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的鉴定
《遗传学》第五章基因突变: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筛选与鉴定

◆碱基类似物: ◆碱基修饰物: ◆DNA插入剂:
47
(一)碱基类似物
◆5–溴尿嘧啶(5BU),5—溴去氧尿核苷、2—氨 基嘌呤等 在DNA复制时引起碱基配对上的差错 ☆转换(transition) : ☆颠换(transversion:
48
49
5–溴尿嘧啶
◆ 5–溴尿嘧啶类似胸腺嘧啶
玉米籽粒胚乳:非甜(Su)甜(su)
P:
甜粒亲本(susu)×非甜粒亲本(SuSu)
诱变处理
G:
su
Susu
F1:
Susu(非甜)
susu(甜粒)
正常花粉粒后代 突变花粉粒后代
亲本配置:具有花粉直感特征;性状显隐性差异明显; 亲本具有相对性
13
1个分蘖A-a突变 (5)其他未突变穗
AA Aa
AA
(1)突变穗 (2)2个穗行
9
(2)突变显隐性的鉴定 隐性突变可利用杂交试验加以鉴定 例如: 高杆——矮杆:隐性? 杂交 F1 显性?
10
(三)突变率的测定
体细胞突变频率一般是根据M2出现的突 变体比例估算。例如,在M2群体的10万 个个体数中出现5个突变体,突变频率为 5×10-5。
11
2. 斯特得勒花粉直感
12
花粉直感法测定突变(诱变)率
碱基烷基化 ◆烷化剂? 去烷基化(dealkylation)
酶
烷基转移酶 (alkyltransferase) 甲基转移酶 (methyltranferase)。
34
3. 单链断裂修复
DNA单链断裂
单链的的化学键?
DNA 连 接 酶 催 化 双 螺
旋结构中单链断裂处
形成磷酸二酯键
突变体筛选与鉴定方法

突变体筛选与鉴定方法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和操作。
而基因编辑的核心工具——CRISPR/Cas9系统,也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
但是,伴随着CRISPR/Cas9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带来了突变体筛选与鉴定方法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突变体的鉴定方法,探讨如何准确地筛选出想要的突变体。
一、突变体筛选的背景突变体筛选是在进行基因编辑后,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得到改变,验证是否成功。
突变体最直接的改变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也就是一种点突变。
此外,还有DNA脱失、插入、替换等多种突变体现象。
然而,由于CRISPR/Cas9系统的特殊性质,突变体筛选方法也有所不同。
相对于传统的突变体筛选方法,CRISPR/Cas9系统可以在细胞中直接用“选育”方式来筛选突变体。
这意味着,只有在目标基因的两端都进行了编辑后,才会得到突变体。
因此,在突变体筛选中,需要一个敏感而具体的方法来判断编辑效果。
二、常见的突变体筛选方法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快速而常见的DNA扩增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突变体筛选中。
PCR可以扩增目标DNA序列,同时提供更多DNA模板来进行下一步的筛选。
PCR筛选通常需要根据目标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并扩增目标DNA区域。
这样,分子生物学家就可以快速获得所需的更多模板,在下一步中用于DNA测序和鉴别。
2. T7E1酶切T7E1酶切是基于遇到不匹配DNA(也就是突变!)时,酶会将不匹配的DNA切成两段。
在CRISPR/Cas9系统中,T7E1酶可以用于分析基因组的不匹配区域,并通过Gel切胶和测序鉴定SNP的存在。
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RFLP是利用遗传变异在各个基因组区域间的差别,通过酶切不同碱基产生的限制酶切位点差异,从而实现区分人群,确定DNA指纹或植物品种鉴定信息的方法。
这种筛选方法需要在基因组中筛选适合的酶切位点,并使用RFLP分析盒进行限定性酶切,以确定序列到位。
突变体分析与基因功能鉴定

突变体分析与基因功能鉴定突变体是指在基因组中发生的突变或变异的个体或细胞。
突变体的出现为科学家们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生物体发育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介绍突变体分析的方法以及基因功能鉴定的流程和技术。
