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 第七章
食品毒理学-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2阶段测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七章至第十二章)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食品毒理学》第七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D )时间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C、致突变试验D、致畸试验2、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称为( A )。
A、基因组B、染色体C、基因D、核酸3、迄今为止,只有( D )可以准确判别人类致癌物的致癌性。
A、急性毒性试验B、致畸试验C、致突变试验D、动物诱癌试验4、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具有( C ),同一化学物可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对机体的免疫抑制或过敏。
A、互动性B、单相性C、双相性D、累加性5、对毒理学试验不仅要了解每项试验所能说明的问题,还应该了解试验的( D ),以便为安全性评价作出一个比较恰当的结论。
A、设计方案B、详细步骤C、合理结论D、局限性和难以说明的问题6、原位杂交是在保持组织、细胞或染色体原有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内部( A )进行检测及定位的分子生物学手段。
A、特殊核酸序列B、染色体C、基因D、基因组7、已证实,重金属铅可干扰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正常功能,主要是影响( C )的释放。
A、前列腺激素B、睾酮C、促性腺释放激素D、雄激素8、化学致突变物造成的DNA损伤,在DNA复制过程中转变为( B )的变化,导致基因突变。
A、基因组B、碱基排列顺序C、染色体D、基因9、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 D )。
A、免疫分化B、免疫调节C、免疫诱导D、免疫应答10、分子毒理学探讨众多外源化合物对生物机体组织中的各种分子,特别是( C )的作用机制。
A、聚合物B、有机分子C、生物大分子D、生物分子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食品毒理目录

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 (1)学科内容任务性质、地位 (2)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2)食品毒理学发展历史和现状 (4)第二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 (8)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 (9)食品安全性控制与人类食物链 (11)第二章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转运与转化 (13)第一节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 (13)一、天然物 (13)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 (13)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 (13)四、添加剂 (14)第二节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14)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过程 (14)二、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15)第三节吸收 (16)第四节分布 (18)第五节生物转化 (19)第六节排除 (33)第三章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损伤和影响因素 (36)第一节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性损伤 (36)一、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36)二、毒效应谱 (36)三、毒性作用分类 (37)四、靶器官 (38)五、生物学标志 (38)第二节表示毒性损伤的指标 (39)一、剂量—反应关系 (39)二、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41)第三节毒性损伤(细胞损害)的机制 (45)一、细胞运作对物质的需求与限制 (45)1二、外源化学物对细胞功能的干扰 (47)第四节、影响外源化合物毒效应的因素 (48)一、外来因素 (49)二、内在因素 (53)第四章各类食品外源化学物 (51)第一节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和生理活性成分 (57)一、致甲状腺肿物 (60)二、生氰糖苷 (62)三、蚕豆病和山黧豆中毒 (65)四、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66)五、消化酶抑制剂 (66)六、生物碱糖苷 (67)七、血管活性胺 (69)八、天然诱变剂 (70)九、香辛料中的生理活性成分 (73)十、蘑菇毒素 (76)第二节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77)一、含有毒物质的动物组织 (78)(一)内分泌腺 (78)(二)动物肝脏动物肝脏中的毒素 (79)二、海洋鱼类的毒素 (81)三、河豚毒素 (83)四、贝类毒素 (85)五、海参类 (87)六、蟾蜍 (88)第三节衍生物 (88)—、苯并[a]芘 (89)二、美拉德反应产物和杂环胺 (90)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92)四、N-亚硝胺 (94)第四节污染物 (96)—、食物中的真菌毒素 (97)(一)黄曲霉毒素 (97)(二)其他曲霉和青霉毒素 (101)(三)麦角中毒和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 (103)二、食品中的工业污染毒素 (105)(一)多环芳烃 (105)(二)多氯联苯 (107)(三)二 英 (109)2(四)铅 (113)(五)汞 (116)(六)镉 (118)三、食物中的农药残毒 (119)(一)概述 (120)(二)有机氯农药 (122)(三)有机磷农药 (126)(四)氨基甲酸酯农药 (128)(五)拟除虫菊酯农药 (129)(六)除草剂 (130)四、兽药残留 (131)(一)食品中兽药的污染 (132)(二)健康危害 (135)(三)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措施 (136)第五节添加剂 (137)一、食品添加剂的毒性 (138)二、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法案和规定 (139)三、防腐剂 (140)四、抗氧化剂 (143)五、合成甜味剂 (146)六、食用色素 (148)七、食用香料 (151)第五章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152)第一节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152)一、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原则 (152)二、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局限性 (153)第二节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 (154)第三节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 (155)一、实验动物物种的选择 (155)二、实验动物品系的选择 (156)三、对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的选择 (157)四、个体选择 (157)第四节食品毒理学试验设计要点 (159)一、体内毒理学试验设计 (159)二、体外毒理学试验设计 (160)第五节实验动物的染毒和处置 (161)一、动物实验前的准备 (161)二、受试物和样品的准备 (161)三、染毒途径 (162)3四、实验动物处死及生物标本采集 (163)第六节毒理学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 (164)一、毒理学试验的统计学 (164)二、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 (169)第七节食品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展望 (170)第六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基础毒性评价 (172)第一节急性毒性试验 (172)一、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72)二、经典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 (172)三、急性毒性分级 (177)四、急性毒性试验的其他方法 (177)第二节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181)一、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和目的 (182)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方法 (182)第三节蓄积毒性 (191)一、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191)二、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191)第七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遗传毒理学 (193)第一节基本概念 (193)第二节遗传损伤的类型 (193)一、基因突变 (193)二、染色体畸变 (195)三、基因组突变 (196)第三节致突变作用机制 (197)一、DNA损伤与突变 (197)二、非整倍体及整倍体的诱发 (198)三、DNA损伤修复与突变 (199)第四节突变的不良后果 (201)—、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 (201)二、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 (202)第五节遗传毒理学试验 (202)一、遗传毒理学试验的分类 (202)二、常用的遗传毒理学试验 (203)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assay) (203)2.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mammalian cell gene mutation assay) (204)3.染色体畸变试验(chromosome aberration test) (205)4.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assay) (205)5.显性致死试验(dominant lethal assay) (206)6.程序外DNA合成试验(unscheduled DNA synthesis test,UDS) (207)47.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ister chromatid exchage assay) (207)8.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transgenic animal mutagenicity assay) (208)9.遗传毒理学试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8)第六节遗传毒理学试验在预测致癌性及遗传危害性中的价值 (209)第七节遗传毒理学试验的组合应用 (212)第八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215)第一节生殖毒性与与发育毒性 (216)一、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 (216)二、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 ity) (216)三、生殖与发育毒性的特点及靶器官 (216)第二节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的目的和实验设计的要点 (217)一、动物选择 (218)二、接触选择 (218)第三节三段生殖毒性试验 (219)一、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 (219)二、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221)三、出生前和出生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226)第四节一代和多代生殖试验 (227)一、一代生殖毒性试验 (227)二、两代(多代)生殖毒性试验 (228)第五节生殖和毒性的检测方法 (229)一、雄性生殖毒性实验 (229)二、雌性生殖性实验 (232)三、致畸实验方法 (234)四、繁殖实验 (239)第六节发育毒物预筛试验 (240)一、体内预筛试验 (241)二、体外预筛试验 (241)第九章食品中化学物的化学致癌作用 (242)第一节人癌细胞的基因型特征 (244)一、癌基因(oncogene) (244)二、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244)三、DNA保真性相关基因 (245)第二节化学致癌机制 (246)一、引发阶段 (247)二、促长阶段 (247)三、进展阶段 (248)第三节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249)一、IARC分类 (249)5二、根据致癌机制分类 (250)第四节哺乳动物致癌试验 (251)一、试验动物 (252)二、剂量选择和动物数量 (252)三、染毒途径 (253)四、试验期限 (253)五、观察和结果分析 (253)第五节与研究致癌作用有关的其他试验 (254)一、用于致癌物筛选的短期试验 (254)二、哺乳动物短期致痛试验 (255)三、转基因小鼠在致癌作用的研究 (255)第六节ICH致癌试验基本原则 (256)第七节食品成分与肿瘤 (257)一、能量和有关因素与肿瘤 (257)二、碳水化物与肿瘤 (257)三、脂肪和胆固醇与肿瘤 (258)四、蛋白质与肿瘤 (259)五、酒精与肿瘤 (259)六、维生素与肿瘤 (259)七、矿物质与肿瘤 (260)八、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与肿瘤 (260)第十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 (267)第一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267)第二节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68)一、免疫抑制 (268)二、超敏反应 (269)三、自身免疫 (271)四、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特点 (272)五、外源化学物免疫抑制机制 (273)六、食品中化学物对免疫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74)第三节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免疫 (276)第四节免疫毒理学试验方法 (277)一、免疫毒性检测方案 (277)二、免疫抑制的检测方法 (279)三、超敏反应的检测方法 (281)四、免疫毒理学研究中应考虑的问题 (281)第五节检测食品中化学物免疫毒性的常用方法 (283)第十一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神经和神经行为毒理学 (286)第一节神经毒理学 (286)6一、神经毒性的损伤类型及机理 (286)二、迟发性神经毒性 (290)三、神经毒性的研究方法 (292)第二节神经行为毒理学 (293)一、神经行为毒理学的概念 (293)二、行为毒理学的方法 (293)三、神经科学的发展与行为毒理学 (302)(一)行为与神经生化学 (302)(二)微小透析膜法 (305)(三)神经毒性评价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305)(四)行为毒理学在食品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应用 (306)第十二章体外试验与新生物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308)第一节体外试验 (308)一、概述 (308)二、体外试验系统 (309)第二节哺乳动物细胞制备和培养 (312)一、概述 (312)二、基本技术 (314)三、培养细胞的鉴定 (316)(一) 污染鉴定 (316)(二) 生存指标 (317)(三) 细胞特性鉴定 (317)四、细胞培养在食品毒理学中应用 (318)第三节亚细胞组分制备及其检测方法 (319)一、基本技术 (319)二、微粒体的制备 (320)三、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测定方法 (321)四、线粒体的制备 (324)五、线粒体功能的测定 (325)第四节生物膜的制备与其性质的研究方法 (329)一、大鼠肝细胞膜的制备 (329)二、红细胞膜的制备 (329)三、脂质体的制备 (330)四、大鼠脑突触体膜的制备 (331)五、对生物膜的生物化学性质的研究方法 (331)六、对膜的生物物理性质研究方法 (332)第五节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333)一、PCR技术 (333)二、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检测方法 (335)7三、毒理学中的mRNA定性与定量的测定方法 (337)四、转基因动物 (339)五、基因芯片技术 (342)第十三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346)第一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和发展进程 (346)一、基本概念 (346)二、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发展进程及意义 (346)第二节食品中危害成分的毒理学评价 (351)一、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选用原则 (351)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352)三、不同阶段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项目 (353)四、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具体规定 (354)(一)初步工作 (354)(二)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354)(三)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 (356)(四)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 (358)(五)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359)五、安全性评价中需注意的问题 (359)第三节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 (360)第四节联合国机构对食品中农药和兽药的安全性评价概述 (361)第五节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364)一、GM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364)二、GM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方法和内容 (364)三、GM食品标识和名称问题 (366)第六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举例 (366)一、稀土元素农用安全性毒理学研究 (366)二、DSA消泡剂的毒性试验研究 (371)附录一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 (375)附录二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 (380)8。
