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日月 巴金 经典公开课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先生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比日月的不同特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本章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文章概述《短文两篇(日月)》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日》和《月》。
《日》部分描述了太阳的炽热、耀眼和光芒四射,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月》部分则描绘了月亮的温柔、寂静和浪漫,象征着生活中的诗意和感悟。
2.2 文章主题通过对日月的描绘,文章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也传达了生活中既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月光皎洁的时光,我们要学会欣赏和感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2.3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日月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日月的魅力。
第三章:课堂实践3.1 朗读练习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写作练习以“日月”为话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篇描写日月特色的短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文章中的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2 家庭作业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正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态度。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巴金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日月)》的兴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2)解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巴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并结合自身感受,写一篇感悟生活的短文。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要求:语言流畅简洁4、老师点拨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
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七、文学思考: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1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2. 熟悉《短文两篇》之五(日.月)的内容和主题;3. 掌握巴金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品味水平。
二、教学过程1. 多媒体呈现展示巴金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短文两篇》之五(日.月)的内容和主题。
既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呈现,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巴金的短篇小说《日.月》,重点分析小说的结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独立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独立完成一篇与《日.月》相关的文章,可以是读后感、观后感、题目自由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通过演讲、朗读、展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想感悟。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批评,互相学习和提高。
三、教学评估1. 作品评选根据学生的作品质量和表现情况,评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表彰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2. 学生反馈要求学生在作品完成后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提高。
3. 教师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超越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日.月》这一文学作品,掌握文学分析和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篇: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巴金的日月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巴金的日月短文两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短文《日》和《月》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学会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文《日》和《月》的主题和内涵。
(2)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对巴金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巴金及其作品。
(2)学生齐读短文《日》和《月》。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短文《日》和《月》,感受巴金的作品魅力。
(2)学生谈自己的欣赏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短文《日》和《月》,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写一篇关于巴金作品欣赏的作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短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准备:1. 短文两篇《日月》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日月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日月的认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
(3)学生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共同理解短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和记忆。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4. 文章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短文中的自然景色,培养他们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短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日月的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日月的知识,下节课分享。
(2)观察自然景色,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
六、教学反馈:在课后通过作业检查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短文两篇教案(日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短文两篇教案(日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
3、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1年巴金的大哥自杀后,留下一大家人,由于战争
阻隔,原由三哥承担的生活费用就只能靠巴金了,但
巴金筹建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桂林分社也面临危机,一
些同事的先后离开使他顿感悲寂,不知所措 。巴金
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不愿被经济问题所困扰,
更不愿因生计影响自己的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最令
他难以忍受的是自己心爱的未婚妻萧珊远在异地求学,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且上高楼望,相共凭栏看月生。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夜夜相思更漏残, 伤心明月凭栏干, 想君思我锦衾寒。
我望月时,谁人凭栏?
月明镜圆,谁人似我留面影? 姮娥赴月,终为谁?
我望月时,谁人凭栏?
月明镜圆,谁人似我留面影? 姮娥赴月,终为谁?
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加之此时抗战吃紧,国运衰颓。
1941年巴金的大哥在家乡自杀
巴金在异乡,家庭生活费用就只能靠巴金
巴金筹建的桂林分社面临危机,一些同事先后 离开使他顿感悲寂
自己心爱的未婚妻萧珊远在异地求学, 抗战吃紧,国运衰颓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 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 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 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
“某某人”指的是谁?
《月》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 时提到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 冷,却也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 联系起来阅读,你对《月》的主题会 不会有新的理解?
巴金
仿写《日》或者《月》
托物喻理 段落 句式 字数基本相同 随笔本
复习计划
巴金
对光和热的赞美 对生命力的赞美 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 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 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巴金
诵读文本,说说你的困惑?
飞蛾扑火与夸父逐日故事有什么联系?
追求者 殉道者
光明与温暖
《日》表达了巴金怎样的人格理想? 他认为„„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章为何以“月”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