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11《短文二篇》课件

青林翠竹,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
动景:猿啼、鸟鸣、鱼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
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
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动静结合, 描写晨夕与四季,构成一幅美丽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平视
俯瞰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分两层,具体描写山川的秀美景色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以赞美和感叹总括前文
深读,读文情
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 读过此文,你脑海中 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 给出的句式进行描绘。
11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第2课时
激趣导入
第1课时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 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 山水的优美诗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分组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虚词,还有特殊句式。请各组代表展示在 黑板上,做好笔记。
通过朗读、翻译,我们来看看课文可以分 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结合以下材料,说一说:从文章中, 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学案一答谢中书书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知识点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主旨归纳
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 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3.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感受作者营造的美好 意境。
共同,一起。 院子里。
译
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文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文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只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 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其 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 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睛之笔,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导学三:研读赏析
1.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知识点、图文讲解

11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重点实词(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3)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5.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四、研读课文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1.你觉得两人关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不假思索,趣味相投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处境相同,情怀一致,
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相与步于中庭”→关系甚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直接表明志同道合
2.找出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疏影摇曳、清丽雅致, “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似真似幻。 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
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3.语言凝练。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 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特点, 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 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 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文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 章,多用散句,散淡自然,四言到十言均有,间用 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古今异义
1. 四时俱备
古义:四季;今义:时间
2.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4. 月色入户
古义:门; 今义:指人家
5.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6.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 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 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它是 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 盛行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最大特点是讲究 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即所谓“骈偶”(两马 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对山川的赞美。
既有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 惋惜众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 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共赏景的得意之感。
总领全文 答 谢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个人简历:/jianl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好像有藻、 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手抄报:/shouchaobao/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俯瞰 水之净。
选择有代表
平远 高远
极目远眺,青翠的 竹林和五彩的山石 互相映衬,呈现出 绚烂光辉的气象, 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 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初步印象, 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印象。“五色交辉”“猿 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 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本文以四言句为主,读来铿锵有声,最后以长句收 尾,张弛有度。
《记承天寺夜游》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 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句写“月”,而又无一字 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 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 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 明澄澈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之景。
第11课 短文两篇
陶弘景 苏轼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 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 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 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短文就是一 幅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走进课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消散。
水中潜游的鱼。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置身 其中。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 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猿 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 别具意趣。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 其次是光色的动与静,第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2.结构缜密。
本文虽属小品文,但作者仍精心构思,全文分三 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 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 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课堂小练
1.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了(的时候),猿和鸟杂乱地鸣叫。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比喻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反问 )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 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 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 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 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
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由于苏轼 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被贬 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他的东坡种植花木,并 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 新成树。”因此苏轼自号曰“东坡居士”。“苏 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走进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考虑, 高兴的样子。 想到。
行乐, 寻乐。 副词,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和,跟。
……的人。
睡。
院子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共同,一起。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形容水的澄澈。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写作特色 《答谢中书书》
1.意境优美。
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山 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而这里“高峰入云”,山下溪流“清流见底”,峰 高水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 千仞,五色争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景 色绚丽动人。
运用比喻。“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 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怎样理解作者的连发两问?
作者连发两问,寥寥九字,意味隽永:贬谪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主旨归纳
豁悲 达凉 乐苦 观闷
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
盖竹柏影也( 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
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 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 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 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可以欣赏美 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情,同时又表 现出自我排遣内心苦闷的豁达心胸。
拓展延伸
结构脉络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书 书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具体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描绘 晓雾歇,猿鸟鸣 夕日颓,沉鳞跃
愉沉 悦醉 得山 意水
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 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 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 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 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3.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起来,由静 入动,表现一日之美景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答谢中书书》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沉鳞竞跃( yuè ) 未寝( qǐn ) 遂( suì ) 荇( xìnɡ )
猿( yuán )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丹阳秣陵(今 江苏南京)人。著有《陶隐居集》 《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材料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 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 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 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 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都包含在其中。
结构脉络
月色入户 叙事——赏月缘由 怀民相与 贬居寂寞
记
承
积水空明
天 寺
写景——庭下月景
藻荇交横 景色宜人
夜
游
处处皆景
抒情——触景生情 闲人得赏
闲情雅致
学习目标
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语,品味并积累 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会把握作者的思想 情感。(重点)
3.领会文章的意境,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重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 tuí ) 与其奇者( yù ) 相与( yǔ ) 藻( zǎo ) 竹柏( bǎi )
背景材料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 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 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 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 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 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交错纵横。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 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 寡欢之情。
2.“庭下如积水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 样的特点?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 欲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置词身,其参中与。,文中指)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猿鸟乱鸣( 形容词,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乱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名词,战乱。)
比较探究
两篇文章都写自然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 所不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