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第版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复习题(排版打印稿15页)

预防医学复习题(排版打印稿15页)

《预防医学》考试复习题第一篇医学统计学㈠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A.样本B.全部对象C.影响因素D.个体E.总体2.统计学中所指的样本是指A.随意抽取的总体中任意部分B.有意识地选择总体中的典型部分C.依照研究者要求选取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D.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E.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3.统计学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任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B.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E. 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4.为了由样本推断总体,样本应该是A.总体中任意的一部分B.总体中的典型部分C.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D.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E.总体中比较好的一部分5.对于由一个错误实验设计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前,其补救办法靠A.统计方法B.数学方法C.重做实验D.重新设计,重做实验E.估计数据6.下列资料属于分类变量的是A.红细胞数B.疾病潜伏期C.医院感染人数D.抗体滴度E.血压值7.下列资料属于数值变量的是A.红细胞数B.不同病情(轻、中、重)的病例数C.门诊就诊人数D.医院感染人数E.疗效(痊愈、好转、显效、无效)人数8.随机事件是指A.发生概率为1的事件B.发生概率很小(如P<0.05)C.发生概率未知的事件D.在一次实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其发生概率为0<P<1E.发生概率很大(如P>0.05)㈡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9.频数分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A.统计量与参数B.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C.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D.样本标准差与总体标准差E.中位数和标准误10.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宜用A.中位数B.标准差C.变异系数D.四分位数间距E.算术均数11.用均数与标准差可全面描述其资料分布特点的是A.正偏态分布B.负偏态分布C.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D.对称分布E.均匀分布12.正态分布曲线下右侧5%对应的分位点为A.μ+1.96σB.μ-1.96σC.μ+2.58σD.μ+1.64σE.μ-2.58σ13.下列有关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四分位数间距=P75-P25定C.四分位数间距即中间50%观察值的极差D.用于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E.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14.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A.变异系数B.方差C.极差D.标准差E.四分位间距15.适用于用算术均数反映其平均水平的资料应服从A.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B.偏态分布C.对数正态分布D.t分布E.分布不明16.下列哪一项不是四分位数间距的特点A.反映数值变量资料的离散趋势B.不受两端极大值,极小值的影响C.较极差稳定D.考虑了每个变量值的变异情况E.用于偏态分布资料17.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在区间(-2.58,0)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B. 47.5%C. 49.5%D.49.95%E.95%18.某病患者8人的潜伏期如下:2、3、3、3、4、5、6、30,则平均潜伏期为A.7天B.3天C.4天D.3.5天E.5天19.为了比较同一组儿童身高和体重两项指标的变异程度的大小,可选用的变异指标为A.全距B.标准差C.方差D.变异系数E.四分位间距20.编制频数表时A.组段数越多越好,可反映数据的详细信息B.组段数越少越好,可反映数据的大体规律C.组段数应固定于10,便于资料间相互比较D.组段数应限于8~12E.组段数想设多少就多少21.符号s,σ分别表示A.样本标准差和总体标准差B.样本标准差和方差C.总体标准差和方差E.样本均数和总体均数22.描述一组数值变量资料的分布特征时A.应选用xB.应选用sC. 应同时选用x,sD.根据分布类型选用相应的集中、离散趋势指标E.应选用M23.下列哪一项是四分位数间距的特点A.反映数值变量资料的集中趋势B.不如极差稳定C.考虑了每个变量值的变异情况D.可用于两端有极大值,极小值的资料E.用于正态分布资料24.x与s中,A.x可能是负数,s不能B.s可能是负数,x不可能C.两者都不可能是负数D.两者都可能是负数E.可正可负25.对于标准正态分布变量,范围内有90%变量值。

《预防医学》(版)复习思考题参考附标准答案

《预防医学》(版)复习思考题参考附标准答案

《预防医学》课程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修改版)一、名词解释预防医学是一门医学应用学科,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共卫生的策略和措施,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对象是群体和个体,手段是三级预防策略,目的是维护和促进人民的健康,推进社会文明发展。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健康促进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医源性感染病人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因为医疗卫生服务场所的环境和医疗用品受到生物污染而感染疾病的现象称为医源性感染。

