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方法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其中,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也备受关注。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为达到某种技术需求而额外添加的化学物质。
虽然食品添加剂可以提升食品的品质、保质期和营养价值,但如果乱用乱加,会带来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因此,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监管机制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保障至关重要。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毒理学方法毒理学方法是评价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根据该物质在机体内的吸收、代谢、分布、排泄和毒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含量高,是目前最为科学的评价方法之一,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等。
二、功能性试验法功能性试验法是从食品添加剂的功能角度来评价其安全性的方法,通过对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观察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效果,从而评估其对人体安全性的影响。
这种方法既能评价食品添加剂的优点,又能发现食品添加剂的潜在问题。
三、流行病学方法流行病学方法是通过人群的患病情况来评价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评价食品添加剂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联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进行动物实验的情况下评估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针对以上评价方法,还可以结合其他的评价方法,以便更全面地评价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例如,可以综合采用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评定。
除了评价方法,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监管也至关重要。
在中国,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监管分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企业层面。
国家层面主要是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监管;地方层面主要是指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和监督;企业层面主要是指食品企业的自律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标识和公示,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
总之,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与监管机制非常重要,对于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至关重要。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食品添加剂可以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也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但是,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备受关注,因为它们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监管是至关重要的。
一、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分类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质量、口感、色泽等性状而添加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根据其作用特点,可以分为防腐剂、增稠剂、色素、味素、香精等种类。
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是指对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估和检测的过程。
食品添加剂在申请上市之前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并提交相应材料给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审批。
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性质:对食品添加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评估,并确定其质量规格和适用范围等。
2、摄入量:评估食品添加剂在不同食品中的使用量,确定人体日摄入量。
3、安全性:通过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估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可接受的毒性或副作用程度。
4、确定最大使用量:根据摄入量和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可接受的最大使用量。
5、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法,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6、安全评价报告:将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写成报告,提交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审批。
三、食品添加剂的监管食品添加剂的监管是指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测的过程。
监管主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
1、认证审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所有食品添加剂进行认证审批,只有被批准上市的食品添加剂才能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2、监督检查: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上的食品添加剂进行日常监测和抽检,确保其使用量不超过最大使用量,并且不含非法添加物。
3、处理不合格品:如果发现食品添加剂存在质量问题,市场监管部门会立即从市场上下架,进行销毁或退回处理。
4、公示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定期发布食品安全公告和食品添加剂目录,告知消费者已批准销售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和使用范围。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科技的发展,食品添加剂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到食品加工生产中。
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颜色、香味,增强维生素含量以及保加水分和稳定性。
然而,长期以来,食品添加剂也是公众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一直存在质疑。
因此,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变得十分重要。
一、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食品添加剂就是对使用者的安全、人体健康、环境污染、审美习惯等方面都有一定风险。
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焦点,并列入各国战略工作的议事日程。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是确保食品加工中添加剂安全合理应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
二、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方法1.毒性试验毒性试验是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动物试验,评估食品添加剂对动物体内毒性和副作用的影响,来预测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毒性反应。
此试验需要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并考虑到人体的差异性。
2.安全摄取量安全摄取量是基于人体体重和每日摄取量来计算的,这依赖于细胞和牙齿学数据,患病率等数据,由此而来的最大安全摄取量是基于患病率为1%的预测,而没有任何风险因素。
如果在人口中使用接受水平,请添加更多的保障因素。
安全摄取量实际上是通过各种风险比率因素来推算添加剂的可接受含量3.生活实践气象法生活实践法是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进行评估的综合方法,可以考虑到人体摄入添加剂的真实情况,反映人们对食品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时,通过对人口和区域尤其是高-risk人群的多样化研究,提出评估结论的更全方位的推断。
