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学与古籍整理_图文.ppt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管、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刻本源流等。
第四,单种(含丛书)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版本数量、版本系统、版本优劣等。
第五,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其中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古籍版本学发展的历史划分:(一)从先秦到两汉为版本学的产生时期(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为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三)宋元为版本学的成熟时期(四)明清为版本学的繁荣时期4、古籍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古籍版本学离不开目录学:(一)考证一书的版本离不开目录学(二)鉴定古籍版本离不开目录学(三)古籍版本鉴定成果的解释离不开目录学目录学也离不开古籍版本学:(一)书目著录离不开版本学(二)目录学的任务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导读书门径。
5、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二)读书治学的需要(三)发展现代出版事业的需要(四)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的需要(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6、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方法:(一)文献考证法:就是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比较版本异同,鉴定版本。
具体分三个方面:(1)同书前后不同卷页相互比较,看办事大小、行款字体、学术风格等是否一致。
(2)同书异本相互比较。
主要是内容和形式上。
(3)同古籍书影进行比较。
(三)实验研究法: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
(例如显微分析)(四)计量研究法:就是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
7、胜任古籍版本学的最基本训练第一,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
版本目录学(全套课件221P)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2、金文图片
毛 公 鼎
•西周晚期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 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 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 耳,叁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 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 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 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 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 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本章内容: 1、了解文献的几种载体的相关知识; 2、纸质文献的装帧形式的演变;
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 1、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相关知识 1899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 阳小屯村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 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 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 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 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 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 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 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 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 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 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 “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 兆的样子。
甲骨文的研究情况: 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 为“甲骨文之父”。后为刘鹗(字铁云) 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 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 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 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 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 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堂 堂堂堂,郭董罗王”。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
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
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
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
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
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
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
本不同。”
2019-8-27
谢谢观赏
古籍版本学
2019-8-27
谢谢观赏
1
第一讲 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
版本与版本学 版本学的功用
2019-8-27
谢谢观赏
2
第一节 版本与版本学
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云:“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 必推求本源,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 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板片,注其错讹,是为校雠家,如 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是也。次则收采异本,上则补金匮 石室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 范氏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 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 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 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之中落者,贱售其所藏; 富室之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 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 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估是也。”
2019-8-27
谢谢观赏
16
邢昺、沈括是北宋人,叶梦得是南宋人,可 见版本之称在宋代就已确立,且其含义乃对 写本而言。
2019-8-27
谢谢观赏
17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 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 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古籍版本学一

2、六朝说
代表人物为清代的李 元复。
3、隋朝说
代表人物为明代的陆深、 胡应麟、清代的方以智、 近人孙毓修。
4、唐朝说
(1)初唐说
代表人物为张秀明
(2)中唐说 代表人物为清赵翼、王国维。 (3)王唐说 代表人物:宋叶梦得、宋朱翌、清朱彝尊、王士
今藏国家图书馆的宋本《欧阳文忠公集》是 蝴蝶装。
包背装大约南宋时出现,元明时盛行,清朝 发展到顶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就都是包背装。
线装
1 2
、 几 点 认 识 : 中 唐 说Βιβλιοθήκη 、 有 关 诸 说 : 五 种
一 、 雕 版 印 刷 技 术 的 发
明
第 五 节 雕 版 印 刷 与 活 字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善本的“九条”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
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 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 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 抄本;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的定义
一、古籍 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各
种形式的书籍。
二、版本 片,《说文解字》卷七上:“判木
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 版,《说文解字》卷七上:“片也, 从片,反声。”段注:“今字作 板。”
版、板为古今字;版就是片,是已 经解析的“半木”,而不是完整的 “全木”。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旧刻指宋元旧刊; 精本指明本中刻印尤精、世间罕传者; 旧抄指明朝名家抄本、影抄本; 旧校是指出自乾嘉名家之手。
古籍目录,版本和校勘

參考書目: 1、目錄學概論 武漢大學等 編著 中華書局1982年版 2、版本學概論 戴南海 著 巴蜀書社1989年版 3、校勘述略 王雲海 裴汝成著 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4、中國歷史書籍目錄學 陳秉才 王錦貴著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版
(三)校勘 校勘,又稱校讎或讎校,就是廣聚衆本,並以 善本或古本爲底本,校正、勘誤古書字句錯誤的 方法。 西漢末的劉向、劉歆父子創立了校讎學。劉向 《別錄》言:“校讎,一人讀本,校其上下,得謬 誤,爲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 爲讎。” 宋人宋綬說:“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 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謬。”(《夢溪筆談》 卷二十五) 陳垣先生總結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校勘四法: 第一對校法,第二本校法,第三他校法,第四理 校法。
雕版印刷的版式
,雕版書都是單面印刷, 對折起來,成爲一張書 葉。葉面上,印板所占 的面積,叫版面。版面 四周用墨線圍起來,是 版框的邊欄。分出字行 的細直線,叫邊准或界 行。版的中閒,叫界口、 中縫、版心,用來刻寫 書名、卷次、葉碼等。 版口上部,有專門的折 疊符號◤◥ ,叫魚尾, 又稱象鼻。
由於書本載體的不同和 裝訂技術的演變,我國 的古籍,有過編連、卷 軸、折疊(含經折裝或 梵夾裝)、冊葉(含蝴 蝶裝、包背裝、線裝和 今之平裝、精裝等) 鑒別古籍版本的方法, 大致依據書名、著錄、 牌記、諱字、字體、刀 法、版式、行款、紙墨、 刻工、裝幀等進行判斷。
古又 各有其專門的學術特點。 (一)目錄 目錄,是目和錄的合稱,目指圖書的篇 名或書名,錄指對圖書的說明和編次, 也稱序錄或書錄。把書名、篇目之 “目”,與其內容提要之“錄”編在一 起,就是目錄。
┏专科目录(隋楊松珍的《歷代史目》) ┃ ┏官修書目(《四庫全書總目》) 古典目录书┫综合性目录┫史志書目(《汉书·艺文志》) 分类 ┃ ┗私家書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版本目錄( 《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 古籍分類 六分—— 劉歆《七略》六藝略、诗赋略、諸子略、兵書略、數 術略、方技略。 四分——西晉荀勖《中經新簿》甲乙丙丁(經、子、史、詩賦 圖贊) 唐 魏徵《隋書·經籍志》,經史子集。
第二章 版本