一、突变体分析的方法1. Random Mutagenesis(随机突变)随机突变是最常用的突变体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生物体或细胞进行物理、化学或遗传学上的处理,引起DNA序列上的突变。
其中,化学诱变剂如EMS(乙酰甲基亚砜)或物理诱变剂如辐射等被广泛应用于随机突变的实验中。
通过这些处理,科学家能够获得大量具有不同突变类型的个体或细胞。
2.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定点突变)定点突变是通过特定的实验操作,对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碱基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从而引起特定的突变。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设计合成突变的引物,在PCR扩增的过程中使其与目标DNA序列杂交,形成突变的DNA产物。
定点突变方法广泛应用于特定基因功能区域的突变体建立以及功能研究中。
二、基因功能鉴定的流程基因功能鉴定是通过分析突变体的表型差异,推断出突变基因的功能。
下面是一般的基因功能鉴定流程:1. 突变体筛选在突变体库中,利用表型上的明显特征差异进行筛选,如落后生长,器官畸形等。
这能够帮助科学家排除表型未发生变化的个体,有针对性地选择突变体。
2. 遗传定位通过突变体的遗传追溯和染色体位点预测,确定突变位点所在的基因区域。
常用的方法有相关性分析、连锁分析和SNP标记等。
3. 候选基因鉴定综合利用遗传定位和基因组学信息,筛选出突变体可能的候选基因。
并通过进一步的功能分析,最终确定可能的作用基因。
4. 功能验证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验证。
例如,通过基因敲除、基因表达或突变恢复实验证明特定基因对突变体表型的影响。
三、基因功能鉴定的技术1.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设计合成特定的CRISPR引导RNA和Cas9蛋白靶向修饰基因组。
第11章 基因突变

2、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玉米籽粒色斑的产生、果蝇复眼颜色的变异、啤酒
酵母接合的转换等现象都与转座因子在染色体上的
转座有关。
三、转座因子的应用
转座因子在细胞遗传、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等方面有许多用途。 利用转座子的插入突变效应,研究基因的结构 与功能区。 利用 Tn 进行基因定位。 利用IR作为基因转移载体。 利用转座子分离和克隆基因。 利用玉米转座因子已先后克隆出雄性不育、抗 病等重要基因。
一、基因突变的时期
1、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中均可发生突变,即体 细胞和性细胞均能发生突变。 2、性细胞的突变率高于体细胞。 3、突变后的体细胞常竞争不过正常细胞,会受到抑 制或最终消失。 4、许多植物的芽变就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 5、基因突变通常独立发生,某一基因位点的一个等 位基因发生突变时,不影响另一个等位基因。
二、化学因素诱变
一些主要诱变剂的诱变机制及其作用特异性: 妨碍DNA某一成分合成引起的DNA结构变化:如 妨碍合成嘧啶:5-氨基尿嘧啶、8-乙氧基咖啡碱; 妨碍嘌呤合成:6-巯基嘌呤。 碱基类似物替换DNA分子中不同碱基引起的碱基 对改变:如5-溴尿嘧啶(5-BU)、5-溴去氧尿核苷(5BudR)、2-氨基嘌吟(2-AP) 。 直接改变DNA某些特定的结构:如亚硝酸、烷化 剂、羟胺。 引起DNA复制的错误:如2-氨基吖啶、吖啶橙、 ICR-170等。
Emerson A(1914)在研究玉米果皮色素遗传时, 发现一种特殊的突变类型—花斑果皮,产生宽窄 不同,红白相间的花斑。 Rhoades M M(1938)在研究玉米糊粉层色素遗 传时,首次报道一个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受到一 个独立基因的控制。Rhoades把引起遗传不稳定 的基因称为斑点产生基因。 20世纪40年代初, McClintock研究玉米花斑糊粉 层和植株色素产生的遗传基础,发现色素变化与 一系列染色体重组有关。
突变体筛选和鉴定对基因功能的研究

突变体筛选和鉴定对基因功能的研究基因是生命的基础单元,掌握其功能对于了解生物学的本质非常重要。
基因突变可以引发某些功能的改变,因此进行突变体筛选和鉴定对于基因功能研究至关重要。
突变体筛选是一种方法,它可以选择出在基因层面上突变的个体。
这个方法可以在不同有机体中应用,例如,细胞、植物和动物。
突变体筛选本质上是通过筛选自然环境中的变异类型,或是引起突变的物质诱导来识别不同类型变异。