三、食品添加剂常见安全问题1.致敏问题过量使用添加剂会导致一些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脱皮、瘙痒等。
某些人的过敏反应还会引起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2.致癌问题许多人认为添加剂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因为一些食品添加剂会增加致癌物的摄入量。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已经公布了添加剂和致癌物相关性的报告,感到非常安心。
3.心血管问题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会对食品中的脂肪酸和胆固醇影响,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近年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提高食品品质、改善食品口感、延长食品保质期等目的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
然而,一些食品添加剂在超量或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评价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包括毒理学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评估三个方面。
毒理学评价是指对添加剂药物毒性、限制性用量、临床病史进行研究,以确定添加剂药品的引起疾病的剂量和时间。
暴露评价就是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人体的吸入、接触、食用等生物学影响,依据日常实用标准,对其实际暴露情况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是对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和确定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毒理学评价是评估食品添加剂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毒理学评价可以衡量添加剂的毒性和有效性,详细描述添加剂的合理使用限制,以及评估食品添加剂的无害性和有害性。
评估原理包括灵敏性、染色体畸变、肿瘤形成、替代性、遗传学、再生技术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对添加剂对人体的一系列短期或长期效应进行评估。
暴露评价是评估添加剂安全性的重要步骤。
暴露评价要考虑各种情况下人体暴露的程度和频率。
在评估中需要考虑不同消费者食品暴露的高峰情况,也要考虑生产厂商和其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吸入和皮肤接触暴露情况。
通过暴露评价可以合理估计添加剂的安全度,避免出现长期食用高剂量食品添加剂引起的不良影响。
风险评估是最终评估安全性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概率学和统计学来分析风险。
风险评估要考虑缺陷的累积效应、剂量与反应之间的效应、剂量-反应关系的可变性等多种因素。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确定食品添加剂的正常剂量和最大摄入量,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总体来说,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是一项复杂的过程。
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环节的因素,包括添加剂的结构和功能,添加剂的使用方法,以及消费者以及工人的暴露情况。
在评估的过程中应当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遵循科学论证、公正公正的原则,使得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化,从而更好的确保我国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评价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评价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食品工业中的食品添加剂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质量、保护食品,增强其色、香、味以及增加食品的营养组分和功能性成分而添加的各种化学品。
但是,除了一些必要的添加剂外,许多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持谨慎态度,担心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加工厂商也面临着如何安全使用和评价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一、食品添加剂类型及其作用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防腐剂、色素、甜味剂、增稠剂、酸味剂等多种类型。
其中,防腐剂是常用的一种添加剂,可以防止食品变质、腐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色素则可以为食品增添美观的色彩,增强食欲。
甜味剂可以替代糖的使用,降低食品的热量,适合关注健康的人群食用。
增稠剂可以为食品增加质地和口感,而酸味剂则能为食品增加酸度和鲜味。
这些添加剂在食品制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食品工业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和便利销售的重要因素。
二、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问题但是,伴随着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人们对其安全性问题开始关注。
许多食品添加剂在长期摄入过程中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如对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负面影响。
而在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有一部分食品添加剂存在安全问题,如脱氢乙酸钠、山梨醇酯、明胶等。
针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所有出售的食品必须标注食品添加剂的名称和含量,以方便消费者参考。
三、食品添加剂评价标准针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制定了相关的评价标准和指导规范。
例如,欧盟设立了E编号体系,对各种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将安全性高、无不良影响的添加剂给予批准。
国内也设立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安全性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控制。
此外,食品工业企业也需要严格遵守国家规范,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评价和控制。
四、食品添加剂的替代方案除了通过安全评价、标准和规范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外,对于许多担心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问题的消费者来说,也可以选择购买少或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安全性评价

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提高食品的品质、增强其色、香、味等特性,以及改善食品的贮存性能和加工性能而在食品中添加的物质。
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然而,人们对于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本文将就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评价进行探讨。
一、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意义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对于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和系统的评估,可以判断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使用标准和管理措施,从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目标是保证食品添加剂在推广应用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确保食品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二、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及其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根据其功能分为增稳剂、膨松剂、发酵剂、色素、甜味剂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食品添加剂在其安全性评价中,会参考各个国际组织和机构的相关标准和方法,对其进行评估。
1. 急性毒性评价急性毒性评价是通过动物实验,评估食品添加剂对动物是否具有剧毒性和急性毒性。
实验中会给动物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食品添加剂,观察其对动物的毒性反应,确定其安全使用浓度。
2. 慢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是通过长期饲喂动物,观察食品添加剂对动物是否具有慢性毒性。
实验会在动物的饲料中添加一定浓度的食品添加剂,观察其对动物的长期影响,如对器官功能、生育、生长等的影响。
3. 致突变性评价致突变性评价是通过细胞实验或动物实验,评估食品添加剂是否具有致突变性。
