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言语智能而教[论文]
为言语智能而教(刘家惠)

学科分类:中学语文为言语智能而教——中学语文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教学做合一”。
这些理念都在告诉我们“教要得法”,因此,我们的课堂就要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趣味”教学;就要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学习规律的“自由”教学,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释放自我潜能,促进学生多维发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生活即教育”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习现状分析对策缘起——等闲平地起波澜一日偶然听到我校教科研主任说,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二多‚讲多‛,‚练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笔者作了一次有关‚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统计结果让笔者不得不接受这个令人难堪的事实。
果如钱主任所说: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
现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学生和家长两份问卷分开调查,家长问卷共13个选择题,其中有12题与学生问卷指向相同,只增加一题‚对孩子的辅导采取何种方式‛,学生问卷共15个选择题,其中有8题是涉及课堂学习的。
为了更简洁的说明,我把两份调查结合在一起分析,相同指向内容做对比分析,题目顺序也有调整。
你能自觉预习吗?你的预习方法是?在语文课上你喜欢?你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活动?遇到语文问题时,你是否会质疑?如果课堂作业书写错了,你会怎样订正?你能及时完成老师布臵的作业?你最喜欢地作业形式有哪些?学习了一章或一个单元内容后,是否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复习?你平时有没有看有关语文的课外书的习惯?辅导孩子的方式调查:从调查中不难看出,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处于被动状态,无论是课堂听讲还是作业订正,都离不开他人的督促;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却没有勤奋踏实的行动。
另外,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尤其是多语文生在课堂上只愿意听,而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算有不会的也不愿意直接质疑。
第三学生的作业形式很单调,也很枯燥——做课本习题,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几乎没有。
为言语智能而教

作者
薛法根,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 学校长。
从教以来,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以发展儿童言语智 能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清简、睿智、厚实”的教学风 格。先后承担并完成5项国家、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成果获江苏 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发表教学论文200余篇,出版《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 典课堂》《薛法根语文教学艺术》《教育的名字叫智慧》等4部专著(专刊), 执教的《卧薪尝胆》《爱如茉莉》等课例在全国获得广泛好评。曾获江苏省名 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等荣誉,被评为2007年度“中 国小语年度人物”。
目 录
组块教学理论 组块教学策略
组块教学的基本理念 组块教学的实践模式 组块教学的操作环节 组块教学的清简风格 基于课标的内容研制策略 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儿童的作文教学策略 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策略 基于健康阅读的命题策略
组块教学课堂
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感悟 组块教学例谈
经典那些一问学生就 知道答案的问题实质上是虚假问题,不具教学意义;那些仅仅指向课文 思想内容而不指向课文言语智慧的问题,实质上也缺乏思维的“含金量”
智慧解放教育:核心在于“解放”。 1、一是意识的解放。具有批判意识,走向独立 2、二是教学的解放。民主的教育。 3、三是人性的解放。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4、是一场教育的智慧革命。
儿童是在实践中、游戏般的活动中学习和生长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 调动儿童多方面的感官。
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潜能。 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会的时刻。 教育应该让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学习语言的功能,进而有效地使用语言、产生言 语智慧。语文课程不是要教学生应该说什么,而是教学生应该怎么说。 这样的语文课程才具有语文学习的专业性。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为言语智能而教》的书,作者是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这本书是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成果,也是他对语文教育的独特见解和理念的总结。
在书中,王崧舟老师提出了“言语智能”的概念,他认为言语智能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
言语智能不仅仅是指能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更包括能够理解、分析、评价、创新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影响着学生的工作和生活。
王崧舟老师在书中还提出了“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理念,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为主要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和发展语言,提高学生的言语智能水平。