在大规模突变体筛选中,可以使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编辑,从而大量制备各种突变体。
而在小规模的筛选过程中,则可以将基因附加到一个荧光蛋白上,然后检测该基因是否导致了变异,从而实现祖代遗传方式的突变。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显示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而且因其荧光蛋白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使用在活体成像领域。
突变体鉴定是检测突变体中出现的遗传变异,确定此突变体的特征和生物学功能,以及了解它对遗传链和基因功能的影响。
突变体鉴定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的:第一步是测量突变。
突变类型可以在DNA水平或RNA水平上进行分析。
涉及可靠的、低成本的测序技术,例如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以便确定突变的数量和类型。
第二步是检查突变与表型之间的关系。
在突变分析中,表型是指不同的个体性状特征或表现形式,例如,体型形态,代谢能力和组织结构。
与特定表型相关联的突变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
最后一步是比较突变和野生型表现。
比较突变型和野生型的物种,可以确定突变对正常基因功能的影响。
此步骤涉及对以前相关研究的分析和突变体产生的现象。
例如,突变体的生活期,代表性状的相关性等都需要评估以确定突变体的功能和表型特征。
在鉴定基因功能时,研究人员使用以上步骤深入了解生物的基因表达方式和突变在此表达方式中起到的作用。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确定特定基因的生物学特征,而且可以揭示基因背后的基本生物过程的功能。
在研究中,使用基因突变来验证和探索假设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时非常有效。
例如,在多年的研究中,可以使用突变体筛选和鉴定来揭示心脏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基因、癌症治疗中的新型靶点等重要信息。
基因突变-鉴定-

第一节 基因突变率和时期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鉴定 第五节 生化突变 第六节 基因突变和诱发 第七节 基因突变的修复
突变
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复制错误
碱基错配 DNA 复制跳格
脱嘌呤 化学错误 脱氨基
氧化损伤 放射线----产生嘌呤二聚体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推论精氨酸的合成 步骤与基因的关系大致为:
o 鸟氨酸 c 瓜氨酸 a 精氨酸 →蛋白质
由此可以看出,从鸟 → 精的合成至少需要 A、C、O三个基因,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 精氨酸是不会合成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基因与 新陈代谢的关系。Beadle 1941年根据这个实验 研究,阐明基因是通过酶的作用来控制性状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一、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 二、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
一、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 ●显性突变
表现早,纯合慢,当代(第一代)就能表现, 第二代能纯合,而检出纯合突变体则需到第三 代,如图。
F1
几种基因突变模式在测序图中的鉴别[1]
![几种基因突变模式在测序图中的鉴别[1]](https://img.taocdn.com/s3/m/1030e35a3c1ec5da50e27042.png)
