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学习理论
“可见的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以古诗教学为例

智策金点子“可见的学习”理论是由教育学者约翰·哈蒂提出的。
“可见”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教师能够明确辨析出对学生学习产生显著作用的因素,结合学生的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从而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路径;另一方面是指使教师的教对学生可见,这要求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教学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是终身学习和热爱学习的核心属性。
[1]将“可见的学习”理论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更清晰地展现“教”与“学”的关系,也有助于让学生获得“可见”的学习过程,有效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可见,让学习行为有方向(一)学习目标适切且清晰“可见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根据具体学情设定适切的目标,并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将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哈蒂认为:“有目标的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弄清楚要从课堂中学到什么(学习目的);另一个是设法知道是否达成了所期望的学习(成功标准)。
”[2]学习目标的表述也应观照这两个部分,并让学生相对清楚地理解、接受。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时,笔者通过前测发现,学生自主阅读后基本能读准并初步理解诗句,只是在个别字词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于是,将目标拟定为:(1)读准“一”“曈”“茱萸”等的字音,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感;(2)想象并能讲述古诗中描绘的节日情景,理解并交流节日背后的文化元素。
这样的目标表述下,学生可以把握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从而真正发挥学习目标引领学习行为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内在相关联哈蒂指出,我们要把学习目标达到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之间的平衡,帮助学生成功地建构正当合理的有关概念性知识的理论。
[3]这启示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环环相扣,保证学生学习方向不偏移。
上述《古诗三首》教学目标中的诵读“可见的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以古诗教学为例褚雅娟“可见的学习”理论倡导让教师的教对学生可见,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
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深受人们喜爱。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古诗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首先,了解古诗的背景和历史。
古诗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和文学评论,以及参观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来深入了解古诗的背景和历史。
其次,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格律。
古诗是有着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的,掌握了古诗的韵律和格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魅力。
可以通过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格律规则,多加练习,逐渐掌握古诗的写作技巧。
再者,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古诗的意境和意义往往需要通过细致的品味和深入的理解才能领会到,因此,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阅读古诗的注释和评论,多与他人交流讨
论,以及参加古诗鉴赏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古诗鉴赏能力。
最后,多加练习,勤加思考。
学习古诗需要持之以恒,多加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可以通过背诵古诗、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创作古诗等方式来加强对古诗的学习。
同时,也要勤加思考,多思考古诗的内涵和意义,多思考古诗与当代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
总之,学习古诗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古诗学习水平。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更好地学习和领会古诗的魅力,让古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材阐述)

-在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开心的事情?”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诗歌情感的共鸣,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表达他的喜悦。
其次,关于诗歌的情感表达,我觉得可以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比如,在讨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诗时,我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快乐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喜悦心情。
再者,我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分组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或者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讨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提升诗歌朗读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炼信息,理解诗意,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悟杜甫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水平。
学古诗的方法

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优秀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古诗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更能够启发人们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古诗呢?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一步。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往往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
因此,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比如,学习李白的诗歌,就要了解他的放浪形骸、豪迈不羁的性格,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诗歌中的豪情壮志。
其次,学习古诗需要注重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古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
比如,古诗中常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既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学习古诗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另外,背诵古诗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背诵古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古诗的内容和语言,增强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
同时,背诵古诗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和修辞能力,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多读古诗,多品味古诗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古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诗的题材、风格和艺术特点,培养我们对古诗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同时,多品味古诗,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最后,学习古诗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进行反复阅读和体会。
古诗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学艺术,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积累和体验才能够领会其中的奥妙。
因此,学习古诗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进行反复阅读和体会,才能够更好地领略古诗的魅力。
总之,学习古诗需要我们全面地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注重古诗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通过背诵和阅读多种古诗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意义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意义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阶段。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古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古诗教学的理论基础、古诗教学的实际过程以及古诗教学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诗教学的理论基础古诗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内涵。
古诗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语文教育学、文学批评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例如,作为语文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语文学习理论为古诗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其中包括情感教育理论、启发式教学理论、交际教学理论等。
通过古诗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此外,文学批评学中的诗歌鉴赏理论也为古诗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古诗教学提供了支持,例如,乌斯的认知和情感的统一理论,为古诗教学提供了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教学方法。
二、古诗教学的实际过程古诗教学的实际过程可以分为古诗诵读、古诗分析和古诗创作三个环节。
古诗诵读是古诗教学的基础环节。
学生通过朗读古诗,感受其语言之美、音乐之美和韵律之美,培养语感、韵律感和美感。
在古诗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对比、形象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诗分析是古诗教学的核心环节。
学生通过分析古诗的内容、形式、修辞和意象等要素,了解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古诗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主题、情感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古诗创作是古诗教学的延伸环节。
学生通过模仿古诗的形式和风格,创作自己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古诗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古诗教学的意义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勤奋好学的名言和古诗句