第七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生殖季节
环境温度(℃) 血容量( ML/Kg) 凝血时间(s) HCT(%红细胞) Hb(g/bl)
2012-6-9
任何时间
19~25 80 14 41 16.0
上页 下页
任何时间
19~25 65 60 46 14.8
回主目录
任何时间
19~25 75 60 42 12.4
结束
任何时间
18~28 53 300 42 13.6
成年期。
– 常以动物体重粗略地判断动物的年龄。
性激素对外源化学物代谢转化有影响,故应选用未产未孕的雌 性动物。但在某些试验如显性致死试验、致畸试验及繁殖试验 等,则需有计划地合笼交配。 为确保选择健康动物,一般在实验前观察5-7天。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结束
24
2012-6-9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
上页
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测定在人群的作用 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
缺点
不能全面反映毒作 用,不能作为毒性 评价和危险性评价 的最后依据 难以观察慢性毒作 用
耗资、耗时多 (多为回顾性),无健康保护 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 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 倍以上 测定指标较粗(发病率,死亡率)
育的纯品系动物。群体基因才能达到纯合和基本稳定。
– ②杂交群动物(杂交1代),两个不同的近交系之间有目 的进行交配,所产生的第一代动物。 – ③封闭群:一个种群在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血缘, 仅由同一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随机交配繁殖的动物群
遗传均一性:近交系最高、杂交群次之、封闭群较低。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1.5
6 5 600 37.4
3
35 10 130 38.2
食品毒理学 第七章

环境因素 10% 遗传因素 20% 病因未明 70%
发育缺陷的形成机理
始发改变 基因突变 染色体异常 干扰有丝分裂 核酸完整性或功 能改变 前体或基质缺乏 能源改变 膜特异性改变 膜通透性改变 酶抑制 病理作用 细胞死亡过多 或减少 细胞间相互作 用障碍 生物合成减少 细胞的迁移受 阻 组织的机械破 碎 共同途径 细胞或细胞 产物太少而 影响局部形 态发生或功 能成熟 生长与分化 中的其它不 平衡 最终结局 异常胚胎
化学物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种属、种间差异的明显性
致畸效应对胚胎所处阶段的依赖性 剂量-反应关系的复杂性
眼
畸 形 率 %
脑 心和 轴骨 腭 泌尿生殖
( )
主动脉弓
大鼠怀孕天数
大鼠胚胎各器官致畸敏感期
化学致畸物的评价:
致畸指数=母体LD50/最小致畸量 要确定对人的致畸性,必须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证 实
致畸作用研究简史
年份 原因或受试因素
1905 1921 1928 1935 1937 1942 1944 1940 1952 1952 1959 1961 X射线照射哺乳动物 脂肪缺乏饮食 人孕期接受X线照射 VitA缺乏饮食 孕期给予某些激素 孕妇感染风疹病毒 孕妇营养缺乏 广岛、长崎原子弹辐射 溴化钠 孕妇服用氨基喋呤 孕妇食用甲基汞污染鱼 孕妇服用反应停
孕妇营养不良对胎儿的影响
先天不足 抵抗力弱 易患病 智力发育迟缓
容易引起流产、 早产、甚至死胎
孕妇吸烟,喝酒对胎儿的影响
精子或卵子发生异常 胎儿智力低下或畸形 “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
外源化学物的致畸作用
常见的致畸作用实验方法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bb231a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5.png)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第一篇: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物、LD50等概念;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学习重点: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过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目的.前言←应用食品毒理学的方法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包括营养强化剂)、开发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为我们正确评价和控制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辐照食品、食品及食品工具与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操作方法。
←食品中有毒物质的毒理学数据主要从动物毒理学实验中获得.第一节食品毒理学原理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1.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毒理学定义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的科学。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它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包括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毒理学按照其研究目的及所研究的化学物质特性和用途可分为工业毒理学、军事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放射毒理学等。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
←3.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完整课件-食品毒理学

二、毒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 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 毒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字“toxon” ▪ 公元前2735年,神农编辑完成了40卷“本草”典籍 ▪ 公元前2650年,黄帝撰写了《内经》 ▪ 古埃及、古希腊及古罗马等有关文献中都有关于有
