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课文说明_1
《短文两篇》课文赏析

《短文两篇》课文赏析
导读:巴金是一个热情的作家,热情的作家都有流畅的文笔。
但是流畅有的是一种艺术的功夫,是文字上久经修炼的结果;有的却与作家的性格,气质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生命内在气韵的贯注。
巴金散文诗的流畅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它们让你留意的不是文字、技巧,不是个别描写、比喻的鹤立鸡群,而是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和情怀,那种对于光明的奋不顾身的追求,那种对人生之谜的执著的探询和求索。
你读《日》,从对飞蛾的描写和赞美中,你感动最深的是与其寒冷、寂寞地生,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悲壮激越的情怀。
而读《月》,你会从抒情主人公矛盾重重的心思中,看到与《日》同样的热情和追求。
化作烟灰也罢,步入冷宫也罢,只要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抒情主人公都会毫不迟疑地奔跑过去。
透过它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人格因素,为作者反抗黑暗,追求真善美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然而,热情流畅得让我们忽略了技巧、文字的作品,却不一定是重质轻文的作品,相反,它也可能是自然天成的佳作,像传统批评所说的“浑然一体”:它使用了技巧却隐去了技巧,表现了独创却不显得奇诡。
巴金的这两章散文诗便有这样的特色。
有心的读者不妨注意这两点:一是对两个神话颇有新意的形象诠释;二是根据“日”“月”不同美感对艺术情境所作的不同处理。
在艺术中,内容和技巧浑然一体的标准是什么呢?一方面,它须有独立的个性,所表现的意思和情感必须有新意;另一方面,造境须合乎描写对象的基本特点,合乎我
们经验中的基本形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第11课 短文两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读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素养)《答谢中书书》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中“答”是“回复”的意思,第二个“书”即书信,是古时一种应用性文体。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
题目点明了文章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意,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文题解读题目中的“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游”的地点;“夜”点明了“游”的时间。
题目“记承天寺夜游”的意思是记录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经历,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第11课《短文两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短文两篇本单元的文章多是写山川美景。
本单元 4篇文言文,5首古诗,数量之多,实为罕见,目的是培 养阅读一类文体的能力,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山水的情感。
倡导要将文言文当成一 篇文章进行教学,首先要对它进行整体把握。
其次,阅读任务布 置更加明确具体,如“思考探究”中的问题多是如此。
教材设置了不少的比较阅读题。
有整篇文章的比较,如《短 文二篇》中: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 处,说说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美感。
有一词多义的比较, 如《三峡》:“自”“绝”“素”。
拓展阅读范围更广,有时突破了 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语法、语文教学类知识的范围,提供了文学、 文化领域里的重要知识。
如《唐诗五首》后面的通过品读诗句, 猜出其是描绘春天的哪个阶段。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重视从阅读中归纳写作的策略,如 从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中总结出写景的方法,归纳很细致,从面到 点。
布置作文题目后,都会跟着三个提示,从审题、选材、布局 等方面讲的细致入微,是一个很好的作前指导。
课文题目文体作者/出处整体感知每课一得《三峡》山水散文郦道元本文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豳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假字 《答谢中书书) 书信陶弘景本文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以及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志趣。
文言句子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小品文苏轼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文言文断句 《与朱元思书》 小品文吴均本文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点内容 (野望》五言律王绩诗歌描写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孤独、彷徨、理解型默写概览元单诗苦闷的心境。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语文中的讲读教学,是八年级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们要如何准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的课文讲解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的课文精讲,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一)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二)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合字:上山下龙、上山下从)l ngz ng:高耸的样子。
闼t :门。
井邑:城乡。
东阳八咏:指南朝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时所建的八咏楼。
瓜洲步:瓜洲停船的地方。
非显者刺: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
刺,名帖,这里作动词用。
同知:官名。
称副职。
艇子:小船。
娠ch n:妊娠,孕育。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

文学流派与特点分析
鲁迅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流派,注重揭示社会现实和人 性弱点。
其作品语言犀利、讽刺辛辣,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 力。
