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毒理学第七章
法医毒理学 第七章

法医毒理学第七章选择题1、杀虫脒可通过那些方式侵入人体? DA消化道B呼吸道C无损伤的皮肤D传染2、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哪几大症候群? DA嗜睡B青紫C出血性膀胱炎D血便3、赫恩小体在下列哪种物质中毒的机体中能够发现? BA沙蚕毒素B杀虫脒C五氯酚钠D矮壮素4、下列哪种农药未被淘汰? DA杀虫脒B666 C DDT D除虫菊5、在急性中毒中,居首位的是下列哪种? B A重金属中毒B农药中毒C有毒动物中毒D 有毒植物中毒E药物中毒6、下列哪个不是常见的有机磷农药DA敌百虫B乐果C敌敌畏D杀虫脒E杀螟松7、城镇中一下那种有机磷农药中毒多见CA敌百虫B乐果C敌敌畏D甲胺磷E杀螟松8、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主要死因是BA心脏损伤B呼吸衰竭C肝功能衰竭D神经系统损伤E代谢紊乱9、在我国引起OPIDN的杀虫剂中发病率最高的是DA敌百虫B乐果C敌敌畏D甲胺磷E杀螟松10、尿中哪种物质含量升高时死者接触敌百虫或敌敌畏的证据BA对硝基酚B二氯乙醇C氨基甲酸D对氯邻甲苯E五氯酚11、杀蚕毒易溶于(A )A.水 B .苯 C.乙醚 D.丙酮 E.氯仿12、杀蚕毒素放射性分布以(B )最高A.肝B.肾C.脾D.肺E.心13、五氯酚钠在血,尿中半衰期分别是(C )A.30小时和34小时B.29小时和33小时C.30小时和33小时D.29小时和32小时14、我国生产使用最多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急性中毒最多的品种为:AA 呋喃丹 b 西维因 c 叶蝉散 d 速灭威e仲丁威15、呋喃丹进入人体后在人体哪个器官分布最多:AA 胃b 血c 肺d 肾e 脑16、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可通过皮肤、胃肠道进入人体,在哪个器官分布最多:DA 血液b 脂肪c 肝d 中枢神经系统e 皮肤名词解释1.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是指含磷的有机化合物,在农业上主要用于杀虫、杀鼠、除草等方面,具有高效、代谢快、低残留等特点。
2.有机磷迟发性神经病(OPIDN)有机磷迟发性神经病(OPIDN):某些种类的有机磷农药在中毒后1~2周,部分病人可以发生周围神经病,称为有机磷迟发性神经病,这可能与神经组织中有一种能被有机磷化合物酰化的酯酶有关系。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第一篇:毒理学基础知识点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
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
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代谢。
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法医毒理学教学大纲(讨论稿)

《法医毒理学》教学大纲(讨论稿)(供五年制法医学专业本科用)前言法医毒理学是法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应用毒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自杀、他杀和意外或灾害事故引起中毒的一门学科;药物滥用、环境污染和医源性药物中毒也是其研究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常见毒物的性状、中毒原因、中毒途径、毒理作用、中毒症状、中毒量和致死量、中毒血浓度和致死血浓度、中毒病理变化、毒物化验检材采取等,紧密结合《法医毒物分析》的学习,能承担一般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工作,并能对疑难案例做出正确的初步处理;具有初步的法医毒理学科研能力。
鉴于近年来我国法医毒物种类的变化,第三版《法医毒理学》教材较第二版教材做了以下修订或补充:1.将毒品与吸毒、醇类中毒和药物中毒均分别单独列章。
2.对杀鼠剂毒鼠强、氟乙酰胺中毒增补了有关内容。
3.增加突发性、群体性化学中毒的法医学鉴定、中毒与自然疾病等致死的鉴别等内容。
4.因近年来腐蚀性毒物与金属毒物中毒已较少见,在第三版教材将上述二类毒物中毒合并成一章编写。
5.为避免与《预防医学》、《传染病学》的不必要重复,删去了二版教材中的第十章细菌性食物中毒和真菌性霉变食物中毒。
6.有毒植物、动物中毒在我国仍较多见,特别是在中草药治病中误用多见;因此,在教材中做了相应的增补。
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法医毒理学的概念及与其它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法医毒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法医毒理学简史及发展趋势。
二.毒物和中毒的概念;毒物的分类及我国法医毒物种类的特点;毒物的毒作用;毒物的毒性及其分级;毒物的中毒量、中毒血浓度、致死量、致死血浓度;毒物在体内的转运、转化及其法医学意义;死后毒物再分布;中毒的原因和类型。