毒植物和矿物的描述,积累了关于有毒物质及中毒 的知识。
➢启蒙时代毒理学
1)卫生安全、无毒无害; 2)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 3)感官性状良好、可被人体接受。
一、毒理学基本概 念
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 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 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 和管理毒理学。
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机体毒性 危害及其机理; 3.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4.食品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险性评估。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微观方法: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
宏观方法:人的整体与人的群体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1.动物体内试验
➢ 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 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 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
• 3. 外源化学物对营养素吸收与代谢有影响,同时身体 营养状态可以影响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
外源化学物
4. 食品中营养素和外源化学物在肠道内吸收、代谢、降 解还受肠道微生态影响。
5.食品在加工烹调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外源物,有的 毒作用剂量很小(ng级)。
外源化学物
6.食品含有的成分超过20万种之多,人类对食品 了解得还很不够。
食品毒理学第七章食物中毒ppt课件

液。 多数病人体温可达38~39℃。 五型: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
型,类感冒型,类败血症型。
沙门菌食物中毒预防措施
1)做好牲畜宰前、宰时、宰后的卫生 监督,防止感染沙门菌的肉类、家禽 进入市场;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有 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而在引起 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约90%是肉、蛋、 奶等畜产品。
引起沙门菌属食物中毒的食品
动物性食品:(肉类、禽类和蛋类,奶类 等),生熟交叉污染常见。
不分解蛋白质,感官改变不明显。
生前感染;宰后感染 发病季节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但全年可发
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
国外多为火腿、香肠、罐头食品 我国主要见于植物性食品(家庭自制
的发酵食品,豆浆、面酱、臭豆腐等)
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机制
毒素作用于颅脑神经核、神经肌肉接点 和植物神经末梢,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 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 全。
肉毒中毒预防措施
1)加工原料清洗干净,加热灭菌彻底并 防止二次污染;
2)肉罐头食品在储藏中有胖听现象,不 可食用;
3)可疑食品必须彻底加热破坏毒素,
肉毒毒素中毒的临床特征
潜伏期1~4天 早期全身乏力、头晕、食欲不振,然
后是视觉改变(模糊,眼脸下垂、复视、 瞳孔放大等) 严重者吞咽、咀嚼、语言、呼吸困难, 运动失调,心力衰竭 体温、血压、感觉、意识正常
(五)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血液均含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是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河豚的毒性比
剧毒药品氰化钾还要强1000倍,约0.5mg即可致死。 毒素对热稳定,100℃ 10min不被破坏,日晒、盐
食品毒理学资料最终版

绪论1、食品毒理学的定义: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研究(1)体内实验:整体动物试验。
优点: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毒效应;原则上可外推到人。
缺点:影响因素多,难于进行代谢和机制的研究(2)体外实验优点:影响因素少,易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
缺点: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二、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1)人个体观察优点:真实的暴露条件;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
缺点:干扰因素多;测定的毒效应不够深入;测定指标较粗。
(2)流行病学研究优点: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能够测定效应的强度。
缺点:耗资多;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
3、什么叫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性: 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畸形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起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2、毒性作用:又叫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毒性作用的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时间)、局部或全身作用(部位)、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可逆性)对形态或功能的作用、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反应(如琥珀酰胆碱)3、什么叫选择毒性: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不具损害作用;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4、什么叫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分类: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生物学标志5、量反应:生物学改变能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