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不能代偿的机体损害,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几种具有不同氨基酸组成特点的蛋白质食物混合食用,互相取长补短,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

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

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决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它既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学模式:指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和概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健康状况评价:通过分析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其变化,来探讨人群存在的健康问题,筛选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评估各种健康计划、方案、措施的效果。

高危人群:易受环境有害因素损害的人群称为高危人群。

物质蓄积:机体长期接触某些毒物后在某些组织和器官内逐渐积累从而量比较高的现象。

《预防医学》试题库和答案解析[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和答案解析[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基本理论一、填空题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

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

三、判断题〔√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

〔×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4.预防医学经历了〔C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A.传染病8.个体的免疫接种〔A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C.强化社区行动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二、名词解释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预防医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预防医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预防医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医学模式2.预防医学3.secondary prevention4.整体健康二、简答题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预防医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二、简答题1.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

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

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

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预防医学》参考复习题

《预防医学》参考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第一篇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环境生物圈生态平衡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病环境污染公害自净作用生物富集作用生物转化二次污染物高危人群剂量反应关系致突变作用室内微小气候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营养调查食物中毒平衡膳食二、是非题1、原生环境是天然形成的某些元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环境。

2、根据实验研究资料估计,诱发人类肿瘤主要与放射性因素有关。

3、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与其它物质发生了反应后形成的物质。

4、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交通运输。

5、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时,首先要考虑高危险人群。

6、水俣病与地方性氟病均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7、成年后进入地方性氟病病区不会发生氟斑牙。

8、1984年在印度博帕尔市联合农厂渗漏的毒气是硫氰酸盐。

9、污染物在环境中分解成无害或危害较小的简单化合物,属于环境自净作用。

10、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某一生物体呈现某种生物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为剂量—反应关系。

11、水的浑浊度高,影响氯化消毒效果,还可增加致癌物氯仿的生成。

()12、饮用水标准规定任意的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是大肠菌群或粪大肠菌群。

()13、水源中可允许存在微量的天然本底放射性物质。

()14、饮用水的水应无色、透明、无臭、无味即达到了饮用水水质标准。

()15、饮水的净化过程中,如使用混凝剂不当,也可引发污染。

()16、食用油的烹调油烟污染与肺癌危险性增加有关。

()17、婴幼儿仅靠补充鱼肝油,即可预防佝偻病。

()18.营养素供给量值较营养素需要量值大。

()19.成人热量的来源主要由脂肪提供。

()20.食物充分加热(如煮沸5~30分钟)后,也有可能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

()2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异性作用可引发职业病。

22.多数职业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因此一旦患有职业病其预后必定很差。

23.就业前健康检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

24.视频作用人员发生视力障碍可诊断为职业病。

预防医学第三篇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预防医学第三篇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0. 噪声性听力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答:噪声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一般经历由生理变化到病理改变的过程,即先出现暂时性听阈位移,再逐渐成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它包括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尚未完全恢复又需要再次接触,听觉疲劳逐渐加重,听力改变不能完全恢复,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听力曲线在3 000Hz~6 000Hz(多在4 000Hz) 出现“V”型下陷,此时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即出现听力损伤。

随着接触噪声时间延长,除了高频听力继续下降以外,语言频段(500Hz~2 000Hz)的听力也受到影响,出现语言听力障碍,表现为噪声性耳聋。

11. 如何进行职业病诊断?答:职业病的诊断应由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组织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结合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集体诊断。

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12. 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异同。

答: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相同点是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都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控制和消除职业性危害因素,不但可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可减少工作有关的疾病。

不同点:(1)职业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所引起的疾病;工作有关疾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2)职业病病因明确,即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病不同,职业有害因素不是工作有关疾病的唯一致病因素,而是该病发生发展中的许多因素之一,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无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

预防医学作业

预防医学作业

一、思考题:1.什么是统计推断?2.均数抽样误差的意义是什么?其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3.正态分布、t分布和z分布有何联系和区别?t(0.05)v的意义是什么?4.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采用单侧或双侧检验的依据是什么?5.在假设检验中,P值的含义是什么?α的意义是什么?P≥α和P≤α的意义分别是什么?6.请分别举出五个定性变量(计数资料)和五个定量变量(计量资料)的例子。

