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答复
陶弘景
谢征,作者的 朋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分层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tuí lín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4、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动静映衬之美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答题思路] 看景物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找关键词句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联系背景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 藻、荇交错纵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 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青林翠竹”--- 平视
“晓雾将歇”--- 早晨
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鸟乱鸣”--- 听觉 景 “夕日欲颓”--- 傍晚
“沉鳞竞跃”--- 视觉
3、思考下面问题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的状态,表现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 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静中有动, 表现了热闹的气氛。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六、重点虚词
(1)之
山川之美
的,结构助词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取消句子性,不译
何陋之有 倒装句,宾语前置,不译。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者: 代词,……的人
导入新课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 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 的封面……
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愫,那 温润的月色,曾牵动多少文人墨客的情 思。今天,我们一起穿越,走进元丰六 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和月亮一起探寻 苏轼当时的心境。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读出情感
点它开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 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 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 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 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高峰高峰入入云云,清流见底
仰视,直接描写山的高大巍峨
➢清流见底
俯视,直接描写水的清澈
这两句由仰视到俯视,突出了上水相映成趣,意境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环视,色彩, 突出山的五彩斑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学案一答谢中书书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知识点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对山川的赞美。
既有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 惋惜众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 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共赏景的得意之感。
总领全文 答 谢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个人简历:/jianl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好像有藻、 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手抄报:/shouchaobao/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俯瞰 水之净。
选择有代表
平远 高远
极目远眺,青翠的 竹林和五彩的山石 互相映衬,呈现出 绚烂光辉的气象, 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短文二篇》课文笔记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的课文笔记:一、作者介绍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2.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二、词语解释1.陶渊明:结庐:构筑房舍;星夜:连夜;涉:跋涉;由:自。

2.孟浩然:岱宗:泰山;夫:发语词;输:这里是写照的意思;青:指苍翠、浓重、浓烈等意思。

三、问题解答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概括了山川的美。

同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从哪些角度来写山水的景色?“高峰入云”写静态的山,“清流见底”写动态的水。

这一句总写了山水的雄奇、秀丽。

3.“晓雾将歇”中的“晓”和“歇”的意思是什么?一个“歇”字表现了怎样的境界?“晓”是早晨的意思,“歇”是消散的意思。

“晓雾将歇”表现了雾的朦胧、美丽,以及自然景色的优美和宁静。

4.“夕日欲颓”中的“颓”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颓”是坠落的意思。

“夕日欲颓”描写了太阳即将落下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自然景色的优美和宁静。

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这句话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的叙述和描写。

四、重点句子翻译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3.念无与为乐者。

翻译:想到没有人可以和我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景色,共同游乐。

八年级上册11课短文二篇

八年级上册11课短文二篇

八年级上册11课短文二篇短文一:《厉害的发明家》有一天,小明和小华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实验室。

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仪器和化学试剂,看上去非常高科技。

他们正好碰见了实验室的发明家,发明家告诉他们,这里是他的办公室,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发明家,他研究发明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发明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发明家拿出了一个小盒子,他告诉小明和小华,这是他最新发明的一个迷你飞行器。

小盒子上有个按钮,按下按钮后,飞行器就会启动,可以在空中飞行。

飞行器非常小巧,可以放在口袋里,而且还有高清的摄像头,可以拍摄到飞行的过程。

小明和小华非常兴奋,他们迫不及待想要试试这个飞行器。

小明按下了按钮,飞行器飞向了空中。

他们看到飞行器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速度非常快,并且拍摄到了非常美丽的风景。

发明家告诉他们,除了这个飞行器,他还发明了很多好东西,比如智能手表、智能笔记本电脑等等。

这些发明在科学和技术上有很大的创新,解决了很多人们生活中的问题。

小明和小华觉得发明家真是太厉害了,他的发明非常有意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他们决定以后也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位像发明家一样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短文二:《科技的两面性》近年来,科技的发展空前迅猛,带来了人们生活上的很多便利。

但与此同时,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科技的两面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比如,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网购的普及,让人们不用出门就可以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智能家电的普及使得家务事变得更加方便等等。

科技的发展使得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

然而,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电子产品对人们眼睛的伤害。

人们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等问题。

其次是科技的高速更新,很多人为了追求新技术,频繁更换电子产品,导致大量的电子垃圾产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

课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
词类活用
①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著名。例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 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生活态度,以及对

的世风的鄙弃。
文体常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体裁是 铭 ,它是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警戒自己 或 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 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体裁是 说 ,它是既 可以 说明 、 记述 事物,又可以 发表 议论 的一种文体。
再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译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
课 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

诸葛庐、子云亭—因住人有名而受景仰—自比古贤居室
结尾
陋室 不陋

何陋之有——因住人“德馨”而不陋——高尚情趣
写法理解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本文采用反向立意的写法。 3.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
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 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 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 相结合的和谐美。
主题理解
•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的描述“陋室” 内外的情景,并用类比和例证,有力 的分析证明了“陋室不陋”的原因,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 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 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 称为“三苏”,都名列“唐宋八大 家”。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 新法被贬黄州。《记承天寺夜游》 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相关介绍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 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 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 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 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 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字词积累
遂( suì) 寝( qǐn ) 相与( yǔ ) 藻( zǎo ) 荇(xìng)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字词积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
美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 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 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 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 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字词积累
欲颓( tuí ) 沉鳞( lín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
领悟的意思。
课文诵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11 短文二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
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 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他曾经 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 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 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 “山中宰相”。
拓展延伸
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川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情景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 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 到夜郎西”……这些诗句分别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 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 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 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 为动(声响)。
情感赏析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 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二、分写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四季之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精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 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 “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 家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 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 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 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书
写 景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结课文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 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机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 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体现了作者 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用色入户
(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
念无与为乐者
(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读
)
课文诵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 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