三.中毒的法医学鉴定:中毒的案情调查、现场勘查、症状分析、中毒尸体的法医病理学检查;毒物化验检材的采取、保存和送检;法医毒物分析及对分析结果的评价;突发性、群体性化学中毒的法医学鉴定;中毒与自然疾病等致死的鉴别。
重庆医科大学法医毒理学汇总

1、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伤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法医毒理学(forensic toxicology):一门主要应用毒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他杀自杀意外或灾害事故引起中毒的学科。
3、毒物(poison,toxicant):在日常接触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与生物体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导致机体组织细胞代谢、功能和(或)形态结构损害的化学物质。
4、中毒(poisoning,intoxication):机体由于毒物的作用,器官、组织、细胞代谢、功能和/或形态结构遭受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5、局部毒性效应(local toxic effect)生物体最初接触毒物的部位发生的毒性作用6、全身性效应(systemic toxic effect)毒物吸收入血后,从接触局部经吸收和分布,转运至其他部位,并在这些部位产生毒物效应。
7、速发性毒性效应(immediate toxic effect) 单次接触毒物后随即发生或出现的毒性作用。
8、迟发性毒性效应(delay。
)指在接触毒物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9、致敏:由于接触化学物而引起的由免疫诱导的有害效应。
10、自体免疫反应:由于诱发宿主组织和免疫细胞的某些改变所致11、特异质反应(idiosynacratic reaction 由遗传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毒物产生的异常反应。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toxication 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 毒物可直接与内源性靶分子反应,并造成机体损害时的化学状态,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反应物12、靶器官target organ 毒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者组织称为该毒物的靶器官效应器官出现毒性效应的器官13、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毒作用的受体、部位、靶器官等不同,且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也不互相干扰,从而表现出各项毒物毒性的总和。
法医学概论(毒理、毒物分析、牙齿、人类)

马 钱 子
马钱科植物马钱子和云南马钱子的种子。扁圆形或扁椭圆形,直
径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 茸毛。边缘稍隆起,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 硬。毒性成分主要为番木鳖碱(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宁) 和马钱子碱(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 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 据说还可用于重症肌无力。中毒症状是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 燥、呼吸增强、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难,呼吸加重,瞳孔缩小、 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作极度收 缩、对听、视、味、感觉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土的宁惊 厥症状,最后呼吸肌强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枢抑制药 以制止惊厥,如阿米安钠、戊巴比妥钠或安定静注。然后洗胃, 再后用甘草、绿豆、防风、铭藤、青黛(冲服)、生姜各适量水 煎服,连续服4剂。
见 血 封 喉
又名“毒箭木”、“剪刀树”,国家保
护的濒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种 类之一。 树汁呈乳白色,剧毒。一旦液汁经 伤口进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险。古人常 把它涂在箭头上,用以射杀野兽或敌人, 基本秒杀。原产东南亚。我国海南,西 双版纳植物园中可见。
夹 竹 桃
夹竹桃又名柳叶桃,有毒,含有强心毒
金 刚 石