7.正态分布有什么基本特征?有那几个参数?8.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中的可信度和区间的宽度各说明什么?提高可信度,区间的宽度会有什么变化?二、计算分析题:1.为了研究黄连中小柴碱含量,随机抽查该地20份黄连测得小柴碱含量(mg/100g),均数为4.35,标准差为0.20,试计算:(1)总体均数的95%和99%可信区间?(2)若样本含量为200份,试计算该总体均数的95%和99%可信区间,与(1)比较得出什么结论?2.随机抽取上海市区男孩体重,得到以下数据请计算和回答:(1)理论上99%的男孩出生体重在什么范围?(2)估计全市男孩出生体重均数在什么范围?(3)假定已知上海市区男性新生儿出生体重总体均数μ=3.30,总体标准差σ=0.40,出生体重数据近似正态分布,请继续回答下边问题:1)在该地新生儿中随机抽样,估计抽到出生体重≤2.5kg的男孩的可能性是多少?2)在该地男性新生儿中随机抽查10人,抽到出生体重均数≤3.2kg的样本的可能性是多少?3.下表为某省城乡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情况,结合表中数据回答:(10分)表1 某省城乡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分布表年龄组城市农村调查人数患病人数患病率(%)调查人数患病人数患病率(%)50~ 60~ 70~ 80~ 3542511304178125902922.049.869.271.724131517558491361104020.343.262.869.0合计776 322 41.5 789 335 42.5 (1)若要比较不同来源(城市和乡村)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是否存在差异,四格表如何绘制?选择何种假设检验方法?(2)若要比较不同年龄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是否存在差异,请绘制四格表并选择合适的假设检验方法?说明:以上两题无须计算。

《预防医学》课后习题答案

《预防医学》课后习题答案

《预防医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2.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4.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二、简答题
1.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

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课程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预防医学是一门医学应用学科,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共卫生的策略和措施,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对象是群体和个体,手段是三级预防策略,目的是维护和促进人民的健康,推进社会文明发展。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健康促进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医源性感染病人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因为医疗卫生服务场所的环境和医疗用品受到生物污染而感染疾病的现象称为医源性感染。

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不能代偿的机体损害,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几种具有不同氨基酸组成特点的蛋白质食物混合食用,互相取长补短,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

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

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决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它既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学模式:指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和概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健康状况评价:通过分析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其变化,来探讨人群存在的健康问题,筛选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评估各种健康计划、方案、措施的效果。

高危人群:易受环境有害因素损害的人群称为高危人群。

物质蓄积:机体长期接触某些毒物后在某些组织和器官内逐渐积累从而量比较高的现象。

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毒物:所谓毒物是指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可造成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危险因素:是指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各种诱发因素。

或机体内外存在的与疾病发展或死亡发生有关的各种诱发因素。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

其目的是防止疾病发生,对疾病发生的生物。

心理和社会等有关因素加以综合研究,提出增进健康的预防措施。

社区诊断:是借用了临床上“诊断”这个名词,指的是社区卫生工作者通过一定的定性与定量的调查研究方法,收集必要的资料,通过科学、客观地分析确定并得到社区人群认可的该社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及社区现有资料情况,为社区预防服务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心身疾病:又名心理生理障碍。

由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引起的一组持久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不同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

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

人的社会化:指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健康为中心,人群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适宜技术向社区居民提供的综合、经济、方便、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

病患:是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即对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失调的判断,它是一种感觉尺度,是一种个人主观上的疾病感觉。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影响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组成及转移和交换发生重大变化后所形成的人为环境。

高温作业:工作地点的气温在寒冷地区和一般地区超过32℃,炎热地区超过35 ℃;或工作地点热辐射强度超过4.18J/(cm2.min);或工作地点气温在30 ℃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的作业。

【教科书】高温作业: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WBGT 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2-2007:第2部分物理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自然疫源:病原体在病区生态环境中能够不断繁殖生存,并感染人类。