M13等进行测序,研究人员一般不需要提供引物,因为 这些克隆载体的引物测序公司均会有所保存。若用于表 达筛选,一般建议选择克隆后测序比较安全,而且必须 挑取多个克隆,尽管单菌落保证了不会掺杂其他分子的 PCR产物,但是PCR用的Taq酶也有不同的误配率(克 隆选择不当会导致测序结果的不可信),因此只选择一 个克隆的数据是不可取的。当多个克隆获得一致的测序 结果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而如果仅仅用于检测,那选 择直接测序基本上就可以满足需要。可以理解的是PCR 产物直接测序罔(图1)反映的是多细胞多分子来源的 结果,如果混杂着不同状态(如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 目标DNA分子,图像可能就隐藏着多种信息。当其中一 种信号明显强于另一种时表现出ACG为主(如图lc), 但是下而隐藏着ACA(箭头所指);当两种信号强度类 似时,机器则无法自动识别,表现出的是“N”(图1D)。 克隆后测序反映的是单细胞单一分子的结果,图像相对 比较干净(图IB、1E)。
【7】Schaerti P,Moser B。Chemokines:control of primary and me- mory T-cell traffic[J]。Immunol Res。2005。31:57—74,
【8】Coultas D B,Zumwtalt R E,Black W C,et a1.The epidemiology of interstitial tung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4。 1 50:967—972. (牧稿翦期:2008-12-26) (本文编辑:李簸)
A
B
A
图4 APC基因密码子1353的无义突变[A:b7r息肉标本直图5 APC基因密码子1075移码突变IX:b12f息肉标本直接测序
基因突变鉴定方法

基因突变鉴定方法
基因突变听起来好神秘呢!那咱们来聊聊怎么鉴定它吧。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DNA测序啦。
就像是给DNA这个长长的“密码本”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现在技术可发达啦,能很精准地读出DNA序列。
要是有突变,就像密码本里某个字突然变了一样,测序就能发现这个小变化。
这就好比你原本的一篇文章里,某个字被悄悄改了,一仔细读就能发现不同。
还有PCR - RFLP技术哦。
PCR就像是一个复印机,把我们想要研究的那段DNA大量复制出来。
然后RFLP就开始工作啦,它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就像一把特殊的小剪刀,正常的DNA被剪出来的片段是特定的大小,如果有突变,那剪出来的片段大小就不一样啦,就像原本切得整整齐齐的蛋糕块,突然有一块形状变了。
基因芯片技术也超酷的。
想象一下,有个小小的芯片,上面有好多好多已知的基因片段。
我们把要检测的DNA放上去,如果有突变,就会和芯片上正常的片段不一样,就像拼图里有一块形状不太对,一下就能看出来。
这技术能一下子检测好多基因呢,效率很高。
另外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也很有趣。
单链的DNA在正常和突变的时候,它们的形状会不一样哦。
就像正常的小蛇和突然长了个小角的小蛇,通过特殊的方法可以把这种形状的差异显示出来,这样就能知道有没有突变啦。
这些鉴定方法就像是一个个小侦探,在基因这个神秘的小世界里寻找突变的蛛丝马迹呢。
它们各有各的本事,科学家们就靠着这些方法,一点点揭开基因突变的秘密,这对研究很多疾病,还有生物的进化之类的可重要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突变的鉴定(2010-07-05 17:37:50)转载▼标签:杂谈一.植物形态突变的鉴定经人工诱发或自然发生的变异是否属于真实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突变频率的高低等,都应进行鉴定。
1.真实遗传变异的鉴定变异有可遗传的变异,有不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本身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环境条件而导致的表现型变异是不遗传的。
所以,在诱变处理材料的后代中一旦发现与原始亲本不同的变异体,首先要鉴定它是否真实遗传。
例如,在农作物诱变育种过程中,某种高杆植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在其后代中发现个别矮杆植株,这种变异究竟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呢?还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呢?二者如何鉴别呢?把变异体与原来的亲本种植在土壤条件和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的环境下,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的表现大体相似,即原来的变异消失了,说明它不是遗传的变异;反之,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不同,仍然表现为矮杆,说明它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如何鉴别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利用杂交试验的方法,可以区分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以上例而言,让矮杆突变体植株与原始亲本杂交,若F1表现高杆,F2中既有高杆,也有矮杆植株,说明矮杆突变是隐性突变。