金刚石具有疏水亲油的特性,当人服食
下金刚石粉末后, 金刚石粉末会粘在胃 壁上,在长期的摩擦中,会让人得胃溃 疡, 不及时治疗会死于胃出血, 是种难 以让人提防的慢性毒剂。文艺复兴时期, 用金刚石粉末制成的慢性毒药曾流行在 意大利豪门之间。
(二)毒物与中毒的概念
毒物(poison)
鹤 顶 红
法医毒理学笔记

法医毒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
法医毒理学:是一门主要应用毒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自杀、他杀和意外或灾害事故引起中毒的学科。
第二节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中毒:机体由于毒物的作用,器官、组织、细胞代谢、功能和(或)形态结构遭受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中毒原因及类:自杀中毒、他杀中毒、意外中毒、药物滥用、环境与食品污染、医源性药物中毒。
农村有机磷农药中毒常见,其次是一氧化碳。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代谢、排泄生物转化:毒物经过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出现的质的变化。
场所:肝细胞内质网终毒物:指毒物可直接与内源性把分子反应,并造成机体损害时的化学形态。
类型有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物。
毒物的毒作用局部和全身作用速发和迟发作用速发性毒性效应:又称即时毒性效应,是指单次接触毒物后随即发生或出现的毒性作用。
致敏和自身免疫反应特异质反应可逆性与不可逆性毒性反应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物联合作用独立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人体,由于其各自毒作用的受体、部位、靶器官等不同,且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而表现为各毒物的各自毒效应。
相加作用:指两种毒物联合作用时的毒作用为各单项毒物毒性的总和。
协同作用:指当同时接触两种有类似毒性效应的毒物时,其毒作用超过两者分别作用之和。
增毒作用:指一种化学物本身并无某种毒性效应,但当其与另一化学物同时给予时,可使另一化学物的毒性增强。
毒物的拮抗作用:指两种毒物作用于机体时,一种毒物干扰另一种毒物的毒性,使其毒性减弱,或者是两种毒物彼此干扰使对方的毒性减弱,所产生的毒性效应低于各个毒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
靶器官、靶组织:毒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蓄积库:毒物浓度或含量最高的器官或组织中毒量及中毒浓度: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的毒物最小剂量或浓度。
第7章 科学证据

二、科学证据的范围 (一)法医学类科学证据 (二)生物学类科学证据 (三)物理学类科学证据 (四)化学类科学证据 (五)心理学类科学证据 (六)社会科学类科学证据
(一)法医学类科学证据 1.法医病理学 2.法医临床学 3.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学) 4.法医精神病学 5.法医物证学 6.法医人类学 7.法医法学 8.刑事科学技术 (二)生物学类科学证据 1.人体物质的同一认定证据 2.植物类科学证据 3.动物类科学证据
(二)测谎证据(犯罪心理测试证据) 1.1895年,意大利,西萨里·隆布素,“脉搏描记法”。 1895年,意大利,西萨里·隆布素,“脉搏描记法” 2.1921年,美国,约翰·拉森,心理记录仪,同时记录血压、 1921年,美国,约翰· 脉搏和呼吸变化。 3.1945年,美国,伦纳德·基勒,里德式多项记录仪,同时描 1945年,美国,伦纳德· 记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流和肌肉活动。 4.1972年,美国,艾伦·贝尔等人,心理压力鉴定仪,根据说 1972年,美国,艾伦· 话人微弱的语音颤抖来判断说话人是否说谎。 5.1991年,美国,法维尔,“大脑指纹系统”, 确定大脑记 1991年,美国,法维尔,“大脑指纹系统” 忆。 6.1981年,公安部引进了美国制造的MARK-Ⅱ型声音分析仪 1981年,公安部引进了美国制造的MARK一台,在北京市公安局试用。 7.1991年,公安部组织研制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台计算机化的 1991年,公安部组织研制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台计算机化的 多道心理测试仪。 8.测谎证据的可采性 日本:(1 日本:(1)根据检验者的技术、经验、检验器具的性能,所检 验的结果值得信赖;(2 验的结果值得信赖;(2)准确、忠实地记载检查的经过和结果。 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 判断证据,但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法医学14 第七章中毒20170316