实验会将食品添加剂与细胞或动物接触,观察其对细胞遗传物质的突变影响,判断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引起遗传性疾病。
4. 致癌性评价致癌性评价是通过长期饲喂动物,观察食品添加剂是否具有致癌性。
实验中会将一定剂量的食品添加剂添加到动物饲料中,观察其是否会引发动物出现恶性肿瘤。
5. 致敏性评价致敏性评价是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试验,评估食品添加剂是否具有致敏性。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研究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毒性评价、暴露评估、风险特征评估和风险管理。
其中,毒性评价是对添加剂毒性的研究以及对其潜在危害的评估。
暴露评估是确定人群的食品暴露水平,从而确定添加剂对人体的潜在风险。
风险特征评估是根据暴露情况,评估潜在危害造成的风险特征。
风险管理则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标准和监管措施来降低潜在风险。
在毒性评价方面,一般采用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来评估添加剂的潜在毒性。
动物实验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等。
体外试验可以辅助动物实验,常用的有细胞毒性试验、基因毒性试验和致突变性试验等。
这些评价方法可以初步判断添加剂的毒性潜力,并确定其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暴露评估是通过调查人口暴露情况和消费习惯,确定其中一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从而计算人群对这种添加剂的摄入水平。
一般采用TDS(Total Diet Study)模型或者使用监测数据进行评估。
暴露评估可以帮助食品监管机构确定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并与潜在风险评估进行比较。
风险特征评估是根据暴露水平,评估潜在危害对人群的影响。
这主要包括剂量反应关系、剂量阈值、毒性阈值等等。
该评估方法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的安全边界。
风险管理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标准和监管措施,来降低潜在风险。
食品监管部门需要根据风险特征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使用标准和监管规定。
通过加强监管,不断更新监控技术和方法,提高市场监管的能力和效率。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是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通过毒性评价、暴露评估、风险特征评估和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保障食品供应链的安全。
同时,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需要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接轨,共同维护全球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在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旨在提升食品的质量和口感。
然而,由于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关注不断增加,对其安全性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以确保消费者对食品的选择更加明智。
1.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目的而人为添加的物质。
根据其功能和特性,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防腐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等多个类别。
每种食品添加剂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安全性评价标准。
2. 进行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是确保其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毒理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是了解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和危害程度。
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评估添加剂对器官功能、基因突变、致癌性和致畸性等方面的影响。
只有通过全面的毒理学评价,才能确保添加剂在规定浓度下对人体无害。
3. 进行食品添加剂的摄入评价食品添加剂的摄入评价是评估人口实际摄入添加剂量的过程。
通过调查和样本分析,了解人群摄入添加剂的情况,并与安全摄入量进行比较。
评估人群摄入添加剂的水平,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
如果摄入量低于安全摄入量,即可认为添加剂的使用是安全的。
4. 确定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剂量安全剂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体可以长期接受添加剂而不会导致不良健康影响的剂量。
通过基于毒理学评价和摄入评价的数据,确定每种添加剂的安全剂量范围。
这有助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政策,以确保添加剂的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5. 加强监测和监管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之后,监测和监管是确保添加剂安全使用的重要手段。
国家应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市场上的食品样品进行抽检,以确保添加剂的使用符合标准。
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对于携带非法添加剂的食品进行严厉处罚。
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和正确使用。
结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是确保消费者食品选择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食品添加剂分类
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14000 种,其中直接使用的大约为4000种,常 用的有1000多种。
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美国为 3000种、欧洲为2000种、日本为2000 种、我国为近2000种。
3.国际上采用的分类法
主要有4种:
(2) 按用途(功能)分类: (最常用)
E.1 酸度调节剂:用以维持或改变食品酸碱度 的物质。
E.2 抗结剂:用于防止颗粒或粉状食品聚集结 块,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动的物质。
E.3 消泡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降低表面张力, 消除泡沫的物质。
E.4 抗氧化剂:能防止或延缓油脂或食品成分 氧化分解、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的物质。
E.11 酶制剂:由动物或植物的可食或非可食部 分直接提取,或由传统或通过基因修饰的微生 物(包括但不限于细菌、放线菌、真菌菌种) 发酵、提取制得,用于食品加工,具有特殊催 化功能的生物制品。
E.12 增味剂: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 E.13 面粉处理剂:促进面粉的熟化和提高制品
“保存”指对食品具有保护作用(约有40多种),如防虫剂、
保存剂、防腐剂、杀菌剂、抗氧化剂、被膜剂等。
3.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
是根据有关法规与卫生要求,以食品 添加剂的理化性质、质量标准、使用 效果、使用范围、使用量、毒理学评 价结果等为依据而作出的综合性评价。 其中最重要的是毒理学评价。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
④各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允许使用范围和 建议用量(1987)。
ADI(日允许摄入量)
作为即使终生持续摄食也不会出现 明显危害的每日摄入量。
是指某种或某组物质从外界进人人 体的总量。
“依据人体体重,一生摄入一种食 品添加剂而无显著健康危害的每日 允许摄入量的估计值”
制定标准的程序
①根据动物毒性试验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无作用剂量 (MNL)。
1.要求色、香、味、形俱佳,营养丰富; 2.要求食用方便、清洁卫生、无毒无害、
确保安全; 3.还要适应工作生活快节奏和满足不同人
群的消费需要。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有利于食品的保存和防止变质 改善食品的感食性状 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有利食品加工操作、适应食品机械
E.5 漂白剂:能够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 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2) 按用途(功能)分类: (最常用)
E.6 膨松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能使 产品发起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 膨松、柔软或酥脆的物质。
E.7 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赋予胶基糖果起 泡、增塑、耐咀嚼等作用的物质。