这种理念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所不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
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受益。
我也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服务。
《为言语智能而教》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我相信在王崧舟老师的理念指导下,我会成为一名更好的语文教师。
读《乡土中国》有感在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时,我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感受到中国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乡土人民的朴实热情。
我感受到了费孝通先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民之间的决心和情感。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种种现象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但实际上,它所探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关于中国乡村的问题,而是关于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现象。
费孝通先生通过深入调查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
为言语智能而教简版

为言语智能而教为言语智能而教摘要言语智能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的自然语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为言语智能而教的必要性、方法和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
1. 引言言语智能是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其涉及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对话系统等方面的技术。
为了使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和处理语言,我们需要将教育纳入到言语智能的学习过程中。
2. 为何为言语智能而教教育在言语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主要原因如下:2.1 提高语料库的质量语料库是训练言语智能系统的基础数据。
通过人工教育的方式,可以为系统构建高质量、多样化的语料库,以提高系统的学习效果和性能。
2.2 优化是言语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用于预测和自然语言。
通过教育的方式,可以为提供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规则,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3 提升对话系统的交互能力对话系统是言语智能的重要应用之一,它需要具备良好的交互能力。
通过教育的方式,可以使对话系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意图,并给出准确和有用的回复,提升用户体验。
3. 教育方法为言语智能而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3.1 人工标注数据人工标注数据是构建高质量语料库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标注数据,可以教育系统识别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语言结构和语义。
3.2 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是一种自主选择有益样本进行训练的方法。
通过教育系统在训练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样本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3.3 强化学习强化学习是通过系统与环境进行交互,通过试错来优化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
通过教育系统与用户或环境进行交互,可以使系统逐渐学会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语言。
4. 面临的挑战为言语智能而教面临着一些挑战:4.1 数据稀缺高质量的语料库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然而在许多领域中,获得大规模高质量数据是困难的。
4.2 语义模糊性语言是复杂的,包含大量的歧义和模糊性,这给教育系统带来了困难。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点滴收获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点滴收获
钱桂林
非常感恩工作坊推荐《为言语智能而教》这本书,薛法根老师也是我的教育教学偶像之一。
拿到这本书之后,我以为这书不容易读懂,“言语智能”是什么?“组块教学”是什么?可当我细细研读之后,觉得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我们一线教师研读的书目,贴近教学,内容具体,充满教学思考,给了我不少收获。
在中篇《组块教学策略》第三章《基于儿童的作文教学策略》中,薛老师提出了命题激活、贴近现场、虚实相生、指导具体、读写结合、及时反馈、教师下水、限时作文和抱有希望九大教学策略,其中我特别赞同薛老师提出来的及时反馈。
薛老师说:“我们的的作文教学,常常会在反馈上严重滞后。
上了一节作文课,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一篇自以为还不错的作文,交给了老师;第二天,学生满怀期望,心想老师会怎么评价我的作文呢?我会得个什么分数呢?可是老师只字不提,因为老师还没有开始批改呢……”这让我想到,我们班最近写了一篇《漫画老师》的作文,写完以后,第二天我就立即点评了学生的作文,在平常的生活中还常常为这篇作文增加素材,学生兴致勃勃,慢慢的,几位老师的特点越来越清晰,事迹越来越丰富,在让学生誊写作文时,学生的作文竟然都有很大的进步。
从这一件事,我想到平常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的一个评价,作业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学生都非常开心,学生会期待下一次学习活动,期待老师的评价,让学生一直保持热情。
另外,薛老师提出来的“语文教学的两个转变”也给我带来了思考。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提醒我教语文的重点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从“教语文”到“育智能”,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还要深钻教材,让《为言语智能而教》这本书成为我实践中的理论指导。