1、中毒机制
早期抑制 大脑皮层
兴奋期
抑制皮层 下中枢、小脑
共济失调
皮层下中枢兴奋 豪言壮语
出现冲动言行
胡言乱语
舌硬、步态不稳 易摔跌
抑制脑干
昏睡期 低头不语
抑制状态 昏睡(迷)
2、尸检所见
消化道刺激征象,所有器官充血、水肿。 体腔散发出酒味。 身上可有多处擦伤或挫伤,甚至有脑外伤。 有的可见气管被呕吐物堵塞。昏迷时间较长者,
往往合并支气管肺炎。 慢性酒精中毒者,全身营养不良。主要病变为明
显脂肪肝或肝硬变。
fatty degeneration in hepatic cells
hepatocirrhosis
检材采取
血液:周围静脉(如股静脉)采血。 烧死尸体:深部血(心脏)。
尿液
注意:死后组织腐败过程中亦可产生一定量的乙醇,所以 尸体内酒精含量测定必须及时进行。如果尿中检出乙醇, 为生前进入的证据。
两种有机磷农药,氰化氢与丙烯晴 (3)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1+1〉2
四氯化碳和乙醇 (4)增毒作用(potentiation):1+0>1
四氯化碳和异丙醇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1+1<2 阿托品与吗啡、毛果芸香碱、有机磷
5、毒物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中毒症状
急性吗啡中毒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深度抑制 呼吸深度抑制,发绀、呼吸慢而浅 脉搏微弱不规则 血压下降 体温下降、四肢冰凉等 瞳孔缩小至针尖大小是吗啡中毒的特征之一,
终末期瞳孔又常散大。
尸检所见
急性吗啡中毒致死者,仅为一般窒息征象,不一 定能见到瞳孔缩小。
慢性吗啡中毒死者身体消瘦、贫血。 体表可见新旧不一的注射痕迹 经鼻吸毒者可造成鼻中隔穿孔。 不管进入途径如何,血液、尿液、胆汁都是最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1、杀虫脒可通过那些方式侵入人体? D
A消化道 B呼吸道 C无损伤的皮肤 D传染
2、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哪几大症候群? D
A嗜睡 B青紫 C出血性膀胱炎 D血便
3、赫恩小体在下列哪种物质中毒的机体中能够发现? B
A沙蚕毒素 B杀虫脒 C五氯酚钠 D矮壮素
4、下列哪种农药未被淘汰? D
A杀虫脒 B666 C DDT D除虫菊
5、在急性中毒中,居首位的是下列哪种?B
A重金属中毒 B农药中毒 C有毒动物中毒 D有毒植物中毒 E药物中毒
6、下列哪个不是常见的有机磷农药D
A敌百虫 B乐果 C敌敌畏 D杀虫脒 E杀螟松
7、城镇中一下那种有机磷农药中毒多见C
A敌百虫 B乐果 C敌敌畏 D甲胺磷 E杀螟松
8、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主要死因是B
A心脏损伤 B呼吸衰竭 C肝功能衰竭 D神经系统损伤 E代谢紊乱
9、在我国引起OPIDN的杀虫剂中发病率最高的是D
A敌百虫 B乐果 C敌敌畏 D甲胺磷 E杀螟松
10、尿中哪种物质含量升高时死者接触敌百虫或敌敌畏的证据B
A对硝基酚 B二氯乙醇 C氨基甲酸 D对氯邻甲苯 E五氯酚
11、杀蚕毒易溶于( A )
A.水 B .苯 C.乙醚 D.丙酮 E.氯仿
12、杀蚕毒素放射性分布以( B )最高
A.肝
B.肾
C.脾
D.肺
E.心
13、五氯酚钠在血,尿中半衰期分别是( C )
A.30小时和34小时
B.29小时和33小时
C.30小时和33小时
D.29小时和32小时
14、我国生产使用最多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急性中毒最多的品种为:A
A 呋喃丹 b 西维因 c 叶蝉散 d 速灭威 e仲丁威
15、呋喃丹进入人体后在人体哪个器官分布最多:A
A 胃 b 血 c 肺 d 肾 e 脑
16、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可通过皮肤、胃肠道进入人体,在哪个器官分布最多:D
A 血液 b 脂肪 c 肝 d 中枢神经系统 e 皮肤
名词解释
1.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是指含磷的有机化合物,在农业上主要用于杀虫、杀鼠、除草等方面,具有高效、代谢快、低残留等特点。
2.有机磷迟发性神经病(OPIDN)
有机磷迟发性神经病(OPIDN):某些种类的有机磷农药在中毒后1~2周,部分病人可以发生周围神经病,称为有机磷迟发性神经病,这可能与神经组织中有一种能被有机磷化合物酰化的酯酶有关系。
问答题
1.试述杀虫脒中毒的症状。
答:1)神经系统开始有头昏、乏力、肌肉酸痛、肢体麻木、及眩晕等,面色多苍白,瞳孔多不缩小,稍后出现视物模糊、步态不稳、肌肉震颤、抽搐、嗜睡及昏迷等,其中以嗜睡比较突出,少数患者昏迷经治疗清醒后可出现幻觉、偏执等精神症状,但持续不久可恢复。
2)消化系统有恶心、呕吐及明显厌食,经口中毒恶心、呕吐出现早而且明显,少数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
恢复期可有一过性肝功能异常。
3)血液系统主要为有高铁血红蛋白白血症所致的化学性青紫,中度以上中毒常较明显。
4)泌尿系统主要为出血性膀胱炎,中度以上中毒者常于中毒后1~2天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同时又肉眼血尿,镜下血尿则十分常见,几近100%。
