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城市绿地规划
绿地规划参考答案

第二章:1.城市绿地分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2.建设用地十大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3.各类城市绿地内涵:(一)公园绿地(G1)(二) 生产绿地(G2)(三) 防护绿地(G3)(四) 附属绿地(G4)(五) 其他绿地(G5)4.分析其特点与功能:(一)公园绿地: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二)生产绿地:指城市中心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绿色植物为主要手段,绿地比例占主导地位的城市用地。
圃地具有生产特点,如花卉展销中心。
(三)防护绿地分类与功能:A 城市防风林带:免受风沙侵袭,或者免受6m/s 以上的强风、台风的袭击B 卫生防护林带:阻隔有害气体、气味、噪音等C 安全防护林带:防火 防震 高压走廊保护 固坡固沙(四)附属绿地: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五)“其他绿地”: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物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地等功能: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培育、建设控制、减灾防灾、观光旅游、郊游探险、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
5.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方法:理论:1生态环境论2导向性生态论3景观格局理论4游憩论5 减灾论;方法; 1生态环境论:1.根据热岛环流布置城市边缘带状绿地2、游憩论:1游憩空间定额法(小公园出人率多)F=Pxf/eF:人均指标,m2/ 人P:出游率,f: 每个游人占有公园面积, 2城市绿地服务半径法3.减灾论:1 求出城市某地区地震时无家可归人数公式: M ——地震时无家可归人数;a ——人均居住面积a=某地区总居住面积/总人口 A1——地震时毁坏的住宅建筑面积;A2——严重破坏的住宅建筑面积;A3——中等破坏的住宅建筑面积;6.减灾论:绿地不仅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还可以作为人们避震疏散之地7.主要规划内容:1规划目标与指标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3树种规划8.国家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绿化覆盖率33%以上,建成区绿地率2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6m²以上;街道绿化普及率95%以上,市区干道绿地率25%以上;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35%以上;旧区改造绿地率30%以上;生产绿地2%,苗木自给率80%;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8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农林大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第一章测试1.理想绿地模式的代表城市()。
A:波士顿 B:韦尔温 C:莱齐沃斯 D:华盛顿答案:韦尔温;莱齐沃斯2.波士顿绿地系统——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的设计者为()。
A:霍华德 B:Forman C:麦克哈格 D:翰 ·查尔斯 ·奥姆斯特德答案:翰 ·查尔斯 ·奥姆斯特德3.下列关于功能绿地说法正确的是()A:核心理念是:将人与自然、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考虑。
B:着眼于城市总体建设用地的控制 C:将绿地规划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 D: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是着眼于不同功能、规模和不同服务半径绿地之间的组合。
答案: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是着眼于不同功能、规模和不同服务半径绿地之间的组合。
4.Forman和Gordon在《景观生态学》中提出”斑块、廊道、基底”的景观结构基本模式()。
A:错 B:对答案:对5.功能绿地模式是着眼于城市总体建设用地的控制,希望通过环形绿带的建设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并与城市内部结构优化相结合()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EG区域绿地分为风景游憩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四个中类。
A:生态保育绿地 B:风景名胜区绿地 C:郊野绿地 D:防护绿地答案:生态保育绿地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A:错 B:对答案:对3.G2防护绿地是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
A:错 B:对答案:对4.城乡规划是政府对规划区内()环境保护和各项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并确定各类专门性规划的统一要求;是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
绿地规划参考答案

绿地规划参考答案第⼆章:1.城市绿地分类:公园绿地;⽣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2.建设⽤地⼗⼤类:居住⽤地;公共设施⽤地;⼯业⽤地;仓储⽤地;对外交通⽤地;道路⼴场⽤地;市政公⽤设施⽤地;;绿地;特殊⽤地;⽔域和其他⽤地3.各类城市绿地内涵:(⼀)公园绿地(G1)(⼆)⽣产绿地(G2)(三)防护绿地(G3)(四)附属绿地(G4)(五)其他绿地(G5)4.分析其特点与功能:(⼀)公园绿地: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产绿地:指城市中⼼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的,绿⾊植物为主要⼿段,绿地⽐例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地。
圃地具有⽣产特点,如花卉展销中⼼。
(三)防护绿地分类与功能:A 城市防风林带:免受风沙侵袭,或者免受6m/s 以上的强风、台风的袭击B 卫⽣防护林带:阻隔有害⽓体、⽓味、噪⾳等C 安全防护林带:防⽕防震⾼压⾛廊保护固坡固沙(四)附属绿地: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五)“其他绿地”:风景名胜区、⽔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动物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地等功能:⽣态环境保护、景观培育、建设控制、减灾防灾、观光旅游、郊游探险、⾃然和⽂化遗产保护等。