为言语智能而教_读_薛法根教育文丛_杨海棠

新书架XINSHUJIA小学语文教师2014.09百度一下“薛法根”,仅用0.04秒就会出现两万多个相关网页。
有人说,薛法根名气这么大,不是因为他是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而是因为他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他的课好评如潮,他的语文教研成果曾获江苏省教育科研特等奖。
薛法根的语文课到底好在哪里?他的语文教研成果又“特”在何处?最近研读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薛法根教育文丛》(3卷,69万字),终于找到了答案。
简而言之,那就是——“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薛法根1988年师范毕业后一直教语文。
他对自己献身的教育事业有着深刻而通透的理解。
他认为,所谓教育,应该是智慧解放的教育。
什么是智慧解放的教育?薛法根说,人的价值有潜在的价值和现实的价值两种形态,潜在的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即人所具有的创造潜能,亦即人的智慧潜能。
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人的智慧潜能,创造顺应人的天性(天赋)的教育,让每个人都得以自由而充分地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获得人生幸福。
薛法根认为,智慧解放的教育落实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然后是从“教语文”到“育智能”,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具体到一篇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有没有简便易行的教学设计模式?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薛法根经过潜心研究,探索出语文组块教学设计模式。
他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语文组块教学设计模式是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最合适的载体。
例如《“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薛老师执教时分为四个板块来组织教学。
板块一,字词教学;板块二,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属于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板块三,理解“番茄太阳”的深刻含义,是感悟力的训练;板块四,写句子,属于书面语言的表达训练。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何为“清简”?在《汉典》中初见于《后汉书·赵咨传》:“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
”意为为官“清廉俭约”。
在以后的诗文中,则常常含有“简约”、“清新简练”等意味,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气韵闲旷,言词清简。
”明代袁宏道《哭刘尚书晋川》诗:“百八串珠不离手,言谈清简风飕飕。
”而在现代文本中,“清简”一词却似乎不常见到,倘若要用形象的方式诠释“清简”的内涵,不妨用三个隐喻:一是浅近中的深刻,如“禅”。
佛家善用浅近而优美的故事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空灵、智慧。
夏丏尊先生曾与弘一大师同住白马湖畔,见他只吃一道咸菜,便问“难道你不觉得咸菜太咸了?”答曰:“咸有咸的味道。
”后见他只喝白开水,又问“难道你没茶叶?不觉得太淡了吗?”答曰:“淡有淡的味道。
”明白如开水的清简之语,透露出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二是简约中的丰富,如“画”。
中国水墨画素来崇尚简约之美,《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独自垂钓,几笔微波外皆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面空旷寥廓、寒意萧条的气氛,给人留下意蕴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白石寥寥数笔,就把生灵活现又意趣盎然的虾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简单的线条与墨色,却蕴含了无比丰厚的韵味,正如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简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姿态,由简入繁易,而由繁入简难。
三是清淡中的诗意,如“茶”。
茶生于天地之间,本性清淡幽雅,一杯在手,清新淡雅,平淡的日子便弥漫着闲适与诗意。
常言道“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
这便是中国的“茶道”,也是中国人清简生活的诗意写照。
清简本源于生活,而与语文又有着天然的联系。
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
《为言语智能而教》读后感

《为言语智能而教》读后感逸夫小学赵乐乐粗略的读了薛法根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深深的被薛老师的智慧所折服.说实话,很少读这样“大部头”的书籍,所以里面有些内容反复读过几遍后,才能领略到言语中的精髓.薛老师在基于“言语交际功能”的语文课程观中提出“语文课程不是要教学生应该说什么,而是教学生应该怎么说”,在语文课程的建设上应该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最好的语文课程内容就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活的语言”。
儿童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感受到言语者的意图,进而体察到言语的交际功能,增强语言的敏感力。
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开放性,要善于将儿童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语言现象”纳入语文课程,成为鲜活的学习内容。
在课例《小露珠》中提到,用“越来越……”说一句话,如果仅仅满足于“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这样简单的句子,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需要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训练。
并举例:如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