有的还有膀胱区压痛,多见于神经症状和化学性青紫之后。
5)心血管系统损害很常见,约15%患者中毒初期血压升高,重症及晚期多有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
口服中毒心肌损害相当常见,包括心电图S-T段及T波改变、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及Q-T间期延长等,个别病例可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心源性急死。
6)呼吸系统多见呼吸浅而慢,少数严重中毒者有呼吸衰竭,个别病例尚可发生肺水肿。
7)其他:瞳孔扩大者较多,有些病例初始有低热,但中毒晚期体温多降低。
手足多汗但无大汗。
妇女可致月经失调,孕妇可造成流产。
2.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检材采集方法
答: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课呆滞三个时相的神经毒性作用,其表现为:急性胆碱能危象,中间综合征,有机磷迟发性神经病。
3.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神经毒性作用可分为哪三个时相?
答: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检材采集方法:供毒物分析检材的采集应根据毒物进入机体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口服中毒者取胃内容物、胃组织和血液为最好;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者用提取肺和血液;如怀疑为注射投毒,应去可疑注射局部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送检。
如尸解时发现膀胱充盈应注意提取尿液送检,在现场勘察时,应注意提取呕吐物、洗胃液、剩余食物、可疑容器等同时送检。
迁延死亡者可提取肝、肾等。
如毒物经皮肤吸收并已引起皮肤损害有水泡形成,可提取水泡内液送检。
4.杀蚕毒素杀虫剂的中毒机制是什么?
答:其中毒机制主要是竞争性的占据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受体,阻断突触传导,它们对神经——肌肉的阻滞作用与左旋箭毒碱类似,但作用明显缓慢,小剂量以周围性神经——肌肉阻滞为主,大剂量可直接作用中枢神经。
5.试述杀虫双中毒症状
答.绝大部分中毒经口服所致,其中毒潜伏期短,约30分钟,短者10到15分钟,长者也只2个小时左右。
轻,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乏力,出汗,面色苍白,肌束颤动等神经症状和恶心,呕吐,腹痛,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有些病例伴低热和轻度意识障碍。
严重中毒烦躁不安,全身肌肉抽动,抽搐和昏迷,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可因呼吸肌麻痹致呼吸衰竭。
大量口服可以起信,肝,肾等器官损害。
死因为呼吸衰竭及心肌损害所致的严重心律失常,但死亡率甚低。
所有中毒症状,包括昏迷在内,一般持续时间均不长,如能安全度过急性期(24小时之内),多可顺利恢复。
6.试述五氯酚钠的中毒症状
答.急性中毒者起病急促,往往在接触药品后几个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且病情变化快,重者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中毒者常出现全身柔软,无力,下肢沉重,且进行性加重,直到卧床不起。
体温在1至2小时内升高,可达41度以上,大汗淋漓,以夜间为甚,同时可出现口渴,心悸,呼吸加快,面色潮红等症状。
经呼吸道服入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度中毒者可出现失水,酸中毒,昏迷,抽搐及肺水肿,循环衰竭,呼吸肌麻痹等,并多在24小时内死亡。
死亡原因多为高热及循环衰竭。
如病程迁延,可出现肝,肾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7、在法医学鉴定中,氨基甲酸酯如何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鉴别?
答:一般氨基甲酸酯中毒者临床症状较轻,尸检变化虽然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类似,但程度较轻,尤其胃内容物无特殊气味,瞳孔大小不规则是其特点。
8、简述拟除虫菊酯急性中毒的临床分级
答:①轻度中毒:有拟除虫菊酯接触史,出现面部灼烧感、乏力、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
②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有精神萎靡,肌肉震颤。
③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抽出或意识障碍、肺水肿等。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