5.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法:理论:1⽣态环境论2导向性⽣态论3景观格局理论4游憩论5 减灾论;⽅法; 1⽣态环境论:1.根据热岛环流布置城市边缘带状绿地2、游憩论:1游憩空间定额法(⼩公园出⼈率多)F=Pxf/eF:⼈均指标,m2/ ⼈P:出游率,f: 每个游⼈占有公园⾯积, 2城市绿地服务半径法3.减灾论:1 求出城市某地区地震时⽆家可归⼈数公式:M ——地震时⽆家可归⼈数;a ——⼈均居住⾯积a=某地区总居住⾯积/总⼈⼝A1——地震时毁坏的住宅建筑⾯积;A2——严重破坏的住宅建筑⾯积;A3——中等破坏的住宅建筑⾯积;6.减灾论:绿地不仅是⼈们休憩娱乐的场所,还可以作为⼈们避震疏散之地7.主要规划内容:1规划⽬标与指标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3树种规划8.国家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绿化覆盖率33%以上,建成区绿地率28%以上,⼈均公共绿地6m2以上;街道绿化普及率95%以上,市区⼲道绿地率25%以上;新建居住⼩区绿地率35%以上;旧区改造绿地率30%以上;⽣产绿地2%,苗⽊⾃给率80%;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85%。
城市规划原理第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课件

倡导绿色发展 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 生
11
未来城市生态与 环境规划的挑战
与方向
未来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的挑战与方向
面临的挑战
气候变化:城市规划需考虑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 变化的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等
资源短缺: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 回收资源,如水、土地、能源等 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 增大,需要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 统的特点
城市生态系 统的构成
城市生态系 统的功能
3
环境质量与评价
环境质量与评价
01 环境质量的含义
02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
03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4
生态保护与建设
生态保护与建设
生态保护 的含义和
内容
生态建设 的原则和
方法
生态恢复 的措施和
实践
5
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
和实践
2
生态城市的 含义和建设
原则
3
生态城市规 划的方法和
步骤
8
案例分析
01
成功案例介绍与 分析
案例分析
02
不良案例反思与 改进建议
03
案例的启示与借 鉴意义
9
城市生态与环境 规划实践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案例
丹麦的哥本哈根:以自行车 骑行和绿色能源使用为主的 城市规划,以及雨水收集和 利用等方面的生态实践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实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
英国的伦敦市:通过绿带和公园等城市绿地系统 的规划和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日本的东京市:通过城市森林和河道等城市绿地 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环境和文化价值
北京市绿化条例(全文)

北京市绿化条例(全文)本文来自:中国园林建设网()原文链接:/wz/5301.htm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三章义务植树第四章绿地保护第五章监督与管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绿化建设和管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监督和管理。
法律、法规对森林、古树名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本市绿化工作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统筹和政府组织、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妥善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明晰树木权属,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补偿补助机制,保护树木所有权人和管护者合法权益,促进首都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绿化工作的领导,将绿化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本行政区域绿化覆盖率目标,实行绿化目标责任制,保障公共绿地建设和养护经费的投入。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依职责做好本辖区内的绿化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行政区域内的绿化工作。
区、县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绿化工作。
第六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学校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教育居民和在校师生履行绿化义务,保护绿化成果,做好本社区、本单位的绿化工作。
第七条新闻媒体应当加强绿化科学知识、绿化法律法规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工作,增强公民履行绿化义务和保护绿化成果的意识。
第八条本市推进林业碳汇工作,普及碳排放知识,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实现碳中和的绿色环保理念,引导公众参与碳补偿活动。
第九条本市鼓励和支持绿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选育、引进适应本市自然条件、节水耐旱及兼顾冬季绿化美化效果的植物品种。
第十六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三、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
1、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1)城市环境评价质量评价的内容: ①环境回顾评价 环境污染评价 ②环境现状评价 ③环境影响评价 自然环境评价 (2)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 ① 环境调查 ②环境污染监测 ③模拟实验 ④系统分析 ⑤综合评价
2、城市环境预测