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洪亮、更自信……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话,学生就能用“越来越”描述这些变化:“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自信了。
”这样“越来越”就不再是书上的词汇与句式了,而变成学生自己表达生活的工具了。
这才是真正的训练,才是真正的发展。
而流于肤浅,或者流于“走过”的教学,永远只是在低水平上的简单重复。
由此我想到一个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说话练习时总脱不开“.…像…”这样的句式练习,在一年级的课文中就学过“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这样的句子,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这样说什么问题也没有,老师还可能会表扬这样说的同学,可是到了三年级了,仍然有些孩子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这说明什么,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他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提升;词语练习中经常会提到“ABB”的形式,一年级积累过“绿油油”,到了三年级还是说“绿油油”,那么这三年中积累的其他“ABB”式的词语跑到哪里去了呢?我觉得这样问题的出现,原因就是薛老师书中提到的这些学习没有“变成学生自己表达生活的工具”,才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言语智能而教
为言语智能而教
朱建国
看了题目,熟悉薛法根的老师或许猜到,我的这节印象最深的课,是他执教的。
没错,我“盗用”薛老师新书的书名,做了这篇小文的题目。
去年某天,我打开电脑,点击了他执教的《猴子种果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这个视频。
作为农村学校的老师,现场学习名师的机会不多,最好的学习途径,就是观看名师的教学视频。
看完视频,我不禁大呼过瘾。
一来,薛老师教学风格幽默风趣,孩子们的脸上满是笑容,会场上不时传来观摩老师哈哈的笑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一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二来,这节课教学内容清晰,“猴子种果树”这个故事,最大的文本特色,是故事的结构重叠(这也是许多经典童话的结构特点)。
课堂上,薛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发现如何讲述结构重叠故事的方法,并且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整节课,践行了薛老师所倡导的“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教学理念。
课堂伊始,薛老师分别出示四列词语,指名朗读:
梨树乌鸦哇哇
梨五杏四
杏树喜鹊喳喳
杏四桃三
桃树杜鹃咕咕
桃三樱二
樱桃树樱桃好
吃树难栽
然后,薛老师组织学生一列一列地竖着读,又一行一行地横着读,并要求学生能一行一行地记住这些词语。
其实,词语的学习,已经暗藏玄机,为后面的讲述故事埋下了伏笔。
接着,薛老师示范讲述故事的开头。
之后鼓励学生讲述故事重叠结构的第一部分: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
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
”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两位学生讲完后,薛老师增加难度,去掉几处关键词。
让学生继续讲。
正当一成活的时候,一只____“_____”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____呢?有句农谚,‘_____’。
_____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猴子一想:“对,____年太长,我可等不及。
”于是就拔掉_____,改种_____。
当两位学生正确讲完后,薛老师继续加大难度,只留下部分提示性的词语:正当__________,一只_____对猴子说:“_____。
__________?”
猴子一想:“________。
”于是就__________。
由于有了上面连番几次的练习铺垫,学生照着这个框架,非常轻松地讲出了第一部分。
渐渐地,就可以脱稿讲了。
此时,薛老师抛出了本堂课的关键问题:同学们,我们讲了故事的第一部分,后面还有两个部分。
现在我不讲,你们也不看书,谁能有办法讲出后面的两个部分?
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发现如何讲述结构重叠故事的方法。
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一个学生说,靠背。
薛老师否定了她的死记硬背的方法。
之后,
一位学生提出只要把梨树换掉就行了。
这位同学这个不完整的方法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很快,同学们达成共识,只要把果树、鸟类、鸟叫声和农谚换掉,就可以讲好后两个部分的故事。
于是,薛老师再次出示上段内容,让学生讲述第二部分:
正当____成活的时候,一只____“____”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____呢?有句农谚,‘____’。
____要等____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猴子一想:“对,____年太长,我可等不及。
”于是就拔掉____,改种____。
当学生讲到第三部分时,提示性的内容又继续缩减:
正当________,一只____对猴子说:“____。
________?”
猴子一想:“____。
”于是就________。
课堂上,参与讲述的几位学生表现都很好。
他们讲的故事,尽管部分词语与课文稍有出入,但这不妨碍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孩子们的确是掌握了方法,是在讲故事,而非背课文。
最后,薛老师让学生继续采用这样的结构,展开想象,续编这个故事。
有的说小松鼠来了,劝说猴子改种梨树;有的说穿山甲来了,劝说猴子改种柿子树;有的说小鹿来了,劝说猴子种枣树;有的说狮子来了,劝猴子种苹果树……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他们模仿课文中的句式结构,编了众多不一样的结局。
这一环节,仍旧紧扣本课的教学内容展开,始终指向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
关于“为言语智能而教”这一理念,薛老师曾说:“学生在学习中习得了丰富的言语经验,又学得了宝贵的言语知识,言语经验和言语知识只有通过言语实践,才能得以融会贯通,化为现实个体的言语智能。
”
《猴子种果树》这一节课,正是薛老师这一理念的最好实践,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江苏省盐城市义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