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中特殊句式有六种,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存现句。
下面对这六种句式进行简单的介绍:
- 把字句:用“把”字将宾语提前并与宾语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的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使得语句的表达变得灵活多样,也为诗歌等韵文的押韵提供了方便。
例如:我把我的作文本忘在家里了。
- 被字句: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表示被动的主谓句。
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
例如:他被他人生的黄金时期硬是这样虚度过去了。
- 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其谓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性词语连用而成,它们之间没有关联词语。
例如:他脱下大衣坐在了炕上。
- 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其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
例如:林觉民把自己的一生凝固成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册页。
- 是字句(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例如: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
- 存现句: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消失的句子。
例如:到处是欢乐的人群。
这些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灵活多样,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特殊句式

二、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状语)后置于+名词/代词: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以+名词: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被动句:吾又罢去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见: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受…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为…(之)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任何标志: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省略句:中年兄殁(于)南方汝从(我)于东吾不以(之)一日辍汝而就也未始以(之)为忧也4、断句:东亦客也。
…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乃,即,则,皆,必,本,系,是”等词表判断。
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
何以知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用“之”“是”提宾:句读之不知夫晋,何厌之有惟兄嫂是依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亚父南向坐。
东面而视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言以蔽之相字解释为偏指一方时会不相从许。
好自相扶将见字偏指一方译为“我”时府吏见丁宁。
慈父见背自解释为“自己”时举贤以自佐6、定语后置……,……者: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特殊句式分类

特殊句式分类
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其中,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四类。
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
特殊句式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倒装句: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例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 1。
语文特殊句式