脑
畸
形
心和
腭
泌尿生殖
率
轴骨
%
主动脉弓
()
大鼠怀孕天数
大鼠胚胎各器官致畸敏感期
化学致畸物的评价:
致畸指数=母体LD50/最小致畸量 要确定对人的致畸性,必须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证 实
致畸物的分类判断标准
l类:已知对人类致畸的化学物质。 2类:应当被认为对人确致畸作用的化学物。 3类:依据现有资料不能分类的化学物质。
(1)采用与人相应的接触途径
(2)只在妊娠和/或器官发生时期接触化学物
(3)在未发生明显的母体毒性情况下引起结构 畸形
(4)与对照组相比畸形发生率的增高有统计学 意义,而畸形本身有生物学意义。
(5)使用的动物种属应有良好的历史背景数据,而 且数据是得自同一实验室的同窝品系,通常选用的 是大鼠和家兔。 (6)每组的动物数足够 (7)剂量或处理应能说明这种非罕见的缺陷的发生。 (8)对胎仔畸形的评定和数据的评价应采用认可的 实验室和统计学方法。“其它有关资料”是指发育 毒理学研究、构效关系、行为致畸及体内外筛检试 验等方面的资料。
先天愚型
海豹肢畸形
先天畸形的危害
先天畸形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 一。在我国婴幼儿死亡原因中,先天畸形占 第二位,而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大城市 已占首位。
在人类疾病谱中,先天缺陷致寿命缩短分 别是肿瘤和心血管病的8倍和5倍。
先天畸形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压 力和经济负担。
已知先天畸形 的原因
已知的动物 致畸物约1500 种,但已肯定 的人类致畸物 只有40余种
环境因素 10% 遗传因素 20% 病因未明 70%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化学物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种属、种间差异的明显性 致畸效应对胚胎所处阶段的依赖性 剂量-反应关系的复杂性
2021/3/11
先天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n) 指胎儿出 生后,整个身体或某一部分的外形或内脏具 有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异常。通常不包括显 微镜下细微结构的异常, 生化代谢性缺陷。单 纯功能异常(如精神缺陷、智力缺陷), 也不包 括分娩过程中各种因素造成的缺陷。
出生缺陷(bir体的和细 微的),也包括功能、代谢、行为的异常。
3类 是指不符合上述1、2两类的化学物质
化学致畸性的测定和评价
化学物致畸性的测试
标准致畸试验(standard teratogenicity test) 实验动物:大鼠 给药期限:妊娠第6-15天 结果观察:母体毒性,出生前1天处死母
2021/3/11
2021/3/11
胚胎发育的过程是怎样的? 受精卵 卵裂期 桑椹胚 囊胚 原肠胚 组织、器官的分化,幼体的形成
2021/3/11
胚胎发育的过程是怎样的? 受精卵
卵裂期 桑椹胚 囊胚
有丝分裂 数量不断增加 体积略有缩小
原肠胚
组织、器官的分化,幼体的形成
2021/3/11
胚胎发育的过程是怎样的? 受精卵
1类 是指有充足证据确定人接触某种化合物质与 子代的非遗传性出生缺陷有因果联系,即以确定 在妊娠期间孕妇接触某种化学物与特有结构畸形 发生率增高有明确肯定的关系。所需证据由正规 和有效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
2类 是指有足够证据可有力的推测人接触这类化 合物质可引起子代非遗传性的出生缺陷,证据一 般包括合理的动物实验及其它有关的资料。合理 的动物(哺乳类)实验至少符合下列标准:
高血压、慢性肾炎
心脏病
孕妇营养不良对胎儿的影响
先天不足 抵抗力弱 易患病 智力发育迟缓
容易引起流产、 早产、甚至死胎
孕妇吸烟,喝酒对胎儿的影响
精子或卵子发生异常 胎儿智力低下或畸形
“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
2021/3/11
2021/3/11
通常将胎儿发育分成三个时期 : 1.着床前期(妊娠4周以内) 2.胚胎器官形成期(妊娠4~10周) 3.胎儿期(妊娠11~12周)
2021/3/11
现在我国每年出生大约1500万婴儿 其中畸形儿就有8~10万 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曾调查2000万新生儿
每一万个新生儿中有83个畸形儿,即占0.83%, 后经各国医生进一步调查核实,应为100个新 生儿中有4~5个畸形儿,占4.5%。
2021/3/11
一、病毒感染 二、化学致畸因素 三、母体本身因素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 外源性化学物 对发育生物体从受精卵直到出生后性功能成熟整 个发育过程产生的毒作用,包括胚胎毒性(embryonic toxicity)、胎儿毒性(fetal toxicity)和行为致畸作 用(behavioral teratogenesis)。具体表现为发育生 物死亡、生长发育改变、行为功能缺陷或异常、 形态结构异常(畸形)。
2021/3/11
一、病毒感染
天花 单纯疱疹
水痘
风疹
胎儿畸形
麻疹
腮腺炎
肝炎 小儿麻痹 流感
2021/3/11
病毒可通过3种方式使胎儿受到损害
直接感染精子或卵子 可引起早期流产
病毒
通过胎盘或脐带血
侵入胎儿体内
分娩时通过产道
2021/3/11
感染胎儿
三、母体本身因素
孕妇患病对胎儿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糖尿病
2021/3/11
2021/3/11
致畸作用: 环境因素干扰胚胎或胎儿生长 发育过程,影响其正常发育,以致胎儿在 出生时,具有形态结构异常(即先天畸形) 的作用。由化学物引起的先天畸形称为化 学致畸作用。
化学致畸物: 凡能通过母体干扰胚胎或胎 儿正常发育,使其出生时具有畸形的化学 物。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研究外源 性化学物对发育生物体从受精卵直到出生后性功 能成熟整个发育过程的毒作用及其机理和危险度 评价的一门分支学科。
卵裂期 桑椹胚 囊胚 原肠胚
细胞具有全能性
组织、器官的分化,幼体的形成
2021/3/11
胚胎发育的过程是怎样的? 受精卵
卵裂期 桑椹胚 囊胚 原肠胚
内细胞团→胎儿的各种组织 滋养层细胞→胎膜和胎盘
组织、器官的分化,幼体的形成
2021/3/11
着床
孵化:囊胚进 一步扩大,会 导致透明带破 裂,胚胎从中 伸展出来的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