❖ 四川-颜,福建-柳, 两浙-欧,江西兼有
❖ (3)宋代刻书的印纸 ❖ 浙刻本、蜀刻本、江
西刻本——皮纸 ❖ 闽刻本——竹纸 ❖ 公文纸印本。
❖ (4)宋代刻书的装帧 形式
❖ 蝴蝶装 包背装
❖ (5)避讳 ❖ 宋人避讳严格
❖ 2、元刻本 ❖ (1)黑口 书口 ❖ (2)赵字 赵孟頫
❖ 姜德明《野草忆往》:《野草》1927年版“鲁迅先 生”—1928年版“若讲趣味,藏有这两种版本才好比 较”—排印本
❖ 二、版本学 ❖ 1、叶德辉 历代藏书家于宋元旧抄之探究 ❖ 2、顾廷龙 研究各种不同本子的差异,从中找出规律,
就形成版本之学。 ❖ 3、程千帆 是研究书的物质形态的科学。
第二节 版本的功用
❖ ⑦辛亥革命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 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 ⑧在印刷术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 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插图 的刻本。
❖ ⑨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 钤印本,有特色的或有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 二、校书应备众本
❖ 一、读书应选择善本 ❖ 1、原因 ❖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
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2、善本的标准 ❖ 叶梦得《石林燕语》: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 (1)张之洞 足本 精本 旧本 ❖ (2)丁丙 旧刻 精本 旧抄 旧校 ❖ (3)李致忠 历史文物性 学术资料性 艺术代表性 ❖ (4)洪湛侯 古旧本 精校本 精刻本 稀见本 ❖ (5)1978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会议制定
字子昂 号松雪
文献学第二章 版本学

明本:正 德前赵 字,版 式仿元; 嘉靖至 万历白 口方字 仿宋; 天启之 后白口 长字多 讳。
明成化九年皇宫内府刻本白棉纸资治通鉴
• 嘉 靖 刻 本 与 崇 祯 刻 本
• • • •
2.依据牌记 3.考刻工:一般在版面的中缝。 何槐昌《宋元明刻工表》 4.考序跋
• 5.依讳字:陈垣《史讳举例》。古书用讳两 宋严、元无讳、明清之际严,康熙之后亦 严。 • 6.考地理沿革 • 7.考官职 • 8.考官衔、尊称、谥号 • 9.依冠词 • 10.依藏书印
梵夹装:写好的纸用两块与纸张大小相同的木板 将纸夹住,中间穿孔,或在两端靠里的位置上各 穿一孔,用绳穿孔绕捆夹板。
• 三、刻本时代:版本之名即起于雕版
3.版式:版面、栏线、行款、版心
雕版书籍装帧
1.蝴蝶装即把书叶从中间对折,以折迹集中的右边 为书脊,戳齐,然后逐叶彼此相粘连,一叶一叶 重迭成册。
百衲本二十四史
• 按照出资:官刻本(内府本、藩刻本、监 本、殿本、局本、府州军本、仓台本、计 台本、郡斋本、广成局本、行中书本、书 院本、司礼监本、经厂本) • 坊刻本、私刻本、家刻本、自刻本、
• 按照版本形态: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书帕 本、插图本、批校本
Hale Waihona Puke 批校本大字本小字本
按照技术:墨印、朱印、蓝印、套 印
第一节 版本的发展
版本最初指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书本,以区别 于抄本、写本。后指: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 而形成的各种本子,内涵包括书写、印刷的年代、 形式、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 增删以及在其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藏书印、 题识、批校)。 • 研究版本特征与差异、鉴定真伪、优劣的学问叫 版本学。
• 二、晚唐、五代的旧监本、蜀本 • 旧监本:后唐宰相冯道建议政府国子监依 据开成石经(唐文宗太和四年由艾居晦、 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约用了七年时间刻 成的一部石经)刻《九经》等,宋人称为 “旧监本”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资料讲解

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云:“准敕,禁断 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 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 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事业日益兴盛,版或板作为供印书 用的版片的含义更加明显。宋王应麟:“自太祖平定四 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赏 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 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因为本即指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颜氏家训·书 证篇》云: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 “宁儿见乳虎穴,不入晔城寺。”而江南书本,“穴” 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 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起 六七乎?
宋代雕版印书盛行,“版本”二字从北宋以来便被用来 专指雕版所印之书。
叶德辉《书林清话》:“雕板为之板,藏本谓之本。藏 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叶梦得《梦溪笔谈》: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 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 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 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 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 可正,甚可惜也。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2、了解版本的重要性。 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造
一般认为版本研究之学在西汉已经诞生,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是其向上发展时期,宋时正式确立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元明持续发展,清代则达到鼎盛。但版本学 的正式定名却迟至清末。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 《版本之名》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