一次污染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至环境中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化学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公害病:是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社会影响较大的地区性疾病。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限制氨基酸:将某些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与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模式相比较,其中含量不足的某种或某几种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含量最感不足的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营养素(nutrients):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四、简答题1、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答:产生的背景有:⑴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2)对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认识深化;(3)医学科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增强;(4)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提高。

2、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答:表现在四个扩大: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三级预防;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3、简述我国的三级预防策略。

答: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目的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主要采取改善环境、增进健康的措施。

2)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目的是防止疾病的发展,主要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措施。

3)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目的是防止疾病恶化,主要采取临床、康复的措施。

4、简述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答: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5、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所有特定的疾病,但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具有一定的范围,是指政府法定的职业病。

试列举出2例你知道的职业病并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答:(一)常见的职业病如:矽肺,职业性砷中毒,职业性皮肤病等。

(二)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即职业性有害因素。

消除和控制了病因或限制其作用条件,就能有效地消除或减少发病。

(2)病因大多数可以定量检测,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关系。

(3)在接触同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常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很少出现个别病例。

(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地处理,预后一般良好。

但治疗职业病个体无助于群体预防。

6、简述我国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

答:1.流行病学上安全饮用水不应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以保证不发生介水传染病。

2.感观性状良好饮用水外观应无色、透明、无臭和无异味。

3.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饮用水化学性状应该良好,不含任何有害化学物。

4.水量充足,取水方便水量应能满足居民生活饮用水的需要。

7、简述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1)职业人群健康体检(就业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以及事故应急性体检等)。

(2)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与健康状况分析;为职业病诊断、劳动能力鉴定提供依据。

(3)对相应的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并建立健全监测档案。

8、试述食物中毒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并举例说明答:食物中毒按病原物质分以下5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如进食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中毒。

(最常见的类型)(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如进食霉变甘蔗引起的中毒。

(3)动物性食物中毒;如食用河豚鱼中毒。

(4)有毒植物中毒;如食用有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

(5)化学性食物中毒;如误食亚硝酸盐、甲醇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9、试述蛋白质的生理功能答:1.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2.调节机体生理过程3.供给机体必需氨基酸 4.供给机体热能。

10、如何做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1)防止致病菌污染食品应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

做好畜禽宰前、宰后的卫生检验,防止感染沙门氏菌的病肉进人市场。

对海产品应加强卫生管理,防止污染其他食品。

化脓性疾患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治愈前不能参加接触食品的工作。

严防食品在加工、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被病原体污染。

盛装食品的容器、砧板、刀具等应生熟食严格分开使用,而且要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生产场所、厨房、食堂有防蝇、防鼠设备。

严格遵守饮食行业和炊事人员的个人卫生制度。

(2)防止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及毒素的形成采用低温、脱水、盐腌、糖渍及高温灭菌方法保存食品。

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3)彻底加热杀灭致病菌及破坏毒素烹调时要煮熟、煮透,加热时间要充足,防止里生外熟。

剩余饭莱应彻底加热后再吃。

(4)执行卫生法规及管理条例食品企业、饮食行业、集体食堂均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并执行《食品卫生管理条例》。

11、简述合理营养所倡导的“平衡膳食”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

(1)摄取的食物能满足机体对营养和能量的需要。

营养素和能量不仅要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基本生命活动,而且要满足机体各种活动的消耗,提高机体抵抗力,适应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机体需要。

(2)贮存、加工烹调方式合理。

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提高消化吸收率,同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增进食欲。

(3)膳食制度合理。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分配食物,且能量分配比例适宜。

(4)食物必须对人体无毒无害。

食物要保持清洁,不应有微生物污染、腐败变质、农药残留,加入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

12、简述影响毒物毒作用的因素?答:(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3)毒物的剂量(4)毒物的联合作用(5)个体情况13、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环境不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其组成和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而反过来,人类的各种活动也可以使环境的构成及状态发生异常的改变,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类健康。

根据你学到的知识,请你列举出5种对人类健康影响比较大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你认为可行的预防和解决的措施。

参考答案:(1)大气污染:预防和解决的办法是减少和控制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

(2)水体污染:预防的部分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用技术手段解决已经受污染的水体。

(3)土壤污染:如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只有减少排放,使用金属络合剂等措施,才能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