆发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并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
此外,科学研究也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0
7
Zika病毒
Zika病毒
Zika病毒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分类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可分为亚 洲和非洲2个基因型。
黄病毒属
种类:包含53个种,其中27经种蚊传播,12种经蜱传播,14种病毒传播媒介尚 不清楚。包括登革病毒、乙脑病毒、黄热病毒等。
黄病毒科成员共同的生物学特征:
疾病,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少见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等 目前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2021/3/10
5
新生儿小头畸形
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27日通报,自2015年第45周以来,共报告 疑似小头畸形4180例,已调查732例,其中270例(37%)确诊中 枢神经系统畸形,6/270(2.2%)寨卡病毒感染阳性
2021/3/10
6
寨卡病毒的发现
寨卡病毒的发现
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 现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毒 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寨卡病毒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同属的病毒:登革病毒、乙脑病毒、黄热病毒等
埃及伊蚊分布于海南省及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 市等地区
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
伊蚊的传染性
蚊吸带登革病毒毒血后,8~12天产生传染性,维持终生,并经卵传播
伊蚊飞多远?
大部分母埃及伊蚊一生在初长成的房屋或周围生活,平均飞行距离约400米。病 毒跨区传播主因是人。
感染剂量。病毒感染引起人类疾病的剂量尚不清楚,与传播途 径有关。黄病毒经蚊叮咬传播感染的剂量一般为103-105pfu。 血浆中游离病毒感染性很快消失(<10min)。
2021/3/10
9
寨卡病毒和其他黄病毒血清学交叉反应
乙脑
登革
Zika
黄热
西尼罗脑 炎
初次感染
2021/3/10
乙脑
登革
Zika
20
人群易感性
•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患者可能对未来感染具有免疫
2021/3/10
8
Zika病毒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稳定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 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 灭活。
致病性。
致病机理知之甚少,约1/5的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一般较轻,症状持 续数天到1周,症状严重需要住院者少见,病死率极低。但是,有病例Zika病毒 感染后出现Guillain-Barre 综合征,胎儿感染可能引起小头畸形。
2021/3/10
12
传播媒介—伊蚊
伊蚊为传播媒介
主要为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
播该病毒
2021/3/10
13
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
2021/3/10
14
伊蚊媒介生活周期
2021/3/10
15
我国伊蚊媒介分布及传播特点
伊蚊分布
我国存在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白纹伊蚊在中国分布广泛
西尼罗脑 炎
黄热
再次感染
10
寨卡病毒流行病学
2021/3/10
11
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可能 的传染源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 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及防控策略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年2月16日
2021/3/10
1
参考资料来源
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疾控中心网站公布资料;
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研判会议和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报告;
⑶国家及各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通报以及网络公布 疫情等;
⑷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 ⑸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⑹国外权威学术刊物科学研究报告。
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怀孕期间寨卡病毒感染有关,但两者之间确切病因 关系仍有待研究
环境和遗传因素可造成小头畸形,如唐氏综合症,接触药物、酒 精以及其它毒素,怀孕期间风疹病毒感染等
世卫组织总干事于2016年2月1日宣布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疾患聚集性病例构成国 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来源: Zika virus outbreak Brazil 2015, F. Bozza Oswaldo Cruz Foundation
2021/3/10
2
提纲
概述 流行病学 疫情概况和分布特点 防控策略和措施
防控策略和措施 实验室检测 病例确诊程序
2021/3/10
3
第一部分 概述
2021/3/10
4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感染者约20%发病,临床症状温和,一般持续2-7天,自限性
伊蚊什么时候叮咬人
主要白天叮人,白天户外蚊叮咬频繁,登革热感染率高;室内整天均可叮咬, 蚊寿命长,家庭聚集性感染。
2021/3/10
16
我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图
2021/3/10
17
2014-2015年我国登革热疫情分布图
输入性病 例
本地感染病 例
2021/3/10
18
传播途径
蚊媒叮咬传播:
主要是埃及伊蚊叮咬传播途径,白蚊伊蚊叮咬也可能传播
母婴传播
有研究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感染的孕妇可能会在 分娩过程中传播给新生儿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罕见
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 截至目前,各报告一例
2021/3/10
19
传播过程
2021/3/10 Thiboutot et al, pntd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