鲁迅的作品还体现了强烈的民 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后世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风筝》一文中,风筝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不仅代表了童年的
欢乐和纯真,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追求。这种象征手法的
运用,使文章更具含蓄美和意蕴。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秋夜》中“我”的形象塑造
孤独而坚韧的斗士
通过描述“我”在寒冷秋夜中的孤独和坚韧,展现 了一个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士形象。
写作手法与技巧探讨
01
细腻入微的描写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读者
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02
情景交融
两篇文章都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03
象征手法的运用
80%
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枣树”、“小粉红花”等 象征性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孤独 感和抗争精神的表达。
《风筝》中的童年回忆和亲情观念
童年回忆的呈现
通过描述“我”和小兄弟在春 天放风筝的情景,展现了作者 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
亲情观念的体现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和 小兄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 解,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
极践行。
THANK YOU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活板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林规模地推行它。
)[活板:就是活字版。
板印:用雕版印刷。
尚:副词,还。
盛: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为:动词,做,此处可随语意译作“推行”。
之:代词,它。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粱、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始:副词,才。
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典籍:指国家重要文献,这里泛指重要书籍。
为:是。
](①文章要讲的是活版印刷术,为什么一开始却先讲雕版印刷术?)【段析】一个“盛”字说明雕版印刷在唐代还没有广泛应用。
第一部分:说明活字版印刷发明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
在介绍活字版之前,先介绍雕版印刷的历史概况,既表明活字版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字版印刷术作铺垫。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庆历年间,有一平民比昇,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庆历:宁仁宗年号(公元1041~1048)。
布衣: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
后用“布衣”指平民。
为:发明。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印,(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一个)字刻成一(个)字模,用火烧(它)使它坚固。
)[其:代词,它,指活字版印刷。
一印:一个字模。
火: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用火”。
令坚:即“令之坚”,“之”省略,代字模。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首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设:设置。
其:指铁板。
以:用,拿。
和:混合。
冒:蒙,盖。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于是在铁板上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刷版,再把它拿到火上去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部编本)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课文说明
导读:《金黄的大斗笠》似一篇散文诗。
它描绘一幅风雨图,图画中贮满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
在这些描写中显示出姐姐和弟弟的手足之情。
课文在描写风雨中把故事点出来,记人记事只是轻轻点染,让读者发挥联想,把故事连起来想。
这篇作品写了三个风雨镜头。
第一个:风小,雨稀;第二个:风疾,雨急;第三个:风雨交加。
写第三个镜头时,连说“风来啦!雨来啦!”表达上与前两个镜头有所不同,在于加强语气,渲染氛围。
在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之后,这篇作品写了在金黄的大斗笠下,姐姐、弟弟欢乐的形象,他们的笑语。
概括来说,大斗笠遮着一个温馨的春天。
最后写斗笠的外观,雨后天晴的氛围,构成一幅美丽的充满勃勃生机的远景图。
这篇写景散文,充满诗情画意。
要从画面中看故事,领悟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手足情义。
这篇作品的不少地方用拟人手法。
例如,“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生动形象。
课文不少地方用了比喻。
例如,文章最后用“大蘑菇”比喻斗笠,形象、贴切。
《散步》写家庭生活,没有铺开来写,只选取了“散步”这生活的一角。
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也没有铺开来写,只写了几个细节,然而写得深沉动人。
课文一开头就点题:全家人一起散步;然后分六个层次来写。
①缘由。
第二、三段,写母亲。
“我”是个孝子,从小听话,现在母亲
很信任“我”。
②过渡。
第四段,写新绿、嫩芽、冬水: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
写景饶有诗意。
③入题。
第五段,儿子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里充满生活情趣。
④波澜。
第六段,写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着重写“我”,祖、孙一笔带过。
⑤一波又起。
第七段,“我”爱幼,更尊老;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
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
⑥收拢,作结。
最后一段,写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这篇散文,就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来说,与《背影》比较相似。
但是,由于时代不同,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背影》却是悲凉、沉郁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