E.17 防腐剂: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储存期的 物质。
E.18 稳定剂和凝固剂:使食品结构稳定或使食品组织 结构不变,增强粘性固形物的物质。
(2) 按用途(功能)分类: (最常用)
E.19 甜味剂: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 E.20 增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或形成凝胶,从
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粘润、 适宜的口感, 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呈悬浮状态作用的物质。 E.21 食品用香料:能够用于调配食品香精,并使食品 增香的物质。 E.22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有助于食品加工能顺利进 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如助 滤、澄清、吸 附、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等。 E.23 其他:上述功能类别中不能涵盖的其他功能。
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违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 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使用伪劣添加剂 其他问题
食品添加剂标注对消费者有误导
一是应该标明的不标,让消费者误以 为该食品不含添加剂;
其次是只标注部分内容,未把所有添 加剂种类标全;
还有标注的语言模糊。
“不含防腐剂” 是欺骗消费者
E.8 着色剂: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 的物质。
E.9 护色剂: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 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不致分解、 破 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2) 按用途(功能)分类: (最常用)
E.10 乳化剂:能改善乳化体中各种构成相之间 的表面张力,形成均匀分散体或乳化体的物质。
质量的物质。
(2) 按用途(功能)分类: (最常用)
E.14 被膜剂:涂抹于食品外表,起保质、保鲜、上光、 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的物质。
E.15 水分保持剂:有助于保持食品中水分而加入的物 质。
E.16 营养强化剂: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 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 围的物质。
1、凡属于我国创制的新的化学物质,用作 添加剂的一般都需要进行四个阶段的毒性试验, 特别是对其中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或致癌作 用可能性,或使用面广、摄入机会多者。
2、凡属与已知物质(指经过安全性评价、 允许使用者)的分子结构基本相同的衍生物,可 以根据第一、二、三阶段试验结果,由专家评定 是否需要进行第四阶段试验。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
1973年国家标准总局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1977年制定了最早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试行); 1980年在原协作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 1981年制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81》;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
我国卫生部发布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 序》共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短
期喂养试验。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D喂养试验、
繁殖试验、代谢试验。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如何确定食品添加剂是否需要进行毒理学试验
(3)按安全评价分类: (以ADI值判断其毒性大小)
A类:
A(1):毒理学清楚,已制定ADI值,或毒 性有限,无需定ADI值;
A(2):毒理学资料不完善,JECFA已暂 定ADI值,暂许使用于食品。
(3)按安全评价分类:
B类:
B(1):毒理学资料不足,未制定ADI值; B(2):JECFA未进行评价。
如何确定食品添加剂是否需要进行毒理学试验
3、凡属于我国仿制的又有一定毒性的 化学物质,如果多数国家允许使用于食品, 并有安全证据、或者FAO/WHO已经公布有 ADI值,并且生产单位能证明这些产品的 理化性质、纯度、杂质含量与国外产品一 致,则可以只进行第一、二阶段试验。如 果不太一致,需要做第三阶段试验。
“防腐剂、漂白剂、甜味剂、食用色素 的具体成分,按规定必须写明,因为它 们是易违规使用的添加剂。如果某种食 品没有列出,那就是违规。”
有害成分导致的安全问题
事实上,用作调味品色素的苏丹红、为 鱼类保鲜的甲醛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而 是非食用化工原料。
食品添加剂只要用量不超标,且用对地 方,对人体是安全的。
来源 用途 安全性评价 卫生法定义
(1) 按来源分类:
天然食品添加剂(植物、动物、微生物 来源);
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化学合成品、人 工合成天然类似物)。
(1) 按来源分类:
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 谢产为原料,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
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使 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 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
① 在某一天然食品中存在; ② 已知在人体内极易代谢(一般剂量范围); ③ 其化学结构与某一已知安全的物质非常近似;
一般公认安全(GRAS)
④ 在大范围内证实已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如 在某些国家已经使用30年以上);
⑤ 或者同时具备以下各条件:在某一国家最近 已使用10年以上,在任何一种最终食品中平均 最高用量不超过10 mg·kg-1,在美国的年消 费量低于454kg,从化学结构、成分分析或实 际应用中,均证明在安全性方面没有问题。
1986年颁布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试行)》; 1986年颁布《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1992年发布《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办法》和 《全国特种营养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1994年公布《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GB19880-94》; 1995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 生法》。
②根据MNL定出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MNL*(1/100)
③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乘以平均体重即可求得每人每 日允许摄入总量(A)。
制定标准的程序
④有了该物质每日允许摄入总量(A)之后,还要根据人 群的膳食调查,搞清膳食中含有该物质的各种食品的 每日摄食量(C),然后即可分别算出其中每种食品 含有该物质的最高允许量(D) ⑤根据该物质在食品中的最高允许量(D)制定出该种 添加剂在每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E)。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为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
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 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
然物质; 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
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 加工工艺的需要。
食品添加剂的存在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饮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 求:
第六章 食品添加剂的 安全性评价
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1)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 定义为:
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 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 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2)
根据1962年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 是指:
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