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先生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比日月的不同特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本章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文章概述《短文两篇(日月)》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日》和《月》。
《日》部分描述了太阳的炽热、耀眼和光芒四射,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月》部分则描绘了月亮的温柔、寂静和浪漫,象征着生活中的诗意和感悟。
2.2 文章主题通过对日月的描绘,文章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也传达了生活中既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月光皎洁的时光,我们要学会欣赏和感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2.3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日月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日月的魅力。
第三章:课堂实践3.1 朗读练习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写作练习以“日月”为话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篇描写日月特色的短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文章中的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2 家庭作业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正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态度。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巴金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日月)》的兴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2)解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巴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并结合自身感受,写一篇感悟生活的短文。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要求:语言流畅简洁4、老师点拨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
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七、文学思考: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小学语文《日》《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日》《月》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日》《月》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日》《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积累文中的生词。
⑵、了解巴金的生平、创作情况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⑶、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学习从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新的内涵,写出独特的新的感受。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朗读课文通过关键性词语把握文章的内涵。
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课文体悟其中的人生追求,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二、走近作者及作品你了解的巴金在全班交流(配课件解说)三、写作背景(配课件说明)四、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2、掌握生字词;3、朗读: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五、合作探究再读课文想一想“日”“飞蛾”“夸父”“月”“嫦娥”等词语的含义。
六、美文美读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为什么?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面对皓月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5、在《月》中第四段中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联系两篇文章,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7、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说出来和同学分享。
七、体验以“追求”为话题,就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谈看法,或编故事,或谈经历。
写一200字左右的片段。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篇: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日》《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作品写于1942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品写作的历史背景,学生只能从书本上有一点感受,所以对这一历史的理解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理解文意的难点,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领悟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课外扩展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要能突出这一点,必须要求积累课外的故事,并结合其内容,对神话传说作出新的理解。
教学难点之一: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之二:朗读与理解相结合。
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活动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请同学们把“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1、同桌一起讲故事。
2、举手发言,把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同学倾听。
3、师:以前我们学习了《夸父逐日》,能不能将此文背诵一遍?生:背诵(略)师:有谁能谈一谈对夸父、嫦娥奔月这两个故事的看法?你觉得夸父、嫦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生①:夸父意志坚强,为了理想,不惜牺牲自己。
生②:夸父勇敢、敢于和自然作斗争。
…(生继续谈)师:刚才同学们积极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两则散文诗《日》、《月》,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日、月的。
大家翻开书69页。
教学活动之二:朗读、感受《日》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日》,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飞蛾扑火的;2、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作者对“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的认识理解;3、师提问:作者赞美飞蛾扑火和传说故事(夸父逐日)的目的是什么?4、小组学生讨论、回答;5、师明确:表达作者对光和热、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6、继续疑问:文中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试勾画出来。
生①: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生②: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吗?师:你觉得里面哪个词需加上着重号?生①答:赞美;生②答:黑暗的、寒冷的……(略停两分钟)师:没有了吗?(生沉默)师:那我们再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再找一找。
巴金的日月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巴金的日月短文两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短文《日》和《月》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学会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文《日》和《月》的主题和内涵。
(2)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对巴金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巴金及其作品。
(2)学生齐读短文《日》和《月》。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短文《日》和《月》,感受巴金的作品魅力。
(2)学生谈自己的欣赏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短文《日》和《月》,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写一篇关于巴金作品欣赏的作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短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章节一: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掌握作者的主要作品和文学风格。
3.激发学生对巴金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1.巴金先生的生平事迹。
2.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巴金先生的文学价值。
2.如何激发学生对巴金先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巴金先生的生平。
2.新课内容:教师详细讲解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包括其主要作品和文学风格。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巴金先生的作品和文学风格,分享自己的观点。
4.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巴金先生的文学价值。
章节二:课文朗读与解析【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文的正确朗读。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如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短文两篇(日月)》的大意。
2.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享自己的观点。
5.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课文的思想内涵。
章节三:文学鉴赏与分析【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巴金的文学风格。
2.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课文的文学鉴赏。
2.课文的文学评价。
3.课文的表达技巧。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巴金的文学风格。
2.如何分析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巴金的文学风格。
2.课文鉴赏:学生分组鉴赏课文,分析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查阅生词的意思。
(3)查阅资料:巴金;《短文两篇》的创作背景。
【百度百科】巴金简介
创作背景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案课题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散文诗,及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三、教材分析
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
单元。
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内心倾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
这两篇散文诗写于1941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抗日战争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光明被黑暗所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教案重点:理解文章中日、月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案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四、教案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五、教案方法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我在教案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方法。
同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
导。
教案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听《日,月》的配乐朗诵,让学生体味感情,在意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然后学生根据听读的录音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实行课内朗读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然后采取分组朗读全文。
其次,巧借视频跟配图,引导学生对照学习课文。
六、教案过程
一、导入
“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
2、《日、月》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百度百科】巴金的简介,作品
创作背景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短文两篇】朗读示范:
2、根据录音,纠正字的读音,体会朗读中的感情基调
3、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朗读
5、小组朗读
6、在朗读过程中,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明确:“日”“飞蛾”“夸父”“月”“姮嫦”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观看录像飞蛾扑火的图片跟嫦娥奔月和夸父逐日的视频资料【嫦娥奔月】视频资料::
【夸父逐日】视频资料:
【飞蛾扑火】图片资料:
2、对应视频跟图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日》(1)、《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他们的行为、意愿分别是什么?
(3)、他们的共同目标又是什么?
明确:(出示ppt图片)飞蛾、夸父(扑火、追日)
人(舍弃生命)光明而
我(愿做飞蛾)献身
3、观看关于月光的图片,回想以前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
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
《月》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2)作者在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什么?
(3)我、嫦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明确:(出示ppt图片)我望明月期待光明共同目标:
嫦娥奔月改变冰冷追求光明
5、课内质疑,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把学生分为南北两侧,命名为甲方乙方两个方队,根据课文内容,每方各出2~3个问题,由对方同学回答,然后集体讨论,自己方队选派代表来回答。
6、课堂小辩论
题目:你认为夸父逐日的做法值得么?
同样是甲乙两方,先由同学共同讨论,认定自己的方队是支持夸父逐日还是不支持(不同见解的同学到相对方队中去)。
然后展开辩论。
要求:陈述自己的观点,并申述理由;普通话作答;注意文明用语。
方法:采用X:Y计分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
结果:获胜一方可以要求对方同学背古诗或表演节目。
五、课堂小结
对比阅读《日》《月》,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出示ppt图片):《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寄托理想:
夸父逐日为了追求光明而献
身《月》:细腻幽静改变冰冷(对人生、对
嫦娥奔月生活充满希望的信
念)七、教案反思
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讲授此课我首先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科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
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在教案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故事,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在讲课中,由于教师过于着急,对这些内容讲解较少,而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说,所以此环节处理不好。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本文的铿锵之美,因
此授课中我注意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读准生字,了解内容。
其实我们教师明明知道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效应,加强课堂有效教案,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但真正做起来就忘到了脑后,课堂上总怕学生掌握不好,而自己就为学生包办一切,讲个没完。
讲完这一课我还是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今后的课堂我还是要多反思,认真备课,以更好的进行有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