若是显性突变情况又如何呢?F1表现为矮杆,F2中矮杆:高杆为3:1。
3.利用花粉直感现象估算配子的突变率为了测定玉米子粒非甜籽变为甜粒(Su→su)的基因突变频率,以甜粒玉米纯合体作母本,用经诱变处理过的非甜粒纯合体的花粉授粉。
susu×SuSu在正常情况下,非甜(Su)对甜(su)为显性,授粉后的果穗应该完全是非甜粒种子,假如在果穗上发现甜粒种子,就可以认为是Su花粉经诱发处理以后发生了Su→su突变,并可计算出突变频率。
4.如何鉴别禾谷类作物的体细胞突变稻麦等禾谷类作物有分蘖存在,经诱变处理的种子长成的植株其体细胞突变往往只存在于个别分蘖上,因而只影响单个的穗子。
假如是显性突变,很容易在M1代发现,M1按单穗分别收获,将M1中表现突变性状的穗子单独种植,M2如发生分离,还必须种植M3代,才能确定显性植株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若是隐性突变,也必须分株、分穗收获,下一代按穗种植,即每一个M1穗上的子粒种成一行(M2),突变体在M2代同时表现、纯合。
一般地说,鉴别工作在M2代即可通过。
当然进一步的遗传研究是另一回事。
以大麦为例,说明隐性突变的鉴别过程。
假定有一大麦植株有一个分蘖发生了隐性突变(A-a),其它分蘖保持原来的基因型(AA),但在M1代却没有表型特征,M1代成熟时按单穗分别收获,以便穗行播种。
在M2代中,带有突变基因的那个穗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植株表现为突变性状(aa),其余的穗行都表现正常。
隐性突变的鉴别到此就可以了。
假如要做进一步的验证,可以将M2代按株收获,种成M3代株系。
来自于M1代突变穗的那些M3中,将有2/4的株行又分离出1/4的突变体,说明它们在M2是Aa杂合体;1/4的株行完全表现为突变性状,它们在M2代就是aa纯合体,也有1/4的株系全部为正常性状,它们在M2代是AA纯合体。
来自M1代非突变穗的那些株行当然表现为原来的性状。
二.微生物中生化突变的鉴定以x-ray或uv照射红色面包霉的分生孢子,可以诱发突变。
让诱变过的分生孢子与相对交配型的野生型分生孢子融合(交配),产生分离的子囊孢子。
从子囊中取出子囊孢子,分别培养在完全培养基上。
突变型和野生型都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和发育。
从完全培养基上生长起来的菌丝体又形成分生孢子。
取出一部分分生孢子培养在基本培养基上,观察他们的生长状况,若生长正常,表示没有发生突变,如果不能生长,表明可能发生了突变。
到底发生了什么突变呢?还要继续分析。
把突变型的分生孢子从完全培养基中取出来,分别培养在加入不同氨基酸或不同维生素的培养基中。
若突变型在加入了某种aa的基本培养基中不能生长,说明这一突变与此aa无关,若突变型在加了某种aa的基本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说明该突变型是合成该种aa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失去了合成这种aa 的能力,在基本培养基(不含有这种aa)中不能生长,若加入该种aa,突变体就能生长。
若该突变体在含有赖氨酸(lys)的基本培养基中能够生长,就将其命名为lys营养缺陷型,或赖氨酸依赖型(lys-),对应的野生型用lys+表示之。
三.果蝇中突变基因的检测Morgan等人在小小的果蝇中发现了几百种突变型,并用于遗传学研究。
但是定量地检测新突变,还有赖于Morgan的学生Muller所发展的几种独创性技术。
现介绍用Muller-5技术检出果蝇x-chr.上的隐性突变,特别是致死突变的步骤。
Muller-5品系,是人工创造的一个果蝇品系。
它的X-chr.上带一个棒眼基因B,一个杏色眼wa和一个倒位区段。
倒位区段的存在可以抑制杂合体的交换重组。
用经诱变处理的雄蝇,与Muller-5品系雄蝇杂交,得到子一代后再做单对交配,看F2代的分离情况。
如有致死突变,子二代中没有野生型雄蝇,如有隐性的形态突变,则除Muller-5雄蝇外,还可出现具有突变性状的雄蝇。
这个技术的缺点:1.只能检出完全致死的隐性基因。
2.有时Y染色体上有些正常作用的基因可能降低X染色体上的致死效应,给结果带来误差。
这个技术的优点:1.子二代中有野生型还是没有野生型可以客观地决定。