语文特殊句式一、倒装句1. 晚上的星空多么美丽啊!2. 在大街上奔跑的是一只小狗。
3. 喜欢吃苹果的是我的妹妹。
4.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5. 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品德端正的是他。
二、比喻句1.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2. 她的声音像小溪般悦耳。
3. 时间像流水般匆匆而过。
4. 他的眼睛像星星般明亮。
5. 那位老师的教课方式如同一把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排比句1. 今天的任务有学习、打扫卫生、做饭。
2. 她喜欢读书、听音乐、画画。
3. 老师要求我们要听讲、做笔记、课后复习。
4. 队员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5. 这个周末,我要去购物、看电影、和朋友聚餐。
四、反问句1. 这件事难道不是你做的吗?2. 他难道不知道这次考试的重要性吗?3. 这个问题难道我们解决不了吗?4. 你难道不明白这次活动的目的吗?5. 这个答案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五、省略句1. 你今天上午干什么了?---写作业。
2. 他喜欢吃什么?---苹果。
3. 昨天晚上去了哪里?---电影院。
4. 你住在哪里?---北京。
5. 明天有什么计划?---看电影。
六、设问句1. 你认为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2. 你觉得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呢?3. 你对这个建议有什么看法呢?4.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5. 你对这个计划有什么建议呢?七、比较句1. 安静的小村庄和繁华的都市相比,更适合居住。
2. 她的成绩比我好。
3. 这个问题比较难,需要多加思考。
4. 这个城市的交通比较方便。
5. 这本书跟那本书相比,更有趣。
八、插入语句1. 我们终于在漫长的旅途中到达了目的地。
2. 在这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我感到非常开心。
3.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好回答。
4. 昨天,我跟朋友一起去了动物园。
5. 那个地方,据说,非常美丽。
九、反诘句1. 你真的相信他说的话吗?2. 他居然没有来参加会议?3. 你难道不知道这个消息吗?4. 他怎么能这样对待朋友呢?5. 他竟然不记得我们的约定?十、感叹句1. 多么美丽的风景啊!2. 多么可爱的小猫咪!3. 多么幸运的一天啊!4. 多么令人愉快的音乐!5. 多么丰富的知识啊!。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
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
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
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
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④救赵孰与勿救?(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2、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何……之有可译为:“有……呢?”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完整版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现代汉语中特殊句式有六种,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存现句、。
[口诀]把被连,兼是现。
1、把字句把字句是一种用“把”字将宾语提前并与宾语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的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使得语句的表达变得灵活多样,也为诗歌等韵文的押韵提供了方便。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把”字,还可以用“将”等虚词起到这样的作用。
例如:我把我的作文本忘在家里了。
他把他人生的黄金时期硬是这样虚度过去了。
林觉民把自己的一生凝固成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册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注意]把字句的本质就是将宾语前置,与介词“把”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
在句式变换中,把字句是一种最基本的变换样式,也是最简单的变换,但是在写作中,它为语言表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被字句被字句(也称“被动句”)是一种用“被”字变施事者(正常的语序中是主语,相应的宾语就被称为“受事者”)为状语或者用“被”字表示受事者所受的动作、行为的特殊句式。
如: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给吓懵了。
/ 我被吓懵了。
我被李老师这重重的一掌给打醒了。
/ 我被打醒了。
我被《疯娘》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
/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 敌人被打败了。
他被公司开除了。
/ 他被开除了。
[注意]被字句的本质是表示受事者所受到的动作、行为,突出的是受事者,所以有时候说出施事者,有时候不说出施事者,这要看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了。
另外,在句式变换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比如在“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突出句子的某一表达重点”,被字句就是非常必需的。
例如:改变下列句子的句式,强调我方无辜。
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上空把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撞毁了。
改写成为被动句:答案: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在我国南海上空被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了。
句子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句子的特殊句式有哪些关于句子的特殊句式有哪些在汉语句子中,除了最基本的单、复合句式,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特点,有时可以更好地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下面列举五个特殊的句式,供大家参考。
1. 倒装句倒装句也称为颠倒语序的句子,在这种结构中,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被调换了。
例如:“小明是一名学生”变为“一名学生是小明”,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语气,它突出了主语或动词的重要性。
倒装句常见的两种形式是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
完全倒装是指在句子中把谓语动词提到主语之前,而部分倒装指的是只把助动词、情态动词、表示否定等词语提到主语前面。
2. 并列句并列句又称为对等句,是由两个或以上的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相互并列而构成的句子。
比如,“小明喜欢打篮球,他也喜欢踢足球。
”中的“小明喜欢打篮球”和“他也喜欢踢足球”就是两个并列句。
这种句子通常使用逗号或者分号分隔,可以简洁明了地表达出多种意思。
3. 祈使句祈使句也称为命令句,是表达命令、请求或建议的一种句型。
这种句子通常省略了主语,使用动词原形或者动词不定式,如:“过来!”、“请你帮我一下。
”、“不要挂断电话。
”这种句子通常灵活简洁,语气强烈,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句子结构。
4. 疑问句疑问句是指询问对方或自己是否了解某事的句子结构,其语调和词序都有所变化。
疑问句分为直接疑问句和间接疑问句。
直接疑问句是直接用疑问词提问,如“你在哪里?”而间接疑问句则由疑问句转述而来,如“我想知道你在哪里。
”5. 广义修饰句广义修饰句是由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修饰成分加上定语从句,构成一个复杂的修饰结构。
对于这种结构的句子,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找出主句和定语从句,才能完整理解其含义。
如:“他发现那个女孩,她和他小时候住在同一层楼。
”中的“那个女孩”是主句的宾语,而“她和他小时候住在同一层楼”是定语从句进一步修饰“那个女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的概念: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我们把这种句子叫做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一是必须有代词(或代人或代物)。
其格式为:主语+否定词(不、未、莫、无、毋、非、弗)+宾语(代词余、吾、我、尔、自、之、是)+动词。
如: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⑷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同学能否再举例: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④岁不我与,时不我待。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
⑥我无尔诈,尔无虞我
⑦良人未之知也
注意
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便是否定句,也不是宾语前置句;有时是否定句,宾语也是代词,但这个句子也不一定是宾语前置句如:
①未绝鼓声.
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⒈宾语在动词前.
.其格式为:主语+宾语(代词谁、奚、何、曷、安、胡、恶、焉)+动词。
如:
⑴沛公安在?
⑵大王来何操?
⑶牛何之?
⑷彼且恶乎待哉?
⑸吾谁敢怨?
请同学们思考后再举几例:
①问女何所思?
②彼且奚适也?
③皮之不存,毛将焉存?
④复驾言兮焉求?
⑤之二虫(蜩与学鸠)又何知?
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⑦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⑧乐夫天命复奚疑?
2.宾语在介词前即介词宾语前置
其格式为:主语+宾语(疑问代词)+介词+动词。
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谁为哀者?
③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④()何以知之?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⑥国胡以相恤?
请同学们商量后再举几例
①何以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子何恃而往?
④奚以知其然也
⑤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三.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即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的前面。
这时的“之”“是”便成了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其它义。
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疑问句如: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何陋之有?
③譬如一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④何罪之有?
⑤勾践曰:“苟得闻夫子之言,何后之有”
2.否定句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
3.陈述句中的一些固定句式。
其格式为:唯……是……如:
唯命是听(从)唯兄嫂是依唯利是图唯弈秋之为听
唯马首是瞻唯我是尊岂不谷是为(了),先君之好(友好关系)是继
唯你是问
四.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其格式为:宾语+介词+动词+名词(代词)
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③夜以继日
④楚之战士,一以当十
⑤全石以为底
请同学们讨论后再找几例
成语中有⑴严以律己
⑵宽以待人
⑶文以载道
⑷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五.“相”解释为动作行为的一方的代词(你、我、他、)时,“相”字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翻译时放在谓语后。
其格式为:……+相+动词如:
①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同学们从我们学过的课文里再找几例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幸可广问讯,不可便相许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六.“见”字解释为偏指一方的代词(我)时,看作宾语前置
如: ①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
④吾有笔在君处多年,可以见还也.
请同学们思考后再举几例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平时表客套的话里有:
敬请见恕还望见谅
请莫见怪望见教
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不全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唯利是图、何乐之有
B.夜以继日、敬请见谅
C.人莫予毒、时不我待
D.文以载道、非利足也
D
二.指出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两项
A.臣是以无请也
B.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C.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D.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E.一鼓作气,再而衰
F.居则曰:“不我知也”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