(1)环境预测的依据 P408 (2)环境预测的类型:目标导向型、规划协调型 (3)主要内容:A 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 B 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 C 环境污染预测 D 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 E 生态环境预测 (4)环境预测方法:A 定性预测技术 B 定量(半定量)预测技术 (5)环境预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A 城市资源态势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B 城市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分析 C 城市环境风险分析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1、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
目标类型:(1)按管理层次分:A 宏伟目标 B详细目标 (2)按规划内容分:A环境质量目标 B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3)按规划目的分:A 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B 生态保护目标 C 环境管理目标 (4)按时间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5)按空间分:森林、草原、流域、海域、山区 等目标 确定城市环境目标的原则 见P403 2、城市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别与内容: (1)环境质量指标 (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4)其余相关指标
六、城市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1、城市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程序 P424 2、城市噪声污染现状分析 3、城市噪声污染预测(交通、工业、人口密度) 4、城市噪声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1)各区域环境噪声控制措施(工厂与居民区)P426 (2)交通噪声整治措施(噪声源的规划布局、陶汰) (3)工业噪声的整治(关 停 并 转 迁) (4)社会噪声的整治 (娱乐、集市的布局和开放程度)
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

第十一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方案时,应当按照第十条规定的绿化用地面积标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规划定点时,确需占用绿地或移、伐树木的,应当征得同级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二)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区的附属绿地面积,不得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并按居住人口人均2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公共绿地;
(三)新建、扩建、改建产生有害气体和其它污染的单位,必须按国家规定营造宽度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
(四)新建、扩建、改建道路的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主干道不低于20%,次干道不低于15%;
第十四条 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基本建设投资中应当包括配套绿化建设经费,列入工程预算,统一安排绿化工程施工,在不迟于主体工程建成后的第一个绿化季节完成绿化任务。
第十五条 对城市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实行资质审查。城市绿化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应当委托持有资格证书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
绿化工程竣工后,经市、县(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该工程的主管部门和接收管理单位验收合格,移交管理部门管理养护;验收不合格的限期返工。
第四章 管理
第十六条 城市绿化按下列分工进行管理:
(一)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由市、县(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管理;
(二)城市行道树和干道绿化带,由建设单位移交所在县(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三)各单位附属绿地和单位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由所在单位负责管理;
(四)居住区绿地,由居住区管理机构管理;
绿化各项经费的使用,必须接受本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与审计。
第六章 罚 则
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规划文本规划文本目录第 1 章总则 (201)第 2 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202)第 3 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203)第 4 章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204)第 5 章主城区生态健康游憩系统规划(康体绿道) (205)第 6 章主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206)第7 章主城区防灾避灾绿地规划 (208)第8 章树种规划 (209)第9 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209)第10 章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210)第11 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210)第12 章主城区分期建设规划 (211)第13 章规划实施措施 (214)第14 章附则 (215)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规划文本第 1 