关于勤奋好学的名言和古诗句一、名言1、勤奋不可失,偷懒物极必反。
——清代严复2、坚持的精神才能创造奇迹,勤学的好习惯可以掌控成功之路。
——让·雷诺3、对智者而言,学习最大的秘诀是:勤学加坚忍。
——亚里士多德4、天才是耐心与勤奋的结合体。
——马克思5、没有比勤奋更能获得成功的简易法则了。
——屠格涅夫6、学习需要有动力,勤奋是动力的源泉。
——贝蒙特7、心之所安,必先劳而后乐也。
——司马光8、学习是勤奋的乐趣,习惯不学则为罪恶。
——普希金9、毅力有时可以克服天才,勤奋有时可以优于智谋。
——爱迪生11、艺术家著手创作之前,必须学有所成,必须勤奋学习一切相关理论。
——雨果12、有理想地活着,就有勇气地学习。
——马克思13、运动使人健康,勤奋使人有益,仁爱使人强大。
——鲁迅14、勤能补拙,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不断的努力。
——郭沫若15、只有勤奋,才能改变命运;只有智慧,才能够成功。
——詹姆斯·阿诺德二、古诗句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只可学乖。
——《荆轲刺秦王》2、青年学问在一心,金榜定题读万卷。
——清·黄白郢《挂冠诗》3、天涯苦芜尽,一朝奋斗能出英雄。
——泰戈尔4、青春在学术的苦涩中度过,知识在勤奋的征程中积累起来。
——刘靖5、心慎无过,勤学前进,王道宣扬。
——陆游《吟示》6、当然不要枉勤奋,年轻人,把学习当做尊贵的事。
——陆游7、年华寒,但是我勤习尚未改变,工夫老不止觉,自信添丝丝难忘。
——陶弘景诗/8、犹及萧萧竹杖秋,学多情怀未淹留。
——叶羣《萧萧竹杖秋》9、雄心无极限,学习谋自立,少年岁月添勤奋志。
——章衡《学以致用》10、勤学有材力,能细会难,青春为谁留。
——罗隐《横吹曲辞·沙上》11、书香囊,勤学多志,把握名物多可贵!——张维屏《夏天夜之图》12、极端勤习,聪明勤学,名利双春花,多乐石常山。
——杜甫《德归》13、勤学智穷,詹论好人,心思量度有进取。
——陆游《按歌六首之二》14、集异论佳句,努力细推常。
“兴观群怨”理论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诗经》本身, 作为一种
的诗学理论,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兴观 ”能在感
、 、教育 批评这 社会 能的 上进一 发 为
一种方法体,进
到诗文教学中呢?
三、“兴观群怨”理论在诗歌教学中的践行
从社会功用角度看“兴观 ”,其表示的“感染一认
君子通过多种方式追求娴静 ,最后求而
的事情-
“关关雎, 之;
,君子好逑”-$
,第一 是兴 , 面一 '
,君子 ” 是 者
正 达的 -表面 起来第一句跟主题毫 干,
实际上却 一 造了一
,这
能
,
诗歌营造的那种君子
的
-
《 》 样如 ,'
,
-
,一
方”- 这 诗 样
兴,
描写' ”,而是
一笔,写伊人所处的环境,
安国、郑玄
字义学
该理论
释义-
'兴观群怨”的 释是
何
的-概括来说,他们“兴”释成文学的
,“观”解释
文学的 识 , '群” 文学的
,
“怨”强调的是“诗”的社会批评作用[4]-
可以 ,
'兴观群怨” 一 文学理论,
一步把这文学理论
诗
到文学 -
于大多 学者 字义学、
、诗
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诗学思想,
将孔子
的诗学观到 的历 期
-
:
“'兴、观、群、怨’ ,
问题有关,是定历
的 -孔子虽诗
,并.
它 文学 品阅读, 的目的还是通过诗的 学培养
活动家-”/50
的跟
谋而合, 样张
理解“兴观群怨”尊重理论的出背景, 侧重点在于
古诗教学模式

“四读四导”古诗教学模式一、模式名称:“四读四导”开放式自主学习古诗教学模式。
二、适用范围:适合小学各学段古诗教学。
三、模式的特点:1、此模式最大的特点为开放式,在本课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均有体现。
开放了学习古诗的内容、情感、视野。
2、交给学法。
运用此模式教学,不出多久,学生就能读懂如何自行学习,积累古诗,也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了古诗欣赏的领域。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每个环节均从学生的需要、基础出发,教师只在旁边作诱导、疏导、指导、引导。
4、此模式以学生的“四读”贯穿始终,“以读为主”落到实处。
5、教学目标明确,以“四步训练过程”为主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促使学生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
6、教学过程中,把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交织起来,组成网络结构,使信息交流呈立体交叉传递式。
四、模式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的内涵深刻,意存深远,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精选了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词多篇。
并明确指出小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为应付考试,只停留在诗意的枯燥理解,情景的空洞讲说。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交给学法,开拓古诗欣赏教学的广阔道路呢?遵照现代教学论强调的主体性,开放性原则,构建了“四读四导”开放式自主学习古诗教学模式。
五、模式的基本框架及理论依据:六:模式的具体操作:(1)诱导初读,知诗人,解诗题。
兴趣是先导,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可以用以下方式:1、配乐,教师描绘画面;2、猜谜引入;3、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4、课件出示诗歌描绘的情景;5、谈话、创设情景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
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
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l 定时间。
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
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l 造氛围。
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
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
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
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
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
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l 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l 想象入境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
诗人的情感。
l 表演激趣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精心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
比如,在学习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所见》时,我假扮大诗人袁枚:“有一天,我在书房研墨作诗,忽然感到天气闷热难耐,于是,我就手摇扇子出来散步。
走到一个树林边,我马上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由读诗文。
”这样,学生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
这时,老师在让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诗歌挂图,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
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背诵方法之一。
学生入情入境的背诵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有限时背、轮换背、接龙背、据意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
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背诵的乐趣。
学生的记忆是惊人的,然而单调乏味地机械重复,只会使学生的诵读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巧记巧背,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量更大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