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六、重点虚词
(1)之
山川之美
的,结构助词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取消句子性,不译
何陋之有 倒装句,宾语前置,不译。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者: 代词,……的人
导入新课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 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 的封面……
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愫,那 温润的月色,曾牵动多少文人墨客的情 思。今天,我们一起穿越,走进元丰六 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和月亮一起探寻 苏轼当时的心境。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读出情感
点它开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 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 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 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 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高峰高峰入入云云,清流见底
仰视,直接描写山的高大巍峨
➢清流见底
俯视,直接描写水的清澈
这两句由仰视到俯视,突出了上水相映成趣,意境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环视,色彩, 突出山的五彩斑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1课《短文二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1课《短文二篇》

疏通文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 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以抒情、议论收束全文。作者在此表明能欣赏 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与 古时知音谢灵运比肩的得意之感。
疏通文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议论抒怀,点睛之笔,寥寥数语,意味隽永。“闲人”是点晴之 笔,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但无法实现,只是两个“闲 人”而已。最后一句使两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 都历历可见。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来描绘的,先是仰视“高 峰如云”,随后俯视“清流见底”,视线一转, 又直视远眺“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 写“晨昏”之景,“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由静到动,一句一景,井然有序。
深入探究
2.“山川之美”美在哪?
山水相映之美:峰高水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石壁斑斓,林青竹翠。 晨昏变化之美:四季林竹常青,晨昏景象各 异(日出雾歇、猿啼鸟鸣,日落山暝、游鱼欢跃、 充满无穷生机)。
短文二篇
1.答谢中书书 2.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
山水景物以其独特的魅力,折服了多少文 人学士。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 山水本无情,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细腻的情思, 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你能否写 出两句写山或水的诗文?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虛词;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文 学常识及写作背景;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领会《答谢中书书》一文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 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品读、瑞摩《记承天寺 夜游》一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 的写法。(难点) 3感受陶弘景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 趣,领略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怀,学习其面对 逆境时达观处世的态度。(重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柏?但少闲人如吾状两元成才路 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 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 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 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解衣欲睡状(元成才路 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状元成才路耳(定语后置,正常 语序应为“但少状元如成才路 吾两人者闲人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
高峰入云,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高。 清流见底。俯视 极力描写水之清。
思考问题:这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 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由 描写静态景物转入描写动态景 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 达出生机和活力。
试简要说明结尾一句的言外之意,并分析其 在结构上的作用。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只是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代词,相当于 )

“……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助词,表 示停顿

动词,参与,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有欣赏、领悟 )

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南北朝吴均的《与顾章书》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④去月:上月。

1、解词(1)晓雾将歇()(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仆去月谢()病(4) 岂徒()语哉2、翻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两篇散⽂都与⽣命密切相关,那么⽣命的意义是什么?⽆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永久的⽣命 严⽂井 过去了的⽇⼦永不再回来。

⼀个⼈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发现⾃⼰丢失了⼀些什么,⼀颗⾅齿,⼀段盲肠,脑门上的⼀些头发,⼀点点和⼈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样只能⼀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个智者⼜怎么办呢!你的⼒量是那样的⼩,对于⽣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命不像⼀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命⾃⾝的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命。

这是⼀件平常的事,也是⼀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上的⼩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根根地从⼟壤⾥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所知⼀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犊,它那⾦黄⾊的茸⽑像是刚从太阳⾥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个个体内住⼀会,便⼜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件事! 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命,赞美那永久的⽣命吧,我们将要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活着 [英]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强烈的激情⽀配着我的⼀⽣。

部编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之《短文两篇》(共14张PPT)

部编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之《短文两篇》(共14张PPT)
部编八年级语文(yǔwén)上册
第三(dì sān)单元复习
文言文部分(b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en)之《短文两篇》
第一页,共14页。
短文(duǎn wén)两篇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五色交辉 交相辉四时(sìshí)俱备
晓雾将歇 映消(散jiā夕o 日欲颓
沉鳞竞跃 月色入户
xyiìān争ng门相g) 与念h其无uī 奇与者为乐
4、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
欢离合(bēi huān lí hé),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jùrén)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就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大概是
全,都 坠落
这里指欣赏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只是
第二页,共14页。
二、翻译句子,要求准确通顺。 1、山山川川景色之的美美,丽,古自来古共以来谈就。是文人雅士共同(gòngtóng)欣
赏赞叹的。
2、清 快晓晨要的落雾薄山将雾的将时歇要候,消,散潜猿游(x鸟在iā水乱o中sà鸣的n鱼);的儿时夕争候相日,跳传欲出来水颓猿面、,。鸟沉此起鳞彼竞伏的跃鸣。叫声;夕阳
)B
第四页,共14页。
五、阅读课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答谢中书书》。 ①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山川(shān chuān)之美, ,全文围绕着一个 “晨词昏句美变 是化“ ”字之展美开、。动共静写古相了来衬共山 映之谈水 衬美”之(sh美ā等nsh。uǐ其) 中、写晨色彩昏搭变配化之之” 美美、的 ②“高峰入晓云雾,将清歇流,见猿底鸟”乱以鸣;夕日欲颓,沉鳞两竞种跃视。角,写
• 答:(从写景视角的变换,动静变化(biànhuà),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的运用,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以景传情等方面谈)本文写景,先仰视“高 峰入云”,后俯视“清流见底”再平视石壁。把握了景物特征,描摹山 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传达出作者与自然有机融合的愉悦, 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ppt课件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写作特色 ❷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11 短文二篇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 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 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 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板书设计
11 短文二篇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谢 中 描绘景色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文学常识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
……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
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抬
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短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文,借山水、明月感受两位古人心灵的律动。 http://www.LSPJ
知识备查 承天寺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 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 ,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27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 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 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 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 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 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 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 郁寡欢之情。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 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 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 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
想感情。(重点)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
的执着情怀。(素养)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http://www.LSPJ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精读细研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 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 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
28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读细研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古义:季节。今义: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与)
动词,和
念无与为乐者(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只是。
大概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精读细研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 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 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 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 、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 夜没有月光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 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7
知识备查
文学常识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 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 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 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 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 文学作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http://www.LSPJ
http://www.LSPJ
预习检查
读一读
tuí
yuè
夕日欲 颓 沉鳞竞跃
qǐn

zǎo
未 寝 相与 藻

与 其奇者
xìnɡ suì
荇遂
bǎi
yuán
竹柏 猿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知识备查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思想 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 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 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 ·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1.因乌台诗案被贬。 2.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探寻到苏 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合作探究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 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 与人为伴。
合作探究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单扇的门,泛指 门。这里指门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愉快的样子。
动词,享受。 于是,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考虑,想到。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睡觉。 共同,一起。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不是杂乱无章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仰视、俯察
平远的视角 极目远眺 晨 昏
静景 动景
合作探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 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 志趣。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我国有很多山川美景,或雄伟壮阔,或秀美瑰 丽。我们有时间要多四处走走,多感受祖国山川之 美,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 贬的失意官员 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 独之感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精读细研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
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 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写作特色
❶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 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 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 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写作特色 ❷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 、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 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 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精读细研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挂在天上, 盈亏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色当空,观赏 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们 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亲的催眠曲……随着 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月亮在我们心中还会有更丰 富的意蕴。
写作特色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 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 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 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 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精读细研
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 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美 。
精读细研 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山之高 水之净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从静景转入动景
精读细研
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 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的?
表达效果: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 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 气息。
合作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