章总则第1条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强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与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把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一流的国家级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增进市民身心健康,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法令等文件编制此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对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专项规划的深化和完善,作为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第3条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国水法》●《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国建设部令第112号●《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建设部[2004]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建设部,建城[2000]106号)●《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部,城建[2001]192号)●《公园设计规》(CJJ48-9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GB50180-9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CJJ75-97)●《省城市绿化条例》(1999年)●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GDPG-003)●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GDPG-004)●市城市相关规划文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市珠港新城总体规划》●《市城市生态规划》●《市绿地系统规划(1993-2000)》●《市唐家湾地区分区规划(2005)》●《市金湾区整合规划与研究(2004)》●《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2005-2020)》第4条规划围与期限●本次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分为市域、主城区两个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公园绿地的用地选择与布局
公园绿地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应选用各种现有公园、苗圃等绿地或现有林地、树丛等加以 扩建、充实、提高或改造,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 园林艺术水平,适应改革开放与人民群众的需要。 要充分选择河、湖所在地,利用河流两岸、湖泊的外围创造 带状、环状的公园绿地。充分利用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 等不适宜于建筑而适宜绿化的地段,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 色。
(4)防风林带
防风林带主要用于保护城市免受风沙侵袭,或者免受 6米/秒以上的经常强风、台风的袭击。城市防风林带一般 与主导风向垂直。
(5)城市组团隔离带
为使城市各个组团避免相互干扰,而在组团间设隔离带。 城市组团隔离带在空间上划分城市各个区,成为各个功能 区的边界,起到隔离作用;在生态、社会、形象服务功能 上又为相邻片区提供过渡软连接,发挥联系作用。其内部 功能分化,需根据两侧相邻城市功能区的性质来决定组团 隔离带两侧的功能。
五大类: 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 属绿地、G5其他绿地。 十三中类: 公园绿地中的G11综合公园、G12社区公园、G13 专类公园、G14带状公园、G15街旁绿地;附属绿 地中的G41居住绿地、G42公共设施绿地、G43工业 绿地、G44仓储绿地、G45对外交通绿地、G46道路 绿地、G47市政设施绿地、G48特殊绿地。
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
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树绿带度不得 小于1.5m。
道路绿地系统规划图
城市绿化建设标准
1、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指标
城市绿地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建设质量和数量的量化方式。 目前,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国家园林城市评定考核中主要 控制的三大绿地指标为: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绿地率(%)和绿 化覆盖率(%)。 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指标的统计 范围和计算公式为:
道路防护绿地是以对道路防风沙、防水土流失、皆 以农田防护为辅的防护体系,是构筑城市网络化生态
绿地空间的重要框架,同时,道路防护绿带还可以改
善道路两侧景观。不同的道路防护绿地,因使用对象 的差异,防护林带的结构应有所差异。
(3)城市高压走廊绿带
城市高压走廊一般与城市道路、河流、对外交通防护绿地 平行布置,形成相对集中、对城市用地和景观干扰较小的高 压走廊,一般不斜穿、横穿地块。 高压走廊绿带是结合城市高压走廊线的规划,根据两侧情 况设置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地,以减少高压线对城市的不利影 响,如安全、景观等方面,特别是对于那些沿城市主要景观 道路、主要景观河道和城市中心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 范围等区域内的供电线路,在改造和新建时不能采用地下电 缆敷设时,宜设置一定的防护绿带。
面积规模
规划服务半径(米)
居民步行来园所耗时间 (分钟)
≥20公顷 ≥10公顷 ≥4公顷 ≥0.5公顷
2000-3000 1000-2000 500-800 300-500
25-35 15-20 8-12 5-8
城市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的合理服务半径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分析图
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图
生产绿地(G2)规划Biblioteka 地的规划与建设的指导性标准。
绿地率控制图
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以及功能需求、环 境要求及用地条件,一般情况下: 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 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
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 20%;
产生有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 标准设立不少于50m的防护林带;
(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 ÷城市人口数量 (2)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 ÷城市人口数量 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 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的总和。