图,用Muller-5技术检测X连锁隐性致死突变和隐性可见突变P. Muller-5雌蝇,X染色体纯合,B.wa及倒位区段均纯合。
F1.F1♀蝇与F1♂蝇做单对交配。
雄蝇不发生交换,只产生两种配子,雌蝇中由于有倒位区段存在,也不发生交换,只产生两种配子。
F2如果可测定的雄蝇带来的X染色体上没有隐性致死突变,F2将出现1:1:1:1的比例。
若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F2将没有野生型♂蝇,♀:♂=2:1,每一个单对交配的F2群体代表了一个X连锁的隐性致死突变。
若X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的形态突变,野生型♂蝇便成为突变型♂蝇。
2.致死基因e存在于子二代杂合体♀蝇中,供进一步研究使用,而不会马上丢失。
3.可研究致死基因(e)在杂合体中的作用。
4.同样的方法可以检测隐性可见突变。
利用平衡致死系统,还可以检测常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
有一果蝇品系,一条第2染色体上有一显性基因C(curly,翻翅),该基因纯合致死,同时还有一个大的倒位区段。
另一条第2染色体上有另一个显性基因S(star,星状眼),也是纯合致死的。
这就是平衡致死系统,这个系统同时又是倒位杂合体。
将待检测的雄蝇与平衡致死的♀蝇单对交配,在子一代中选取翻翅雄蝇,再与平衡致死系统的♀蝇,分别饲养。
在子二代中选取翻翅个体相互交配。
在子三代中:1.如待测第2染色体上不带有致死基因,则有1/3左右的野生型。
图检测D.melanogaster 第2染色体的隐性致死突变。
在F1选翻翅♂蝇(cy/+),与平衡致死系统的♀蝇单对交配,得到很多F2个体。
F2中选翻翅个体(cy/+),这些个体都带有要检测的同一条第2染色体。
它们相互交配就相当于两个杂合体自交cy+×cy+。
若第2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
F3中将出现1/3野生型纯合体(+/+)。
2/3翻翅杂合体(cy+)。
若第二染色体上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F3中只有翻翅杂合体(cy+)。
②若最初的第2染色体上带有致死基因,则只有翻翅果蝇。
③若最初的第2染色体上带有隐性可见突变,则应有1/3左右的突变型,2/3左右翻翅果蝇。
④若第二染色体上含有半致死基因,则野生型很少。
小结:从Mendel开始,要知道一个基因的存在,通常要依靠这个座位上的不同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不同表现。
有了相对性状的差异才能观察性状的遗传方式。
如果基因没有等位上的差异,就不能用Mendel遗传试验方法检查出来,只有等位基因的差异存在时,我们才能够据此推论有某一特定基因存在。
所以,基因突变为人类研究生物性状的遗传提供了材料。
换句话说,只要通过变异才能研究遗传。
通过对突变基因的研究,综合分析大量资料,又可以阐明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
例如,在红色面包霉中,有一个突变型(a),给它提供精氨酸(Arg)才能正常生长,否则就不能合成蛋白质。
这说明它丧失了合成Arg的能力。
另一个突变型(c)在有Arg的培养基中能够生长,但不给Arg而只给瓜氨酸也能生长,这说明它能利用瓜氨酸合成精氨酸。
第三个突变型(o)在有瓜氨酸或精氨酸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但不给这两种物质而只给鸟氨酸也能生长。
这说明它能利用鸟氨酸最终合成精氨酸。
根据对上述几个突变型的研究,可以推论精氨酸的合成步骤与基因的关系:从鸟氨酸到精氨酸的合成至少需要A、C、O三个基因,其中任何一个发生突变,就不能合成精氨酸,突变型(a)不能合成精氨酸不是体内不存在前体物瓜氨酸而是没有基因A 。
突变型(c)不能合成瓜氨酸是因为没有基因C,只要给它提供瓜氨酸,它就能合成精氨酸,说明它含有基因A。
突变型(o)不能合成鸟氨酸是因为没有基因O,只要为它提供鸟氨酸,它就能合成瓜氨酸和精氨酸,说明它含有基因C和A。
根据对生化突变的研究,说明基因是通过酶的作用来控制性状的。
1941年,Beadle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该一假说把基因与性状联系起来了。
I(1)Cy cy Ss ×Cy cySsFI 基因为CYcySs 因为翻翅星状眼是纯合子显性致死翻翅平衡致死系的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CYCYSS和cycyss全部死亡II(1)四种基因为CYCYSS CYcySS CYCYss cycyss(2)即答案(1)前3种CYCYSS CYcySS CYCYss 与CYCYSS 交配得CYCYSS CYcySS CYCYSs三种。