2、防护绿地的用地选择与布局
城市防护绿地的布局与结构规划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在进行防护 绿地布局、结构的规划时必需使防护对象和防护绿地联系起来,组成 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防风林应选城市外围上风向与主导风向位置垂直的地方,以利阻 挡风沙对城市的侵袭;
卫生防护林按工厂有害气体、噪音等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选定 有关地段设置不同防护林带; 农田防护林选择在农田附近、利于防风的地带营造林网,形成长 方形的网格(长边风向垂直); 水土保持林带选河岸、山腰、坡地等地带种植树林,固土、护坡, 涵蓄水源,减少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学校、医院、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
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
道路绿地的绿地率,按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规定, 园林景观路的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3)带状公园(G14)
以绿化为主的可供市民游憩的狭长形绿地,常常沿 城市道路、城墙、滨河、湖、海岸设置,对缓解交通造 成的环境压力、改善城市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 的作用。带状公园的宽度一般不小于8米。
(4)街旁绿地(G15) 街旁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 绿地。在历史保护区、旧城改建区,街旁绿地面积要求 不小于1000平方米,绿化占地比例不小于65%。街旁绿 地在历史城市、特大城市中分布最广,利用率最高。
(2)公共设施绿地(G42)
指公共设施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如行政办公、商业金 融、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科研教育等用地内的绿地。
(3)工业绿地(G43)
工业绿地是指工业用地内的绿地。工业用地在城市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城市约占到20%-30%,工业城市还会更 多。 工业绿化与城市绿化有共同之处,同时还有很多固有的特 点。由于工业生产类型众多,生产工艺不相一致,不同的要求 给工厂的绿化提出了不同的限制条件。工业绿地应注意发挥绿 化的生态效益以改善工厂环境质量,调节和改善工厂小环境。
十一小类: 综合公园中的G111全市性公园、G112区域性公 园;社区公园中的G121居住区公园、G122小区游 园;专类公园中的G131儿童公园、G132动物园、 G133植物园、G134历史名园、G135风景名胜公园、 G136游乐园、G137其他专类公园。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公园绿地(G1)规划 1、公园绿地组成
(7)市政设施绿地(G47) 包括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通讯设施、环境 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等用地内部的 绿地。 (8)特殊绿地 包括军事用地、外事用地、保安用地范围内的绿 地。
2、附属绿地规划内容
附属绿地规划主要通过对不同用地类型和不同单位提 出的不同绿地率规划指标来控制,作为各单位搞好附属绿
生产绿地的布局应综合考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近期建 设与远期建设发展的结合,远期要建立公园、植物园、动 物园等绿地,均可作为近期的生产绿地,这类生产绿地的 设置既可充分利用土地、就地育苗,又可熟化土地、改善 环境,为远期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园林苗圃的规模一般按其用地性质划分,大型苗圃20公顷 上,中型苗圃面积3~20 公顷,小型苗圃面积在3公顷以下。 各城市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大、中、小苗圃相结合, 合理布局,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优质苗木。
工业绿地应从树立企业品牌的角度,治理脏、乱、差的环 境,树立绿色的环保的现代工业形象。
(4)仓储绿地(G44)
城市仓储用地内的绿地。
(5)对外交通绿地(G45)
对外交通绿地涉及飞机场、火车站场、汽车站场和码头用 地。它是城市的门户,汽车流、物流和人流的集散中心。 对外交通绿地除了城市景观和生态功能外,应重点考虑多 种流线的分割与疏导、停车遮荫、人流集散等候、机场驱鸟等 特殊要求。
第16章 城市绿地规划
1 城市绿地的功能
2 城市绿地的类型和建设标准
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的定义
所谓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 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 民体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85-2002),公园 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 街旁绿地。它是城区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 态环境、市民生活质量、城市景观等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 作用。
(1)综合公园(G11)和社区公园(G12)
各类综合公园绿地内容丰富,有相应的设施。社区 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的户外游憩 功能和相应的设施。二者所形成的整体应相对的均匀分布, 合理布局,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户外活动所需。 (2)专类公园(G13) 除了综合性城市公园外,有条件的城市一般还设有 多个专类公园,如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科学公园、 体育公园、文化与历史公园等。
(6)道路绿地(G46)
道路绿地指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化用地,包括道路绿 带(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中心岛 绿地、导向岛绿地、立体交叉绿岛)、停车场或广场绿地、铁路 和高速公路在城市部分的绿化隔离带等。不包括居住区级道路以 下的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在城市中将各类绿地连成绿网,能改善城市生态 环境、缓解热辐射、减轻交通噪声与尾气污染、确保交通安全与 效率、美化城市风貌。
防护绿地(G3)规划
1、防护绿地组成
防护绿地(G3)的主要特征是对自然灾害或城市公害具 有一定的防护功能,不宜兼作公园使用。
(1)卫生隔离带
卫生隔离带用于阻隔有害气体、气味、噪声等不良因素 对其他城市用地的骚扰,通常介于工厂、污水处理厂、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